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癌病人血浆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312例肝癌病人和325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结果肝癌组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F=77.56,q=8.87,P〈0.05),且肝癌组叶酸缺乏者显著多于对照组(χ2=74.55,P〈0.05);两组维生素B12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肝癌组维生素B12缺乏者明显多于对照组(χ2=5.82,P〈0.05)。Ⅰ+Ⅱ期肝癌病人叶酸水平显著高于Ⅲ+Ⅳ期病人(F=4.09,q=2.08,P〈0.05),而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Ⅲ+Ⅳ期病人(F=5.60,q=2.39,P〈0.05)。结论血浆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可能与肝癌进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并观察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对Hcv的影响.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3例(其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7例,脑梗死76例)和正常对照组3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空腹血浆Hcy浓度,并对高Hcy的58例患者进行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治疗,2周后和6周后复查血浆Hcv浓度. 结果①脑梗死及TIA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血浆Hcv浓度显著高于TIA组(P<0.01).②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水平与Hcy水平无明显相关.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Hcy水平和血压呈正相关(r=0.44,P<0.05).④用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治疗,6周后血浆Hcy水平有明显下降. 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遗传和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缺乏可能是其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硫化氢(H2S)水平与脑循环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组104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血浆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n=59例)和高血压组(n=45例),正常对照组32例.采用特定蛋白仪及硫敏感电极检测血浆Hcy和H2S水平;采用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检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患者血浆H2S、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脑循环动力学参数显著异常(P <0.001).相关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组血浆Hcy水平与H2S、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与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ean)及颈动脉平均血流量(Qmean)呈负相关性(P<0.05);与脑血管外周阻力(Rv)、脑血管特性阻抗(Zc)及动态阻力(DR)呈正相关性(P<0.05).实验组血浆H2S水平与Qmean呈正相关性(P<0.05),与Rv呈负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Qmean与血浆Hcy水平具有数量依存关系,血浆Hcy升高是脑循环血流量减低的独立影响因素;Rv与血浆H2S水平具有数量依存关系,血浆H2S水平降低是脑血管阻力增加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H2S水平变化可影响脑血管生理功能并引起脑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叶酸、维生素B12、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及血浆同型半胱氢酸(Hcy)水平与Alzheimer病(AD)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42例AD及40例正常老年人MTHFR基因多态性,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电化学检测法检定42例AD及40例正常老年人血浆总Hcy水平,同时测定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MTHFR基因型有3种,即纯合子(T/T)型,杂合子(T/C)型,纯合子(C/C)型.患者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D组血浆总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t=16.64,P<0.001).AD组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7.24,9.11,P<0.001).结论MTHFR基因突变与AD发生无关;高同型半胱氢酸血症是AD发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短期叶酸和维生素B12干预AD患者后,观察血浆Hcy的含量变化,以及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变.方法 入组AD患者126例,进行基线MMSE和ADL的评定;正常对照组120例.空腹采取静脉血3ml,离心后取血浆测定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AD组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干预4周,再进行血浆Hcy和MMSE及ADL的评定.结果 AD组血浆Hcy、叶酸和维生素B12分别是(18.69±4.57) μmol/L、(10.86 ±3.96) nmol/L、(266.62±42.38) pmol/L;正常对照组分别是(10.23±2.85) μmol/L、(15.92±4.45) nmol/L、(335.90±95.58) pmol/L.AD组血浆Hcy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叶酸和维生素B12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5 mg(3次/d)和维生素B12 500 mg(1次/d)干预AD组4周后,血浆Hcy水平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MSE、AD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患者血浆中Hcy显著升高,而叶酸和维生素B12显著下降,叶酸和维生素B12短期干预AD患者没能显示改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叶酸、维生素B12干预的影响作用。方法测定118例脑梗死患者和对照者48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的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维生素B12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药物干预3~4周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给予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可有效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为观察组,另选取63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入院第1d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检测结果及20d后观察组Hcy变化情况。