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慢性胃炎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PLGC)转化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通过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共592例。其中,CNAG338例、CAG134例、PLGC120例。应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CNAG得到证候类型9个,前3位依次为脾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CAG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肝胃不和证、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PLGC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胃阴不足证、胃阳亏虚证、瘀阻胃络证。根据因子构成提取证候要素,结合描述性统计结果,CN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气虚湿阳虚;C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阳虚湿瘀阴虚气虚;PLGC病位证素:胃脾肝,病性证素:热阳虚阴虚气滞瘀湿气虚,χ2检验结果显示3个阶段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胃炎在由非萎缩性胃炎向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转化过程中存在由实至虚、渐见阴虚、血瘀的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溃疡证候要素分布、组合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198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关于中医药治疗胃溃疡证候分型的相关文献,建立胃溃疡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对其病性、病位证候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经检索并筛查共纳入325篇文献,共提取病位要素4个,分别为胃、脾、肝、胆;病性证候要素10个,分别为气滞、血瘀、热(火)、气虚、阳虚、阴虚、湿、寒、痰、食积;共挖掘出4对正相关关系的证素对,支持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血瘀、湿-热(火)、气虚-气滞、气虚-血瘀。结论胃溃疡的病位证候要素按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胃脾肝胆;病性证候要素按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血瘀热(火)气虚阳虚阴虚湿寒痰食积;证素组合规律中出现频次50次者,由高到低为脾+胃+阳虚肝+胃+气滞气滞+血瘀脾+胃+气虚胃+阴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证素辨证分析李东垣升阳法,明确其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中命名"升阳"的方证,共17个,筛选症状,通过计算各症状对证素贡献度的和,确定升阳法对应的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得出证名。结果:病位证素有脾、肝、大肠、胆、小肠、胃、肾,病性证素有气滞、湿、气虚、血瘀、阳虚、脓、热,其中气滞、湿、脾是Ⅲ级证素,气虚、肝、血瘀、大肠、胆是Ⅱ级证素,小肠、阳虚、胃、脓、肾、热是Ⅰ级证素。结论:李东垣升阳法主要针对气虚、郁和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以期为本病临床研究的规范化、客观化奠定基础,同时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临床病例采集,收集符合FD罗马Ⅲ诊断标准者200例,应用因子分析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因子分析初步得出FD证候特点多虚实夹杂,最常见的证候为类脾虚气滞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肝胃不和证和类寒热错杂证,主要中医证候是类脾虚气滞证;归纳得出本病病位为脾、胃、肝,以脾为主;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湿、热、阳虚、寒、血瘀,以气滞、气虚、湿、热、寒为主。结论本病病位证素主要是脾、胃、肝,以脾为主;病性证素主要是气滞、气虚、湿、热、阳虚、寒和血瘀;本病证候特点多虚实夹杂,类脾虚气滞证为第一主要证候。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主要病名下的证素分布特点,总结慢性胃炎的发病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胃痞"患者各60例,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痛和胃痞主要病位证素相同,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相同,为气滞、阳虚、气虚、湿;证素组合频率较高的有:肝脾胃加气滞加气虚、脾胃气虚、脾胃湿、脾胃阳虚、肝脾胃气滞。结论慢性胃炎的证素特点和发病规律基本相同,病变实质为虚实夹杂,虚证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为主,实证以胃气不降、肝气郁滞、湿邪阻滞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医病理特点。方法通过传统辨证方法收集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90例,同时采集患者的证素信息,填写体质量表,并统计分析证素分布特点及体质类型。结果 1湿热型慢性胃炎的病性证素分布以湿、气滞、气虚、阳虚、热多见,病位证素分布以脾、胃、肝多见;2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体质分布为:阳虚质(33.33%)>平和质(26.67%)>湿热质(11.11%)>气虚质(10.00%)>痰湿质=气郁质(6.67%),其中以阳虚质和平和质为常见。结论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的证素分布除湿热外,还以气滞、阳虚、气虚多见,而体质分布上以阳虚质为主,提示湿热型慢性胃炎发生的病理基础可能是由于长期脾阳不足,复因肝胃气滞、脾气虚损,湿热由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痰证与非痰证人群的证素兼杂特征,探索代谢综合征痰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为该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诊断标准和证素辨证法将334例代谢综合征痰证患者、288例代谢综合征非痰证患者纳入本次研究。