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7,(4):109-111
目的分析晚断脐与新生儿血氧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山市陈星海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15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100例顺新与50例优剖宫产新生儿,根据断脐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在新生儿出生30秒后断脐,对照组则在新生儿出生后10秒内断脐。比较两组新生儿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此外,将观察组分为30、60与90s断脐三组,分析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血氧含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24h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以及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断脐不会增加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浓度,减少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延迟断脐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妇产科自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出生的新生儿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9)、观察组(n=39),对照组新生儿实施快速断脐(10s内),观察组新生儿实施延迟断脐(30~90s),分析两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总胆红素、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败血症发生率。结果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对比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总胆红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对比显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败血症发生率对比显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新生儿断脐中,延迟断脐不会增加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但其可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的含量,有效降低败血症与贫血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晚断脐对早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9月本院妇产科94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断脐法,观察组实行晚断脐,比较两组早产儿娩出1、5 min时Apgar评分、出生24 h后血红蛋白水平及合并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娩出后1、5 min时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观察组早产儿出生24 h后毛细血管血红蛋白水平为(181.9±15.6)g/L,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出现1例颅内出血、1例新生儿窒息、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高胆红素血症、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率为12.8%(6/47),显著低于对照组29.8%(1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65,P=0.044)。结论与早断脐相比,早产儿采取晚断脐可获得更多血供及铁储备,进而增强早产儿心肺系统顺应性及机体免疫力,减少各种合并症,改善早产儿结局,具有较大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晚断脐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剖宫产分娩的单胎产妇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2组产妇均进行常规剖宫产,观察组待脐带搏动停止后实施断脐操作,对照组则于新生儿娩出10 s内进行断脐处理,其他相关措施及产妇出院指导与观察组一致,比较2组母儿结局.结果 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产后72 h血红蛋白值优于对照组,第三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发生湿肺症3例占3.75%,胆红素水平(18.19±1.90)μmol/L,最高1次胆红素峰值(17.02±1.58)mol/L,血红蛋白水平(153.33±15.16)g/L,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为(9.92±0.38)分,5 min Apgar评分为(10.00±0.00)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为6.25%(5/80).对照组新生儿发生湿肺症15例占18.75%,胆红素水平(10.26±2.55)μmol/L,最高1次胆红素峰值(15.88±1.68)mol/L,血红蛋白水平(147.21±12.37)g/L,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为(9.90±0.69)分,5 min Apgar评分为(9.99±0.34)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为5.00%(4/80).观察组新生儿湿肺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胆红素水平和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晚断脐可减少产后出血,缩短第三产程,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和胆红素水平,降低新生儿湿肺症发生率,不增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利于新生儿预后;临床产科工作中剖宫产建议选择晚断脐,以减少早断脐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两种断脐方法对阴道分娩的新生儿血红蛋白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足月顺产的200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断脐方法不同分为快速断脐组(ECC,114例)和延迟断脐组(DCC,86例),比较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总胆红素(STB)和经皮胆红素(TCB)水平以及黄疸发生率。结果 DCC组产后HB和HCT水平显著高于ECC组(P 0.05);两组产后STB和TC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第7天,DCC组和ECC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23%vs 38.37%,P 0.05)。结论与快速断脐相比,给予延迟断脐的新生儿,其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升高明显,可以有效预防早期新生儿贫血,且不会增加黄疸的发生率及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6.
郑君  周雄飞 《安徽医药》2015,19(10):1957-1959
目的:分析两种断脐方法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产科收治的276例足月妊娠孕妇单胎顺产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断脐时间的长短,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两组受试对象出生时脐血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总胆红素(STB)和经皮胆红素(TC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第3天的 Hb(t =4.365,P <0.001)、HCT(t =2.064,P <0.00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早断脐和晚断脐两组新生儿中黄疸症状发生率进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P>0.05);两组研究对象第7天的总胆红素(STB)、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水平发现,两组研究对象病理性黄疸组第7天的 STB(t =1.433,P =0.155)、IBIL(t =1.661,P =0.099)、TBA(t =1.317,P =0.191)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晚断脐病理性黄疸组患儿血清中 STB 与 IBIL(t =0.708,P <0.01)、TBA(t =0.723,P <0.01)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延长断脐法和常规断脐法在黄疸发生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不会导致新生儿黄疸发病率的增加,其中晚断脐病理性黄疸组患儿血清中 STB 与 IBIL、TBA 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上出现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情况,探究正常时间断脐与晚断脐分别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以及影响。方法选择98例在本院分娩的新生儿,并确诊为红细胞增多症。依据断脐时间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49人,实验组患儿为晚断脐并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而对照组患儿则为正常断脐时间并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密切观察两组患儿产后胎盘余血量、脐带残血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儿产后胎盘余血量、脐带残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临床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与实验组患儿的血红蛋白含量、胆红素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早期治疗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可以大大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同时及早在产妇分娩期以及围生期预防该病,也可以降低患儿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足月顺产晚断脐对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为新生儿断脐时间的选择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产科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足月顺产分娩的新生儿230例。按照断脐时间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采取快速断脐方法)与试验组(采取延迟断脐方法),各115例。对比对照组与试验组新生儿组间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总胆红素水平以及黄疸情况发生率。结果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第3天HB、HCT水平明显升高,且试验组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而两组STB水平以及生理性黄疸发生率、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 对比快速断脐新生儿,延迟断脐新生儿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升高,积极预防了新生儿早期贫血风险,但对胆红素水平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剖宫产新生儿断脐方法与血红蛋白(Hb)水平的关系.