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途径在新生儿应用的效果对比,以寻求最佳置管途径。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PICC置管新生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上肢静脉)和观察组(下肢静脉),每组各60例,对两组出血量、操作时间、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以及置管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25.0±10.0)min比(35.0±12.0)minl,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83.3%比66.7%),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降低(6.7%比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出血量、留置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安全、可行,可尝试性常规选取。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4例早产儿分为经上肢静脉置管组40例,经下肢静脉置管组44例,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下肢静脉组异位发生率与上肢静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下肢静脉置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降低,优于上肢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置入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及其对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1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经其他部位置入PICC的13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第一次置管时导管异位及异位纠正成功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送管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与其他部位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及纠正PICC导管异位的成功率,也能降低送管困难的发生率,值得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特征,总结管理对策。方法 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NICU对36例新生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结果 36例经下肢静脉穿刺置管的患儿,1例导管尖端位置在额总静脉、5例在送管至腹股沟处时出现送管困难,通过调整体位后送到目标位置。5例经大隐静脉置管后第三天出现静脉炎,36例导管尖端培养阴性。人均置管时间(30±5.2)min,平均留置时间(30±4.5)日。发生并发症8例,发生率13.8%,均为静脉炎。结论新生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可以做为第一选择,选择下肢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优于上肢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PICC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儿126例,以双盲法将其平均分为上肢静脉组(行上肢静脉穿刺)63例与下肢静脉组(行下肢静脉穿刺)63例。结果下肢静脉穿刺组操作时间低于上肢静脉穿刺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留置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8.89%,高于上肢静脉组76.19%(P0.05)。下肢静脉组导管异位率4.76%,低于上肢静脉组19.06%(P0.05)。结论下肢静脉置管可尝试性作为新生儿PICC置管的常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新生儿通过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放置PICC导管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实验组经下肢静脉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7.50%)。实验组患儿的PICC置管的出血量(1.12±0.53)mL和操作耗时(23.25±8.87)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出血量(1.74±0.57)mL和耗时时间(34.79±10.74)min,并且实验组的留置时间(22.98±5.25)min也明显长于对照的留置时间(17.47±4.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来说,下肢静脉置人中心导管的效果要好于上肢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具有安全可靠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57-6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采用下肢PICC置管术的应用效果及对其舒适度的影响研究,为新生儿寻求最佳静脉置管路径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4年2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新生儿112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的56例新生儿采取上肢静脉穿刺置管,研究组的56例新生儿采取下肢静脉穿刺置管。对比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出血量、留置时间、导管异位发生情况以及置管后的并发症,同时根据穿刺时和穿刺后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结果及新生儿的心率情况进行舒适度比较。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新生儿有明显优势(P均0.05);研究组新生儿的穿刺时间、出血量、导管异位发生情况与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穿刺时的NIP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穿刺后1~5 min的评分也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新生儿穿刺时及穿刺后5 min的平均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新生儿采用下肢静脉PICC置管术,具有安全可靠的置管效果,在穿刺时和穿刺后对新生儿的疼痛刺激较低,减轻对其舒适度的负面影响,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上肢静脉置管和颈外静脉置管方法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保留时间。方法: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分别从上肢静脉(A组:108例)和颈外静脉(B组:72例)穿刺置管,同时用同样方法对导管进行维护。结果:A组置管成功率为98.1%,B组置管成功率97.2%,两组置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有9例发生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3例脱出,低热1例,拔管后体温正常,B组5例导管脱落,两组总的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导管保留时间大于3个月病例的百分比分别为62.96%和19.44%。结论:上肢静脉置管,使用时间较长,并发症高;颈外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低,导管容易脱落。PICC置管为肿瘤病人提供了一条创伤小的治疗途径。穿刺留置导管后,需要全面细致的护理,否则导管会因各种并发症而拔管,导致留置导管失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股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8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PICC组34例和股静脉组34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而股静脉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股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结论 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危险性小,患者痛苦少,并发症轻微,不限制患者的活动,可长期留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股静脉穿刺适宜外周静脉条件差或有上腔静脉阻塞需从下肢静脉输液的化疗病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置管方法在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所选择导管类型分成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各60倒,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比较,PICC组显著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均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但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发生严重感染2例、血气胸1例、动脉损伤2例,PICC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ICC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可作为肿瘤患者长期化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李潘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2):1749-1750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方法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白血病患儿249例,其中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患儿125 例为观察组,头静脉置入PICC患儿124 例为对照组.比较2 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导管堵塞及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静脉炎和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患儿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与头静脉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产儿PICC两种置管途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早产儿病房行PICC置管的153例早产儿,根据其置管途径不同进行分组,将采用上肢静脉置管的76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采用下肢静脉置管的77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儿PICC置管时出血量、操作时间、留置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置管时出血量、操作时间及留置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异位发生率分别为76.6%、6.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1.3%、39.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明显低于对照组14.5%(P<0.05).结论 早产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置管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以提高儿童PICC置管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4.