结果第1d检测观察组维生素B12、叶酸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Hcy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20d治疗后,观察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及维生素B12、叶酸水平降低均会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急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与青年脑梗死的关系以及叶酸、维生素B12的干预作用。方法 86例45岁以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同期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Hey;其中急性脑梗死组筛选出高Hey血症患者49例,再随机分为叶酸及维生素B12治疗组25例及非治疗组24例作对照研究,观察其干预效果。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He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高Hcy在脑梗死患者所占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叶酸及维生素B12,干预后治疗组血浆He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Hcy升高是青年脑梗死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可降低血浆Hcy水平,对预防和治疗青年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一氧化氮、叶酸、维生素B12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6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一氧化氮、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并与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对照.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组血浆Hcy、ET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NO、FA、VitB12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高血压病人Hcy高干血压正常患者.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浆Hcy、ET浓度升高,检测血浆Hcy含量变化对于患者病情观察、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叶酸(Fa)、维生素B12 (Vit B12)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70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叶酸、维生素B12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叶酸、维生素B12浓度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叶酸、维生素B12可能是脑梗死的又一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否是人群发生冠心病(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探讨CHD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VitB12浓度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CHD患者123例,正常对照101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HCY水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叶酸、VitB12浓度。结果(1)CHD组患者血浆HCY平均浓度(15.04±7.58)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08±3.11)μmol/L,P〈0.01,CHD组患者血清叶酸平均浓度(4.02±2.27)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5.93±2.76)ng/ml,P〈0.01,CHD组患者血清VitBt2平均浓度(303.63±130.51)pg/ml与正常对照组(292.17±94.05)pg/m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HD组HHCY的发生率(36.59%)亦明显高于对照组(9.90%,P〈0.01)。CHD病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是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CY对于CHD的相对危险度(RR)为1.238。相关分析显示:CHD组血浆HCY水平与血清叶酸、与VitB1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00)。结论HHCY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CHD组血浆HCY水平与血清叶酸、与VitB12浓度呈线性负相关。血浆HCY、叶酸浓度检测有助CH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病人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32例不同类型AL病人的RP、血小板(PLT),动态观察7例病人化疗过程中的RP、PLT的变化,并与12例健康查体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L初治组、复发难治组RP、PLT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7.320、6.950,q=4.318-5.897,P〈0.05)。缓解组化疗前RP高于化疗后(t=2.806,P〈0.05);未缓解组化疗前RP低于化疗后(t=3.128,P〈0.05)。7例初治AL病人骨髓抑制期RP、RP%低于骨髓恢复期(F=7.061、9.345,q=3.932~5.983,P〈0.05)。AL病人RP%与PLT呈负相关(r=-0.373,P〈0.05)。结论 RP可反映AL病人的不同病理状态,也是化疗后骨髓恢复的一个早期且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方法对伴和不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159例T2DM患者行血浆Hcy、叶酸、VitB12、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糖水平测定,以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并与52例正常者(对照组)比较。结果单纯糖尿病组(96例)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组(63例)高Hcy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1%(20/96)和49%(31/63),高于对照组(8%,4/52),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又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均P〈0.05);T2DM患者血浆Hcy水平与MTHFR基因型、HbAlc、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8,0.423和0.242,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Hcy均为T2DM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Hcy血症是T2DM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MTHFR基因型、叶酸、VitB12以及代谢紊乱程度影响血浆Hcy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含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分院普外二科及新疆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共64例已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及48例健康体检者VEGF含量,比较结直肠癌患者在有无淋巴结、肝脏转移,Dukes不同分期时VEGF水平差异.结果 健康体检者VEGF水平低于结直肠癌患者(t=34.11,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有肝脏转移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无肝脏转移的(均P<0.05);TNMⅠ、Ⅱ、Ⅲ、Ⅳ期VEGF水平分别为(120.14±25.88)、(192.07±26.95)、(277.93±63.18)、(433.40±48.39) pg/ml,随着分期增加VEGF水平逐渐升高(F=83.11,P<0.05).