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食物中毒的实验室调查分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采集食物中毒患者肛拭8份、酒店厨师肛拭5份、剩余食物18份、砧板涂抹物1份、刀具涂抹物1份、呕吐物2份、餐具拭样4份等,共44份样品,按照GB/T4789—2003、WS/T-1996、GBl4934—94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患者肛拭8份、厨师肛拭1份、剩余食物1份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同时又在1份患者肛拭和1份剩余食物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结论:说明本次食物中毒除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外,也可能有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污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检测。[方法]采集食物中毒学生的肛拭子5份、剩余食物2份共7份标本按照GB/T4789-2003~[1]、WS/T9-1996~[2]、GB17012-1997~[3]进行检测。[结果]5份肛拭子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4份肛拭子既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又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奇异变形杆菌、新港(纽波特)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份剩余食物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检测,方法:采集食物中毒职工的肛拭子24份,剩余食物3份及砧板,刀涂抹物各3份等样品参照GB/T4789-2003,WS/T.9-1996,GB17012-1997进行检测。结果:24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弧菌14份占58.33%,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3份占54.17%,其中同时检出副溶血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7份占29.13%,3份剩余食物和1份检出副溶血弧菌占33.3%,结论:该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弧菌和变形杆菌混合引起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病原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按照GB/T4789-2003[1]、GB17012-1997[2]、《卫生防疫细菌检验》[3],对剩余食物9份、冷冻食品3份、涂抹样品3份及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27份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27份患者肛拭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5份(占92.6%),9份剩余食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占11.1%),3份涂抹样品检出1份副溶血性弧菌(占33.3%)。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致病菌检测,证实本次食物中毒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5.
一起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食物中毒原因。方法:参照GB/T4789-2004方法[1]对病人粪便或肛拭、剩余食物、食物加工环节涂抹物进行病原菌检测,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作血清分型及神奈川溶血试验。结果:19份病人标本中检出14株副溶血性弧菌,并从海虾和加工环节涂抹物中各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型,神奈川溶血阳性(KP)。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具较强毒力的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一起集体进餐后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因的查找。方法采集病人的肛拭子、剩余食物及用具容器的涂抹样共26份样本,按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学方法《GB/T4789-2003》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WS/T9-1996方法,并参考《卫生防疫细菌检验》进行检测。结果26份样品中有15份样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有21份样本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其中有15份样品同时检出副溶血弧菌和奇异变杆菌。结论该次食物中毒事件,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人的临床症状,确认是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对中毒场所和人员进行现场调查、个案调查及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 :在留样饭菜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溶藻弧菌及副溶血性弧菌 ;中毒人员的大便肛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气单孢菌和溶藻弧菌。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是一起因食品加式经营环境受到广泛性严重污染而引起的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多种致病菌同时污染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监督力度的同时 ,应制定一套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预案 ,以防止和杜绝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黄锐敏  陈辉  袁月明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6):1038-1038,1076
目的:对某西部通道工地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菌检测。方法:参照GB/T4789-2003有关章节,对食品、肛拭子标本、涂抹样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33份样本中有12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有10份病人肛拭样本检出同一血清型别的副溶血性弧菌K8型;耐药性试验,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孟多、氯霉素、庆大霉素4种抗生药物100%敏感,对氨卞西林、头孢噻吩不敏感。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副溶血性弧菌所致。  相似文献   

9.
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食物中毒病原菌的检测鉴定。[方法]采集食物中毒肛拭、可疑食物、涂抹标本共18份,按照GB/T4789.4-2003和WS/T9-1996进行检测。[结果]其中7份肛拭中同时检出肠炎沙门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在菜勺、菜盆、操作台4份涂抹标本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结论]此次食物中毒是由肠炎沙门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食物中毒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方法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及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建立可疑病因假设;采用电话问卷调查,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验证假设。采集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发病时间分布呈点源传播模式,潜伏期4.5~19 h。电话调查33人,其中病例22人,罹患率67%。队列分析显示:山椒木耳及凉拌耳片RR=2.8,95%CI=1.1~7.2。3例病例肛拭、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及4份食品等12份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名病例肛拭、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及2份食品中检出变形杆菌阳性。结论排除变形杆菌致病因素,这是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经交叉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分析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方法]采集食物中毒患者的肛拭子12份,剩余食物12份,呕吐物1份,按GB/T4789—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等进行检验。[结果]从患者肛拭子与可疑食物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用2种细菌测定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比初期抗体呈4倍以上增长。[结论]本次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2.