SPSS 20.0对收集的理化指标和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寻找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和非痰证人群的证素兼杂特征,并探讨代谢综合征痰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痰证组病位在肝、脾、肾、肺、胆、胃的比例高于非痰证组,病性为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的比例高于非痰证组。痰证患者中,男性病位在肝的频率低于病位在脾和胃,女性频率相反;病位在肝和脾组的年龄均小于病位在肾组。在痰证患者中,男性兼杂病性血虚的频率低于气虚、阴虚、阳虚,女性频率则高于这3组。阳虚兼杂组中尿酸(UA)和肌酐(Cr)水平高于血虚组,阴虚兼杂组中Cr水平亦高于血虚组。结论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的不同病位有肝、脾、肾、肺、胆、胃,兼杂病性有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非痰证人群暂无证候兼杂特征。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中,男性的病位集中在胃,女性的病位集中在肝且病性以血虚为主,易患病位的先后顺序是脾、肝、肾;患者阴阳失调与UA、Cr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证素特征及其与血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相关性。【方法】运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判断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医病理特征,同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CTGF、PDGF的含量,并判断其相关性。【结果】(1)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证素特征:病位证素主要是肝、脾,病性证素主要是湿、热、气滞、阴虚;(2)CTGF与脾、胆、湿证素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1.598、1.567、2.797>1),PDGF与热证素密切相关(OR=1.134>1)。【结论】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以肝和脾为主要病发部位,湿、热、气滞和阴虚是其重要的病理属性。CTGF值越高,越容易出现脾、胆、湿的病理变化,说明肝纤维化程度越重,病位越容易涉及脾、胆,病性证素湿也较容易出现在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PDGF值越高时,热的病理变化较容易出现,热证素也较容易出现在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中医证素特点。方法选择48例小儿脑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小儿脑瘫虚证证素中阴虚显著高于气虚、血虚、阳虚(P<0.05,P<0.01),气虚高于阳虚(P<0.05);小儿脑瘫实证证素中湿、痰、气滞、热积分无显著性差异;小儿脑瘫病位证素以肝、肾积分显著高于脾、心(P<0.05,P<0.01)。结论小儿脑瘫多属虚实夹杂之证,虚证证素主要以阴虚、气虚、血虚为主;实证证素主要以湿、痰、气滞、热为主;病位主要在肝、肾。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文献证素比较研究,探析PBC的证素分布特征及病机特点。方法:基于万方及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结合人工筛选,获取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非重复PBC中医研究文献,参照CHB证素研究方法建立PBC证素数据库。通过与CHB的对比显示PBC证素分布规律与特点。结果:①文献特征:纳入56篇文献,病例1368例,研究快速增加,高质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级甲等中医院。②证型分布特征:析出证型56个,依次为肝肾阴虚等10个高频证型,按照证素聚合后形成6大核心证素群依次为:血瘀、脾虚、阴虚、肾虚、湿热及肝郁,与CHB中湿热、肝郁、血瘀、毒、阴虚有所不同。③证素分布特征:PBC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脾、胆、肾;CHB为肝、脾、肾、胆、络。PBC中胆为高频病位,胆络、肝络为特有病位。PBC中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郁、湿、热;CHB为气郁、湿、热、阴虚、血瘀、阳虚;与CHB相比,PBC中气虚、血瘀为高频证素,气郁、热、阴虚、阳虚为低频证素。结论:PBC中瘀、气虚(脾虚)等6大核心证素群值得重点关注;胆、肝络及胆络是特有病位,应在实践中丰富关于胆系的中医治法;气虚、血瘀是PBC绝对优势证素,早期使用补气活血治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结合前期研究,提出PBC三阶段演变假说,气虚血瘀为核心证型,毒损胆络是关键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炎、胆汁返流患者中医证型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科住院,符合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炎、胆汁返流诊断的132份病例.其中反流性食管炎61例、十二指肠炎44例、胆汁返流27例.收集胃镜、病理诊断及中医四诊、辨证分型等资料,就各疾病的中医证型进行比较.结果:132例患者脾胃气虚、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胃络瘀血、胃阴虚构成比分别为34.09%、31.82% 、12.12%、10.61%、7.58%、3.79%.女性证型构成比前三位依次是脾胃气虚、肝胃气滞、脾胃虚寒,合计为92.5%;男性证型构成比前三位依次是肝胃气滞、脾胃气虚、脾胃湿热,合计为74.8%.结论:脾胃气虚、肝胃气滞是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炎、胆汁返流的主要证型,其次是脾胃湿热、脾胃虚寒.女性证型相对集中,病因病机相对单纯,以气虚、气滞,兼虚寒为主;男性证型相对分散,病因病机相对复杂,以气滞、气虚,兼湿热为主,也可见虚寒、瘀血、阴虚.  相似文献   

12.
