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早期早产儿与晚期早产儿、足月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及预后的不同,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按胎龄分为两组:早期早产儿组(<34周)、晚期早产儿、足月儿组(≥34周),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结果:RDS患儿中早期早产儿所占比例较高(57.38%),发病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高,PS再次使用率高,n CPAP使用率高,使用n CPAP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合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消化道出血、败血症、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更高,而晚期早产儿、足月儿合并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中,早期早产儿治愈率更低,死亡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胎龄新生儿RDS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存在差异,在治疗时应考虑胎龄因素,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何金孝  宋烨  樊蕊  李敬娴 《西部医学》2022,34(5):715-718+723
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生率、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晚期早产儿的临床救治。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出生的247例早产儿RDS,按不同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34周) 171例和晚期早产儿组(34~37周) 76例。分别对两组中RDS患儿的孕母高危因素、分娩方式、以及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和合并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晚期早产儿RDS以孕母妊娠糖尿病、宫内感染所致,且出生体重较大,以急诊剖宫产(71%)娩出为主,显著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晚期早产儿RDS发生时间晚,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时间均晚于早期早产儿组,且PS和nCPAP治疗效果均较早期早产儿组差(P<0.05),重复应用PS和机械通气比例显著增加;并发肺动脉高压、气胸和持续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结论 RDS的发病率仍以早期早产儿为主,但晚期早产儿RDS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晚期早产儿RDS病情复杂,应用PS效果差,急性并发症重,尽早机械通气并及时多次使用PS,利于病情控制,综合性支持治疗策略可提高晚期早产儿生存率,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晚期早产儿及足月新生儿之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母体高危因素差异。方法选择33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胎龄分为晚期早产儿组(184例)和足月儿组(155例),回顾性分析其母体高危因素差异。结果两组新生儿均以男性患儿居多,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胎盘因素、多胎妊娠在晚期早产儿组比例较高,而羊水混浊在足月儿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在孕母年龄、孕母糖尿病、脐带因素、剖宫产概率、分娩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因素存在差异,对有新生儿呼吸窘迫征高危因素的孕妇和胎儿进行全方位评估,针对其对应的高危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或提早干预,预防和减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吴银弟  昌兰  李朝友 《安徽医学》2022,43(9):1045-1050
目的 探讨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神经发育随访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早产儿60例为早产儿组,另选取我院产科同期出生的60例足月儿作为足月组。采用医院自制调查表收集新生儿相关信息,于早产儿组和足月组纠正胎龄40周、3个月、6个月时采用Gesell量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价婴儿神经发育及脑功能情况,分析影响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纠正胎龄6个月时神经发育的相关因素。结果 早产儿组出生体质量明显低于足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40周、3个月、6个月时,早产儿组Gesell量表中各功能维度评分及aEEG各参数评分均低于足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幼儿Gesell量表各项评分、aEEG相关参数各项评分均随着纠正胎龄增加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纠正胎龄6个月时,神经发育异常17例。早产儿纠正胎龄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神经发育异常组和神经发育正常组间出生体质量、5 min Apgar评分、RDS、感染、有创通气时...  相似文献   

5.
杜勇  钱燕  陈新 《浙江医学》2017,39(21):1887-1890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特征及主要危险因素。方法收集NRDS早产儿122例,按胎龄将早产儿分为两组:<34周为早期早产儿组(93例),34~<37周为晚期早产儿组(29例)。比较两组NRDS早产儿一般情况、围生期高危因素、治疗情况及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机械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例数及机械通气时间、SIMV时间、nCPAP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早产儿组一般氧疗、总氧疗及住院时间要长于晚期早产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晚期早产儿组NRDS病情更重,重复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率要高于早期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组肺部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败血症、输血发生率均高于晚期早产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早产儿颅内出血、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不全、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RDS的发生以早期早产儿为主,不同胎龄NRDS患儿的发病特点、合并症及治疗反应均存在差异,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应考虑胎龄因素,从而为指导临床诊疗,采取更合理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19年9月本院确诊PPHN患儿的资料,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分析两组基础资料、原发病资料及预后等情况。结果:共纳入124例患儿,早产儿组73例、足月儿组51例,两组胎龄、出生体重、羊水污染、生长受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PPHN原发病主要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更多合并肺出血,足月儿组PPHN原发病主要为胎粪吸入综合征,更多合并气胸,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足月儿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PPHN的原发病为RDS,更多合并肺出血,足月儿PPHN的原发病为胎粪吸入综合征,更多合并气胸;对合并相关并发症的患儿应加强临床管理,预防PPHN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6):542-544
