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不同病变部位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1998年1月至2004年4月住院期间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右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且资料完整的病例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特点分为心肌梗死组36例和心绞痛组40例,分别比较两组在不同病变部位的临床特点。结果①心肌梗死组: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组较远段病变组易发生低血压(P〈0.05)。近段病变组较中远段病变组更易发生右室梗死(P〈0.05)。窦性心动过缓好发生在近中段病变组。近段病变组较远段病变组易发生2度和3度房室传导阻滞(P〈0.05)。②心绞痛组:远段病变组较近段病变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高(P〈0.05)。近段病变组较中远段病变组易形成侧支循环(P〈0.05)。结论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不同病变部位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2.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研究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入选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34例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56例。详细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冠脉造影所见病变特点、危险因素组成及肌钙蛋白峰值情况。结果NSTEMI组冠脉多支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弥漫性病变、左主干多见,侧支循环开放率高(P〈0.05),而STEMI组急性完全性闭塞病变显著高于NSTEMI组(P〈0.05),肌钙蛋白Ⅰ峰值NSTEMI组明显低于STEMI组(P〈0.05)。在危险因素方面,两组间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梗死、吸烟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NSTEMI组中,心梗、心绞痛病史等高危因素明显多于STEMI组(P〈0.05)。结论NSTEMI患者病变严重复杂,但梗死范围及CTnⅠ峰值较STEMI患者小,并且易合并心绞痛、心梗病史等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谭强  李广平  王伟  赵凯  张承宗 《天津医药》2007,35(5):348-34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冠状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93例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患者.分为合并糖尿病组(n=44)和非糖尿病组(n=49)。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两组冠脉病变的特点,采用侧支动脉记分法评估两组侧支循环的发育。结果:糖尿病组病变血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钙化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也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P〈0.05);糖尿病患者侧支血管记分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糖尿病妨碍冠脉侧支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三支病变的病例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方法分析113例心肌酶正常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三支病变的病例的心电图,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将病人分为仅有狭窄无闭塞为狭窄组和有确切血管闭塞为闭塞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分析发现两组的心电图存在异常Q波、ST段异常、T波异常的比率都是血管闭塞组较高(P〈0.05),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则是血管狭窄组较高(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无异常的几率基本一致。结论心电图对心肌酶正常的冠脉三支病变患者病变程度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还需其他手段辅助。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合并血糖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血糖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为冠心病的23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血糖异常组114例,血糖正常组122例,对其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吸烟史、体质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糖异常组高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载脂蛋白B水平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或P〈0.01);血糖异常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重,中、重度狭窄及多支病变发生率显著增高(均P〈0.叭)。结论冠心病伴血糖异常患者多同时伴有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其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病变程度严重,多支病变增多。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支架)预防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选择2002年1月-2004年12月连续725例接受多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冠心病患者,剔除急性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患者,Cypher支架组187例,普通金属支架(简称普通支架)组538例,比较两组近期及远期结果。结果表明,除糖尿病患者比例在Cypher支架组较高外,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心功能、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介人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690例患者平均随访(18.8&;#177;14.7)个月,Cypher支架组和普通支架组造影随访率分别为52.4%和58.2%(P〉0.05)。尽管Cypher支架组不稳定性心绞痛占2/3、糖尿病占41.6%、3支血管病变占57.8%、B2-C型复杂病变占86.2%,但造影复查再狭窄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普通支架组(3.1%比16.6%,5.5%比16.7%,P均〈0.01),心功能改善率高于普通支架组(63.1%比30.6%,P〈0.01)。两组完全血运重建率无显著差异(81.3%比86.8%,P〉0.05),但发生MACE的患者中,Cypher支架组不完全血运重建者比例高于普通支架组(60%比23.5%,P〈0.05);两组发生MACE的患者中完全血运重建患者比例均低于本组总的完全血运重建率(Cypher支架组40%比81.3%,P〈0.01;普通支架组76.5%比86.8%,P〈0.05)。结论:高危、复杂、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置入Cypher支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再狭窄率低,远期临床疗效良好;病变血管完全血运重建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性完全性血运重建与非完全性血运重建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治疗的117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根据主要的冠状动脉及其重要分支是否完全再血管化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45例)和非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死亡率、随访期间心血管总死亡率、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因心血管原因再次入院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完全血运重建组糖尿病患病率及心肌梗死病史例数较高(分别为44.4%、23.6%,P〈0.05)。