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文  马波  戴鹏飞  吴利安  邓瑾 《海南医学》2022,(17):2233-2236
目的 观察经角膜上皮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联合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CL)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高度近视患者100例(120眼),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50,62眼)和对照组(n=50,58眼)。对照组患者给予ICL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Trans-PRK联合ICL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角膜光密度、眼压、ICL拱高、前房容积、前房深度及角膜内皮细胞数变化,统计术后1个月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降低,且观察组为(0.22±0.01) logMAR,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32±0.05) logMAR,而裸眼视力及角膜光密度均升高,且观察组分别为(5.08±0.31) logMAR、21.67±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9±0.28) logMAR、19.01±2.4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眼压及ICL拱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特征,为白内障手术愈后视功能预测和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周口爱尔眼科医院住院的109例白内障手术患者,将其中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患者组作为观察组(53例、73眼),正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组作为对照组(56例、74眼)。应用非接触式自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行角膜内皮照相,计算两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NUM)、平均面积(AVG)、平均密度(CD)、变异系数(CV)、最大内皮细胞面积(Max)、最小内皮细胞面积(Min)和六角形细胞比率(6A),取平均值。结果观察组NUM、CD及6A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AVG和C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Max水平大于对照组,Min水平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NUM较少,CD较低,AVG、CV较大,6A比率较小,这些形态上的变化使得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储备功能较差,影响愈后效果。合理选择内眼手术方式,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超声乳化术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于上饶市人民医院行白内障手术患者26例30眼,根据患者是否有高度近视,将其分为高度近视组(14例,15眼)和对照组(12例,15眼)。两组患者均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D)、平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average endothelial cell size,AVG)、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六角形细胞比例(percentage of hexagonal cell,HEX)。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CD、AV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患者的CV显著大于对照组,HEX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CD、HEX均显著小于本组术前,AVG、CV均显著大于本组术前(P<0.05);高度近视组患者的CD、HEX均显著小于对照组,AVG、CV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稳定性、耐受性差,更易受手术影响及损伤,术前评估其功能及术中注意保护是减少术后角膜内皮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矫治超高度近视 (- 10D以上近视 )的准确性和预测性。方法 :通过对 5 6例 (共 10 5眼 )术前屈光度 (等值球镜 ) - 10 0 0~ 2 6 0 0DS ,平均 13 4± 3 9DS近视患者采用LASIK治疗 ,随访一年。结果 :术后 1个月时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的为 81眼 ,占总眼数的 77 1% ;术后 6个月裸眼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的为 96只眼 ,占总眼数的 91 4 % ;其中高于术前的为 2 6眼 ,占总眼数的 2 4 8% ;而裸眼视力下降 1行以上的 6眼 ,占 5 8% ;其中 3例为不规则散光 ,2例角膜瓣制作不全 ,1例为角膜瓣层间脂类物残留 ,裸眼视力下降 2行以上的为 3眼 ,占总眼数的 2 9%。结论 :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预测性 ,但手术操作及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仍需谨慎从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的中高度近视患者使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预防角膜上皮下混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45例在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门诊行TransPRK的中高度近视患者(等效球镜度–3.75~–9.00D)分成两组:研究组21例(42只眼)术中使用MMC;对照组24例(48只眼)不使用MMC,术后两组用药方案一致,观察患者术后4d、术后1、3、6、12个月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上皮下混浊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角膜上皮下混浊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364,P<0.001;2=7.666,P=0.006;2=7.683,P=0.006)。结论 TransPRK的中高度近视患者使用MMC预防角膜上皮下混浊效果良好,长期观察安全性高,对角膜内皮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中角膜上皮瓣的弃留对高度近视(≥-6.00 D)术后反应、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欲行Epi-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80只眼,征得患者同意后,随机一眼行保留上皮瓣的Epi-LASIK手术(留瓣组),另一眼行丢弃角膜上皮瓣的Epi-LASIK手术(弃瓣组),术后均配戴亲水性角膜接触镜。观察术后第3、5天角膜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对术后1周,1、6个月裸眼视力及1、6个月角膜haze进行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第3、5天弃瓣组的角膜刺激症状明显轻于留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弃瓣组和留瓣组的角膜愈合时间分别为(2.96±0.51)d、(4.92±1.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弃瓣组裸眼视力优于留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6个月,两组角膜haz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i-LASIK手术丢弃角膜上皮瓣虽然能减轻患者的角膜刺激症状,缩短上皮愈合时间,但同时增加了高度近视患者角膜haze的发生率,所以手术时应尽量保留角膜瓣。  相似文献   

