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干预,评估其对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相似文献   

2.
吕金龙 《浙江医学》2016,38(23):1913-1914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早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早期合并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照组仅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我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观察组联用镜像疗法.比较两组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的FAC分级及TGA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更高;两组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李雪芹  庞洪波 《安徽医学》2008,29(4):446-447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4周内的脑卒中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治疗组应用AM800生物反馈治疗仪,对偏瘫上肢进行每天20分钟肌电触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记录下疗程开始与结束时,伸腕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幅值(EMG),Fugl-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积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自我照顾中的进食,梳洗,穿上衣项目评分。结果治疗后各组观察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经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治疗后,两组EMG,FMA,FIM评分的差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患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治疗后6周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与肩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72-75
目的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2016 年11 月~2018 年11 月收治的83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piInfo 2000 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 例与观察组42 例。对照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 周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简式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10 m 步行最大速度及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评分。结果 FMA-LE 情况及10 m 步行最大速度: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LE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10 m 步行最大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AC 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FAC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AC 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 痉挛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痉挛程度,操作简单,临床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黄江杰 《中外医疗》2023,(3):23-26+31
目的 探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运动疗法对其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岑溪市人民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78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3例)和观察组(394例),对照组接受康复常规训练,观察组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运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运动功能、上肢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病情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80%)高于对照组(7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84,P<0.001);观察组WMFT评分(52.10±2.18)分高于对照组(41.32±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94,P<0.001);观察组FMA评分(41.59±5.85)分高于对照组(36.32±5.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54,P<0.001);观察组MBI评分(72.18±9.27)分高于对照组(61.55±8.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48,P<0.001);观察组NOSIE评分总分(154.88±15...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piInfo 2000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在朝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16例、生物反馈组(B)16例和联合治疗组(C)16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C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运动想象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AD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erg(BBS)平衡量表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对各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定,另外用SPECT观察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结果 (1)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包括FMA评分、ADL评分、BBS评分、FAC及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分别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B组的各指标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各指标与A、B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体化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9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个体化NMES治疗,疗程均为12周。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评分参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进行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测评。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仰卧位到健侧卧位、从仰卧位到床边坐、坐位平衡、从坐位到站立、步行、上肢功能等MAS评分和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个体化NMES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减轻其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郝照辉 《当代医学》2022,28(4):133-135
目的 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ugl-Me...  相似文献   

12.
低频电刺激拮抗肌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军  李然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7):1623-1624
目的 探讨低频电刺激拮抗肌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对肌张力、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Ashworth量表肌张力评定结果、下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0.47、0.71和0.41,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Ashworth量表肌张力评定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89,P>0.05);两组患者下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3.38和5.13,P<0.05).结论 低频电刺激拮抗肌技术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中能够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苏州明基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依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内科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上肢肌群(三头肌、肱三头肌与前臂肌群)肌电图(EMG)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定量表(FMA)评分与腕部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尺神经传导速度、桡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65.4±4.2)m/s比(63.2±4.1)m/s,(65.6±3.2)m/s比(63.3±3.1)m/s,(65.3±2.2)m/s比(63.1±2.3)m/s](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三头肌、肱三头肌、前臂肌群EMG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5.5±3.2)分比(42.1±3.1)分,(37.4±3.3)分比(34.3±3.1)分,(36.3±3.2)分比(32.2±3.1)分](P<0.05);两组治疗1、3个月FAM评分[观察组:(26.5±2.3)分、(31.5±3.6)分比(17.4±1.6)分;对照组:(24.3±2.2)分、(28.9±3.5)分比(17.4±1.5)分]和腕部AROM[(49±3)°、(59±5)°比(39±4)°;(45±3)°、(54±4)°比(39±3)°]均较治疗前呈上升趋势,观察组上升速度更快,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明显增加脑卒偏瘫患者的上肢神经传导速度,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盛楠 《当代医学》2021,27(28):46-48
目的 探讨针灸结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电刺激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及运动功能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治疗后6周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与肩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4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和安慰刺激组,分别为21例和2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TAES组采用KD-2A型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刺激部位选择患侧下肢的4个穴位(足三里ST 36、太冲LV 13、阳陵泉GB 34、昆仑BI 60),频率100 Hz,脉宽0.2 m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强度为限;安慰刺激组接受治疗的部位时间和疗程与TAES组相同,但每次治疗时没有电流输出。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3周分别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中下肢部分(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结果组内比较:治疗2周和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CSS、FMA下肢部分、BB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和3周后,TAES组CSS、FMA、BBS评分优于安慰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ES治疗能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痉挛程度和提高平衡功能,改善下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9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分为试验组与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给予基础康复治疗与护理,试验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8周后,试验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具有理想效果,可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平衡功能恢复,还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激动组和运动组,每组50例.运动组给予运动治疗,激动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2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均经颅磁治疗仪检测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MEP)、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与研究将镜像疗法(MT)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对下肢功能的康复疗效和价值,旨在为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患者满意度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0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纳入研究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NMES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MES联合MT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评分(FMA-LE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进行测量,同时采用本院自拟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2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相应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和FMA-LE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BBS评分:(30.78±6.03)分vs.(26.65±5.22)分;FMA-LE评分:(18.53±3.42)分vs.(16.43±2.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BS=2.634,P=0.01...  相似文献   

20.
低频电刺激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低频电刺激疗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其中常用的有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以及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nerve stimulation,TENS)。本文对NMES、FES和TENS在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方面做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