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江西省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性,为丙肝的风险识别、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1年江西省丙肝的监测数据,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用SaTScan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16—2021年江西省累计报告丙肝病例14 982例,其中死亡病例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44/10万,平均病死率为0.03%。报告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集中在40~69岁,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离退休人员为主。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6—2021年丙肝发病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性,高发区域主要分布在萍乡市、九江市、抚州市和南昌市所辖县(区)。时空扫描分析探测到1个Ⅰ类聚集区和3个Ⅱ类聚集区,Ⅰ类聚集区域主要覆盖萍乡市主城区和周边县(区)。结论 江西省丙肝发病具有明显的人群流行特征和时空聚集性。萍乡市、九江市、抚州市和南昌市的主城区及周边临近县(区)为丙肝发病的重点聚集区,需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
宫晨  韩姗珊  邓革红  唐洁霞  覃奕  杨继 《疾病监测》2022,37(11):1436-1441
  目的   分析2016—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手足口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地理信息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ArcGIS 10.5软件进行可视化制图及空间自相关分析,SaTScan 9.3软件进行时空扫描统计分析。  结果   2016—2021年广西累计报告手足口病发病1 174 847例,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91.36%),男女性别发病数比为1.46∶l。 2016—2021年手足口病发病在县(区)级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Moran's I为0.18~0.35,P<0.01);高–高聚集区主要发生在南宁市、柳州市及其周边县(区),且与高发病率区域一致。 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发病主要聚集在4—10月;Ⅰ类聚集区分别出现在以南宁市、柳州市、河池市为中心的广西中部地区和以防城港市为中心的广西南部地区;Ⅱ类聚集区多位于广西东部。  结论   广西手足口病发病呈现较明显的时空聚集性,中部和南部地区聚集性高,需重点防控。此外,在疫情高发期也应注重广西东部地区的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河北省2016—2019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河北省手足口病发病的重点区域,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对2016—2019年河北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时空扫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2016—2019年河北省手足口病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2016—2019年河北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79 705例,年均发病率为59.63/10万,发病高峰期主要分布于6—8月。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50∶1,发病主要集中在0~5岁年龄组,散居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部、中南部和东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时空聚集性,聚集时间主要分布在5—12月,2016—2018年高发病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部和中南部地区,2019年分布在河北省北部地区。结论 河北省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季节、人群、地区差异,且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中部及中南部地区为手足口病的重点防控地区;发病聚集区在各年间存在变化,对低发病地区的防控同样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017 — 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  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子系统中收集杭州市2017 — 2019年登革热病例信息,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将病例分为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使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可视化呈现,使用SaTScan 9.4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2017 — 2019年杭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424例,其中输入性病例223例,本地病例1 201例。 2017年和2019年的发病具有空间聚集性特征,共得到36个本地病例高–高聚集区和37个输入性病例高–高聚集区。 对本地病例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聚集时间皆在2017年8 — 10月,1类聚集区以江干区闸弄口街道为中心,涉及31个街道,主要位于主城区内。 对输入性病例扫描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聚集时间都在2019年5 — 11月,1类聚集区以余杭区塘栖街道为中心,涉及29个街道。  结论   杭州市登革热疫情存在时空聚集性特征,本地病例和输入性病例在聚集空间和时间,以及高发人群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建议根据区域和人群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以更精准防控登革热疫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浙江省杭州市流行性感冒(流感)疫情的时空分布规律,为优化流感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19 — 2020年杭州市的流感发病情况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流感聚集性疫情数据来源于杭州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处置报告。 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用SaTScan软件进行时空聚集性扫描分析。  结果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杭州市共报告流感病例264 410例,发病率为269.98/万,发病高峰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病例数占总发病数的66.54%。