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放射性中耳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来我院接受放射性治疗的老年鼻咽癌患者37例,对放疗前后患者的腭帆张肌横截面积进行对比,并分析横截面积的变化与放射性中耳炎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放射治疗后,37例患者中共有26例(38耳)患者出现分泌性中耳炎,放疗后患者的左、右腭帆张肌横截面面积均明显低于放疗前,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较于未出现腭帆张肌萎缩现象的耳朵,出现腭帆张肌萎缩的耳朵放射性中耳炎的发生率更高,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鼻咽癌患者在接受放疗后,腭帆张肌会出现明显的萎缩现象,腭帆张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放射性中耳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具有良好腭咽闭合功能腭裂修复的方法。方法:采用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对100例1岁内腭裂进行显微镜下手术修复,手术后对50例患者进行回访。结果:其语音清晰,腭咽闭合好47例。结论:腭帆张肌、腭帆提肌重建术恢复正常腭帆提肌的解剖位置,能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获得良好的腭咽闭,是一种值得推荐应用的功能性腭裂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腭部肌电图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腭肌阵挛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双侧腭肌阵挛性客观性耳鸣患者资料3例,先将一次性使用肉毒毒素电极针通过鼻内镜辅助分次经鼻腔插入腭帆张肌起始部位、腭帆提肌起始部位、腭帆提肌终止部位,再通过肌电图的引导来确定注射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每个注射点各注射5U,共30U。复诊至注射后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1疗效:3例患者分别在注射后26、25、28 h耳鸣完全消失。注射后5个月内每月行鼻内镜、腭肌电图、声导抗检查均未见阳性表现。注射后6个月,仅有1名患者复发单侧耳鸣。2不良反应:随耳鸣逐渐消失出现开放性鼻音、轻度鼻腔反流及轻度耳闷感。治疗后约2周不良反应消失。结论腭肌电图在A型肉毒毒素注射过程中能够精确定位靶肌肉注射点,延长药效作用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腭帆张肌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腭帆张肌病理变化与失神经支配的关系。方法经PSG检查确诊OSAHS患者30例,通过HE、Masson、胆碱脂酶(AchE)染色及透射电镜进行腭帆张肌形态学观察和图像分析,并与10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作比较。结果OSAHS患者腭帆张肌的病理变化为肌纤维细胞萎缩,截面积减少,胶原纤维细胞增加,胶原纤维截面积增加,肌肉截面积/胶原截面积比率下降;肌纤维结构紊乱,肌丝溶解,部分Z线呈锯齿状排列,甚至消失,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聚集,有髓鞘神经纤维水肿,髓鞘部分松解,鞘膜断裂呈葱皮样改变,出现裂隙,见大量异常颗粒沉积;运动终板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结论OSAHS患者腭帆张肌中运动终板及周围神经发生了明显形态学变化,病变程度与肌肉病理变化呈正相关,OSAHS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腭帆张肌失神经支配有关。  相似文献   

5.
腭帆提肌及相关肌肉的尸体解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目的 观察腭帆提肌(levator veli palatini,LVP)、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PP)及咽上缩肌(supe-rior constrictor,SC)的解剖结构和组成,及其与腭裂修复术式的关系和意义。(2)方法 选择10例健康成人、4例健康新生儿、4例左侧完全性唇腭裂及2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尸体的头颈标本,对LVP,PP及SC行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3)结果 LVP是软腭的主要功能肌肉,PP为一扁圆形的肌肉,呈扇形分布于腭帆中线,被LVP分为前后两束,包裹LVP,在腭中线与对侧肌束相连接,占据腭帆长度的1/2.SC为一薄弱的片状弯曲的阔肌,于咽侧壁与PP交叉,在咽后壁中线与对侧肌束汇合,两肌共同构成腭咽闭合环的侧、后壁,腭理解病人的LVP与腭咽肌在裂缘融合,附着点向硬腭裂缘和后缘延伸前移,肌纤维数量明显减少,可见肌纤维退行性变,同时软腭长度缩短。(4)结论 发音或吞咽时LVP和PP使腭帆形成向上、向后的力,以上提、后退软腭完成腭咽闭合,腭裂病人LVP及PP肌纤维数量的明显减少及肌纤维退行性变,是造成术后发音时软腭后退、上提乏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腭裂的功能性修复—腭帆提肌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应用腭帆提肌成形术,对10例患有腭裂的病人施行手术治疗。并对其术后的语音及软腭功能,通过纤维鼻咽镜和放射线软腭断层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运用此手术方法,以临床观察,对恢复腭裂病人语音、有较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我们应用腭帆提肌重建,反向双“Z”组织瓣的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腭裂患者的68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23人月,最大的27岁,显效率达90%。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腭裂修复中腭帆提肌吊带的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3年7月我院住院手术的不完全性腭裂病例60例。随机分为三组,即:两瓣法组、Furlow法组、提肌吊带重建组,每组各20例,分别对三组病例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比较。结果提肌吊带重建组患者较其他两组患者具有较高的治愈率(P〈0.05),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腭咽闭合,获得了良好的语音及吞咽功能,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腭帆提肌吊带重建术是一种既能封闭腭部裂隙又能获得良好的腭咽闭合的有效方法。患者痊愈率高,术后语音以及腭咽闭合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腭帆提肌重建修复先天性不全腭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符合腭解剖结构、有良好腭咽功能的修复不完全性腭裂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治疗了30例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结果28例一期愈合,2例穿孔,23例未做松弛切口,7例行两侧松弛切口,平均出血量约35ml,16例半年后复诊,其语音清晰度良好。结论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较好地恢复了腭帆提肌正常的解剖结构和位置,重建提肌吊带,获良好的腭咽闭合,并可尽量不作松弛切口,避免了裸露骨面疤痕形成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好解决了经典的两瓣法和单瓣法所遗留的问题,是一种较好的功能性不全腭裂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们应用腭帆提肌重建,反向双“Z”组织瓣的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腭裂患者68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23个月,最大的27岁,显效率达90%,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006年8月~2009年11月实施手术的168例腭裂病人全部采用腭帆提肌解剖术,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复裂等和随机抽取的168例传统手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两者相比较,两种方法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出血和术后复裂两项指标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腭裂术中采用腭帆提肌解剖术对国人是较为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探讨鼻咽癌放疗前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对76例144耳鼻咽癌患者进行放疗前,放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的耳镜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及磁共振检查,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放疗前144耳中分泌性中耳炎有26耳,放疗后3个月43耳,6个月47耳,9个月47耳,1年49耳。结论:鼻咽癌放疗前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于肿瘤压迫或阻塞咽鼓管,部分是肿瘤侵犯腭帆张肌所致,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多由放疗对中耳腔及咽鼓管黏膜及结构的损伤所致。  相似文献   

