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呼和浩特市机采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感染状况,为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固定机采献血队伍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2012年本市7 634名机采无偿献血者5项传染性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各项总不合格率为ALT(0.78%)>抗-HCV (0.18%)>抗-HIV (0.09%)>HBsAg(0.05%)>抗-TP(0.01%);不同年份、性别、职业、学历献血者的ALT,不同职业献血者的HBsAg和抗-HCV,不同性别献血者抗-TP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工作人员与献血者的沟通及献血前的初筛工作,有助于降低ALT、HBsAg、抗-HCV检测的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市献血者人群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不合格率,分析所用两种酶免试剂检测的阳性率的差异。方法采用两种试剂检测成都市136 531名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对得到的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市献血者的5项指标不合格率为HBsAg>抗-HCV>ALT>抗-TP>抗-HIV;HBsAg、抗-HCV和抗-HIV采用两种试剂检出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T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灵敏度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特异性高的试剂,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宝安地区血液筛查不合格献血人群的结构,为制订降低输血风险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08~2015年输血管理信息系统中血液筛查不合格献血人群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情况,并对以上人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进行检测。结果 5 545例不合格献血人群中,血液检测总阳性率为2.47%(ALT为0.16%、HBsAg为0.70%、抗-HCV为0.39%、抗-HIV为0.24%、抗-TP为0.56%、灰色区为0.45%),总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但抗-TP阳性率有逐年升高趋势(P0.05)。不合格献血人群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年龄段、学历、职业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为降低输血风险,加强献血前的健康咨询,壮大固定献血队伍,在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因丙氨酸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而延缓献血的献血者与合格献血者献血筛查结果的比较分析,初步探讨现阶段继续开展ALT筛查对提高血液安全性的意义.方法 将2006年2月至2008年1月上海地区565 360名献血者中,参加过两次献血且两次献血间隔期在365天以内,ALT延缓献血者和合格献血者分成两组,比较分析两组第二次献血筛查的不合格率.结果 ALT延缓献血者人群在第二次献血筛查时,ALT、HBsAg、抗-HCV、梅毒筛查不合格率及总体不合格率分别为33.90%、0.38%、0.26%,0.32%和35.05%,显著高于合格献血者人群(P<0.01);抗-HIV筛查不合格率为0.06%,与合格献血者人群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核酸检测等新的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以前,ALT血液筛查能部分检出酶免疫检测的窗口期漏检,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茂名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茂名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情况,为献血者的招募及血液初筛检测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无偿献血者进行HBsAg初筛;初筛合格者血液样本采用双人、双试剂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的初检与复检。结果 HBsAg初筛检测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计划献血人群、志愿献血人群、互助(应急)献血人群。血液初复检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抗-HCV、HBsAg、梅毒抗体、抗-HIV;女性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显著低于男性(P0.01);学生与军人ALT不合格率显著低于其他职业人群(P0.01)。结论坚持HBsAg初筛并选择性进行ALT初筛,能显著降低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本市无偿献血者感染性标志物的感染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用唐山现代管理软件分析本市2005~2011年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检测结果。结果 2005~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5.63%,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不合格率分别为3.30%、0.82%、0.71%、0.56%、0.23%,5项感染性标志物各年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3~12月试行献血前ALT筛查,ALT不合格率由2009年的5.12%下降到2010年的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本地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情况,应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严格执行献血前ALT筛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安徽省17个血站2007~2011年5年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率的总体差异以及皖南、皖北地区与省会合肥市之间的区域差异和同一区域不同年度之间的差异分析,为无偿献血招募和血液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思路。方法通过安徽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获得全省血站2007~2011年5年间共1943725份血液检测结果,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全省血站共检测标本1943725人份,总体不合格率为4.29%,其中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不合格率分别为2.76%、0.59%、0.37%、0.13%和0.53%。全省5年间ALT、HBsAg、抗-HCV、抗-HIV的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TP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年度内不同项目不合格率之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省5年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呈现上升趋势,提示血站要加强献血前健康征询,增加快速筛选项目,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加强血液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锡林浩特地区蒙古族、汉族献血人群5项传染性标志物感染状况。方法对2007年5月~2009年5月蒙、汉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标本12 844人(份),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等5项传染性标志检测,统计不合格数和不合格率,并用χ2检验比较。结果检测总不合格率为2.95%,其中蒙古族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2.79%。汉族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3.14%,ALT、HBsAg、抗-HCV、抗-HIV不合格比例比较,χ2分别为6.66、4.87、8.12、4.60、2.51,均为P<0.05。结论本地区蒙古族献血人群5项传染性标志检测不合格率低于2002年3月~2006年5月水平,其中HBsAg、抗-HCV、抗-HIV不合格率在蒙、汉族献血人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梅毒检测蒙、汉族献血人群感染率较低(0.28%、0.44%),蒙、汉族献血人群ALT不合格率较高(1.58%、1.05%)。  相似文献   

9.
