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新生儿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对54例经上肢静脉及34例经下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一次中心静脉的到位率和置管后并发症。结果:上肢静脉组导管一次到位率66.67%,下肢静脉组88.23%,两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组静脉炎发生率高于上肢静脉组(P<0.05);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下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安全、可靠、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新生儿通过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放置PICC导管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实验组经下肢静脉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7.50%)。实验组患儿的PICC置管的出血量(1.12±0.53)mL和操作耗时(23.25±8.87)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出血量(1.74±0.57)mL和耗时时间(34.79±10.74)min,并且实验组的留置时间(22.98±5.25)min也明显长于对照的留置时间(17.47±4.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来说,下肢静脉置人中心导管的效果要好于上肢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具有安全可靠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法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行上肢静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98例NICU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体表测量结合X线胸片定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电监护仪定位,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情况(异位调整次数、置管耗时)和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5.92%(47/49),高于对照组的81.63%(4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异位调整次数少于对照组,置管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6.12%(3/49),低于对照组的22.45%(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表测量结合X线胸片定位基础上采用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法应用于NICU新生儿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异位调整次数,缩短置管耗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体表测量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上肢静脉置管和颈外静脉置管方法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保留时间。方法: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分别从上肢静脉(A组:108例)和颈外静脉(B组:72例)穿刺置管,同时用同样方法对导管进行维护。结果:A组置管成功率为98.1%,B组置管成功率97.2%,两组置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有9例发生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3例脱出,低热1例,拔管后体温正常,B组5例导管脱落,两组总的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导管保留时间大于3个月病例的百分比分别为62.96%和19.44%。结论:上肢静脉置管,使用时间较长,并发症高;颈外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低,导管容易脱落。PICC置管为肿瘤病人提供了一条创伤小的治疗途径。穿刺留置导管后,需要全面细致的护理,否则导管会因各种并发症而拔管,导致留置导管失败。  相似文献   

5.
陈伟贤 《华夏医学》2013,(6):1134-1137
目的:分析新生儿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比较新生儿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与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9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选择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对照组选择PICC置管,比较两组之间的置管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观察组患儿股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ICC的留置时间(P<0.05),但观察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所耗费用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替代PICC置管安全可行,医疗成本低.  相似文献   

6.
周荭  马玉 《当代医学》2014,(34):126-127
目的寻求对于头皮静脉、四肢外周静脉损毁严重或显露不清的危重患儿静脉通道建立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例危重新生儿实施经颈外静脉置入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至上腔静脉。结果 3例患儿穿刺均成功,治疗过程导管通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外周静脉条件差的危重新生儿可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进行长期输液治疗。  相似文献   

7.
杨丽  李楠  马里静  苗丽 《中外医疗》2011,30(16):66-66
目的 探讨上下肢静脉输液的区别应用,以便更好地配合临床抢救及其它特珠诊断用药.方法 选择住院病人20例,按入院次序随机分成2组,每组10例.即上肢静脉组和下肢静脉组,比较2组静脉输液情况.结果 下肢静脉组达到有效药浓度的时间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结论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应用上下肢静脉输液可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新生儿中应用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接治的94例PICC置管新生儿分为分级护理组(接受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组(接受住院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UEDVT)风险评分和UEDVT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UEDVT风险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周、2周后分级护理组UEDVT风险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分级护理组UEDVT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在给予新生儿PICC置管治疗过程中,实施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分级护理,可有效降低UEDVT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CG)定位导管尖端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39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下肢外周静脉置入PICC的42例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置管成功后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观察组将导管送至比预定长度长2 cm时,患儿穿刺侧肢体呈外展屈曲位,连接心电监护仪,推注0.9%氯化钠溶液,心电监护仪上出现P波与QRS波之比40%~50%,再缓慢外拔导管至P波与体表心电图的P波一致,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根据X线片结果,观察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完成治疗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一次置管到位率为95.23%(40/42),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P < 0.05);2组完成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G可用于辅助定位新生儿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方法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CVC)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劣、操作时间及并发症。方法分别观察PICC患者34例和CVC患者30例的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结果PICC组一次成功率为91.2%,CVC组为86.7%,P〉0.05;PICC组平均操作时间为12min,CVC组为24min,P〈0.01;PICC组并发症14.7%,CVC组并发症为36.7%,P〈0.05。结论2组比较,一次置管成功率无明显差异,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ICC具有节省时间、并发症低、病人痛苦时间短等优点,满足需长期输液治疗患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上肢静脉置管困难改行颈外静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28例经上肢静脉置管障碍或穿刺失败的肿瘤患者,选择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观察其疗效。结果 28例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均一次穿刺成功,无一例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导管留置时间为62~228 d,5例正在使用中。目前无一例出现出血、感染、堵管及滑脱等并发症,无一例中途拔管。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简单易学、更为安全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可作为肘部血管条件差、置管失败的一种补救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安全性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危重新生儿的PICC,观察穿刺方法、留置时间、并发症。结果与传统静脉留置针相比较,PICC技术穿刺次数少、置管时间,并发症及全身感染率相似。结论PICC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中心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13.
人体上肢浅静脉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人体上肢浅静脉的组成形态和走行、管腔直径变化等方面探讨PICC置管的合理通道,避免导管重置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方法:对60例成年尸体的上肢进行常规浅静脉解剖观察。结果:头静脉肘横纹以下走行稳定,管腔相对较粗,肘横纹以上管腔相对细小。肘正中静脉变异较多,位置在肘窝。贵要静脉肘横纹以下属支多,管径相对细小,肘横纹以上走行稳定,管腔较粗。结论:临床上经上肢浅静脉置管时应充分考虑其属支组成及走行变化,注意其相应部位的操作细节,不宜用单一通道,应采取组合置管通道,可有效地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置管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经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同时予以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行彩超评价静脉通畅程度,患者出院后经门诊随访其近期疗效。结果78例患者成功经右颈内静脉置管以及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48例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滤器放置成功率100%。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彩超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随访结果提示近期疗效满意。结论采用经颈静脉置管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置管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经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同时予以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行彩超评价静脉通畅程度,患者出院后经门诊随访其近期疗效。结果78例患者成功经右颈内静脉置管以及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48例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滤器放置成功率100%。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彩超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随访结果提示近期疗效满意。结论采用经颈静脉置管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我国上世纪末也逐渐起步,在国内主要在较大型医疗机构应用。由于PICC技术固有的优点和新技术的不断推广,目前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该技术是唯一授权可以由护士操作的中心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17.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0-53,7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黎梅 《大家健康》2016,(3):287-288
目的: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方法: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对25例肿瘤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应用PICC导管25例,插管成功率为94.6%,留置时间15~96天,平均置管时间为56.5天.结论: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置入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及其对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1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经其他部位置入PICC的13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第一次置管时导管异位及异位纠正成功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送管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与其他部位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及纠正PICC导管异位的成功率,也能降低送管困难的发生率,值得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深静脉置管术(PICC)因费用较高未能广泛开展,而普通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进针深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防止化疗药物对周围浅静脉造成损伤,我们2004年3月~2006年4月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颈外静脉置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使导管留置较长时间,做好导管护理,防止堵管和感染,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