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9年第1季度至2020年第1季度的GSA Moran’s I值为正值(P<0.001)。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共探测到71个街道为高–高聚集区,以杭州市主城区及临近地区为主。 时空扫描分析显示Ⅰ类聚集区主要位于主城区及周边临近地区,聚集时间为2019年12月15日至2020年1月25日,相对危险度(RR)值为20.86,对数似然比(LLR)为142 431.21,P<0.001。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所得的热点地区与实际监测到的流感聚集性疫情分布情况相近。  结论  杭州市流感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12月至次年1月为防控重点时段,主城区及临近地区为防控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吴维东  李勤  漆莉  赵寒  李柏松  杨琳  王菊 《疾病监测》2022,37(4):487-491
  目的  分析2016 — 2020年重庆市乙型肝炎(乙肝)流行特征,探讨乙肝发病的时空分布特点,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获取重庆市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乙肝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利用GeoDa 1.14、SatScan 9.6空间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乙肝发病的热(冷)点地区探测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结果  2016 — 2020年重庆市共报告乙肝73 847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8.26/10万,发病率从2016年67.54/10万逐年下降至2020年27.56/10万。 男女比例为1.96∶1,年龄41~60岁组的病例占44.53%,职业为农民的比例占51.07%。 乙肝发病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探测到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 通过时空扫描确定3个乙肝聚集区,其中最大可能聚集区集中在渝东南地区,覆盖8个区(县),聚集时间为2016—2017年。  结论  2016 — 2020年重庆市乙肝发病高风险人群是农村地区41~60岁男性人群。 乙肝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防控的重点是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 建议在今后防控工作中应加强该地区高风险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宣传教育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贵州省甲型肝炎(甲肝)时空分布模式,为贵州省制定有针对性的甲肝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9—2018年贵州省各县甲肝病例报告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时空扫描统计量等空间统计学方法分析甲肝的时空分布模式。结果 2009—2018年贵州省累计报告甲肝病例10 47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84/10万,报告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趋势χ2=8 280.97,P<0.001);2009—2018年贵州省甲肝发病整体存在空间聚集性,全局Moran’s I值介于0.055~0.310,除2011年,其余年份甲肝发病有空间自相关(P<0.05),共探测到甲肝高–高聚集区44个,主要集中在黔中地区,低–低聚集区54个,主要集中黔东南地区;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9—2018年贵州省甲肝发病存在6个时空聚集区,每个聚集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聚集区大部分位于贵阳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遵义市、铜仁市和毕节市的部分区(县)。结论 2009—2018年贵州省甲肝发病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全省整体存在时空聚集性,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黔南州...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贵州省肺结核发病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该省肺结核发病高危地区,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2010—2019年贵州省肺结核患者发病数据,采用ArcGIS 10.2软件构建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可视化结果,GeoDa 1.14.0软件做空间自相关分析,SaTScan 9.5软件做时空扫描统计分析。  结果   2010—2019年贵州省报告肺结核患者715 985例,年均发病率为143.82/10万(103.24/10万~139.95/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06);肺结核发病具有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Moran′s I值在0.15~0.33之间);高?高发病聚集区主要分布于望谟县、紫云县、贞丰县(P<0.05)。 贵州省肺结核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分布,扫描出5个聚集区域共覆盖41个县(市、区),聚集时间均达5年,其中一类聚集区是以绥阳县为中心,覆盖23个县(市、区),聚集时间为2010—2014年。  结论   2010—2019年贵州省肺结核发病得到一定控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和时空聚集性,望谟县、紫云县、贞丰县、5个时空聚集区域所覆盖的县(市、区)为重点防治区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016年湖北省手足口病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聚集性。 方法 采用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扫描方法对2016年湖北省手足口病监测的县(市、区)级层面数据进行时空统计分析。 结果 趋势面分析得出湖北省2016年手足口病发病率自西向东、由南向北均呈轻微“U”形;全局自相关发现2016年湖北省手足口病发病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0.278,P=0.001);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手足口病高值聚集区和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包括大冶市、黄州区、铁山区、下陆区、黄石港区、鄂城区、梁子湖区和华容区等区。通过空间扫描统计得到2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手足口病高发病率聚集区域,聚集时间为4 — 7月,聚集地区为湖北省西北部及东南部。 结论 湖北省手足口病存在时空聚集性,应以此为指导,确定手足口病的重点防控区域,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0.