与CR组比较,IR组患者冠状动脉重度狭窄(P〈0.05)、3支病变(P〈0.05)及复杂病变(P〈0.01)比例均高,病变数目少而平均置入支架数多(P〈0.05)。随访6~36个月,IR组再发心绞痛(P〈0.01)、再次血运重建比例(P〈0.05)和MACE事件发生率(P〈0.01)均显著高于CR组。结论:与非完全血运重建相比,完全血运重建能显著改善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的预后,对于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应尽可能达到完全血运重建或功能上的完全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h内进行急诊PTCA,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并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评价其疗效。结果48例患者共扩张57支血管,其中左前降支36支,左回旋支12支,右冠状动脉9支;完全闭塞性病变24支,成功率为75.0%(18/24),而不完全闭塞性病变33支,成功率97.0%(32/33)(P〈0.05)。随访6-12个月,40例(83.3%)无靶血管再狭窄及与其相关的心绞痛、心肌梗死,8例(16.7%)因靶血管再狭窄而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结论急诊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不同类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对12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与临床分析,结果: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单支血管病变占70.0%,较其它型多见(P<0.05),静息型心绞痛以三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较其它型多见(P<0.05),C型病变化其它类型高(P<0.05),恶化劳力型心绞痛介于初发劳力型和静息型心绞痛之间。梗塞后心绞痛病变以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多见,较其它各型高(P<0.05),结论:提示静息型心绞痛和梗塞后心绞痛病变严重而广泛,尽早行冠脉造影,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的影响以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否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5岁的52例为高龄组,60岁以下64例为低龄组。比较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临床预后。结果与低龄组比较,高龄组多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低龄组(P〈0.05),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长于低龄组(P〈0.05),2组梗死相关动脉急诊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应用比例,高龄组多于低龄组(P〈0.05),高龄组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低龄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可以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TG)对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血管病变范围的影响。方法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并植入金属支架的1367例患者按TG测定结果分为三组:I组TG〈1.70mmol/L(n=748),Ⅱ组TG≥1.70mmol/L、≤2.25mmol/L(n=279),Ⅲ组TG≥2.26mmol/L(n=340),分析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水平越高、年龄越轻,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越高,I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患病率高于Ⅱ、Ⅲ组(P〈0.05);三组间的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HDL—C、空腹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三组患者的病变血管范围、冠状动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水平对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病变血管范围无影响,不是CHD严重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高大胜 《中国医药》2008,3(11):670-67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和不同类型CHD的关系。方法64例老年CHD患者为CHD组,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23例,双支血管病变组19例,多支血管病变组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7例;21例老年非CHD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浆Fg和血脂等水平,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老年CHD组血浆Fg为(4.07±1.18)g/L,对照组为(3.05±0.78)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血浆Fg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AMI组和UAP组血Fg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Fg在老年CH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以作为预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直接支架植入术和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大隐静脉桥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共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曾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39例患者,完全闭塞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及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除外。105例行大隐静脉桥介入治疗,均未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其中34例患者(46处病变)(直接支架组)应用直接支架植入术治疗,71例患者(89处病变)(球囊预扩张支架组)应用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随访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及院内及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院内主要并发症(死亡、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术后24h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远端血栓发生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支架组患者CK—MB升高〉4倍正常值的比例较低[14.7%(5/34)比22.5%(16/71),P〈0.05];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比例较低[11.8%(4/34)比22.5%(16/71),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直接支架植入术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呈负相关[比值比(OR)=0.65,P〈0.05]。1年时,直接支架植入组患者MACE发生率较球囊预扩张支架组明显降低[21.2%(7/33)比25.7%(18/70),P〈0.05]。直接支架植入术与MACE发生率呈负相关(OR=0.47,P〈0.01)。结论直接支架植入术治疗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临床效果优于球囊预扩张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STEMI与NSTE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二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STEMI组完全闭塞率为46.5%,三支病变率为32.6%,有Ⅱ级以上侧支循环的为39.5%,NSTEMI组的三支病变率为56.3%、≥75%的严重狭窄率为59.30%,完全闭塞率11.00%,有Ⅱ级以上侧支循环的为65.6%。