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症状性脊柱硬脊膜外血肿(SSEH)的发生原因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脊柱手术后发生SSEH7例(病例组),选择同一期间、同一医生完成的术后未发生SSEH30例作为对照组,2组术后均使用低分子肝素,术后发生SSEH7例,其中有3例联用低分子肝素和低分子右旋糖酐,5例发生于引流管拔除前。比较2组的年龄、手术节段数、术中失血量及血肿清除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分析神经功能恢复与血肿压迫时间及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的关系。结果:2组年龄及手术节段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与不完全恢复患者血肿压迫时间和血肿清除前感觉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患者运动评分高于不完全恢复患者(P〈0.05)。结论:使用抗凝药物不当、术中失血量大、引流不畅是术后硬脊膜外血肿的危险因素。术后硬脊膜外血肿一旦发生,应尽快处理,解除神经压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症状性脊柱硬脊膜外血肿发生原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50例脊柱手术后症状性脊柱硬脊膜外血肿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未发生脊柱手术后症状性脊柱硬脊膜外血肿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可能引发血肿的原因。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手术医师工作年资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围术期抗凝药物使用率及术后引流不畅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中出血量多、手术节段数多、围术期使用抗凝药物及术后引流不畅、手术医师手术经验不足是引发脊柱手术后症状性脊柱硬脊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突然发病来院急诊的椎管内硬脊膜外占位的早期诊断、急诊处理及治疗效果.方法:2008至2010年收治的177例脊髓脊柱疾病患者中,10例患者急性发病来院急诊,通过手术切除占位.随访3个月~2年,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占位原因:血肿7例,脓肿2例,肿瘤1例.所有患者经手术切除椎管内占位,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评分升高.术后10 d评估,运动评分平均上升30.7分,感觉评分平均上升65.8分.预后和病变的脊髓节段、术前激素治疗效果以及病程有明显关系,同时术后积极的康复治疗对远期预后也十分关键.结论:急性发病的椎管内硬脊膜外占位需要在仔细查体的基础上快速诊断,MRI有确诊价值;手术可能对解除脊髓压迫有意义,为脊髓恢复创造条件;病变位于胸椎第4节段附近者预后往往较差,颈髓和腰髓的病变相对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我院遇1例因硬脊膜外连续阻滞麻醉并发急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经非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男性,19岁。因胆囊炎、胆石靠行剖腹探查术,手术取中胸段(T8-9)硬膜外连续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6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病例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炎性指标[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腰背部疼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后凸畸形(Cobb角)、后凸畸形矫正率、后凸畸形丢失角度、神经功能[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植骨融合及结核复发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65±42)min,术中出血(523±142)m L,随访时间平均为(16.0±3.7)个月,红细胞沉降率、CRP术后半年至1年恢复正常,术前VAS评分为(7.3±1.1)分,术后VAS评分为(2.0±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患者的平均Cobb角(25.5±3.6)°,术后下降至(10.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前1例由A级恢复至术后B级,1例由B级恢复至术后C级,1例A级、2例B级、3例C级恢复至术后D级,5例C级、12例D级恢复至术后E级,神经功能恢复1~3个级别;植骨融合的时间为6~18个月。结论对于有适应证的胸腰段椎体结核,一期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钉棒内固定的手术方式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后路显微内窥镜治疗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时间序列先后顺序分为五组(A~E组),每组10例,对各组手术时间、手术通道建立时间、椎间盘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五组(A~E组)中各组总手术时间分别为(137.20±23.72)min、(109.30±12.88)min、(84.40±6.99)min、(68.20±9.36)min、(67.80±5.16)min。D组总手术时间和手术通道建立时间均少于前三组(P<0.05),但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椎间盘切除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26.40±5.30)min、(68.50±13.13)ml,较A组和B组均减少(P<0.05),但与D组和E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2例并发症,均为术后脑脊液漏;B组有2例并发症,其中1例硬膜囊撕破,1例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五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腿痛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从C组开始,术后第1个月改良Mac Nab评分达到90%。结论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被描述,通常在20~30例开始达到平台期,手术通道建立时间较椎间盘切除时间长;穿刺定位、镜下止血、黄韧带的辨认切除和防范神经根硬脊膜损伤是影响学习曲线的关键步骤;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手术并发硬脊膜破裂的综合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眷柱后路手术并发硬脊膜破裂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综合处理,比较2组患者处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16.83±3.32)天,较对照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23.90±4.21)天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5.0%明显减少;观察组患者对处理措施满意度评分(92.4±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9±6.7)分(P<0.05)。结论:综合处理能有效促进脊柱后路手术并发硬脊膜破裂患者切口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小骨窗显微镜下手术及CT引导穿刺微创碎吸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小骨窗开颅术组和CT引导穿刺微创碎吸组,其中小骨窗开颅术组38例,CT引导穿刺微创碎吸组36例。治疗期间记录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并随访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小骨窗开颅术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1~6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41.08±1.36)分改善为(8.56±1.21)分;CT引导穿刺微创碎吸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6~16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41.36±1.25)分改善为(26.36±1.42)分。两组比较,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肿清除量小骨窗组优于CT引导穿刺微创碎吸组(P<0.01)。结论小骨窗显微镜下手术清除血肿充分、止血彻底,疗效优于CT引导穿刺微创碎吸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2例患者的病因为血管畸形,另有2例患者可能的病因为高血压;6例在起病36h内手术的患者中有5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在起病72h后手术的患者未恢复。结论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早诊断、早治疗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是一种较罕见的疾病,目前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了,可能与硬脊膜外血管畸形、高血压病、血液系统疾病、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有关[1];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急性发作的严重神经根性疼痛,伴快速发展的脊髓压迫症状和体征,若不能正确及时处理,常导致永久性的脊髓功能障碍或危及生命.本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是及时清除血肿,以解除对脊髓的压迫.笔者近年来采用手术治疗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53-57