庞艳  吴成果  漆莉  汪清雅  张婷 《疾病监测》2021,36(2):167-171
  目的   分析重庆市2014 — 2019年学生结核病登记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学生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4 — 2019年重庆市学生结核病登记病例数据,应用地理信息软件ArcGIS 10.3进行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SaTScan 9.6软件探测病例的时空聚集性。   结果   2014 — 2019年重庆市学生结核病年均登记率为30.23/10万,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男性年均登记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36,P<0.001),高中教育阶段年均登记率最高(81.05/10万)。 历年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地区学生结核病登记率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学生结核病登记率呈高–高值聚集和低–低值聚集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时空聚集性分析扫描出历年来最大可能聚集区主要位于渝东南片区(P<0.05),聚集时间逐年由上半年转向下半年。   结论   渝东南片区是重庆市学生结核病高负担聚集区,同时也是传播高风险聚集地区,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学生结核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05-2013年中国大陆登革热疫情时空分布特征。方法 基于2005-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网络报告的登革热疫情数据和人口数据,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导入GeoDa 1.2.0和SaTScan 9.3软件,进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聚类分析,确定登革热时空热点区域。结果 2005-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报告的登革热总病例数为8107例,年均发病率为0.0682/10万。广东省和云南省的年均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余省。广东省具有最高年均发病率,为0.5690/10万。2005-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登革热疫情呈明显聚集性分布。2005、2007和2010-2012年全局型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2005、2007、2010和2011年广东省处于高-高区域;2005、2007和2010年,福建省处于高-高区域;2011年和2012年,海南省处于高-高区域;2006、2008、2009和2013年中国大陆所有地区均未处于高-高区域。时空扫描聚类分析表明,一级聚类区域位于除2005年和2011年外的广东省, 2008年和2013年的广西、海南、贵州和云南省(自治区), 2007年的福建省, 2009年的浙江省。结论 登革热疫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特征,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和海南等沿海城市,尤其是广东省的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各时空聚集区域将为我国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和评价措施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阳波  廖巧红  阚飙  闫梅英 《疾病监测》2018,33(12):1009-1013
目的 分析201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探索西南5个省份疫情聚集区域。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大疫情报告系统的2014年伤寒/副伤寒疾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病例地理分布特征图,采用SaTScan时空聚类方法扫描分析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和广东5个省(自治区)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时空聚集性。 结果 2014年我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3 768例,总发病率为1.02/10万,与2013年相比,总发病率下降1.92%,无死亡病例,其中伤寒10 460例(75.97%),副伤寒3 308例(24.03%),发病数与2013年相比,伤寒降低了2.44%,副伤寒降低了3.10%;伤寒/副伤寒的发病高峰为6 — 9月,占全年病例数的46.23%;伤寒/副伤寒病例均以农民为主,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在校学生。 西南5 省(区)时空扫描分析显示,一类和二类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相邻省份的县(市、区)。 结论 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逐年降低,高发省份伤寒/副伤寒的防控不能放松,尤其是非监测点的疫情上升应引起重视,调查并探索危险因素,根据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控策略。高发省相邻省份之间病例聚集明显,可能存在跨地域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空间统计学的方法描述并探讨2013年甘肃省甲型病毒型肝炎(甲肝)发病的空间分布特征。 方法 利用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导出2013年甘肃省各区(县)甲肝发病数据、相应区(县)人口数等数据,运用空间统计软件分析甘肃省甲肝发病的空间相关性、空间聚集性特征。 结果 2013年甘肃省甲肝报告发病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P 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区域内存在高-高(或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酒泉市、武威市、甘南州和临夏州部分县区)、低-低(或冷点区域,分布于嘉峪关市、张掖市、甘肃东部和南部部分县区)等关联模式的县(区),P 0.05;规则空间扫描结果显示甲肝发病最大可能聚集区为凉州区以及凉州区周边县区 (RR=2.580,P=0.001)。 