2006~2009年文山州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文山州无偿献血者血清学标志物感染状况,为无偿献血的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09年文山州无偿献血者资料及其血液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检测结果,按性别、献血次数、职业分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之间的关系。结果 55 473人次献血者血液检测总阳性率8.91%,不同试剂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不合格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首次献血人群不合格率明显大于2次及2次以上献血人群;不同职业人群不合格率排序为公务员>工人>农民>自由职业者>企、事业单位职工>军人>学生,不同职业人群间不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根据各地的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积极探索更安全的血液检测模式对保证血液安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重庆市江津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疾病的感染状况,为无偿献血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提供依据,达到减少血液报废,净化血液资源,提高血液质量的目的。方法收集江津区2008~2011年13 499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资料,对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检测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 499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4.54%,各年间总的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不合格率依次是1.65%、1.17%、0.34%、0.2%、1.3%,除ALT(P〈0.01)外,HBsAg、抗-HCV、抗-HIV、抗-TP各年间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津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排名依次是ALT、抗-TP、HBsAg、抗-HCV、抗-HIV,其中ALT、HBsAg不合格率呈先降后升趋势,抗-HIV不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抗-HCV和抗-TP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东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的不合格结果,为提高血液筛查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共358080例为谳血前经HBsAg以及/或ALT初筛合洛的献血者衄蘅斯引伪啼查(包括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再对327761例常规筛查合格献血者应用核酸扩增技术(NAT)作进一步筛查。结果ALT初筛后ALT异常仍为首要不合格因素;HIV确证阳性率呈上升趋势;除抗.HIV不合格率外,其他不合格率随文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男性献血者的总不合格率、HBsAg不合格率以及抗-HIV不合格率高于女性,抗.HCV不合格率无性别差异,女性献血者抗-TP不合格率高于男性;18~25周岁献血者的总不合格率最低;NAT筛查共检出265例HBVDNA阳性献血者,HBVDNA阳性率为0.081%(265/327761)。结论制定适合的ALT初筛阈值,招募低危献血者,开展NAT筛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值及不合格率在献血人群中的分布,对献血员进行ALT检测这一最受争议的问题提供详细的调查资料.方法 用EpiDate软件建立河北省邯郸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年龄、性别、献血次数、职业、文化程度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等检测情况及相关ALT检测值的数据库,共10 844例,通过相关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ALT检测值除不同性别、检测结果(阴性或阳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不同层次献血人群其他项目分布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不合格率除不同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在不同层次献血人群其他项目分布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T检测值和不合格率在不同献血人群中的分布比较,大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情况避免因单项ALT不合格导致的血液报废,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避免浪费血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6-2008年浙江省温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结果 ,为本地区血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结果 ,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6-2008年温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结果不合格率较高,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4.77%(4527/94830),丙氨酸转氨酶(ALT)异常率高达11.50%(10442/90786),艾滋病病毒(HIV)阳性率为0.02%(15/81199),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30%(243/81199),抗-HCV阳性率为0.45%(363/81199),在抗-HCV阳性人群中,男性阳性率为0.51%(257/50229),高于女性阳性率0.34%(106/30970)(χ2=12.351,P0.001),18~35岁和36~55岁两个年龄段间阳性率比较无差异,无偿献血人数超过1000人的各地区抗-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58,P=0.011),其中河南省抗-HCV阳性率最高(0.81%),显著高于温州地区(χ2=13.594,P0.001)。结论 2006-2008年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结果不合格率较高。HBsAg阳性率为4.77%,低于全国人群普查阳性率;ALT异常率高达11.50%;抗-HCV阳性率为0.45%,男性高于女性,来自河南省的献血人群抗-HCV阳性率高于来自温州本地者。  相似文献   

14.
