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减少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6月-2011年6月本院直肠癌Miles手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然后再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抗生素预防方法、会阴部手术的止血方法和骶前间隙的引流方法,比较两组在会阴部切口感染率、会阴部创面出血率和感染切口愈合时间的差异。结果A组与B组比较,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感染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会阴部创面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做直肠癌Miles手术时,充分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在会阴部手术时尽量用电刀止血,用经会阴切口旁和经右髂部骶前联合负压引流方法,这样处理能够明显减少会阴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感染切口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低位直肠癌行Miles手术会阴部切口一期缝合愈合的因素及对策,旨在提高一期缝合愈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笔者所在医院低位直肠癌行Miles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切口一期缝合愈合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 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部切口一期愈合率为82.5%,17.5%的患者发生会阴部切口愈合不良.术前行放疗的患者会阴部切口一期愈合率与未行放疗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直肠癌患者术前放疗可导致会阴切口愈合不良,合理处理术前和术后的各个环节,可以提高会阴部切口一期愈合率.  相似文献   

3.
李文 《现代医院》2012,12(8):37-39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会阴联合手术(Miles)中会阴切口改良和大网膜填充方法对会阴部切口并发症的作用,探讨减少会阴部切口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84例直肠癌患者分为常规Miles手术治疗组(n=28,Miles组)、会阴部切口改良和大网膜填充骶前空腔组(n=56,改良组),对两组围手术期会阴部切口并发症及伤口引流量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Miles组切口感染5例,切口皮下脂肪坏死3例,切口裂开3例,伤口愈合时间(21.3±4.5)d,住院时间(31.4±7.2)d,切口引流量第1、2、3、4天分别为(432.8±38.2)、(217.4±28.8)、(83.5±17.3)和(51.2±15.9)ml。改良组切口感染3例,切口皮下脂肪坏死2例,切口裂开1例,伤口愈合时间(16.8±2.7)d,住院时间(21.9±3.3)d;切口引流量第1、2、3、4天分别为(386.3±27.5)、(131.6±19.1)、(33.8±12.6)和(18.2±10.7)ml。两组之间各种并发症和每天引流量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会阴部切口改良和大网膜填充骶前空腔的方法在Miles手术中对减少会阴部切口并发症有良好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直肠中下段癌经腹部会阴联合切除术,由于切除范围广泛,骶前及会阴部遗留巨大创口。以前,许多外科医师对会阴部创口,采取敞开填塞的方法,术后常因感染而延期愈合,甚至形成窦道。这样处理创口,不但病程长,而且病人很痛苦。我科自1986年2月以来,对直肠癌根治术后会阴部切口的处理,进行了改进,采取  相似文献   

5.
翟艳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393-3394
目的:探讨腹壁及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对23例腹壁及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随诊6个月~10年,未见复发。结论:腹壁及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是:与月经周期同步、周期性疼痛、伴进行性增大肿块,诊断以症状体征为主,B超协诊为辅,治疗的有效手段是手术切除异位病灶,预防的关键是尽量避免子宫内膜组织遗留在手术切口上。  相似文献   

6.
备皮与切口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皮是外科手术的必需,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备皮对比观察各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报告如下: 病例与方法:对象为普外病人322例,其中男157例,女 165例。Ⅰ类(清洁)切口84例,Ⅱ类(污染)切口186例,Ⅲ类(感染)切口52例。急诊手术169例,择期手术163例。随机分为二组,即剃毛组155例,方法为急诊手术前1~2小时,或择期手术前一天,用公用剃毛刀剃去手术区及会阴部毛发。不剃毛组167例,急诊病人,术前1~2小时用肥皂及清水擦洗局部二次后,用0.1%洗必泰溶液涂  相似文献   