结论 2013年甘肃省甲肝报告发病率呈非随机分布,武威市、临夏州和甘南州为甘肃省甲肝发病聚集区域,是甲肝的重点防控地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8-2012年北京市昌平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取以乡镇为单位的昌平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使用SaTScan 9.0软件进行乡镇为空间单位、月为时间单位的时空扫描分析,利用ArcGIS 9.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展示病例时空聚集区域。结果 2008-2012年昌平区累计报告手足口病18 227例,年均发病率为324.91/10万。发病的季节性明显,高峰出现于每年4-6月。0~5岁儿童占病例总数的92.93%,散居儿童占多数。全区各乡镇均有手足口病流行,高发乡镇集中于南部。时空扫描分析探测到时间维度为5-8月,空间维度覆盖7个乡镇的一级聚集区(平均RR=1.83,P0.001),此聚集区在4年中位置相对固定。结论北京市昌平区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和高发区域。高发聚集区位于昌平区南部,具有城乡结合部特征。高发聚集区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尚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甘肃省丙型肝炎(丙肝)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进一步控制丙肝疫情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17年甘肃省丙肝病例流行病学特征,采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结果共报告丙肝病例72 899例,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χ2=1 330.472, P<0.01),2012年丙肝报告发病率达到高峰,为34.93/10万;男女性比为1.08~ 1.83∶1。 20 ~ 49岁年龄组累计报告病例数占42.94%,并逐年下降;≥50岁年龄组病例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1 342.154,P<0.05),且女性报告病例数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农民35 919例,占49.27%,且病例数逐年上升;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率在1/10万 ~ 3/10万波动;兰州、武威市丙肝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结论甘肃省丙肝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无明显季节性波动,地区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需加强对重点人群和地区的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08 — 2017年湖北省荆州市手足口病时空分布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街道/乡镇尺度采用ArcGIS 10软件对手足口病发病数据空间聚集性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4软件对手足口病发病数据时空聚集性进行分析。结果荆州市累计报告发病53 15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1.59/10万。 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发病率存在空间正相关,主聚集区域位于荆州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市)与其接壤的乡镇,发病率存在明显时空聚集性特征。结论在街道/乡镇尺度上掌握荆州市手足口病发病数据的空间分布、时空聚集等分布特征,对于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有重要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妍  张静  孙军玲  常昭瑞 《疾病监测》2012,27(9):676-679
目的 分析2011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讨手足口病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011年全国共计报告手足口病1 619 706例,报告发病率为120.79/10万;死亡509例,死亡率为0.038/10万,病死率为0.031%。全年呈现夏季和秋冬季两个高峰,主高峰集中在夏季(5-7月),次高峰集中在秋冬季(10-12月)。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也相应呈现两个高峰。在主高峰(5-7月)中,重症和死亡病例占总病例的比例为1.1%~1.2%,在次高峰(10-12月)中,重症和死亡病例占总病例的比例降到0.7%~0.8%。报告病例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占90%),其中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集中在3岁及以下儿童(均占83%)。实验室病原监测显示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仍为主要病原(合计占79%),各月份均以EV71为主,但10-12月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所占比例较前期略有升高。 结论 2011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发病流行强度与2010年相近,呈现夏季和秋冬季双峰模式;在秋冬季次高峰中重症及死亡病例比例低于在夏季高峰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青海省丙型肝炎(丙肝) 的流行特征,为丙肝防控提供参考信息。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 2017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丙肝病例进行分析,发病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累计报告丙肝病例10 98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7.67/10万,男女性别比为1.18︰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40 ~ 54岁年龄组病例占42.17%;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西宁市、海东市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病例诊断报告单位主要以省级医疗机构为主,占69.53%,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结论2013 — 2017年青海省丙肝疫情较平稳,但较全国和其他省份偏高,应加强丙肝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