目的比较早期与晚期早产儿合并早发型败血症时的免疫功能特征。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黄冈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早发型败血症早产儿86例,按照早产儿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34周,n=44)和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周,n=42),另选择同期健康足月新生儿40例为对照组,采用透射比浊法检测3组新生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CD3~+、CD4~+、CD8~+、CD19~+和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结果 3组新生儿血清Ig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组和晚期早产儿组血清Ig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晚期早产儿组血清IgG水平显著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早期早产儿组和晚期早产儿组血清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晚期早产儿组血清IgM水平显著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早期早产儿组和晚期早产儿组CD3~+、CD4~+、CD8~+、CD1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早期早产儿组与晚期早产儿组CD3~+、CD4~+、CD8~+、CD1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晚期早产儿组NK细胞水平显著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晚期早产儿组NK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发型败血症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早期早产儿与晚期早产儿发生早发型败血症时具有不同的免疫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于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攀钢集团总医院儿科确诊为RDS的新生儿中选取50例出生胎龄<34周的新生儿作为早期早产组,45例出生胎龄为34~36周的新生儿作为晚期早产组,45例出生胎龄≥37周的新生儿作为足月产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新生儿基本临床资料,对引发RDS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早期早产组出生窒息史(66.0%)、不明原因早产(44.0%)显著高于晚期早产组(24.0%、13.3%),孕母高血压发生率(4.0%)显著低于晚期早产组(20.0%),多胎妊娠(10.0%)、出生窒息史(66.0%)、不明原因早产(44.0%)、胎膜早破(28.00%)发生率显著高于足月产组(0、17.8%、2.2%、2.2%),孕母糖尿病(4.0%)、剖宫产发生率(54.0%)显著低于足月产组(37.8%、97.8%)。晚期早产组孕母高血压(20.0%)、胎膜早破(22.2%)、不明原因早产发生率(13.3%)显著高于足月产组(4.4%、2.2%、2.2%),孕母糖尿病发生率(8.9%)显著低于足月产组(37.8%)(P<0.05)。早期早产组肺部感染(52.0%)、白肺发生率(28.0%)显著高于晚期早产组(17.8%、0),肺部感染(52.0%)、颅内出血(26.0%)、支气管肺发育不良(20.0%)、白肺发生率(28.0%)显著高于足月产组(6.8%、2.2%、0、0)。晚期早产组颅内出血(13.3%)、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4.9%)显著高于足月产组(2.2%、0)(P<0.05)。早期早产组使用机械通气(26.0%)、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患者比例(88.0%)显著高于晚期早产组(0、44.4%),使用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患者比例(88.0%)显著高于足月产组(46.7%)。晚期早产组使用机械通气患者比例(0)显著低于足月组(33.3%)(P<0.05)。结论不同胎龄患者并发症、高危因素各异,RDS多发于早产儿,且具有并发症多,病情重等临床特点,故治疗时需考虑新生儿胎龄因素。且足月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为剖宫产、孕妇高血压等,故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早、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特点,探讨晚期早产儿RDS的高危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该院住院240例早产儿RDS,根据胎龄分为两组,<34周为早期早产儿组(143例),34~36+6为晚期早产儿组(97例).回顾性分析早产儿RDS的基本情况、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晚期早产儿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剖宫产率达83.51%,明显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晚期早产儿组因先兆子宫破裂行剖宫产致早产的发生率较高(27.84%);肺表面活性剂(PS)及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效果较早期早产儿差,且机械通气率高,通气时间长;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亦高于早期早产儿组(P<0.05).结论 晚期早产儿RDS以产程未发动的剖宫产为主,宫内感染可能为其高危因素,PS应用有效,但较早期早产儿效果差;晚期早产儿机械通气率较高,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四项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博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胎龄分为A组(早期早产儿,30例)、B组(中期早产儿,40例)和C组(晚期早产儿,50例),选取同时间段40例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四项[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及FIB(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对照组APTT、PT及TT水平均低于A组、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FIB水平高于A组、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足月新生儿,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功能降低,检测该类患儿凝血四项水平,可以早期发现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1.