目的 比较分析微创穿刺术与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性及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9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微创组(n=32)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开颅组(n=32)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术后面部表情疼痛评分及预后良好率。结果 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颅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颅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血肿完全吸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儿术后24 h、48 h面部表情疼痛评分均显著少于开颅组(P0.05),且术后随访3个月,微创组患儿预后良好率较开颅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微创穿刺术与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小儿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相当,但微创穿刺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预后恢复佳等优点,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外减压、灌洗疗法对慢性颈髓损伤临床疗效分析及可能机制。方法随访我院自2008年1月~2015 年1月慢性颈髓损伤患者57 例,致病原因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17 例,长节段OPLL 25 例,颈椎黄韧带肥厚或钙化13 例,陈旧 性颈椎骨折2例。单纯髓外减压31例设为A组,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椎管成形术式;髓内外减压26例设为B组,采用后 路单开门、脊膜切开减压、松解黏连、大量生理盐水灌洗、椎管成形术式,该组打开硬脊膜、松解后在损伤部位取脑脊液送检检测 炎症因子水平。随访期间定期进行JOA 评分,定期记录术前、术后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同时复查X 线、CT 或MRI。结果 术后2周影像学提示原发病变两组均较好解除,B组脊髓高信号改善情况较A组好;A、B两组术后1年内各时期JOA评分均高 于术前(P<0.05),两组间比较术后1年内各时期B组的JOA评分及改善率均高于A 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 中术前两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术后1年内B 组均较A 组获得更好近期疗效。A组3例出现脑脊液漏(均为 OPLL患者),1例出现硬膜外血肿,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B组有1例出现门轴断裂。B 组较A组术后恢复时间短,3个月进入平 台期。脑脊液检测结果显示脊髓损伤部位促炎因子IFN-γ、IL-17F、IL-6、sCD40L含量较正常脑脊液明显增高,其中IL-6因子增 高最为显著,各组增高促炎因子与正常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颈髓损伤在显微镜下采用髓内外减压较单 纯髓外减压能获得较好疗效,这可能与显微镜下切开硬脊膜、松解黏连、解除慢性压迫及降低损伤部位炎症因子水平相关。改 变局部微环境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缩短进入平台期的时间,从而改善愈后的功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6例腰椎术后患者硬膜外血肿形成致马尾综合征的诊治过程,为临床诊治提供诊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间腰椎术后经MRI证实有硬膜外血肿形成致马尾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资料,分析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致马尾综合征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时机和预后。结果所有6例患者均行椎管探查、止血和血肿清除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6~20个月),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均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致马尾综合征是一个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术中止血彻底,引流通畅,术后严密观察,及时手术探查是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修海军 《河北医学》2012,18(4):464-466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椎管狭窄合并巨大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接受该术式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8例,年龄56-74岁,平均60,4岁.结果:本组25例患者经3、6、24月的随访,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3.5%,74.4%,76.5%,术后行X线,MRI复查,内固定无松动,颈髓压迫解除,恢复了圆柱形状.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椎管狭窄合并巨大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能充分解除脊髓压迫,重建颈椎稳定性.优点:缩短治疗周期,消除了二次手术的痛苦,节省了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Mao JP  Tian W  Liu B  Li Q  Hu L  Zhang GL  Yuan Q  Xing YG  Xing XB  Lang Z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1):2163-2166
目的 评价采用一期后路脊柱三柱重建方法治疗严重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0年一期后路脊柱三柱重建的严重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1例,与既往前后路分期手术15例病例对比,总结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后凸角度、椎体高度测量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一期后路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前后路分期手术组[(263±72)min比(439±75)min,t=-5.303,P<0.01;(1143±296)ml比(1471±399)ml,t=-2.169,P=0.042].椎体后凸角度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2.0)°比(3.9±2.6)°,t=-3.336,P=0.003].椎体高度2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椎体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7±0.19)mm比(0.26±0.15)mm,t=2.669,P=0.015].