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剂量盐酸纳美芬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择期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S组、N1组和N2组,每组30例。S组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2μg/kg;N1组:舒芬太尼2μg/kg+纳美芬0.25μg/kg;N2组:舒芬太尼2μg/kg+纳美芬0.5μg/kg,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由不知分组情况的另一位麻醉医生随访患者:(1)分别于术后2 h、6 h、12 h、24 h、36 h、48 h记录下列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两组患者48 h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结果三组患者术后镇痛期间生命体征平稳,均取得了满意的镇痛效果,三组不同时点VAS评分、Ramsay评分、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S组比较,N1组、N2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的发生率较低(P0.05),但N1组与N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头晕、皮肤瘙痒发生的例数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纳美芬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并且可以降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术后镇痛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纳美芬对新生儿腹腔镜幽门环切术后苏醒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气管插管吸入麻醉下腹腔镜幽门环切术新生儿60例,年龄15~28 d,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Ⅱ~Ⅲ级,随机分为纳美芬组(M组)和纳洛酮组(L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时M组静脉注射纳美芬0.25μg/kg,L组静脉注射纳洛酮1.00μg/kg。并记录静脉注射纳美芬或纳洛酮前(T_0)、给药后10 min(T_1)、拔管后30 min(T_2)和拔管后2 h(T_3)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及手术结束后24 h内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嗜睡和躁动等)。结果两组在T_0、T_1、T_2和T_3时点,SpO_2、MAP和HR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T_1、T_2和T_3时的RR,均较T_0时明显升高(P0.05),且T_1时,M组RR明显快于L组(P0.05)。M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差均明显短于L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美芬在合理剂量范围内,有助于新生儿腹腔镜幽门环切术后早期苏醒。和纳络酮相比,可有效缩短拔管时间,促进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预注纳美芬能否有效抑制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以及预注纳美芬对患者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纳入择期全麻手术患者7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或Ⅱ级,随机分成3组,每组26例。3组患者入室后100%O_2面罩通气2 min(T_0),静脉诱导前分别注射0.9%氯化钠液(对照组)、0.25μg/kg纳美芬(0.25纳美芬组)、0.5μg/kg纳美芬(0.5纳美芬组)10 mL,2 min后(T_1)记录心率(HR)、无创血压(NBP)、脉搏氧饱和度(SpO_2);5 s内静脉注射4μg/kg芬太尼,2 min后(T_2)记录HR、NBP、SpO_2,并观察这2 min内是否出现呛咳反应。T_2时刻后静脉注射2.5 mg/kg丙泊酚、0.6 mg/kg罗库溴铵、1.5 mg/kg利多卡因诱导,90 s后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后(T_3)即刻记录HR、NBP、SpO_2。结果:对照组呛咳的发生率为53.8%,高于0.25纳美芬组(3.8%,P0.01)及0.5纳美芬组(0,P0.01)。纳美芬组与对照组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注纳美芬能有效抑制芬太尼诱导时的呛咳反应,且在试验剂量下不影响阿片类药物的交感抑制作用,不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胸科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120例,分为三组各40例。A组于手术开始前30 min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术毕前30分钟给予2 mg/kg曲马多;B组于术毕前30分钟给予2 mg/kg曲马多及2μg/kg舒芬太尼;C组于术毕前30分钟给予2 mg/kg吗啡。三组患者术后均采用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患者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T1)、清醒时间(T2)、拔管时间(T3);患者清醒时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拔管时及拔管后5、10、20 min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镇静躁动(Riker SAS)评分;患者术后1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24小时内PCIA次数。结果与B、C组比较,A组患者T1、T2、T3时间明显缩短,且血压、心率更稳定,Riscker SAS评分、VAS评分以及24小时内PCIA次数更低(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应用于胸科手术能使患者在麻醉恢复期躁动小,镇痛充分,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在老年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舒芬太尼组(I组)分别于麻醉诱导、气腹前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μg/kg、0.3μg/kg;芬太尼组(Ⅱ组)2μg/kg、3μg/kg。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苏醒期相关时间、质量及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结果Ⅰ组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时间Ⅰ组(15±2)min,Ⅱ组(23±3)min,两组比较P<0.05。VAS评分清醒时Ⅰ组(0.3±0.4),Ⅱ组(0.7±0.9),两组比较P<0.05。术后1 h、2 h、4h两组比较,P<0.01。结论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经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安全、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6.
全身麻醉是神经外科手术应用最多,是最普遍的麻醉方法,麻醉中多用异丙酚复合阿片类激动剂,它既可有效地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又能维持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1]。纳美芬作用于μ、δ和κ受体,能竞争性拮抗各类阿片受体,尤其对μ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可有效拮抗天然和合成的麻醉镇痛药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能逆转中枢神经系统的呼吸抑制[2]。因此作者拟观察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后复苏的临床效果及作用,以增加麻醉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用药根据。  相似文献   

7.