一起混合性细菌食物中毒的实验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及实验室检验。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GB/T4789—2003进行。结果:患者22人,其中6人肛拭检出副溶血弧菌及4人肛拭检出变形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7.3%和18.2%。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似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与变形杆菌混合性细菌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某企业食堂暴发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探讨大型企业在预防此类事件的措施和对策。[方法]对食物中毒者展开流行病学调查,采集食堂留样及加工食品的用具、餐具及半成品猪肉和患者肛拭物进行检测。[结果]该起食物中毒罹患率4.7%(69/1 480),部分肛拭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阳性,餐具(饭盆)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半成品猪肉未检出致病菌。[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认为食物和餐具受污染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查明1起166人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所采集样品参照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等标准进行检验。结果从3份厨工肛拭样品、1份厨具擦拭棉签样品和2份病人肛拭样品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从3份病人肛拭样品、3份厨具擦拭棉签样品和5份留餐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经现场调查、流行病学分析、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确定,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食源性致病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对8份可疑食品和2份腹泻物、肛拭样本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在2份可疑食品和病人腹泻物里检出生物学性状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分析,判定本次食物中毒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方法根据国标GB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1]及GB4789《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2]对就餐单位留样食品(9份)、中毒患者留取的粪便标本(6份),患者肛拭标本(3份)共18份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结果从2份留样食品、6份粪便样品,3份肛拭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快速诊断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血清群,采取芯片扫描和血清学分群进行研究。方法:取食物中毒患者肛拭、污染环境涂抹样、食品等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分离到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和芯片扫描诊断。结果:330份样品,分离到62株(18.79%)副溶血性弧菌,其中:肛拭样品250份,阳性59份(23.60%),涂抹样品52份,阳性3份(5.77%)。血清分型表明,3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为01型;3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为03型。菌株进行芯片扫描能显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反应。结论:实验研究表明,16起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主要血清型为01型和03型。病原体悬液用芯片扫描能特异性地获得确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某宾馆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和实验室检查。从病人粪便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4/8)、奇异变形杆菌(5/8),同时从食品原料(冰冻虾仁)、食品用具(砧板、抹布)中分离到奇异变形杆菌(3/3)。经Dienes试验确认为同源菌,并经多项实验证实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均有较强的毒力,是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共同病原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因素及病原菌。方法对公司47名患者和62名无症状的职工开展对照研究,同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结果该起食物中毒事件与7月11日曾到食堂就餐存在流行病学的关联(χ2=8.349,P0.01,OR=9.038,OR 95%可信区间的下限为1.134),发病与公司食堂提供的凉粉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07,P0.001,OR=12.286,OR 95%可信区间的下限为3.378),患者粪便(肛拭)标本20份中14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份检出变形杆菌(2份均为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同时阳性)。结论该起事件高度怀疑是一起由于食堂的食品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同时存在着变形杆菌合并污染后致病的可能,中毒的可疑食品,以凉粉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广州市某区近几年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病原菌的种类、特点,为今后预防和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或卫生部相关标准,对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样本进行病原菌检测,资料采用Excel 2003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种不同类型的样本中,病原菌检出率较高的是病人肛拭子或呕吐物(57.30%)和水样(45.50%)。502份细菌性食物中毒样本检出致病菌的共141份,检出率为28.10%。其中蜡样芽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0.00%、9.60%和6.40%。病人肛拭子或呕吐物中,检出率较高的病原菌是奇异变形杆菌(29%)和副溶血性弧菌(26%);水样检出率较高的病原菌是副溶血性弧菌(27%)和蜡样芽孢杆菌(18.00%);公用具、手涂抹棉拭子检出率较高的病原菌是蜡样芽孢杆菌(20.00%)和奇异变形杆菌(10.00%);食品中检出率较高的病原菌是蜡样芽孢杆菌(15.00%)。结论该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以蜡样芽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今后可重点监测、预防上述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采样时要抽采病人和有针对性的样品,以防误检或漏检。蜡样芽胞杆菌呕吐毒素的检测方法有待开发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