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报告7例复杂的陈旧性胫骨平台骨折治疗失败患者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陈旧性胫骨平台骨折7例在骨折治疗失败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平均12个月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术后进行KSS(knee society score)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术前膝关节屈伸活动度(65.0±36.5)°。膝关节学会KSS评分(63.5±12.1)分,功能评分(62.7±11.6)分。结果7例均获得至少2年的随访,平均30个月。6例未出现伤口并发症和浅表感染,但均未出现术中副韧带部分撕脱及发生假体周围骨折、骨溶解、假体松动等情况,1例因为术后皮缘坏死,而并发感染而手术失败,行二次手术翻修术;末次随访时,KSS评分(85.5±11.4)分,功能评分(87.5±15.6)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00.7±10.0)°,术后应用方差分析,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复杂陈旧性胫骨平台骨折治疗失败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生存质量及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探讨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对Schatzker IV~V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8例研究对象按照EXCEL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在手术复位并内固定后,对照组予主动肌力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4~5周CPM,术后1个月、3个月测量膝关节最大活动度,术后3个月采用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术后1天、1个月、3个月伸膝活动度及术后1天屈膝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92.4±10.8)°vs.(84.5±12.0)°]、3个月[(118.6±12.4)°vs.(112.3±10.5)°]屈膝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88.2±4.2) vs.(84.0±5.0)]及疼痛[(26.5±3.2) vs.(24.9±3.4)]、功能[(19.0±1.7) vs.(18.2±1.9)]、活动度[(15.5±1.5) vs.(14.6±1.8)]、肌力[(9.4±1.1) vs.(8.8±1.0)]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hatzker IV~V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在主动肌力训练基础上给予CPM有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骨折术结合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ynovium-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SMSC移植对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8例关节软骨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结合组(32例)和微骨折术组(46例),研究组采用微骨折术结合SMSC移植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微骨折术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运动功能Tegner评分、再次手术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结合组治疗后VAS评分为(1.33±0.31)分,明显低于微骨折术组(1.74±0.42)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合组治疗后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0.85±6.37)分、膝关节运动功能Tegner评分为(7.25±0.74)分,均明显高于微骨折术组[(71.13±5.82)分,(6.17±0.62)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研究组再次手术(0.00%)、白细胞减少(0.00%)、贫血(0.00%)、感染的发生率(3.13%)均低于微骨折术组(6.52%;15.22%;13.04%;6.52%),两组的白细胞减少及贫血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34)。结论微骨折术结合SMSC移植对关节软骨损伤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Meta法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关于关节镜下微创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经过特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临床评价指标包括术后Sander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解剖复位率。采用RevMan5.0软件对纳入试验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文献4篇,共计41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关节镜下经皮切开复位内固定组(arthroscopic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ARIF组)205例,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ORIF组)2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ORIF组相比,ARIF组Sanders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增加[OR=1.78,95%CI(1.07,2.9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切口长度减小[WMD=-12.12,95%CI(-12.69,-11.54),P<0.05]、术中出血量减少[WMD=-61.99,95%CI (-64.21,-59.78),P<0.05]及解剖复位率增高[OR=3.00,95%CI(1.16,7.7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80,95%CI(-0.64,2.24),P>0.05]。结论与O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相比较, ARIF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解剖复位率高及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等优点;但与ORIF组手术时间相比,ARIF组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折术后采用不同康复模式的治疗效果,提出适宜的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模式。方法纳入9家医院因膝关节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后的27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现行骨科康复模式,观察组采用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进行术后康复。分别在术后5天、12周、24周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ague scale,VAS)、关节活动度评定;术后12周、24周行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功能和Berg平衡量表评定。结果膝关节骨折患者VAS评分观察组术后5天(4.35±3.17)分,术后12周(1.07±1.17)分,术后24周(0.45±0.78)分与对照组术后5天(4.05±2.03)分,术后12周(1.35±1.44)分,术后24周(0.58±0.9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rg评分观察组术后12周(46.62±9.08)分,术后24周(53.78±4.90)分,对照组术后12周(43.27±12.35)分,术后24周(52.44±6.