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马桂芳  崔长法 《疾病监测》1993,8(6):153-155
一、法定传染病监测概况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4种10637例,报告发病率为1062.81/10万,死亡15例,报告死亡率为1.50/10万,病死率为0.14%。报告丙类传染病7种23 720,报告发病率为2965.93/10万,死亡34例,报告死亡率为3.40/10万,病死率为0.11%。报告发病率是1990年的1.65倍,大疫情的4.18倍,全国监测系统的2.26倍。  相似文献   

2.
加强对小儿传染病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小儿传染病的监测江苏省淮阴市传染病医院(223300)戴贻超,徐寿银小儿传染病对社会经济发展、家庭生活、以及儿童健康影响较大,对我院近6年收治的2268例小儿传染病进行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1986~1991年住院年龄在14岁以下...  相似文献   

3.
以传染病监测及监测系统评价的重要性为视角,检索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和中国的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文献,梳理归纳其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的研究现况、评价策略、指标及方法。重点介绍中国开展的网络直报系统综合质量评价、传染病漏报及报告质量调查以及单病种诊断准确性的专题调查和评价工作,旨在为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工作者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症状监测发展方向与问题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年来,症状监测(Syndromic surveillance)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取得很大进展,技术手段趋于成熟。症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不但应遵从公共卫生监测基本准则,还应具备自身特色,体现其早期预警、方便快捷的优势。中国符合症状监测理念的疾病监测系统,包括脊髓灰质炎(AFP)监测、流感样病例监测,以及2004年为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及禽流感预警而开展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等[1]。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中国发展症状监测,需对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定位、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5.
龚震宇 《疾病监测》2002,17(7):277-280
强大的监测和应答系统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关键。遗憾的是建立国家级传染病监测和反应系统获取的资金往往不充足 ,所以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金。监测功能较好的协作结合将有利于这些系统的战斗力和效率。通过国家传染病监测和反应系统完整的评价 ,把该观念应用于当前传染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性传播疾病(简称性病)的监测报告率,确保性病疫情监督管理质量,将性病的危害控制到最小程度。方法 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尊重患者隐私等措施,确保性病患者的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结果 我院性传播疾病的新病例报告率达100%。连续4年无性传播疾病的新病例的漏报现象。结论 性传播疾病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不仅为疾病控制机构提供淮确的传染病监测信息;为卫生行政机构制定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也使广大性病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减少了性病的传播,使性传播的传染病处于无害状态。  相似文献   

7.
赵惠敏 《疾病监测》2000,15(12):471-474
有效的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依赖于有效的反应系统 ;有效的反应系统依赖于有效的疾病监测。一种机能性的检测系统对提供主要传染病的活动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所有国家作出分共卫生决策的一种关键性手段。检测资料提供信息 ,这种信息可用于重点的调整、政策的决定、计划的制定、实拖、资源的动员分配、及流行病预报和早期的检测。一种监测系统还能用于监督、评估和改进疾病预防及控制规划。因此 ,疾病监测也是卫生系统的一种关键成分 ,因为它对最适卫生保健服务和符合成本效益的卫生策略提供了基本的信息。当前形势 :很多国家开展了传染病的监…  相似文献   

8.
赵自雄  马家奇 《疾病监测》2007,22(11):721-723
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形成有用的信息,并将信息及时送达需要了解这些信息的人员和机构,为决策、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疾病有关政策,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1]。我国  相似文献   

9.
赵自雄  赵嘉  马家奇 《疾病监测》2018,33(5):423-427
通过对我国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应用以来开始的数据交换情况进行探讨。分析目前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合现有监测系统、建立传染病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的思路。基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通过数据交换方式采集传染病监测数据,实现动态、连续地传染病监测,加强改善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促进数据共享,减轻医疗机构疾病报告负担。  相似文献   

10.
探讨传染病监测相关概念和大陆传染病监测新常态的特征、问题与展望。通过文件回顾结合实践历史分析,述评大陆传染病监测法律法规、监测理论与监测实践特征。自SARS危机事件以来,传染病监测法规体系健全,包括基本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单行法(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行政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行政规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和预案等。疾病监测概念不断拓展,从基本的疾病监测概念发展到传染病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基于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的监测,并有明确的定义与释义。监测实践方面,有基于互联网的B/S构架的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传染病预警系统、单病等专项监测系统等,较好地满足了我国各地传染病防控信息需求。分析与提出了我国新常态下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特征:应具备全球化的信息、整合的信息、共享的信息、透明的信息、研判的信息、预警的信息等;监测重点任务是:在优化传统监测项目基础上,健全以事件管理为核心的相关监测,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舆情监测、症候群监测、资源背景监测等,以及开展动态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传染病监测关口前移模式及其应用与效果.方法 采用对一线临床医生进行培训,及时报告疑似病例并建立医院专家组会诊机制的关口前移模式的发热呼吸道疾病监测运行方法,开展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结论 从医生询问得到接触史的就诊到报告时间1 d,与省外类似的病例相比,关口前移运行减少了8 d的耽搁,疫情得到及早发现和有效控...  相似文献   