7.
李忠鹏  路要武  李炜 《中国校医》2013,27(12):916-918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59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行直肠前切除术(Dixon手术)25例,乙状结肠切除术14例,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Miles手术)9例,右半结肠切除术8例,左半结肠切除术3例。57例完成腹腔镜手术,2例(3.4%)中转开腹。术中并发症5例(8.5%),腹腔出血3例,肠破裂2例;术后早期并发症4例(6.8%),2例吻合口瘘,1例小切口感染,1例会阴部切口裂开;1例(1.7%)切口肿瘤种植。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精细地操作,将有效的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手术骶前和会阴部出血的紧急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978年至2008年580例直肠癌患者Mile's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大出血者24例(4.14%)。结论掌握Mile’s手术盆腔生理解剖特点,了解常见的出血原因,采取不同的应急处理措施,可减少或避免Mile’s手术骶前和会阴部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妇科Ⅰ类切口手术的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综合干预管理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6月(综合干预前)和2011年8月(综合干预后)的妇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分析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变化和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8月份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从干预前6月份的54.81%下降至20.58%,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从6月份的33.65%上升到8月份的77.49%,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人均西药费均低于干预前水平。结论:对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通过规范细化手术切口分类基础上的综合干预措施对妇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专项整治活动,改进基层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方法选择整治前的2011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整治前225例和整治后的2014年1-6月医院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419例,回顾性分析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品种选择合理率、预防使用时间≤24h符合率及手术切口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整治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68.89%,整治后下降为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治前、后全部手术病例均为单用抗菌药物,无联合用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24h符合率整治前、后分别为69.68%和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部位感染率整治前、后分别为0.44%和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开展专项整治,对改进基层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有一定提升作用,不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肝移植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合理的预防措施及方法.方法 2004年9月-2006年5月做肝移植手术患者416例,对肝移植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改进肝移植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结果 改进护理措施前肝移植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3.9%,改进护理措施后手术切口感染率降至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移植患者手术切口大、暴露时间长并使用免疫抑制剂,致使切口感染风险增加.护理工作在预防肝移植手术切口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产房不同空气消毒时间对会阴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分为2个阶段,前半年为Ⅰ实验组,在产妇分娩前给予空气消毒1~2h;后半年为Ⅱ实验组,在产妇分娩前对产房消毒2~3h,随机抽取两阶段一般资料相似的各600例产妇作为比较,分析其会阴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Ⅱ实验组产妇发生会阴部切口感染的例数低于Ⅰ实验组,2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产房空气消毒时间给予适当延长可以有效地预防会阴切口感染,医院需要积极采用多种方法,降低产房内细菌数,防止产房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提高疗效。方法:对55例尿道下裂患儿在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会阴部皮肤清洁及胃肠道准备,术后保证尿道支架管通畅、解除切口疼痛及膀胱尿道痉挛、预防切口感染,观察疗效。结果:55例尿道下裂患儿50例一期愈合,治愈率为90.9%。4例尿瘘,均行二期修补手术治愈。1例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后痊愈。结论: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尿道下裂手术治疗成功的有力保证,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加强手术室人员操作技能及理论观念的管理,观察手术室术后患者并发感染及切口愈合状况,以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医院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 027例,依据2013年3月实施手术室新管理方案干预,将各项检测指标分为干预前及干预后,其中干预前手术患者493例,干预后手术患者534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及愈合率,术前手术室空气等检测状况及保洁人员相关考核结果。结果干预后手术患者术后切口炎症反应11例发生率2.06%,切口感染5例感染率0.94%及切口延迟愈合1例发生率0.19%,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术前检测手术室地面、空气及无影灯表面合格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手术室医务人员操作技能考核、无菌观念评分及理论考核成绩均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新的手术室管理方案加强对手术室医务人员工作要求并进行相关的理论技能培训考核,可明显改善手术患者切口愈合,提高手术室各项检测合格率。  相似文献   

15.
陈业平  张华 《现代医院》2011,11(6):47-48
目的讨论小切口手术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本院2009年2月~2011年1月期间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29例,全部病例均进行随访,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跟腱的连续性完全恢复,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术后6~8 w下地行走,5~6个月后基本恢复到伤前的功能。结论对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实施小切口手术治疗,修复腱围组织,为跟腱的愈合提供良好的解剖生理条件,能很好地保护患部组织的血供,跟腱的解剖形态更接近伤前,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阴式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子宫切口憩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确诊的20例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患者,行阴式子宫切口憩室切除及子宫修补手术,术后随访6~12月,总结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复查阴道彩超,17例憩室消失,切口肌层厚度恢复正常,3例切口肌层厚度增加,憩室较前变浅,所有患者月经均恢复正常。手术有效率达100%。结论阴式子宫切口憩室切除修补术是治疗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干预前、后医院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考察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对照研究2009年4-6月(干预前)及2010年11月-2011年1月(干预后)3种Ⅰ类切口手术的出院病历各110份,对比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 经过干预,3种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在药物选择、预防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方面较干预前均明显得到改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例,占0.91%,提高到88例占80.0%;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比例由8.53%降至5.91%,抗菌药物总费用占药品总费用比例由32.21%降至25.64%.结论 医院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对照研究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可明显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降低药物费用,可为医院设计单病种临床路径及降低单病种费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合成缝线行会阴切口皮内缝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变传统的会阴切开修补术后给妇女带来的会阴部不适感,加快切口缝合线的吸收,促进切口愈合,降低切口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免拆线,我院于1997年1~12月采用消毒吸收性合成缝线对阴道分娩中1054例施行会阴切口皮内缝合改良术,取得满意效果。材料: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妇会阴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切口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医院足月分娩行会阴侧切的500例产妇临床资料,记录切口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调查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导致会阴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00例产妇中共有1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4%;切口感染产妇送检标本分离出3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3株占35.1%,革兰阳性菌21株占56.8%,真菌3株占8.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0岁、体质量指数>30kg/m2、合并基础疾病及孕期并发症、产后住院时间>5d、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产妇手术切口感染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产后住院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是导致手术切口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会阴切口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控制影响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是降低术后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某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其用药合理性及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外科2011年12月1日-2012年2月29日(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2011年4月份资料(干预前)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后共调查612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其中112例(18.30%)使用了抗菌药物,均为术前30 min预防性用药;101例(90.18%)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24 h;共使用9种抗菌药物,其中5种属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类;3例妇科手术患者为二联用药,其余(97.32%)均为单一用药。612例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更规范、合理。结论该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尚合理,基本达到卫生部的要求,但仍需持续改进,确保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