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术后5天(45.16±32.33)°,术后12周(115.23±18.07)°,均优于对照组术后5天(30.36±32.15)°,术后12周(109.71±25.31)°(P=0.006,P=0.041),术后2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膝关节主动伸直活动度观察组术后5天(1.50±4.67)°,术后12周(2.01±4.34)°,术后24周(1.06±3.64)°,对照组术后5天(1.14±5.66)°,术后12周(2.08±5.26)°,术后24周(1.03±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观察组术后12周(73.52±14.46)分,术后24周(91.35±9.94)分,对照组术后12周(71.14±14.15)分,术后24周(90.11±10.2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S"功能"维度观察组术后12周(16.12±5.26)分,显著优于对照组(13.88±5.40)分(P=0.003)。结论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不增加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的疼痛,可更好地改善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指标,适合作为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假体联合人工补片技术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03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治疗且有完整资料的胫骨近端骨肉瘤患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4.5岁(9~27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组1为仅采用肿瘤假体置换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10例),组2为肿瘤假体联合人工补片技术重建髌韧带止点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10例)。术后6个月测量膝关节主动背伸最大角度,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1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角为(14.4±4.84)°,组2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角为(73.8±8.59)°,组2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角大于组1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角(P=5.76E-1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肿瘤假体联合人工补片技术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开窗夯实植骨组(22例)和填塞植骨组(23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早晚期并发症和膝关节Rasmussen评分的差异。结果填塞植骨组切口愈合时间和骨痂出现时间分别为(18.96±4.18)天和(5.53±1.05)周;开窗夯实植骨组切口愈合时间和骨痂出现时间分别为(19.02±3.39)天和(5.62±1.13)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窗夯实植骨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填塞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周围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3、0.157、0.301、0.323);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膝关节Rasmussen评分分别为(15.97±2.13)分和(16.02±3.05)分,(18.36±3.16)分和(18.52±3.23)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5、0.434),术后9个月时,开窗夯实植骨组的膝关节Rasmussen评分为(26.45±4.01)分,明显高于填塞植骨组(23.62±3.75)分(P=0.009)。结论相比填塞植骨术,开窗夯实植骨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预后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外固定架胫骨横向骨搬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我科采用传统外支架和改良外支架胫骨横向骨搬移联合VSD技术治疗29例糖尿病足患者,其中改良组(n=14)采用改良外固定架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传统组(n=15)采用传统外固定架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溃疡面愈合时间、下床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并且进行术前、术后1个月及3个月患足皮肤温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的足温、溃疡面愈合时间、ABI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的下床行走时间[(43.79±2.12)天vs.(74.36±2.02)天]和完全负重时间[(89.86±1.51)天vs.(121.64±12.70)天]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改良外固定架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症状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Neurotropin,NTP)治疗颈髓过伸伤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部分颈椎过伸伤患者2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NTP组(NTP治疗)和对照组(非NTP治疗)。NTP组应用NTP结合牵引治疗3周后,石膏固定3个月;对照组仅行颌枕带牵引治疗3周,石膏固定3个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测定两组患者的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并记录和比较两组治疗前、牵引结束时以及治疗结束时的评分。结果牵引结束时,NTP组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的VAS评分(1.2±0.78)分、(1.6±0.84)分、(0.6±0.51)分均较治疗前(6.2±1.81)分、(5.3±1.15)分、(5.4±0.84)分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触电感外患者疼痛、肢体麻木感的VAS评分(2.3±0.82)分、(2.9±0.99)分也均较治疗前(7.1±1.37)分、(4.3±1.56)分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TP组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VAS评分分别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的疼痛、麻木、触电感VAS评分分别与各自牵引结束时的变化均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P组患者疼痛、肢体麻木及触电感的VAS评分(1.3±0.98)分、(1.8±0.86)分、(0.5±0.49)分仍分别小于对照组(2.6±0.49)分、(2.9±1.26)分、(1.8±0.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至解除石膏固定时,颈椎力线均恢复,颈椎稳定,无颈椎不稳定、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Frankel分级A级的3例中2例为NTP治疗,1例为非NTP治疗,治疗后均获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例改善至C级,1例改善至D级。结论 NTP结合保守牵引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膝关节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带线锚钉治疗,术后给予膝关节屈曲30°石膏固定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后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7~11个月随访,平均9.2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59.4±8.1)分,(86.4±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86.8±13.5)°(139.