方法 足月新生儿3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6和对照组168,观察组断脐时尽量靠近胎盘,并于1min内将残留于新生儿端的脐带举起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使脐静脉内的残余血完全流入新生儿体内;而对照组则行常规断脐.比较2组新生儿出生1h和24h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及第3天血清总胆红素.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出生1h和24h Hb、H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时靠近胎盘断脐并将残余脐静脉血输入新生儿体内,可提高新生儿Hb水平,且不影响剖宫产儿的复苏和第三产程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断脐时间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延迟断脐组和快速断脐组,快速断脐即出生后10 s内断脐,延迟断脐即出生后45-60 s断脐。对两组新生儿出生时脐血胆红素、血红蛋白,产后1周外周血胆红素、血红蛋白,产后2周贫血与黄疸情况,以及脐带创面干燥、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断脐组新生儿1周血红蛋白平均水平较快速断脐组高,且脐带残端干燥情况、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断脐可增加胎盘向胎儿的血液灌输量,有效预防新生儿贫血,不会增加新生儿黄疸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且可以促进新生儿脐带残端创面干燥及脐带残端早期脱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新生儿断脐方法与血红蛋白(Hb)水平的关系。方法足月新生儿3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6和对照组168,观察组断脐时尽量靠近胎盘,并于1min内将残留于新生儿端的脐带举起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使脐静脉内的残余血完全流入新生儿体内;而对照组则行常规断脐。比较2组新生儿出生1h和24h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及第3天血清总胆红素。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1h和24hHb、H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时靠近胎盘断脐并将残余脐静脉血输入新生儿体内,可提高新生儿Hb水平,且不影响剖宫产儿的复苏和第三产程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蔡秋香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834-1835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最佳方法,预防脐部感染,减少并发症,促进脐带残端早期脱落.方法 将2011年7月至2011年9月出生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断脐后采用脐带残端暴露法,对照组断脐后用护脐带包扎,观察两组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指数、脐带脱落时间及产妇和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脐部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病理性黄痘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脱落时间较对熙组缩短2d,产妇及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量,降低了产妇住院费用.结论 新生儿脐带残端暴露可明显降低脐部感染发生率,减少并发症,效果确切,有利于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提高产妇及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脐动脉停止搏动后结扎脐带干预对自然分娩孕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自然分娩的孕妇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早断脐(ECC),即在娩出后5~10s断脐;观察组采取晚断脐(DCC),即在脐动脉停止搏动后结扎脐带.比较两组产妇出血量、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断脐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18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延迟脐带结扎(新生儿娩出后45s钟结扎脐带),对照组按临床常规断脐(新生儿娩出后于10s钟内结扎脐带),对比分析两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生后最高1次胆红素值、新生儿Apgar评分及贫血、光疗例数。结果两组脐血血红蛋白及新生儿1min、5min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产后出血量及出生后最高1次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贫血和光疗者所占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延迟断脐比常规断脐减少产后出血量,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对母儿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新生儿2次断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正常健康单胎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均于胎儿娩出后,等待脐带动脉搏动停止后断脐。观察组于新生儿娩出48~72h后行2次断脐;对照组不实行2次断脐。观察2组脐部愈合时间,比较2组脐带感染及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脐部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脐带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2次断脐能有效促进脐带愈合,减少脐部感染及出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延迟断脐时间与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贫血、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的相关性,并判断该方法是否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贫血。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401例随机分为早期快速断脐(ECC)组(206例)和延迟断脐(DCC)组(195例),对两组新生儿的经皮胆红素值,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g)、红细胞比容(Hct)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 DCC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经皮胆红素值较ECC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天以后两组经皮胆红素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C组新生儿RBC、Hct、Hbg平均水平较EC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CC能够增加新生儿Hbg水平,但会提高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对降低新生儿贫血和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社区干预防治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社区综合干预,从产前、产时、产后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新生儿黄疸的相关变化指标.结果 两组干预后母亲对新生儿黄疸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干预后新生儿黄疸家庭保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门诊治疗率、住院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社区综合干预能明显提高母亲对新生儿黄疸的认知水平和家庭自我保健能力,能早发现、早治疗病理性黄疸,实现预防为主、有效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药实践》2016,(11):847-850
目的:探讨新生儿改良式断脐及护理方法即晚断脐改良纱布包扎后暴露护理法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2015年12月足月分娩的10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出生后脐部处理采取晚断脐(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脐夹断脐后,脐部改良式包扎24~48 h,取下脐夹暴露直至脐带干燥自然脱落。选择2015年1—2015年6月足月分娩的100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出生后脐部处理采取常规断脐法,即早断脐(出生后10 s内),脐夹断脐后,脐部采取护脐卷包裹24~48 h,取下脐夹仍用护脐卷包裹直至脐带自然干燥脱落。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脐带自脱时间,脐部渗血、感染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自然脱落3~7 d者70例,8~14 d者21例,超过15 d者9例。对照组3~7 d者40例,8~14 d者43例,超过15 d者17例。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自然脱落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脐部感染、脐部渗血3例,对照组13例,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改良式断脐及护理法可有效缩短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脐部渗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G-6PD缺陷致病理性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G-6PD缺陷致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为主要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10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蓝光照射治疗基础上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85.0%,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MDA、NADPH水平、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换血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G-6PD缺陷致病理性黄疸的效果显著,可快速消退黄疸症状,减少血红蛋白和蛋白膜氧化破坏程度,且安全性高,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剖宫产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4例足月行剖宫产的产妇,ASA I或II级,随机分成两组:一般全麻组(P组)和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全麻组(RP组),每组各12例.观察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气、Apgar评分和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脑电双频指数(BlS)和术中知晓等指标.结果 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RP组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插管后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管插管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Bl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无术中知晓.结论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剖宫产全麻能有效维持母体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