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以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评定疗效。结果:2组均能改善吞咽障碍,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高于对照组的66.0%(P0.05);治疗组中假性球麻痹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8%,高于真性球麻痹患者的66.7%(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明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7-10
目的探讨项八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血清VEGF、TGF-β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136例,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项八针治疗,观察组采用项八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差异,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SSA评分、VFSS评分、VEGF和TGF-β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VFSS评分、VEFG、TGF-β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12%vs 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八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能较好改善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疗效优于单纯项八针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VEGF、TGF-β1的代谢、促进血管生成、保护神经元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拟通窍利咽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纽,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窍利咽针刺法。以吞咽功能的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探讨Vital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治疗真性、假性球麻痹的不同临床效果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的脑卒中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75例,其中真性球麻痹30例、假性球麻痹45例,均行Vital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治疗。分别在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应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饮水前后血氧饱和度(SaO2)降低值评估治疗疗效,获得评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SSA评分、饮水前后SaO2下降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SSA评分、饮水前后SaO2下降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假性球麻痹组比真性球麻痹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al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对假性球麻痹的治疗效果优于真性球麻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视频透视吞咽功能研究(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评价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VFSS评分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 FOIS)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后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OIS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吞食稀钡、浓钡、糊钡、包钡的VFSS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吞食稀钡、浓钡、糊钡的VFSS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以生物反馈配合门德尔松手法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对31例治疗组施以生物反馈配合门德尔松手法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对吞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并与33例对照组以生物反馈配合综合康复疗法对吞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用洼田俊夫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以生物反馈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以深刺翳风穴为主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筛选延髓运动神经元以上梗死或出血后假性球麻痹导致的吞咽障碍患者(洼田饮水测试3~5级)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取穴相同,治疗组采用深刺翳风穴手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手法,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比较疗效。结果:以上指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4 w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深刺翳风穴为主的针刺治疗对于假性球麻痹有效,可作为假性球麻痹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电刺激及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的康复治疗效果,为真、假性球麻痹的康复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方法:将急性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各49例分别随机分配到电刺激治疗组和针灸激组,即真性球麻痹-电刺激组,真性球麻痹-针灸组,假性球麻痹-电刺激组,假性球麻痹-针灸组。4组皆在早期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给予电刺激或针灸治疗,连续治疗10 d。结果:假性球麻痹电刺激和针灸治疗后吞咽障碍恢复有效率分别为88.0%和83.3%,两种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差异(P >0.05);真性球麻痹电刺激和针灸治疗后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率分别为76.0%和41.7%,2种治疗有效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采用康复训练配合电刺激或针灸治疗均有效;真性球麻痹采用康复训练配合电刺激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5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以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为诊断收入院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临床常规治疗;试验组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眼针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障碍评分、FMA评分、Barthel评分等变化,其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氏饮水试验、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吞咽障碍评分、FMA和Barthe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吞咽障碍评分、FMA和Barthel评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73.17%),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治疗能有效改善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且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吞咽障碍治疗仪穴位刺激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将98例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吞咽障碍治疗仪进行常规电刺激治疗,治疗组使用吞咽障碍治疗仪进行穴位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疗程结束后综合疗效和洼田氏饮水试验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石氏评分和吞咽钡餐透视(VF)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石氏评分和VF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降钙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GRP和E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障碍治疗仪穴位刺激治疗假性球麻痹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和CGRP、ET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刺络放血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A组40例、B组40例和C组40例。A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B组采用刺络放血配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C组采用刺络放血疗法,对比三组疗效。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2.5%,B组为75%,C组为55%,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FSS评分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配合刺络放血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确诊为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经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及临床验证综合后的针刺结合康复治疗方案和传统治疗方案治疗,治疗结束后经过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方法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构音障碍各小项分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除静止呼吸外,其他所有分项与治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和极显著性(P<0.05,0.01),对照组经治疗后在流涎、静止呼吸、言语呼吸、静止时颌位置、软腭抬高、舌运动抬高、言语会话、言语速度与治疗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项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和极显著性(P<0.05,0.01),治疗组在以上各项维度中均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结论:本方案针刺和康复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构音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仿生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引起的假性球麻痹症候群的疗效和对其作用机制的探讨。方法将2005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150例脑卒中并发假性球麻痹症状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仿生电刺激治疗,经三个疗程的治疗后再次进行吞咽、构音障碍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吞咽功能、言语清晰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仿生电刺激治疗对改善假性球麻痹症候群有比较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综合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3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合并吞咽障碍的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在给予常规的脑血管病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吞咽训练和吞咽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1个月),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0%,对照组总有效率76.70%,2组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吞咽训练结合吞咽电刺激综合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优于单纯使用吞咽训练和吞咽电刺激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强化呼吸训练联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抽签法将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方法加门德尔松手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呼吸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吞咽造影检查(VFSS)、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临床疗效评估2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FSS评分、SSA评分、FOI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VFSS评分、SSA评分、FOIS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VFSS评分、SSA评分、FOIS分级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强化呼吸训练联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通窍利咽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脑梗死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吞咽康复训练,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窍利咽针法,2组疗程均为20 d.比较2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  相似文献   

17.
庄玲玲  冯木兰  张佳虹 《西部医学》2020,51(1):28-29,32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吞咽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干预10 d。观察2组干预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分布情况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变化,并比较其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级和SS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报》2013,(11):1766-1767
目的:观察倒马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和空白组20例。治疗组运用倒马针法进行治疗;对照组运用传统针灸治疗;空白组不采用针刺治疗,按常规用量给药。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空白组有效率为70.0%,治疗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倒马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行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确诊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通过日常吞咽功能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治疗后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概率及吞咽造影VFSS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VF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行针刺治疗可有效缩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及治疗时间,提高脑卒中患者疾病恢复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河源市中医院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78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依据常规方案开展治疗)、观察组(除对照组疗法外加以综合康复训练)各39例,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分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吞咽生存质量问卷(SWAL-QOL)评分及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1,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吞咽功能分级1级、2级、3级、4级比例为46.15%、33.33%、15.38%、5.13%优于对照组10.26%、17.95%、41.03%、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26,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SWAL-QOL、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疗效确切,能改善其吞咽功能,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