12.
牟瑾  吕秋莹  马汉武  王昕 《疾病监测》2006,21(9):453-457
目的对2005年深圳市暴发疫情监测系统的运行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传染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监测的模式与意义。方法对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开展主动监测并对医疗机构和区级疾控机构报告的暴发疫情案例进行汇总,对2005年深圳市暴发疫情监测系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深圳市暴发疫情以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为主;中小学和幼儿园等集体单位的暴发疫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春季和冬季是传染病暴发疫情发生概率最高的两个季节,这与法定传染病散发疫情发病的时间分布不尽相同。结论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并充分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开展暴发疫情监测是传染病防制工作可行的方向,根据传染病聚集性监测结果实施高效及时的疫情控制和健康教育是传染病暴发监测的基本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13.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使用前后传染病报告质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虹 《疾病监测》2007,22(7):485-488
目的 通过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使用前后传染病报告质量的比较,揭示系统成效及存在问题.方法 对2002-2003年和2004-2005年传染病登记报告率、分病种报告率、分医疗机构报告率进行对比,对2002-2003年和2004-2005年传染病报卡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对比.结果 系统使用后传染病登记报告率明显上升,以乙肝和肺结核登记报告率增长为最多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报告率为最低;报卡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均有极显著性提高.结论 应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后登记报告率上升.前期报卡过程落后、调查漏报手段落后、性病管理落后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率低等因素影响登记报告率的进一步提高;系统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我国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和管理情况,了解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效率和报告质量提供依据。评估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水平是否达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为十二五终期评估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9个省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现场调查。结果 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率为91.87%(95%可信区间90.57%~93.05%),总体上,乡镇卫生院或社区服务中心高于其他级别的医院,其中省级医院最低。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的组织体系、支持体系日趋完善,卫生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地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中仍存在待改进的问题。结论 指导医院改造和完善电子病历系统,使之达到符合传染病监测数据采集与交换标准的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重塑或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从医生工作站的诊断信息直通到网络直报系统是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水平的最优路径,而系统的良性运转要依赖于管理,为此基于电子病历系统下建立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工作流程、业务规范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黑龙江省1991-2011年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为政府制定防控规划及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数据。 方法 对1991-2011年全省报告的传染病发病与死亡数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通过对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据的趋势分析和网络报告质量的综合分析,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总体情况为1991-2011年近21年,黑龙江省报告发病率波动在103.35/10万~274.39/10万之间。2004年实行网络直报后,2004年与2003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37.61%,2003-2011年连续9年肺结核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分别居全省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的第1位与第2位,死亡率波动在0.34/10万~1/10万之间;医疗机构报告传染病到省疾病控制中心收到疫情报告的平均时间由原来的21 d缩短到不足0.16 d。 结论 1991-2011年黑龙江省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不断提高,网络直报极大地提高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快捷性,为及时发现和处置传染病疫情,有效控制其流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在温州市传染病暴发早期探测的应用情况及效果。 方法 以温州市2008年4月2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预警系统产生的预警信号量、信号响应率、响应时间、信号核实率、信号核实方式、响应结果、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预警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8491条,信号响应率为100%,24 h信号核实率为71.75%。涉及24种传染病。81条预警信号被判断为疑似事件,经过现场调查共确认暴发7起,预警系统的灵敏度为43.75%,阳性预测值为0.08%。 结论 预警系统可初步实现传染病暴发早期自动预警,但预警系统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较低,需要不断改进。建议不同的传染病可依据本地流行情况设定不同的预警值,以提高传染病自动预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现场调查了解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的填报质量,发现传染病报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9个省116家医疗机构开展现场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集医疗机构诊疗登记的法定传染病个案共2384例;收集到相应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共2053张。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72.28%,其中医生诊断时间、患者工作单位填写完整率最低;与病例登记信息相比,卡片填写准确率为41.35%,发病日期和医生诊断时间准确率最低;与网络报告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相比,卡片填报一致率为68.64%,其中病例的急慢性分型一致率最低。东部地区传染病报告中卡片填写完整率、准确率和一致率均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卡片填写的完整率、填报一致率相对最高;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省级和地市级报告质量指标均较低,乡镇级则相对最高。结论 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填报信息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院内传染病报告工作的规范和管理,确保传染病报告核心信息来源的准确性;有效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其对传染病报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青海省玉树县地震灾区重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风险,为震区灾后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方法采集2004-2010年(截至4月15日)灾区的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历史疫情分析;查询文献和咨询专家意见,分析地震灾害对灾区传染病发生、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对灾区重点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划分风险等级,并提供防控建议。结果 2004年以来,玉树县的主要报告病种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丙型病毒性肝炎、包虫病、梅毒等亦报告较多,淋病、炭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偶有报告。灾后可能对传染病发生、传播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安置点卫生条件差、疫源动物和媒介昆虫的活动改变、人群流动性加大和抵抗力下降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等。综合评估麻疹、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在灾区传播增强的风险较高,鼠疫、炭疽等发生、传播风险中等,狂犬病、性传播疾病等发生、传播风险较低。结论震区灾后传染病防控工作应重视保护水源和饮用水安全,加强食品卫生和食品供给,努力恢复免疫规划和结核病控制等防控项目,加强鼠疫、包虫病、麻疹等疾病的防控,做好安置点管理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全国各省传染病疫情监测人员与工作管理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部门完成调查。使用Excel软件和R(i386 3.2.2)软件完成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结果 全国32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从事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的人员以30~岁(42%)年龄段、硕士学历(47%)、预防医学专业(75%)和中级职称(45%)为主。除个别省份外,疫情监测数据的周、月、年等常规分析及专题分析、反馈机制较为健全。但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辖区医疗机构的单位仅为6家(19%)。多数省份采用较为传统的疫情分析技术与方法开展数据分析,仅8个省份利用软件技术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分析,其中有4个省已在全省(市、区)范围内对新技术方法进行了推广。全国共有23家单位(72%)有派学员到中国CDC进行疫情数据分析技术和统计方法学为主的短期进修需求。结论 我国省级疫情监测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普遍偏少,人员结构有待优化。疫情监测数据分析机制已经形成,但应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反馈。疫情数据分析利用普遍不够,分析技术有待创新,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重点加强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