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莪术抗肿瘤有效成分β-榄香烯甘氨酸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相互作用,揭示β-榄香烯甘氨酸在体内的贮存、转运及作用机制,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β-榄香烯进行结构修饰得到β-榄香烯甘氨酸。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及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β-榄香烯甘氨酸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β-榄香烯甘氨酸与BSA作用后引起BS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内源性荧光光谱变化,二者之间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结论:β-榄香烯甘氨酸与BSA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形成荧光较弱的复合物,血清白蛋白作为载体可以将β-榄香烯甘氨酸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灯盏花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类型、结合位点、结合常数和作用力类型。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两者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得到相关参数。结果: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发现,在灯盏花素的作用下,牛血清白蛋白的最大吸收峰发生了轻微蓝移,蛋白质疏水性增强;通过荧光光谱法发现,灯盏花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猝灭类型为静态-动态联合猝灭,其中静态猝灭起主导作用。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得到两者的相互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引力。结论:阐明了灯盏花素和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建立了灯盏花素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大黄素甲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主要采用荧光光谱法结合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不同酸碱度、温度及金属离子条件下2者间的结合作用,计算了各种条件下的作用参数,确定了2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及作用力类型.结果与结论:大黄素甲醚与BSA有较强的结合作用.酸碱度、金属离子对2者的相互作用均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金刚烷甲酸(Ad)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以BSA为荧光剂,Ad为猝灭剂,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圆二色性光谱等方法研究在生理条件下Ad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 Ad与BSA二者间的结合常数为7.83×104L.mol-1(291 K),1.59×104L.mol-1(301K);Ad与BSA相互结合时,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距离为r=3.12 nm,结合位点数n=1;BSA的α-螺旋由22.4%降低为19.6%,β-折叠分别由30.2%上升为43.6%。结论 Ad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荧光猝灭;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性光谱数据证实Ad与BSA相互作用后,B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型光敏剂五聚赖氨酸-2-羰基酞菁锌(ZnPc-(Lys)5)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从BSA角度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通过荧光猝灭实验探讨ZnPc-(Lys)5与BSA相互作用的猝灭机制、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从ZnPc-(Lys)5角度采用胶束荧光增敏法测定ZnPc-(Lys)5浓度通过Scatchard方程计算ZnPc-(Lys)5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果荧光猝灭实验结果表明ZnPc-(Lys)5对BSA的荧光有强烈的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主要是静态猝灭形成基态配合物。不同温度(298,303,308,313,318 K)的结合常数K1分别为12.1×104L/mol,7.69×104L/mol,6.12×104L/mol,4.57×104L/mol,3.76×104L/mol,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93,1.02,1.07,1.13,1.17。Scatchard方程计算出298 K结合常数K2为1.557×105L/mol,结合位点数位1.07。结论从两个方面计算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基本一致,ZnPc-(Lys)5与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通过形成基态配合物的方式相互作用,进入血清白蛋白中1个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中用DNA热变性实验及荧光分析法研究了β-榄香烯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作用.热变性实验表明β-榄香烯可使小牛胸腺DNA的热变性温度Tm值下降2℃,小牛胸腺DNA(30μg/ml)与β-榄香烯(20μg/ml)温育后.激发波长为3.4nm,发射波长为358nm,其荧光强度为0.315,此时小牛胸腺DNA(30μg/ml)的荧光强度仅为0.020,用酵母的t-RNA与-β-榄香烯实验也取得类似的结果。对β-榄香烯的抑癌机理用量子化学CNDO/2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探讨。β-榄香烯的前沿轨道能级ELUMO=0.0168 au EHOMO=03239au鸟嘌呤的ELUMO=0.1629au其EHOMO=-0.25960au胸腺嘧啶的ELUMO=0.1324au.其EHUMO=0.3550au脲嘧啶的ELUMO-=0.0888au其EHOMO=-03940au。上述计算结果提示β-榄香烯与核酸碱基的前沿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β-榄香烯上的一个甲基带有较正的静电荷,该甲基可能与核酸碱基上的氮原子存在分子间选择性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头孢地尼(cefdinir,CE)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在 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CE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CE可与BSA形成基态复 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获得了二者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 数。通过计算反应热力学参数值,可推断CE与BSA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生成的自由能变(Gibbs free energy change,ΔG)为负值,表明CE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两者的结合部位主要位于亚螺旋域II A中。Hill系数 小于1,表明CE有负协同作用。同步荧光光谱表明CE对BSA构象不产生影响,结合位点更接近于酪氨酸。结论:该实 验对揭示药物动力学问题及后续头孢类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为手段,研究了阳离子单体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表面引发接枝聚合法制备了接枝微粒SiO2-g-PDAC,探索研究了接枝大分子PDAC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单体DAC与BSA之间可产生强静电相互作用,凭借此强次价键力,单体DAC与BSA可形成主-客体复合物,且在中性溶液中,单体DAC与BSA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最强。 接枝大分子PDAC与BSA之间也具有强静电相互作用,接枝微粒SiO2-g-PDAC对BSA可产生强吸附作用。当介质的pH在BSA的等电点(4.7) 附近时,接枝微粒对BSA的吸附容量最大;升高温度不利于主- 客体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接枝微粒对BSA的吸附容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光谱法研究中药功能因子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结合反应。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分光光谱法,计算芦丁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K)、结合距离(r)及热力学参数。结果:芦丁与BSA作用的K 25℃ 芦丁=7.08×10 4;r 芦丁=1.97nm,芦丁与BSA之间主要为疏水作用力。结论:芦丁与BSA之间结合不紧密,在血药运输中易结合易分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新型噻吩并嘧啶的开发与应用提供重要信息。方法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方法研究了2-环己氨基噻吩并[2,3-d]嘧啶-4(3H)-酮(HJ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HJA能强烈猝灭BSA的荧光强度,其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等。