朱艳可  张希希  翁晓  蔡王楸  孙媛媛 《浙江医学》2019,41(18):1959-1963
目的探讨早产儿(胎龄<32周)出生后2周维生素D水平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根据出生后2周维生素D水平,将253例早产儿分为两组,即缺乏组(≤50nmol/L)161例、正常组(>50nmol/L)92例,比较两组母亲及早产儿临床资料及BPD发生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BPD的影响因素。结果维生素D缺乏组与正常组临床资料中母亲年龄、受孕方式、胎数、妊娠期合并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胎膜早破、产前激素使用、分娩方式,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1minApgar评分、5minApgar评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先天性肺炎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在母亲保胎、早产儿出生季节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呼吸支持、吸氧时间及BP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亲妊娠期糖尿病以及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RDS、先天性肺炎是BPD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而母亲年龄、受孕方式、妊娠期高血压、保胎、胎膜早破、产前激素使用、分娩方式以及早产儿性别、出生季节、出生后2周维生素D水平对BPD均无影响(均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后2周维生素D水平与BPD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2.
彭冬来  郑玉 《新疆医学》2012,42(9):72-74
目的:观察了解晚期早产儿出生后各类并发症及早期存活率的情况,为有效的临床防治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儿3078名,其中早产儿127人,足月新生儿2951人,选择胎龄35~37周的晚期早产儿102人作为观察组,采用单纯抽样法选择每月1号出生的足月新生儿109人作为对照组,在出生后24 h内观察记录其纳食、二便、呼吸、心率、各项反射、肌张力等情况、并检测血糖、胆红素,记录数据.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两组间比较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晚期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要高于足月新生儿,医护人员应重视晚期早产儿的健康状况,适宜的条件下应尽量延缓妊娠至足月或接近足月分娩,早产儿应常规收入新生儿科观察治疗,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性剖宫产对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96例RDS住院足月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68例,占70.83%)和自然分娩组(28例,占29.17%);另外,根据新生儿有无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63例,占65.63%)和无并发症组(33例,占34.37%)。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点。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患儿与自然分娩组足月儿在出生体重、胎龄、窒息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入院年龄、肺表面活性剂(PS)应用及开始上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选择性剖宫产产妇,其中37周和38周共61例(占89.71%);39周以上7例(占10.29%)。有并发症患儿在入院年龄、窒息史及开始上机时间方面与无并发症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年龄及开始上机时间是患儿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尤其是开始上机时间在12 h以上是患儿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分娩未发动的选择性剖宫产与足月儿发生RDS密切相关,随着胎龄增加,RDS发病率大大降低。因此,选择性剖宫产的时机恰当对降低RDS有重要意义,且早期诊断RDS、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足月儿RDS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临床≮见并发症,分析其胎龄、出生体质量、孕期高危因素与并发症关系,为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4月—2008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新生儿室收治152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胎龄、出生体质量、高危因素与并发症关系。结果主要并发症有新生儿肺炎、高胆红素血症、窒息、呼吸暂停、缺氧缺血性脑病及硬肿症等;28~32周早产儿和出生体质量〈1500g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32~37周早产儿及出生体质量≥1500g早产儿,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有高危因素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无高危因素组(P〈0.01)。结论胎龄愈小,体质量愈低,并发症和病死率愈高,高危因素影响早产儿并发症发生,应加强孕期保健,早期干预治疗,降低死亡率,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早期足月儿的孕期因素和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0 年1 月-2015 年12 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出生的2 733 例足月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966 例早期足月新生儿、1 506 例完全足月新生儿和261 例晚期足月新生儿。对比3 组孕产妇的基本情况,分析早期足月分娩的危险因素;对比3 组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3 组新生儿常见并发症类型。结果 多胎妊娠、瘢痕子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胎膜早破、子宫肌瘤、羊水异常、胎位异常、妊娠期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分娩次数>1 次、年龄>35 岁、自发宫缩为早期足月儿的危险因素(P <0.05)。早期足月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与完全足月新生儿和晚期足月新生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早期足月新生儿高于完全足月新生儿和晚期足月新生儿。早期足月新生儿常见并发症为肺炎、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和感染性疾病,所有新生儿并发症经相应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多胎妊娠、瘢痕子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胎膜早破、子宫肌瘤、羊水异常、胎位异常、妊娠期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分娩次数>1 次、年龄>35 岁及自发宫缩是早期足月儿的危险因素,且早期足月儿存在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和感染性疾病等常见并发症,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降低早期足月分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血糖紊乱的特点及皮质醇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糖紊乱的特点及影响血糖变化的高危因素。