15.
潘孟雄  刘治强 《华夏医学》2007,20(2):345-346
腭裂手术修复的主要目的是修复腭部的解剖形态,改善腭部的生理功能,重建良好腭咽闭合,为正常吸吮、吞咽、语音、听力等生理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腭裂的修复时间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随着术前正畸的应用及手术方式的变革,在国外手术时间年龄一提前再提前,如有学者提出6~9个月或9~12个月是实施腭裂手术最佳年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治疗效果及其多因素分析。方法:我院诊治的20例放射性脑病患者,照射设计均参照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治疗规范。结果:放射性脑病除细胞的直接损伤外,血管损伤为病变的基本原因,而血管损伤则为多因素的结果。结论:在鼻咽癌放疗中应充分利用影像学资料,强调首次放疗的重要性,可使其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缓解。  相似文献   

17.
根据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鼓膜情况、听力检查、中耳乳突CT片、鼓膜穿刺确诊并发分泌性中耳炎(OME)65例130耳,OME发生率放疗前为66%,放疗后为72%.提示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及咽鼓管功能障碍为OME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腭裂整复手术的根本目的在于重建患者良好的腭咽闭合功能。手术过程中注意尽可能将移位的组织结构复位,同时尽量减少因手术对颌骨发育的干扰。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特别强调腭部肌肉的重建,提倡不行传统的松弛切口,或者根据黏骨膜缝合时紧张程度行适当的切口,是一种具有良好腭咽功能、对上颌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腭裂修复的新方法,国内目前有一些单位应用该术式,并报道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该术式,并进行了回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仇弋戈  何蓉  陈永国  麻宁 《四川医学》2010,31(9):1345-1346
目的了解并发分泌性中耳炎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的听力变化特点。方法对63例鼻咽癌患者按放疗前是否并发分泌性中耳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放疗前、放疗结束后首日、放疗后3个月、放疗后6个月,放疗后1年行常规耳科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声阻抗测试,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放疗前SOM组听力较非SOM组损失明显,组间气导听阈统计学差异明显;放疗后SOM组气导听力明显提高,与非SO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后3个月,SOM组听力出现下降,与非SO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听力均出现下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后1年,两组听力均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听力转归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存在正相关联系。与术前未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鼻咽癌患者放疗术后3~6个月听力渐进性下降不同,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初期听力明显提高,3个月后再次下降且损失较重,放疗术后半年内为随访重要的时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由于鼻咽癌发生具有区域性的特点,目前大样本的综合性研究较少,也缺乏放疗后的纵向对比研究。研究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不同阶段颞叶白质水分子的弥散特征,探讨放疗对颞叶白质水分子弥散的影响,对放射性损伤的监测提供量化指标。方法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或放疗后行头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的患者共204例,其中放疗前患者44例,放疗后患者160例。测量所有患者双侧颞叶白质的各向同性表现弥散系数(isotropi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iso)值和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ic,FA)值,并进行纵向对比分析。结果放疗后双侧颞叶白质的ADCiso值和FA值均下降,放疗后3~5个月变化最明显,随时间延长,6个月以后ADCiso值和FA值有回升趋势。结论 DTI可反映放疗后颞叶白质水分子的弥散特点,有助于监测放射线的损伤程度,以及了解其修复过程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