谢瑜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3):500-502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在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最佳剂量。【方法】将本院180例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将舒芬太尼由镇痛泵行静脉自控镇痛,剂量分别为1μg/kg、2μg/kg、3μg/kg,对三组患者术后4、12、48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B、C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B、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组镇静评分显著高于A、B组(P<0.05),A、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C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高于A、B组。【结论】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具有镇痛效果确切,镇静作用适度,血流动力学稳定,简单、安全、副反应少等优点,最佳剂量为2μg/kg。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盐酸纳美芬在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麻醉复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宫外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均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静脉采用盐酸纳洛酮进行麻醉复苏,观察组采用盐酸纳美芬进行麻醉复苏。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失血量及尿量。对比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修复时间及手术室离开时间。结果观察组自主呼吸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修复时间及手术室离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盐酸纳美芬对腹腔镜下宫外孕手术患者行麻醉复苏,能够缩短患者麻醉复苏时间,使患者术后整体状态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直肠癌患者拔管时血流动力学及苏醒的效果。方法选择山东省巨野煤田中心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全麻直肠癌手术患者120例,随机法分为四组,每组30例,于手术结束前30 min,10 min内分别完成泵注右美托咪定0.4μg/kg(低剂量组)、0.6μg/kg(中剂量组)和0.8μg/kg(高剂量组),对照组泵注同量生理盐水。记录拔管期间血压和心率、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中剂量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改变比对照组和低剂量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发生嗜睡5例(16.7%),高于低剂量及中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0.6μg/kg应用于直肠癌患者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且不影响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徐铮  王昕  尹华 《中国临床医学》2011,18(2):234-236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患者在全麻拔管期间应用右美托嘧啶(dexmedetomidine,DEX)对血流动力学、呼吸和疼痛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行甲状腺手术,随机分为右美托嘧啶组(A组):术毕前10min按0.5μg/kg计算浓度为2μg/mL右美托嘧啶溶液量,用微泵10min静脉注射完毕;对照组(C组):术毕前10min抽取与按0.5μg/kg计算2μg/mL右美托嘧啶溶液所需量等量的0.9%氯化钠液在10min内微泵静脉注射完毕。观察并记录:基础值(T1)、右美托嘧啶或0.9%氯化钠液输注前(T2)、输注后(T3)、拔管过程中(T4)、拔管后1min(T5)、拔管后15min(T6)患者心率、血压、脉氧饱和度;记录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拔管时躁动评分、呛咳评分、拔管后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药物输注后至患者离开麻醉恢复室之间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右美托嘧啶组在药物输注完毕、拔管过程中及拔管后1min后血压和心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P〈0.05),拔管时躁动评分、呛咳评分及疼痛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右美托嘧啶组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患者在全麻苏醒拔管之前应用右美托嘧啶微泵注射,能使患者处于舒适的镇静状态,保持循环稳定及充分镇痛,同时不明显延长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腰丛+坐骨神经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硬膜外组(EA组)和外周神经阻滞组(NB组),NB组进一步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LS组)和腰丛+坐骨神经+椎旁神经阻滞组(PVB),比较各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NB组患者平均年龄和术前合并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NB组患者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最大变化率分别为13.9%±6.1%、15.8%±8.2%和14.0%±4.7%,明显低于GA组的21.6%±7.0%、23.3%±7.2%和23.3%±7.8%(P〈0.05)。NB组患者术中芬太尼使用量为(103.8±42.7)μg,显著低于GA组的(295.0±55.4)μg(P〈0.05)。与LS组比较,PVB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最大变化率显著减低,分别为9.0%±3.4%vs.18.8%±3.3%和9.0%±4.1%vs.22.5%±4.2%(P〈0.05);芬太尼用量减少,PVB组为(87.5±47.9)μg,LS组为(120.0±35.6)μg,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静脉麻醉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腰丛+坐骨神经复合椎旁神经阻滞可进一步增加外周神经阻滞的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硬膜外辅助全麻与静吸全麻下消化道肿瘤患者手术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今后手术患者提供更好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本院就诊行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静吸全麻组和硬膜外辅助组。2组均使用气管内插管进行全麻,硬膜外辅助组在全麻的基础上使用利多卡因进行硬膜外阻滞,比较2组在手术完毕后拔管时间,以及术后的恶心呕吐、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不良反应情况,综合评定2种麻醉方法的疗效。结果硬膜外辅助组麻醉后的拔管时间明显比静吸全麻组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少于静吸全麻组。结论对消化道肿瘤患者采用静吸全麻复合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腰麻(蛛网膜下腔麻醉和脊椎麻醉)、全静脉复合麻醉和静吸复合全麻对股骨闭合骨折患者麻醉手术中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的影响.方法 选择股骨闭合骨折,择期行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90例,年龄20~45岁,ASAⅠ级~Ⅱ级,随机等分为3组.I组为腰麻,Ⅱ组为全静脉复合麻醉,Ⅲ组为静吸复合全身麻醉.3组患者均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后30 min(T1)、手术麻醉结束后(T2)静脉采血进行TEG检测.结果 (1)3组组内T1 与T0比较TEG各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Ⅲ组中T2分别与T0及T1比较,MA和G值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Ⅲ组分别与Ⅱ组和Ⅰ组比较,出现T2的MA和G值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三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对股骨闭合骨折患者术中的凝血功能没有影响.