结论 VEGF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浆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67例DIC患者根据病程分为DIC早期(初发高凝血期)、中期(消耗性低凝期)和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测定其常规血凝学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7例DIC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并与38例正常人对照。结果DIC早期F1+2、D-D、TAT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MP-140、PA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T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DIC中晚期F1+2、D-D、TAT、GMP-140明显升高,AT活性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直线相关分析,D-D与F1+2、GMP-140、TAT在DIC患者中有显著性相关(r=0.871,P〈0.05;r=0.763,P〈0.05)。结论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在DIC早期诊断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损伤与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宏  张七一 《齐鲁医学杂志》2005,20(6):485-486,488
①目的探讨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物与原发性高血压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关系。②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98例不同分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和3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水平,并进行比较。③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2、3级高血压组VWF、PAI-1水平显著增高,2、3级高血压组TM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F=4.39~6.66,q=2.93~7.06,P〈0.05);不同分级之间比较,2、3级高血压组TM、VWF、PAI-1水平显著高于1级组(q=2.82~6.37,P〈0.05)。④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存在的血管内皮损伤、抗凝作用减弱、血小板黏附与聚集、纤溶活性下降,可能是其并发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肥胖与非肥胖初诊2型糖尿病(2DM)病人胰岛素抵抗(IR)、急性期胰岛素分泌(AIR)及氧化应激(OS)的特点,以探讨初诊2DM病人中肥胖对IR、AIR和OS的影响。方法对正常对照组(A组)36例、单纯初诊2DM组(B组)38例、并肥胖的初诊2DM组(C组)60例病人施以精氨酸刺激试验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真胰岛素增值(△TI),同时对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丙二醛(MDA)等水平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B、C组TG、LDL-C、FBG显著高于A组(F=9.51~36.13,q=4.01~11.86,P<0.05)。A、C两组△TI显著高于B组(F=4.26,q=3.14、3.96,P<0.05)。A、B、C组HOMA-IR、MDA依次升高,差异有显著性(F=36.42、36.45,q=3.85~12.06,P<0.05)。C组HOMA-IR与MDA、TC、LDL-C水平呈正相关(r=0.240~0.553,P<0.05);△TI与FBG、TG水平呈负相关(r=-0.805-、0.700,P<0.05);MDA和FBG、TG、TC、LDL-C水平呈正相关(r=0.227~0.839,P<0.05)。结论初诊2DM病人存在IR和AIR异常及OS。与非肥胖2DM病人相比,肥胖2DM病人IR及OS程度更为严重,但胰岛β细胞AIR相对充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对肝硬化患者肝损害及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51例肝硬化患者(其中Child-PughA、B、C级分别为19、21、11例)和31名正常对照分别用硝酸还原酶及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中NO、ET水平;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受试对象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用自动分析生化仪检测受试对象肝功能。结果: 肝硬化各组(Child-PughA、B、C级)血浆中NO、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各组患者血浆中NO、ET水平随肝功能恶化逐渐升高,各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肝硬化患者血浆中NO/ET较对照组升高(P<0.01);NO/ET在Child-PughA、C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Child-PughB、C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各组的门静脉血流量(PVBF)、脾静脉血流量(SVB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Child-PughC级升高更明显,Child-PughC级与ChildPughA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hild-PughC级与B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浆中NO、ET含量与PVBF、SVBF呈显著正相关,而对照组与上述各递质间无直线相关关系。肝硬化有腹腔积液组患者NO、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无腹腔积液组(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中NO和ET水平可反映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对肝功能预测有重要意义。NO、ET在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形成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织血小板检测方法的改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改良网织血小板(RP)检测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噻唑橙(TO)作为RNA的荧光染料,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和48例各种血小板减少症外周血中含有RNA的RP百分数及RP绝对值,后者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TP)、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AA)及初治急性白血病病人。结果ITP病人RP百分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65.29,q=10.26,P〈0.01),而RP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F=85.07,q=19.59,P〈0.01);AA病人RP百分数及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q=3.47、16.41,P〈0.05、0.01);AL组病人RP百分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q=0.51,P〉0.05),但其RP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q=15.46,P〈0.01)。结论 改良了传统的网织血小板检测方法并建立了简便、稳定的检测手段,为临床各类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