7.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板层切削术(MicrolamellarKeratoplasty-excimerlaserKeratectomy,MLK-E或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利用微型角膜刀系统在角膜上作一带蒂角膜瓣,在其下基质床进行PRK激光切削,共治疗了35例55眼,随访6个月以上,术前屈光状态等6球镜为-11.75±3.65D(-6.25~20.50),其中等球镜<-15D的1组共40眼,屈光度为-10.00±2.15D,最佳矫正视力为0.96±0.25(0.4-1.5);等球镜≥-15D的Ⅱ组共15眼,屈光度平均为-16.42±1.76D,最佳矫正视力为0.48±0.25(0.1~0.8).散光最高为4.5D.果:术后视力和屈光度在1-3个月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随访:Ⅰ组:屈光度平均为-0.45±0.55D(-1.67- 0.45D),裸眼视力39眼(97.5%)达到0.5以上(另1眼裸眼视力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同为0.4),29眼(72.5%)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Ⅱ组:屈光度平均为-1.35±1.76D(-4.50- 1.18D),10眼(66.7%)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MLK-E结合PRK和MLK的优点,是一种符合角膜解剖生理、准确安全有效的高度近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 sis,LASIK) ,是一种较先进的角膜屈光手术 ,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RK)更为合理。现将我院行LASIK手术的 43例 - 8 0 0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的治疗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 1999年 1月~ 3月在我中心接受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 43例 (82只眼 ) ,其中男 2 5例 ,女 18例 ,年龄 18~ 5 0岁 ,等值球镜屈光度为 - 8 0 0D~ 2 3 0 0D (平均 - 9 2 5D± 2 13D) ,等值柱镜屈光度为 -0 5 0~ 3 5 0D (平均 -…  相似文献   

9.
LASIK与PRK治疗高度近视疗效对比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比观察PR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PRK治疗的33例63眼和采用LASIK治疗的34例60眼高度近视分别进行一年以上的临床观察.结果PRK组术后半月至3个月达最佳矫正视力,3个月后出现视力回退,术后一年裸眼视力≥0.8及≥0.5的比例分别为50.6%和68.3%,主要并发症有术后高眼压及Haze形成;LASIK组术后一年裸眼视力裸眼视力≥0.8及≥0.5的比例分别为70.0%及91.7%,无Haze形成.结论LASIK组治疗高度近视临床疗效明显优于PRK.  相似文献   