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C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50.6±6.1)分,(92.8±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线锚钉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内固定可靠,安全有效,可早期有效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帕米膦酸二钠对不同程度病情的累及股骨近端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累及股骨近端的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者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8~61(平均24)岁。手术+术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11例,其中肿瘤刮除植骨内固定术8例,不刮除病灶单纯行内固定者3例;单纯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13例。术后或第一次治疗后,每3个月按疗程应用帕米膦酸二钠,共2年。所有病例于治疗前及每次给予帕米膦酸二钠前检测骨代谢指标骨钙素和I型胶原C端肽,并行影像学检查。采用VAS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24例共接受了205次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所有病例均获24~55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治疗后第2年血清骨钙素水平(80.195±64.75)μg/L较治疗前(147.198±104.86)μg/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清I型胶原C端肽水平(0.672±0.61)μg/L较治疗前(1.396±0.6)μg/L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术+术后应用帕米膦酸二钠的11例中仅有1例出现病情恶化,再次骨折,其余10例内固定均牢靠,7例骨量增加,3例病情无变化。单纯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的13例仅有1例病情恶化,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量增加、溶骨区减少、骨皮质增厚。所有病例治疗后疼痛逐渐减轻,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优,手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VAS评分(1.33±1.1)明显小于治疗前VAS评分(7.25±1.7);单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VAS评分(1.17±1.5)小于治疗前VAS评分(5.8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所有病例髋关节功能明显恢复,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良,手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79.58±5.2)大于治疗前Harris评分(43.67±31.8);单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79.17±8.4)大于治疗前Harris评分(69.75±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除5例在首次静滴帕米膦酸二钠后次日发热外,24例均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累及股骨近端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疗效确切,能减少溶骨性破坏、预防骨折风险、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不良反应轻微、短暂。对无症状的PFD、MAS无须手术治疗,可直接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对病变范围局限、溶骨性破坏者须行刮除植骨内固定术,对于股骨近端病变范围大、骨强度不佳者可单纯内固定,二者术后均须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以防止植骨吸收及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旋转稳定型假体对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膝关节活动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68例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可旋转稳定型假体组(简称观察组),以及单纯铰链型假体组(简称对照组),评估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疼痛缓解程度和并发症情况,随访1年评价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4.1%,优于对照组优良率(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伸直(136.2±14.6)度,对照组伸直(110.4±13.2)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2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指标PF、RP、RE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治疗中应用可旋转稳定型假体,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8例膝关节内滑膜血管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膝关节内滑膜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关节镜下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7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例膝关节滑膜血管瘤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1~39岁,平均24.1岁,左膝5例,右膝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随访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HSS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术后8例均获随访,随访12~45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4周时,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较术前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前HSS评分:38±6.9,术后4周HSS评分,97±1.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6个月、1年、2年、4年较术后4周时关节功能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至末次复诊均未见复发。结论血管瘤极易漏诊误诊,术前仔细查体,结合磁共振及彩超检查有助于提高膝关节滑膜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关节镜诊治本病疗效确切,关节功能得以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残端韧带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方法及意义。方法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前交叉韧带损伤178例,其中运动伤63例,军事训练伤61例,交通伤54例;部分断裂35例,韧带松弛16例。男119例,女59例,年龄为17~46岁,平均28岁。所有病例经关节镜检查证实,其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127例,部分束支断裂35例,韧带松弛1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定位器定位于原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残迹的中心点偏内、偏后,即外侧半月板前角游离缘的延长线、胫骨内棘前方2mm,关节外定位于胫骨结节内侧2cm,胫骨骨道定位器标定45°方向,钻入导针,根据移植肌腱的直径选择相应的胫骨钻头,沿导针钻孔建立胫骨隧道。膝关节屈曲90°,通过胫骨隧道放置合适股骨隧道定位器,于右膝10~11点左膝1~2点位置打入导针,选择与移植肌腱直径相同的钻头钻取股骨隧道,深度为3cm。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者不对胫骨端或股骨端的残端进行清理,移植的肌腱穿过胫骨或股骨残端,残余韧带似套袖样包裹于重建韧带的表面。前交叉韧带单束支损伤者除了保留断裂束支的残端外,对因受损而出现松弛的另一束支也予以保留。对于前交叉韧带明显松弛者,将移植的肌腱穿过松弛韧带胫骨或股骨附着点附近,使移植的肌腱与原韧带重叠或缠绕。股骨端采用Rigidfix固定,胫骨端采用Intrafix固定。