方法:163例早产儿进行血糖及皮质醇监测,并以80例足月新生儿为对照。分低血糖组和高血糖组进行比较分析。对早产儿胎龄、日龄、静脉输葡萄糖、危重度、血皮质醇水平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早产儿发生血糖异常均高于对照组(P<0.05),一般早产儿组以低血糖为主,发生率37.04%,危重早产儿组以高血糖多见,发生率41.46%。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而高血糖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一般早产儿组早期皮质醇水平低于足月新生儿组,而危重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组,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析表明,胎龄、日龄、未静脉输糖是影响早产儿低血糖的高危因素,而危重度、静脉输糖、皮质醇水平是影响高血糖的高危因素。结论:早产儿血糖紊乱发生率高,危重疾病能激发早产儿应激反应,早产儿血糖紊乱有一定特点及高危因素。加强早产儿血糖监测,并给予合理输液、输糖管理可有效防治早产儿血糖紊乱。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9,(9):1171-1174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远期神经预后和影响智能发育的因素,为其后期的保健及教育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早产儿160例和足月婴儿16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利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对两组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评价,对比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的智力水平,分析影响晚期早产儿智力的因素。结果: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在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小于胎龄儿(SGA)方面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晚期早产儿生后转入新生儿科的转科治疗率52.5%,足月儿转科治疗率1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期早产儿转入新生儿科后,患病率均高于足月儿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60例晚期早产儿矫正月龄12月时的发育商: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适应性五大能区的平均分数分别为(89.1±10.2)分、(90.5±6.7)分、(91.4±3.8)分、(93.3±2.7)分、(94.3±3.5)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大运动、精细运动及语言方面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晚期早产儿出生时低体重、低血糖、子痫、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双亲文化程度等影响婴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结论:晚期早产儿在出生后各系统疾病发生率较正常足月儿高,且中枢神经系统和智力的发育相对落后,应当对晚期早产儿进行早期营养和教育方面的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胎龄及日龄对新生儿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的影响及规律。方法:采用99mTc-ECD SPECT对早产儿组、足月早期新生儿组、足月晚期新生儿组共16例进行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并作半定量分析和读片分析。结果:早产儿组原始感觉运动区和枕叶rCBF低于足月早期新生儿组(P<0.05),显著低于足月晚期新生儿组(P<0.01),其额叶中份、顶叶rCBF也低于足月晚期新生儿组(P<0.05),其余各叶皮质rCBF随胎龄和日龄的增大有增加趋势。早产儿组脑血流显像图与足月早期新生儿组和晚期新生儿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早产儿与足月儿的脑血流灌注显像有显著的差异,rCBF的变化可能与新生儿大脑皮质相应区域发育成熟度和时间顺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我市基层医院早产儿窒息相关高危因素及早期干预措施。方法:收集深圳市市区级、乡镇社区等基层医院出生的≥28周新生儿2154例,其中早产儿210例,足月新生儿194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窒息相关高危因素,并针对性制定早期干预措施。结果:早产儿窒息发生率为12.86%,足月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男)、孕母年龄≥35岁、孕前BMI≤23 kg/m2、产检次数≤4次、孕期继续工作、合并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下生殖道感染、近两次妊娠间隔0.5年、具有盆腔手术史是早产儿相关高危因素(P0.05);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多胎、胎儿宫内窘迫、难产、子宫收缩异常是早产儿窒息相关高危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近两次妊娠间隔0.5年、下生殖道感染、产检次数、孕期继续工作是早产儿相关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难产、胎儿宫内窘迫、多胎是早产儿窒息相关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较足月新生儿窒息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制定早期干预措施以降低早产儿及其早产儿窒息相关高危因素,有助于降低早产儿窒息发生风险及其改善窒息早产儿的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7月~2015年7月入住本院的34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血糖浓度进行分组,将血糖浓度<2.2 mmol/L为低血糖组,其中新生儿低血糖组32例,正常新生儿组308例。分别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低血糖新生儿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正常新生儿组与低血糖新生儿组在新生儿出生情况(出生体重、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母亲围生期情况(母亲年龄、妊高症)及新生儿合并症(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窒息、先心病、出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高胆红素血症、甲减)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新生儿低血糖相关危险因素:新生儿出生情况(出生体重、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母亲围生期情况(母亲年龄、妊高症)、新生儿合并症(新生儿窒息、先心病、高胆红素血症)。结论影响新生儿低血糖相关危险因素为:出生体重、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母亲年龄、妊高症、新生儿窒息、先心病、高胆红素血症,控制这些因素为有效预防新生儿低血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