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靶向针刺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PSD)的效果.方法:选择PSD患者90例分为rTMS组和联合组各45例,2组均给与常规治疗,rTMS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高频率rT-MS治疗,联合组在rTMS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靶向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量评价量表(SSA)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双侧大脑半球治疗单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Hz rTMS组12例、3Hz rTMS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3组患者在两侧大脑半球吞咽皮层代表区分别给予5Hz rTMS刺激、3Hz rTMS刺激和假性磁刺激。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者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估患者吞咽功能、表面肌电(sEMG)记录下颌舌骨肌振幅及时程。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SSA分值和sEMG振幅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sEMG时程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5Hz rTMS组和3Hz rTMS组患者相比对照组sEMG振幅和时程改善缩短(P<0.05),与3Hz rTMS组相比5Hz rTMS组sEMG振幅及时程改善更明显(P<0.05);5Hz rTMS组和3Hz rTMS组患者相比对照组SSA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但5Hz rTMS组和3Hz rTMS组S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Hz高频 rTMS作用于双侧大脑半球治疗单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现实的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8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磁刺激组、生物反馈组、联合治疗组, 每组20例。每组均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 磁刺激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rTMS, 生物反馈组接受虚拟设备中的生物反馈训练, 联合治疗组接受生物反馈训练和rTMS, 共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 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患者口腔期、咽期及误吸状况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治疗后, 4组患者FOIS、SSA评分及口腔期、咽期、误吸VF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 联合治疗组治疗后FOIS[(6.10±1.07)分]、SSA[(21.00±5.15)分]评分及口腔期VFSS[(2.70±0.73)分]、咽期VFSS[(2.85±0.49)分]、误吸VFSS[(3.55±0.51)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磁刺激组和生物反馈组(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健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4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吞咽功能障碍训练,生物反馈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磁刺激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高频rTMS刺激,联合组则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高频rTMS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进行干预。治疗频次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渗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来评价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记录和比较4组患者下颌舌骨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和波幅。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PAS评分、FOIS评分、SSA评分、下颌舌骨肌MEP潜伏期和波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PAS评分[(1.85±0.75)分]、FOIS评分[(5.45±1.05)分]和SSA评分[(22.45±4.4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生物反馈组和磁刺激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下颌舌骨肌MEP潜伏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和生物反馈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下颌舌骨肌MEP波幅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 健侧高频rTMS结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下颌舌骨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双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双侧刺激组、单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双侧刺激组在吞咽训练基础上对双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进行高频(10 Hz)rTMS刺激;单侧刺激组则对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进行高频(10 Hz)rTMS刺激,健侧相同刺激点给予安慰性磁刺激;对照组则在双侧大脑半球相同位置给予安慰性磁刺激。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量表(SSA)、吞咽障碍结局和严重度量表(DOSS)及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3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SSA评分、PAS及DOSS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2周后发现3组患者SSA评分、PAS及DOS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双侧刺激组、单侧刺激组SSA评分[分别为(30.55±2.79)分和(34.14±3.48)分]、PAS分级及DOSS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双侧刺激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单侧刺激组(P<0.05)。 结论 双侧高频rTMS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其疗效优于单侧磁刺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双侧rTMS。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神经损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人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神经肽Y(NPY)]、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吞咽障碍预后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39/41)]较对照组[75.61%(31/41)]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NSE、VILIP-1、NPY水平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SSA评分低、DOSS评分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BI评分高(P<0.05)。结论 双侧rT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疗效显著,能减轻神经损伤,提升患者吞咽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高频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2组疗效,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健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对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9例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分为5 Hz组(13例)、3 Hz组(12例)、低频组(12例)及对照组(12例)。上述各组患者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前,分别对其健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给予5 Hz、3 Hz、1 Hz rTMS刺激或假磁刺激,各组患者均每天治疗2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上述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定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同时检测患者吞咽时下颌舌骨肌表面肌电(sEMG)振幅及吞咽时程。结果治疗2周后5 Hz组、3 Hz组及低频组患者SSA评分及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吞咽时程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高频组SSA评分及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均较低频组明显降低(P<0.05),吞咽时程均较低频组明显缩短(P<0.05);5 Hz组下颌舌骨肌sEMG振幅较3 Hz组明显降低,吞咽时程较3 Hz组明显缩短(P<0.05),但SSA评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 Hz、3 Hz、1 Hz rTMS刺激健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运动皮质功能区均可改善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伴颅骨缺损患者吞咽功能,并以5 Hz rTMS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导管球囊扩张技术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球囊扩张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球囊扩张组给予导管球囊扩张技术治疗,rTMS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导管球囊扩张技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评估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于治疗后采用临床疗效评定评估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加权评分和SS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加权评分和SSA评分显著优于球囊扩张组和rT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球囊扩张组的70.0%(χ2=7.68,P<0.01)和rTMS组的63.3%(χ2=10.42, P<0.01)。 结论 导管球囊扩张技术联合rTM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运动观察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后具有吞咽障碍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于午餐前及晚餐前加用运动观察法,即观看自制吞咽视频并模仿,对照组则观看相同时长的风景视频,连续干预3周。分别评估干预前后的洼田饮水试验(WST)、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EAT-10)、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经口进食能力评估(FOIS)以及表面肌电图(sEMG)。结果 治疗后,两组WST、EAT-10、SSA、舌骨上下肌群持续时间均较干预前下降,舌骨上下肌群振幅及FOIS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观察组WST、FOIS、EAT-10、SSA、吞咽肌群振幅及持续时间指标上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观察法可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1.