包头市献血员检测项目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各项目不合格人数占不合格总人数中的构成比走势,确定献血员筛查策略.方法 统计2000~2005年的检测资料,绘制折线图直观显示各项目不合格构成比变化趋势.结果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梅毒(TP)阳性构成比呈上升趋势,甚至超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结论 在献血员快检时,应将重点放在ALT、TP、HBsAg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检测不合格情况及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52012年长沙地区812 088名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12 088份检测结果中总体不合格率为6.46%。ALT、HBs Ag、Anti-HCV、Anti-HIV、Anti-TP五项检测结果不合格率均有显著差异(χ2值分别为25 438.708、253.495、747.226、260.777、295.934,均P<0.05)。ALT不合格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丙肝与梅毒的不合格率大致为上升趋势,HBs Ag阳性检出率呈先降后升趋势,Anti-HIV初检阳性率变化不大。结论: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与相应疾病的流行病学趋势相关,献血前严格筛查与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是降低血液不合格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国内献血人群中一种新的比血传播病毒(SENV)感染的流行状况,方法:以SENV ORF1区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建立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方法。采用多重PCR法对596份严自3个不同地区无偿和/或有偿献血标本进行SENV DNA(D和H亚型)检测,并对PCR阳性产物进行克隆后测序分析。结果:在体检合格的献血中,SENVDNA检出率为13.5%-21.0%在抗-HCV,HBsAg,抗-HIV,梅毒抗体阳性和ALT异常升高的献血中,SENV DNA检出率分别为35.0%、14.0%,60.0%、28.6%和31.3%,献血中SENV-D亚型等高于SENV-H亚型,不同地域献血SENV DNA检出率的差异无显性(P>0.05),体检不合格献血(抗-HIV或抗-HCV阳性的SENV-D感染率显高于正常献血人群(P<0.05);6份严自不同个体和不同地域之间的SENV分离株部分基因组核苷酸的变异最高达11.9%,与标准标(AX025838)相比变异高达13.2%,结论:在国内献血人群中存在SENV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湿高海拔环境下,中青年人群血清胸苷激酶1(TK1)水平差异。方法利用增强化学发光法对世居高湿高海拔地区128例中青年体检人群血清TK1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 TK1水平为(1.7842&#177;0.1279)pmol/L ,实验组 TK1水平为(1.3850&#177;0.0785)pmol/L ,两组 TK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 TK1阳性者28例,阳性率为30.43%,实验组TK1阳性者为2例,阳性率为5.56%,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女性TK1水平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高湿高海拔地区人群血清 TK1水平对于特殊环境不同年龄段人群体检、肿瘤预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流变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献血后的血流变各项指标中,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红细胞压积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血粘度值等12项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献血对献血者的血流变有直接影响,提示健康适龄公民定期适量献血可降低血液粘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随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原因,探讨加强无偿献血管理的有效方法,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检测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无偿献血者健康状况及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的资料。结果 2008~2009年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检测指标总不合格率为3.50%,不合格率依次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63%)、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0.95%)、梅毒(0.4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0.38%)、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0.11%)。两年不合格率比较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P0.05)。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建立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提高血液检测水平,有助于保证血液质量、提高血液安全性、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