(2)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可能会改善骨折患者麻醉手术中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低臀高体位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时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妇科腹腔镜择期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组、异氟烷组。七氟烷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选用七氟烷持续吸入维持麻醉;异氟烷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选用异氟烷持续吸入维持麻醉,2组患者术中连续测定气道峰压力、平台压、胸肺顺应性、呼气末CO2分压等指标,分别在插管后5min、气腹后5min、头低臀高位后5min和30min、改平卧位后以及拔管前6个时间点记录相关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七氟烷组与异氟烷组在头低位5min和头低位30min时的气道峰压力、平台压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2组胸肺顺应性变化在头低位改平卧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呼气末CO2分压则随着气腹、头低位、改平卧位呈显著变化,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对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比异氟烷轻,尤以头低位明显,而且停止吸入麻醉药后七氟烷组呼吸力学指标恢复比异氟烷组快,七氟烷吸入麻醉更适用于头低臀高体位下妇科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高龄患者对硬膜外麻醉及手术体位的认知情况.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份收治的100例泌尿外科高龄患者按手术先后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结合图像和讲解给予麻醉及手术体位的指导.结果 两组对麻醉及手术体位的认知及配合情况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泌尿外科高龄患者进行麻醉及手术体位的指导可以提高患者的主动配合能力,缩短手术前准备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临床上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与单纯全麻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中,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术后苏醒等方面的特点。方法85例择期胸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45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给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照组给予单纯全身麻醉,观察对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术后苏醒程度、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迅速彻底,肺部并发症少。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更有利于胸科手术抑制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结合喉罩技术用于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的可行性,并比较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应用于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择期行脑功能区手术的患者,丙泊酚麻醉诱导后,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F)和瑞芬太尼组(RF),每组20例。观察各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唤醒时间、唤醒质量和唤醒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诱导后、插喉罩后及切皮时各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基础值(P<0.01或P<0.05);RF组唤醒后的心率和血压及SF组心率明显高于基础值(P<0.01),苏醒时SF组血压明显低于RF组(P<0.05)。2组均能在较短时间内唤醒患者。结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结合喉罩通气能很好应用于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与瑞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的唤醒质量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维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非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在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循环血气变化和术后苏醒过程。方法60例行单侧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插管全麻组(对照组30例)和非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纽(观察组30例),观察手术时间、气腹效果、清醒时间,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两组气腹效果优良率均为100%;两组患儿手术时间(min)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苏醒时间(min)观察组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气腹后的MAP、HR、PetCO2均较气腹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插管全麻相比,非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同样是安全有效的,但非插管静吸复合全麻适用于手术时间短的腹腔镜手术。在手术时间〉1h的手术,以气管插管控制呼吸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浓度七氟烷全凭吸入麻醉用于小儿肛肠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需择期进行肛肠手术的患儿80例,通过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全凭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照组行传统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前(T0)、麻醉后1min(T1)、5min(T2)、手术开始(L)、手术结束(T4)、苏醒时(T5)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次数(RR)、脑电双频指数(BIS),同时记录患儿诱导时间、睁眼时间、苏醒期躁动评分等指标。结果对照组患儿心率增快(P〈0.05),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睁眼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烷全凭吸入麻醉用于小儿肛肠手术血液动力学指标较稳定,和氯胺酮麻醉比较具有诱导迅速和苏醒快而完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病人下肢手术时不同椎管内麻醉方式与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探讨更为适合老年人行该类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老年择期手术病人66例,ASA分级Ⅱ~Ⅲ级;将病人随机分为持续硬膜外麻醉组(EA组,n=22)、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n=23)和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OCSEA组,n=21),分别行相应的椎管内麻醉。观察指标:①各组麻醉过程中分别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翻身5 min时(t2)、手术行内固定时(t3),以及手术结束时(t4)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情况;②麻醉成功率;③各组输液量;④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量;⑤手术出血量。结果持续硬膜外麻醉组和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在麻醉后t2时间点较腰硬联合麻醉组的更稳定,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的麻醉效果较连续硬膜外麻醉组的更确切。结论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具有确切的麻醉效果,同时麻醉时血液动力学指标较为稳定,更适合老年病人下肢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