刘洁  万根方  朱霄佳  张明  陈伟 《中国康复》2023,38(6):328-332
目的:观察不同时序rTMS刺激联合常规吞咽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rTMS-常规组、常规-rTMS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常规康复治疗、rTMS-常规顺序治疗以及常规-rTMS顺序治疗。rTMS刺激患侧运动皮质代表区,采用频率10Hz,治疗强度为80%的静息运动阈值,每次治疗2s,间隔10s,时间20min。3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d,连续治疗4周,治疗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以及表面肌电图检查(sEMG)。结果:治疗4周后,3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rTMS-常规时序组和常规-rTMS时序组相比常规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明显降低(P<0.05),与常规-rTMS时序组相比rTMS-常规时序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明显降低(P<0.05);3组的SSA评分数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RMS值较治疗前提高(P<0.05),rTMS-常规组和常规-rTMS组相比常规组,SSA评分明显降低(P<0.05),RMS值明显提高(P<0.05),rTMS-常规治疗时序和常规-rTMS时序相比,RMS数值提高更明显(P<0.05),但是S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MS刺激联合常规治疗比单纯常规治疗对于改善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的效果更好,其中rTMS-常规时序的治疗方案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廉泉穴不同针刺深度联合冰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浅刺组和深刺组各40例,2组患者给与常规药物治疗和冰刺激,浅刺组针刺廉泉穴30~40mm,深刺组针刺廉泉穴60~70 mm.治疗前后运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VFSS)、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对2组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记录sEMG最大波幅)、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0d后,2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VFSS总评分及咽期VF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动作观察疗法对单侧大脑半球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吞咽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组、动作观察疗法(AOT)组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动作观察疗法(rTMS+AOT)组,每组15例.每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肌内效贴结合镜像神经元激活训练对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存在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20例。每组均进行常规吞咽治疗30min,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另外接受肌内效贴扎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1组另外接受观察静态食物图片人工音治疗,观察2组接受镜像观察动态吞咽视频声音治疗,每次训练20min,每天1次,每周5d,共持续4周。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使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洼田饮水实验(WST)、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治疗后用WST分级结果进行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OIS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观察2组FOIS评分较对照组、观察1组提高(P<0.05)。治疗后3组WST分级、EAT-10评分均有降低(P<0.05),且观察2组较对照组、观察1组降低更明显(P<0.05)。总有效率比较,观察2组较对照组及观察1组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观察1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肌内效贴扎治疗的同时,予以镜像观察吞咽相关的动作视频及声音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吞咽点"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及殷克敬工作室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针刺"吞咽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吞咽点"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7例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2组患者均进行脑卒中基础治疗、吞咽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观察组再给予tDCS阳极交替刺激双侧口咽部皮层感觉区域,对照组以tDCS阳极假刺激同一区域。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渗透-误吸指数(PAS)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2组SSA评分各阶段较组内治疗前的同一阶段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后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咽期、误吸情况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PAS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双侧口咽部感觉皮层能更好地改善吞咽功能,对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逐瘀利咽化痰通窍针药联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6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序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对症处理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逐瘀利咽化痰通窍针药联合法治疗.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