王桂清  容林静  谭超 《吉林医学》2006,27(10):1294-1295
目的:探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脑血管意外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75例患者置管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PICC组37例和浅静脉留置组38例,分别观察及比较两种方法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的长短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ICC置管成功率94.6%(35/37),浅静脉留置成功率97.4%(37/38)。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浅静脉留置技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浅静脉留置技术组为47.3%,P﹤0.01。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颈外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和上肢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两种途径的效果。方法将需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28例病人,随机分为颈外静脉置管组(A组)63例,上肢静脉置管组(B组)65例,比较两种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保留时间。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018,P>0.05)。B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16.92%)显著高于A组(1.58%),χ2=6.00,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52%)显著低于B组(26.15%),χ2=8.86,P<0.01。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01,P>0.05)。结论颈外静脉置管和上肢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但上肢静脉置管并发静脉炎高,加强导管护理,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廖和平 《当代医学》2012,18(12):135-137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采用BD公司生产的1.9Fr的中心静脉导管对新生儿科住院的238例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237例置管成功,1例置管失败,导管保留时间3~52d,平均留置时间(21±5)d;223例计划拔管,占留置导管总数的93.25%;11例意外拔管,3例因放弃治疗而拔管;导管尖端异位51例(其中30例异位于右心房),占21.52%;留置期间发生并发症的18例,发生率为7.60%。结论 PICC置管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提供了安全的长期静脉输液通道,保证药物及营养的供给,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减少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刺激,是有效抢救危重新生儿不可缺少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与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CVC)的利弊。[方法]将100例外科患者随机分为CVC组和PICC组,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操作时间、置管时患者的疼痛程度、置管后患者的舒适度、持续输液治疗24h以上的使用率以及科研组成员掌握两项技术的速度等。[结果]PICC组总置管成功率和1次置管成功率比CVC组高(P<0.01);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8%,CVC组28%(P<0.01);穿刺操作时间PICC组平均11±2.56min,CVC组平均32±3.28min(P<0.01);穿刺时疼痛度PICC组低于CVC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导管穿刺简单易行,护士易于掌握,并发症轻微,患者痛苦小,不限制患者活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在神经外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00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资料,180例PICC置管为A组,120例颈内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统计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A组与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7.2%(175/180)和91.7%(110/120),P< 0.05,相差显著;A组与B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48天(15~320)和18天(10~30),P<0.01,差异非常显著.药物渗漏或脉管炎发生率、穿刺处疼痛发生率、焦虑或恐惧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与B组导管平均日消耗价格分别为6.25 元和16.11元,A组费用明显低于B组.而A组与B组病人平均住院日分别为40天和42天,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ICC置管术与颈内静脉置管相比,在神经外科临床应用中更具有一次置入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和股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晚期卧床患者5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7例。对照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置管,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穿刺时长、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置管相关并发症较对照组少,穿刺时长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基础上,相比股静脉置管,超声引导下经下肢PICC置管更占一定优势,即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是一种可行的静脉通路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