术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8.6±5.1)分,其中完全断裂组(67.4±6.2)分,部分束支断裂组(71.1±4.6)分,韧带松弛组(72.7±4.1)分;术后平均(94.9±0.9)分,其中完全断裂组(94.6±5.5)分,部分束支断裂组(95.3±3.8)分,韧带松弛组(96.4±4.2)分。术后较术前平均提高26.3分。对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00)。结论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助于移植肌腱再血管化、本体感觉的建立和减少关节液渗入骨隧道,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引入一种新型的可远程操作的骨水泥推注机器臂,初步评价在其辅助下的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7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2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30个病变椎体行椎体成形术,其中手动组10例(16个椎体),行传统椎体成形术;机器臂推注(RCIM)组10例(14个椎体),在可遥控操作的骨水泥推注机器臂辅助下完成。RCIM组整个骨水泥推注过程中,通过术中X线透视全程监控,术者远离手术野,在屏蔽保护下完成遥控操作,从而免受放射线照射。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所有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放射线测量仪测量患者和术者放射线暴露剂量。结果手动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8.3±1.0和4.6±0.9,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CIM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7.6±1.1和4.1±0.8,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术后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动组和RCIM组患者放射线暴露剂量分别为(32.4±12.1)uSv和(35.1±11.7)u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者在术中的放射线暴露剂量分别为(28.9±15.2)uSv和(0.29±0.014)uSv,手动组放射线暴露量显著高于RCI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椎体成形术的操作不同,机器臂辅助下的椎体成形术使术者在进行骨水泥推注时,完全免受放射线的伤害;与此同时,通过术中X线透视全程监控,理论上亦相对增加了骨水泥推注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我院应用FE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9~58岁,平均38.3岁。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进行腿、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escale,VAS)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定,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2.4min;平均住院时间5.2天;2例术中出现硬膜小裂口,未予处理;无神经根损伤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8~66个月。腿痛VAS评分从术前(7.6±1.6)分降至术后3个月(1.2±0.8)分、术后1年(1.1±0.9)分、末次随访(1.6±1.2)分(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VAS评分从术前(3.1±2.2)分降至术后3个月(1.8±1.5)分、术后1年(1.6±1.4)分、末次随访(1.7±0.9)分(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ODI指数从术前(69.5±10.5)降至术后3个月(19.3±6.5)、术后1年(15.6±5.9)、末次随访(21.8±7.0)(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93.3%的患者获得良好的主观满意度,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8.9%。性别、年龄、突出类型及术前腰痛与改良MacNab结果无相关性(P>0.05);而术前Pfirrmann分级、感觉缺陷及手术节段与改良MacNab结果具相关性(P<0.05)。1例L4~5节段患者术后1周发生下肢麻木加重,予以脱水、激素治疗等保守治疗后2周症状缓解;1例L5~S1节段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手术节段椎间盘再次突出,行小切口开放手术翻修。末次随访时,2例轻度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肘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患者肱骨远端骨折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11月,12例肱骨远端骨折骨不连患者行全肘关节置换手术。男5例,女7例,年龄(76±4)(69~83)岁。骨折类型(按照AO分型):B型3例,C型9例。非手术治疗后肱骨远端骨折骨不连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失败6例。均采用美国Zimmer公司半限制型Coonrad—Morry人工肘关节假体进行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进行MEPS评分(MayoElbow Performance Score)、肘关节活动范围检查和VAS评分等检查随访。结果12例均获(33.4±6.3)(25~45)个月随访。没有发生尺神经和血管损伤、肘关节脱位或关节不稳定、肱三头肌肌力弱、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和断裂。MEPS评分由术前(29±13)(10-50)分上升到(85±10)(65~100)分(P〈0.05),其中优4例(33%),良6例(50%),可2例(17%)。肘关节活动范围从术前(18±11)(0~40)。提高到(108±21)(75~135)。(P〈0.05);9例(75%)患者肘关节伸屈范围超过90°。患者肘关节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7.3±1.1)(5—9)分下降至(1.3±0.9)(0。2)分(P〈0.05)。结论全肘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患者肱骨远端骨折骨不连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科收治的非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患者53例,平均年龄(40.42±1.33)岁,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采用红外线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进行小剂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冲击波安慰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均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法(constant-murleyscore,CMS)进行功能评定。结果两组均进行了至少3个月的随访,无1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治疗组各指标由治疗前的疼痛(2.08±0.80)分、日常生活能力(8.65±1.65)分、关节活动度(12.77±3.10)分、肌力(10.38±1.13)分和CMS (33.88±4.08)分分别增加到治疗后1个月的(8.00±0.89)分、(12.96±1.40)分、(20.58±5.68)分、(13.50±1.24)分、(54.04±5.17)分,治疗后3个月增加更显著,分别为(11.08±1.47)分、(17.96±1.11)分、(30.46±4.43)分、(15.92±2.47)分、(75.42±6.35)分,各指标及CMS总分治疗后1个月、3个月分别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对照组各指标及CMS总分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均较治疗前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组间比较,除肌力外,其它各指标和CMS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各指标及CMS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体外冲击波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效果确切,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增加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对改善肩关节整体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