10.
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亚星 《中外医疗》2009,28(33):164-16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在角膜磨镶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屈光性角膜手术。由于其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的完整性,因此更加符合角膜的解剖生理结构,具有预测性好,视力恢复快,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回退小,矫正屈光范围大等一系列优点,成为了目前屈光矫治手术中开展最多,最为广泛的手术。但是高度近视患者预期矫正的屈光度较高,角膜切削深,残留角膜较少,在接受治疗时往往受到角膜厚度的限制。另外,高度近视本身还伴随着复杂的病理改变。而高度近视患者又是最迫切想要摘除眼镜的群体,因此,LASIK治疗高度近视能否达到较好的疗效是人们及其关注的问题。本文借鉴国内学者对PRK临床效果分析的标准,即有效性、预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对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徐海铭  洪朝阳 《浙江医学》2009,31(3):276-278
目的 评价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我院采用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12例(19眼)。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检测所有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计算角膜内皮丢失率以及人工晶状体与角膜的距离,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眼均手术成功.术后第1天11眼角膜透明,8眼角膜上皮轻度水肿,经局部及全身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后,于术后3~5d消退;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角膜均透明。术后3、6个月角膜内皮计数[(2783±214)、(2749±232)个/mm^2)]均较术前[(2937±196)个/mm^2]明显减少(均P〈0.05);而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计数、角膜内皮丢失率[(5.76±0.23)%]以及人工晶状体与角膜的距离[(2.69±037)mm]与术前3个月[(5.24±0.11)%、(2.73±0.18)mm]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近期存在丢失现象,但3个月后趋于稳定,中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Phakic 6H型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ACP-IO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手术后远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评价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1年9月-2006年3月间行Phakic 6H型AC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患者共170例(283眼),经连续随方,对最终行ACP-IOL取出的7例(7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SP-2000P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定期测量角膜中央、上方、下方、颞侧及鼻侧5个方位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7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6例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数为2 105个/mm2,平均丢失率为73.71%(1例因角膜失代偿无法测量出内皮细胞密度).4例行ACP-IOL取出+透明晶状体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1例行ACP-IOL取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IOL植入,2例行ACP-IOL取出.结论Phakic 6H型ACP-IOL对角膜内皮的远期影响可致角膜内皮功能临界失代偿甚至失代偿,发现角膜内皮功能处于临界失代偿或内皮有明显损伤时须尽快取出ACP-IOL.  相似文献   

15.
齐越  郝洁  张悦  王宁利  韩崧 《北京医学》2021,43(11):1110-1112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高度近视患者的黄斑色素光密度(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MPOD)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的高度近视患者50例(86眼).所有患者按国际近视性黄斑病变分期法分期,分别记录性别、年龄、矫正视力、眼压、眼轴、眼底照相...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患者实施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I。ASIK)手术后角膜后曲率的改变,并探讨影响角膜后表面曲率改变的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于武警总医院眼科实施I。ASIK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对120例眼使用orloscan1I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分别在术后30、60、90、180d测量角膜后表面曲率,对比后表面曲率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前眼压、承载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及术后30、60、90、180d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分别为(6.53±0.24)、(6.40±0.25)、(6.44±0.23)、(6.41±0.22)、(6.38±0.21)肚m,析因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术前眼压以及承载因子都会造成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曲率不同,且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术前眼压以及承载因子呈正相关的关系。结论:LAsIK术后60d内患者角膜后表面存在向前膨隆,向前膨隆在术后60d后逐渐恒定,向前膨隆与术前眼压、承载因子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对合并高度近视白内障五方位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实验组:随机选取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26例(30眼);对照组:随机选取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8例(30眼),由同一熟练眼科医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拍摄中央、鼻侧、颞侧、上方及下...  相似文献   

18.
王绍飞  刘黎明  丁琳 《农垦医学》2011,33(6):500-502
目的:观察50-79岁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方法:选择50-7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患者180例,50-59岁年龄段60例,60-69岁年龄段60例,70-79岁年龄段60例;及汉族患者180例,50-59岁年龄段60例,60-69岁年龄段60例,70-79岁年龄段60例,均取右眼,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50-5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608.4±327.6个/mm^2,汉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728.6±284.6个/mm^2,两者对比P〈0.05;60-6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547.0±292.5个/mm^2,汉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672.9±312.5个/mm^2;70-7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452.8±434.5个/mm^2,汉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660.2±374.9个/mm^2,丽者对比P〈0.05。50-79岁年龄段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536.1±360.4/咖。,汉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688.6±324.9个/mm^2,两者对比P〈0.05;结论:在50-59岁,60-69岁,70-79岁各年龄段,及50-79岁年龄段比较,汉族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维吾尔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