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五辨"就是辨症、辨证、辨机、辨人和辨病,本文从中医临床思维的角度,探讨辨症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机论治、辨人论治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应用,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临床上倾向于把病证结合理解为以西医诊病与中医治证的结合,并视作病证结合的基本模式,这种认识存在片面性。系统地回顾中医学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表明:《内经》时期确立辨病论治原则并产生辨证论治思想的萌芽;东汉张仲景奠定了在辨病论治体系下辨证论治的基础;晋唐时期辨病论治是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宋金元明清时期确立辨证论治的核心地位;近现代医家对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作出重视审视。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4.
提出继承传统中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的关键是要创新与完善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除了必须发展微观辨证,实行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以外,还必须发展辨病论治,实行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辨病论治有利于对疾病的性质与预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辨病论治应根据病情实行阶段论治,注意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无论是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都必须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都必须坚持整体观念、系统思维、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关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中医学辨病论治源流的梳理 ,对中医学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以及辨病论治的特点进行阐述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医辨病论治的误区 ,明确了中医学辨病论治的内涵及其与辨证论治之间的关系 ,强调了中医学辨病与辨证结合决非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没有针对不同疾病的特殊本质;辨病论治针对患者个体差异性不够,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可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辨症论治不仅不是违反辨证论治原则的方法,而且是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益补充。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应是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辨症论治三种方法的结合,以辨病为先导,以辨证为主题,以辨症为补充。  相似文献   

7.
董国菊 《环球中医药》2014,(12):961-963
房定亚教授在临证中主张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对中医辨病论治有独到的观点和临证经验。本文主要介绍了房定亚教授提倡的辨病论治思想体系:包括首辨病名,治病求本,专病专方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剖析了房教授力主辨病论治的初衷,以及其为了推进中医临床科研工作的深层考虑。房教授辨病论治思想体系完整、独到,对临证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刍议中医临床辨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辨病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广泛性,明确辨病论治一直是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客观评价辨证论治的局限性,同时对其延伸的异病同证同治持反对意见,提出异病同证应异治的观点,并且主张应结合抓主症,实际上也就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观点.并结合中医医疗现状提出了以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疾病诊疗的重要方法。本文立足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疾病诊疗思想,以及现代中医临床片面强调辨证,忽视辨病的不良倾向,梳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发展趋势,分析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期为临床疾病诊疗寻找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仝小林 《中医杂志》2013,54(2):93-95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在古代医学诊断技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辨证论治并不是中医唯一的辨治方法,也无法解决所有的临床问题.过度强调和追求辨证论治往往容易造成辨治思维的局限.完整的辨治方法应包括辨证论治、辨症论治、辨病论治和审因论治.分别阐述了辨证、辨病、审因、辨症的内容及其在临床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先证而治是基于疾病发展规律、具有辨病论治思想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展现出不可忽视的生命力。从先证而治的历史源流出发整理归纳其产生、演变和发展脉络,结合现代应用的实例,认为先证而治蕴含的疾病整体观和辨病论治思维,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痞满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认为痞满病机为脾胃受损,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致。本文对痞满的辨证特点加以总结归纳,认为痞满辨证首分虚实,痞满应与胃痛、鼓胀、结胸相鉴别。此外,本文作者结合导师钱会南教授的临床经验与案例,提出痞满的治疗法则为调理脾胃气机升降、行气消痞,并对痞满病各类证型的论治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并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3.
《景岳全书》"论治"特色浅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论治篇"原文记载,浅述其精一施治,明真假逆从,探寒热虚实,扶正顾胃气之要义,以期与医者共享其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男科疾病中医诊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男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既要遵循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认识到男科疾病的特殊性,既要重视肾脏本身又要考虑到后天脾胃,既要重视生殖器官局部也不能疏忽毗邻脏器,在治疗上补肾壮阳勿忘滋阴。  相似文献   

15.
对现代病证结合论治方法的整理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目前病证结合论治方法整理归纳为:西医诊病,中医治证;中医疾病的病证结合论治;用中医理论辨西医疾病之基本病机论治;西医疾病分期论治;专病专方治疗;专病专药治疗;中西医药联合治疗。并对每种形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一组以胃肠功能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FGIDs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中医从整体观出发,结合现代疾病发病特点,辨证论治具有独到见解和良好的临床效果,对功能性胃肠病的中医诊治思路与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探讨脾胃病证的生理病理变化、症状表现及治疗的异同,结合临床实际详细论述了脾胃病证的上、中、下三焦治法和具有代表性的方剂,阐明在脾胃病治疗过程中,必须三焦辨证,开拓了脾胃病证治的思路,加强了临证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载木乘土篇医案入手,总结叶氏对土木同病相关疾病的认识和辨证论治规律:首辨有无阴虚阳亢,次辨病位之在肝胆与脾胃;治疗上总以土木同调为总则,具体有泄肝安胃健脾法、滋养肝胃法、平治法、情志调节法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整体观念的五辨论治思维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整体观念作为中医思维的灵魂,贯穿于中医思维的全过程,无论中医如何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以整体视角考量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宗旨。目前,中医既迎来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发展瓶颈,而只有立足于整体观念,凝练出中医思维的特质才能真正发挥中医优势。"辨"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特征,也是中医诊断最基本的过程,五辨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凝练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与精髓而提升出的中医临床思维,其包括辨症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人论治、辨机论治,熟练掌握五辨是中医有效治疗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