STEMI的CK和TNI峰值(2346±1072)IU/L与(1.67±0.69)ng/ml,高于NSTEMI(835±476)IU/L与(0.83±0.49ng/ml),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完全闭塞率高于NSTEMI,冠状动脉病变程度NSTEMI高于STEMI,二者具有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totalocclusion,CTO)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09年8月冠状动脉造影示慢性闭塞病变的患者125例,按年龄分组,对照观察老年组[年龄≥60岁,平均(74.6±10.7)岁]56例及中青年组[年龄〈60岁,平均(52.3±12.6)岁]69例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病变特点、闭塞血管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结果老年组女性患者比例、高血压病患病率、脑血管病及其他疾病患病率高于中青年组,闭塞时间长于中青年组,合并2支以上血管闭塞率较中青年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闭塞病变血管支数及部位、平均造影剂用量、应用导丝数量及球囊数量、支架植入数、闭塞病变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CTO患者行PCI安全可行,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女性冠心病临床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以男性为对照,回顾性分析246例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女性冠心病发病年龄较男性晚(P〈0.05);绝经为女性冠心病的特殊危险因素,绝经后雌二醇水平降低,脂质代谢紊乱加重;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及糖尿病是女性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者显著高于男性(P〈0.05);女性吸烟者显著低于男性(P〈0.05)。女性不典型心绞痛及非特异性ST-T改变多于男性;女性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显著高于男性,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显著低于男性(P〈0.05)。女性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左前降支最易受累,女性多支病变多于男性(P〈0.05)。女性选择性介入治疗明显少于男性(P〈0.05)。结论女性冠心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应加强对女性冠心病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丁育钧  叶志荣 《首都医药》2009,16(24):34-3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从冠状动脉造影病例中选取1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Ⅱ型糖尿病71例,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79例)进行血液生化和血管造影资料对比分析。结果与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低,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比例高(61.97%,45.57%;P〈0.05),单支病变比例低(12.67%,26.58%;P〈0.05),且血管狭窄程度高(狭窄程度〈75%的为21.8%,32.8%;P〈0.05;狭窄程度95%~100%的为22.3%,13%;P〈0.05)。结论合并Ⅱ型糖尿病与不合并Ⅱ型糖尿病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表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冠状动脉病变更加广泛和严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方法收集2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比较老、中、青三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梗死部位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结果(1)三组间吸烟、饮酒、阳性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差异性显著(P〈0.05)。(2)中青年组典型胸痛者、TG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三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而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低于老年组,三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3)中青年组以前壁梗死、单支血管病变为主,老年组以下壁梗死、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三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1)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男性多发,吸烟、饮酒、家族史、高TG为区别于老年组的特征;多突然起病,有典型胸痛;预后好,并发症及死亡率低;冠状动脉血管以单支病变为主,三支病变较少。(2)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女性比例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症状多不典型;预后差,并发症及死亡率高;冠状动脉血管以多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冠状动脉血管病学对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的12导联同步防电图,分别测量和计算QT间期及QTd和矫正后的QTd(QTcd),分别按冠状动脉狭窄累及的血管支数,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部位,以及与正常对照组(无冠脉狭窄)进行比较,结果:(1)冠脉造影显示有冠脉狭窄的60例患,其QTd及QTcd均比无冠脉狭窄大(P<0.05),而单支,双支,3支及3支以上血管狭窄患的QTd及QTcd依次明显延长(P<0.05),(2)冠心病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之间无差异。(3)心肌梗死不同部位之间,其QTd及QTcd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患QTd及QTcd明显延长,且QTd及QTcd的延长,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范围有关,而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无关,冠脉血管狭窄累及的血管数越多,心肌缺血及损伤程度越重,其QTd及QTcd延长越明显,QTd及QTcd是评价冠心病患心肌缺血及损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马树旗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33-34,36
目的研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新发心房纤颤(AF)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资料,其中新发房颤患者53例(AF组),未发生房颤者291例(NAF组),AF组按新发AF持续时间分为AF1组23例(心肌梗死24h内发生AF者),AF2组30例(心肌梗死24h后发生AF者)。比较AF组和NAF组之间的年龄、并发症、CK—MB峰值、心功能(Killp分级)、死亡率以及NAF组和AFl组、AF2组之间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情况等因素的对比。结果AF组老年患者多于NAF组(P〈0.01),AF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者高于NAF组(P〈0.01),AF组CK—MB峰值、心力衰竭发生率、死亡率显著高于NAF组(P〈0.01),AF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NAF组高(P〈0.05),AF1组下壁AMI发生率高于NAF组和AF2组(P〈0.05),AF2组前壁AMI发生率高于AF1组(P〈0.05)。结论高龄、伴发高血压、糖尿病、梗死面积及多支血管病变是AMI并新发AF的危险因素,AF发生时间与AMI梗死部位相关,AMI并新发AF者严重并发症多,预后差,应给予早期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