结论HJA分子与BSA分子以摩尔比1∶1结合,其结合反应主要是熵驱动,主要作用力是疏水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咪唑斯汀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和作用类型。方法用荧光光谱法检测Stern-Volmer猝灭常数,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圆二色谱法(CD)检测咪唑斯汀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用上述检测方法获得不同温度下咪唑斯汀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常数和热动力学参数。结论静态猝灭是咪唑斯汀导致B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不同温度下计算的热动力学参数表明,咪唑斯汀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上述二者的结合导致BSA的构象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β-榄香烯抑制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β-榄香烯对人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噻唑蓝(MTT)法检测β-榄香烯对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 PI双标流式术检测β-榄香烯对骨髓瘤RPMI-8226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Hoechst33342/PI 双染荧光显微镜观察β-榄香烯处理后骨髓瘤RPMI-8226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β-榄香烯对RPMI-8226骨髓瘤细胞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β-榄香烯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G0/G1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而S、 G2/M细胞比例降低.β-榄香烯作用48 h可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凋亡率随药物浓度而递增.结论 β-榄香烯可有效抑制人骨髓瘤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与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考察β-榄香烯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 建立了大鼠体内β-榄香烯测定的HPLC.色谱条件为: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40:57:3);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并测定大鼠尾静脉注射β-榄香烯脂质体和榄香烯注射液后血浆及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此色谱条件下血浆与组织的标准曲线、精密度等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适于分析生物样品中β-榄香烯含量.与榄香烯注射液相比,β-榄香烯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特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β-榄香烯脂质体在肝、脾、肾组织中分布相对较多.结论 β-榄香烯脂质体及榄香烯注射液在大鼠的心、脾、肾组织中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β-榄香烯(Elemene)是从姜科植物莪术中提取的萜烯类化合物,近30年来对莪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基础及临床实验等研究结果表明,β-榄香烯是莪术抗肿瘤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具有抗瘤谱广、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诱导凋亡是β-榄香烯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同时β-榄香烯还具有抑制转移、抗多药耐药、抗肿瘤免疫、化疗增效、放疗增敏等作用,现就β-榄香烯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榄香烯注射液对人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人胰腺癌细胞株设不同浓度的榄香烯注射液处理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观察榄香烯对胰腺癌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观察榄香烯对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榄香烯对人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榄香烯作用下的胰腺癌细胞凋亡,电镜下可见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流式细胞术测定榄香烯诱导细胞凋亡作用与剂量相关。结论榄香烯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促进其凋亡,其作用与剂量及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球形纳米金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相应的热力学参数以及猝灭机理.方法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对反应体系进行光谱学实验.利用圆二色谱法对BSA的分子结构进行研究.结果 随着球形纳米金溶液浓度的增加,反应体系的紫外吸收峰强度增大,而荧光强度却明显猝灭且荧光峰位由278 nm蓝移到了268 nm.3种温度(298K,303K,308K)下的Kq值分别为3.513×1010、4.033×1010和4.787×1010 L·mol-1·s-1,均大于2.0×1010L·mol-1·s-1,由此可以得知球形纳米金和BSA的相互作用是静态猝灭过程.由ΔG<0,ΔH<0和ΔS<0,可知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且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球形纳米金的存在影响了BSA分子的二级结构,使其α-螺旋结构含量由56.9%降低到32.2%.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球形纳米金与B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以及蛋白质二级结构含量的变化特征,为金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研究了β-CD的衍生物Me-β-CD对诺氟沙星的分子识别作用。对在不同pH溶液中的包合效果进行研究。方法:用紫外、荧光的方法进行包合常数(K)的计算,并进一步用NMR表征了包合物的结构及机制。结果:随着Me-β-CD的浓度增加,包合物的紫外、荧光均增强,而且Me-β-CD易于包合中性型体的诺氟沙星。结论:诺氟沙星与Me-β-CD在溶液中形成了稳定的包合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β-榄香烯对肿瘤细胞上清液诱导的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探讨β-榄香烯对EPCs参与肿瘤血管形成过程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骨髓来源EPCs经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培养上清液诱导EPCs 12h后,分为浓度效应组(β-榄香烯0、5、10、20mg.L-1干预48h)和时间效应组(20mg.L-1β-榄香烯干预0、12、24、48h)。检测各组EPCs的增殖和凋亡率。结果随着β-榄香烯剂量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EPCs的增殖显著下降(P<0.05),当β-榄香烯浓度为5mg.L-1及作用时间为12h时,EPCs凋亡率变化不明显,当β-榄香烯浓度增加至10mg.L-1及作用时间延长为24h时,EPCs凋亡率显著上升(P<0.05)。结论β-榄香烯通过诱导EPCs的凋亡抑制其增殖,并可削弱EPCs在肿瘤血管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儿茶醛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荧光光谱考察了不同浓度的原儿茶醛对BSA的淬灭作用,用Stern-Volmer拟合方程和Line-weaver-Burk拟合方程对所得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原儿茶醛与BSA作用可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采Stern-Volmer拟合方程和Line-weaver-Burk拟合方程,发现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a=1.95×104L/mol,结合位点数n=0.98。结论利用荧光光谱法可方便考察原儿茶醛与BSA的相互作用,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曲克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光谱技术研究曲克芦丁(troxerutin, TRO)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 间结合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荧光光谱法确定曲克芦丁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依据热力学参数讨论两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利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曲克芦丁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 曲克芦丁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H=-77.06 KJ/mol,ΔS=-152.20 J/(mol·K).结论: 曲克芦丁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范德华力;曲克芦丁的加入使BSA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