结论 一期后路骨折椎切除、Mesh植入、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方法重建脊柱三柱结构,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可以达到分期前后路手术相同的临床效果,同时避免了二期前路手术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outcomes for severe burst fracture of lumbar vertebrae via a posterior approach for one-stage spinal "three-column" reconstruction. Methods An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ata was performed for 21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st fracture of lumbar vertebrae undergoing a posterior approach for one-stage spinal "three-column" reconstruction from 2005 to 2010. It was compared with previous 15 cases undergoing a staged anteroposterior approach. The operative duration,volume of blood loss, pre- and post-operative imaging measurements of kyphosis and vertebral height and nerve function recovery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values of operative duration and volume of blood loss in the one-stage posterior approa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of the two-stage anteroposterior approach group [(263 ±72) min vs (439±75) min, t = -5.303, P<0.01; (1143 ±296) ml vs (1471 ±399) ml, t = -2. 169, P = 0. 042 )].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existed in postoperative kyphosis between two groups [(0.5 ±2.0)°vs (3.9 ±2.6)°, t = -3.336, P =0.003]. Vertebral height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re- and post-operatively between two groups while restoration of vertebral height did [(0.47±0.19) mm vs (0.26±0.15) mm, t=2.669, P=0.015].Conclusion Posterior approach for one-stage vertebral resection, mesh implantation, pedicle screws and rod internal fixation for reconstructing spinal "three-column" structures offers excellent feasibility and safety. And it may avoid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an anteroposterior approach for two-stage procedures. The median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s also reduc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颈椎病前后路Ⅰ期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临床效果,评价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意义.方法:回顾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例颈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和耐受能力,接受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或分次手术或单次手术,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8例行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内固定,JOA评分:术前7.9±2.1,术后15.3±2.1;10例分期行颈椎后路、前路手术,JOA评分:术前8.2±2.3,第2次手术术后最近1次随访评分:15.5±1.6;8例行单纯颈椎后路或前路手术,术后患者症状和阳性体征基本消失,JOA评分:术前7.8±2.0,术后15.0±1.3.3种不同方式治疗的患者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各种原因引起颈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的患者,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使忠者彻底解除颈髓受压迫,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但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能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硬脑膜外血肿术后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随CT应用后,报告日见增多,值得临床重视。方法:对本组16例硬脑膜外血肿术后出现的迟发性脑内血肿影像学及术中、术后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硬脑膜外血肿术后迟发性脑内血肿经CT扫描16例均得到证实。结论:伤后急性期内,应高度重视硬脑膜外血肿并发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可能,及早复查CT,以确认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发生,及时的处理,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椎体成形术(PVP)经椎弓根中下1/3进针在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时的可行性及技术优势,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6月采用椎体中下1/3进针PV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8例,共21个伤椎。术前依据X线片、CT、MRI设计进针通道,术中在C型臂透视下完成穿刺。结果 18例手术均完成,穿刺针针尖均到达椎体前1/3。疼痛于术后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8.3±0.9)分到术后3 d(2.7±0.5)分(P〈0.01);3例3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泄漏。结论在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时经椎弓根中下1/3进针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及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脊柱转移性肿瘤一期后路单切13360度减压椎体切除重建内固定术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因素。方法分析2007-2012年48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同一组高年资医生做的后路经椎弓根途径行一期后路单切口360度减压椎体切除重建内固定术的12个可能影响因素:手术顺序、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术前神经功能的Frankel分级、肿瘤血管丰度、切除椎体的部位、椎体切除的节段数、内固定节段数、椎弓根累计数、TPA入路的途径、钛网的类型等。观察其对手术时间和手术估计出血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手术顺序和患者年龄的增加,手术时间明显减少(P〈0.01)。≤4节段的内固定明显比〉4节段内固定的手术时间少,2、4和6节段手术时间分别为(2854±0.22)、(4.11±1.25)和(6.42±4-1.25)h(P〈0.01),而2节段和4节段固定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供丰富的肿瘤组出血量[(4171.42±992.83)ml]明显较非血供丰富组术中出血量要大[(136707±706.72)m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可撑开钛网[(1581.25±140997)ml]进行前柱重建比非可撑开钛网[(197083±1776.04)ml]的出血量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其他因素对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影响。结论影响手术时间的因素包括手术顺序、患者年龄、内固定节段数,结果支持≤4节段的内固定。影响出血量的因素包括肿瘤血管丰度和钛网类型,应推荐应用可撑开钛网进行前柱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