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临床调查,运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疲劳性亚健康状态判定标准者的中医症状。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等相关标准,由两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根据每一位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表现进行辨证,并对辨证结果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辨证结果共计81种,经过拆分后共获得24个证候类型,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肝火炽盛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阻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胆郁痰扰证和痰热内扰证。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7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分别为肝、脾、肾、胃、心、胆、肺;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分别为气滞、气虚、热(火)盛、湿阻、痰阻、阴虚、气逆、阳虚、血虚和血瘀。结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证候类型较多,涉及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病位类证候要素涉及5个脏与2个腑,以涉及肝、脾的证候最为多见;病性类证候要素虚实均有涉及,实以气滞最多见,虚以气虚最多见。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0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中医病位、病性证素分布规律特点。【结果】(1)中医病位:肾的证素积分最高,其次为脾和经络;肾、脾、经络的证素积分与肝、心、肺、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中医病性:实性证素主要为痰、血瘀、湿,其比率为痰>血瘀>湿。虚性证素主要为阴虚、气虚和阳虚,其比率为阴虚>气虚>阳虚。(3)证素分布:肾病中阴虚证素积分最高,脾病中气虚证素积分最高,经络证素中血瘀积分最高。【结论】肾、脾、经络是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主要病位;本病虚证以阴虚、气虚和阳虚偏重,实证以痰、血瘀、湿偏重;临床多见肾阴虚证、脾气虚证及瘀血阻络证等证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厦门地区10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前后中医证素变化特点。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证素辨证方法,观察胰岛素治疗前、治疗后6周及12周时证素的分布及变化特点。结果 10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病位证素以肾、肝证素居多。病性证素中,以热、阴虚、气虚、湿证素为主。治疗6周、12周后,仍以肾、肝证素频数及积分较高;实性证素居前两位的仍为热、湿证素,虚性证素前两位为阴虚、阳虚。结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胰岛素可使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证素分布发生变化,肾、热、肝、阴虚、湿频数下降,其中气虚频数及积分明显下降,而阳虚频数及证素积分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理特点和证候兼杂规律。方法:收集491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中医病位和病性,探讨证候兼杂特点。结果:病位证素:主要在脾、肾和肝,分别占60.4%、58.2%和51.5%;病性证素:实证证素中痰、湿和瘀分别为77.1%、65.9%和61.3%;虚证证素阴虚、气虚分别为64.7%和60.0%;证的兼杂:各证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脾、痰、湿和瘀病理证素的兼杂。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脾、肾和肝;病性属虚实夹杂;痰、湿、瘀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16.
陈春晖  杨军辉 《中医学报》2020,35(5):1077-1080
目的:探讨和归纳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方法:从知网、维普、万方等文献数据库筛选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5月有关消化性溃疡辨证的文献材料,进行证型收集总结,再分解、提取其证素,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1.0对其证型、证素分布进行频次分析,探讨其规律,最后运用中医辨证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检索到相关文献1 569篇,依据文献筛选原则最终确定文献为37篇,病例数合计6 300例,收入证型共20个,病位证素5个,病性证素10个。②肝胃不和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证型,其次是脾胃湿热、脾胃虚弱等。③病位证素主要是胃、脾、肝,涉及胃络和心。④病性证素主要为气滞、热、湿等。结论:肝胃不和证是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主要证型;胃、脾、肝是消化性溃疡的关键病位证素;气滞、热、湿是消化性溃疡的关键病性证素;消化性溃疡的病性特点是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化疗期的中医证素表现特点。方法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对ANLL患者化疗期的中医证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NLL患者化疗中期的病性证素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湿、阴虚、阳虚、血虚、痰等;病位证素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肝、肠、肺等;有59.57%的患者具有4种(含)以上的证素兼夹或错杂。结论 ANLL患者化疗中期的中医病理表现以兼夹、错杂为主要特点;气虚夹湿为多数患者的主要表现,兼有阴虚、阳虚、血虚等;影响的脏腑主要为脾系脏腑及肝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20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因子分析.结果 ①本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女性居多,年龄在40~49岁和50~59岁者居多,病程分布以1~5年比例最高.②发病与患者的饮食习惯、情志因素及既往患有肝胆疾病有一定的关系.③有寒热错杂并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胃气滞、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气郁痰阻共7个证候因子.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位在胃胆,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为虚实夹杂,虚证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实证为肝失疏泄、胆胃不和、胃气上逆,或邪热湿浊、蕴阻中焦、胃腑滞满、胃挟胆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中医证素规律.方法 选择83例PCO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PCOS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胞宫、肾,其次为肝、脾、肺;PCOS虚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阴虚、阳虚、血虚,气虚积分显著高于阴虚、阳虚、血虚积分(P<0.01);实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痰、湿、血瘀、热,气滞积分显著高于痰、湿、血瘀、热积分(P<0.01).结论 PCOS的病位以胞宫、肾为先,从胞宫、肾论治本病具有重要意义;虚证证素以气虚为主,实证证素以气滞为主,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单纯虚及单纯实的证素均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肥胖文献中证候和证素的分布特征,探索证素辨证用于肥胖证候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筛选文献32篇;根据《国标》规范证名,计算证候频率;根据《证素辨证学》拆分证候,计算证素(及组合)的频次和构成比。结果:得到证候45个,前5位的是脾虚湿困证、胃热湿阻证、脾虚痰湿证、肝郁证、脾肾两虚证,占56.6%;证素23个,前5位是脾、气虚、湿、热、胃,占62.7%;常见病位证素是脾、胃、肝、肾,常见病性证素是气虚、湿、热、痰、气滞;证素组合,在数量上以3证素、4证素、2证素为主,占94.97%,在类别上以1病位+2病性、1病性+1病位、1病位+3病性、2病位+2病性为主,占70.97%。结论:肥胖文献中传统辨证和证素辨证得到的证候特征基本一致,证素辨证适用于肥胖的证候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