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分析自我接纳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按大庆市各高校学生构成比分层整群抽取2000名大学生,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评定主观社交焦虑体验、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评估性别角色类别、自我接纳量表(SAQ)测量自我接纳特征。结果:大学生中4种性别角色分布依次为双性化656例(34.9%),未分化650例(34.6%),男性化287例(15.3%),女性化284例(15.1%)。IAS和SAQ得分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性别角色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女性化IAS得分高于另三者,双性化和男性化得分均分别低于另两者,女性化和未分化的SAQ得分均分别低于另两者(均P0.05)。Bootstrap检验显示,男性化、未分化、女性化(vs.双性化)对IAS的影响受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大小依次为0.76(95%CI:0.09~1.42)、4.14(95%CI:3.43~4.93)、4.03(95%CI:3.47~4.64),存在中介作用,哑变量未分化(vs.双性化)和女性化(vs.双性化)对IAS均有直接影响(均P0.05)。结论: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与性别无关,与性别角色有关,女性化者社交焦虑水平最高;性别角色类型通过自我接纳水平间接影响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选取的46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在大学生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类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7%、23.2%、25.6%、26.5%;2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安全感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双性化个体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个体(F=12.600,P0.01);3大学生性别角色男、女正性量表得分与安全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7和0.15,P0.01)。结论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角色大学生适应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22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在适应性总分上,男性化、双性化都显著优于其他两种类型,而男性化与双性化、未分化与女性化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985;P<0.05).被试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中未分化比例最高,其次是双性化,而男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差异.方法 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对8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①大学生中双性化比例为30.9%、未分化为38.3%,都显著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x2=12.778,P<0.01);②男生和女生在愤怒因子上差异显著(t=-2.366,P<0.05);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在生理攻击(F=2.934,P<0.05)、言语攻击(F=6.683,P<0.001)、愤怒(F=11.657,P<0.001)、敌意(F=5.344,P<0.01)和攻击总分(F=9.390,P<0.001)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攻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双性化类别的个体拥有很强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50调查量表(CSRI-50)”,对257名女大学生进行了测评和统计分析.结果 ①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x2=29.24,P<0.005);②双亲家庭的女大学生在双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比例上显著高于单亲家庭(x2=31.05,P<0.001;x2=7.67,P<0.01);而单亲家庭的未分化类型的比例显著高于双亲家庭(x2=6.85,P<0.01);③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2.48,2.49;P<0.05);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未分化,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5.07,9.49;P<0.001);④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性别角色特质类型上回归结果显著(P<0.05).结论 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特质具有4种类型,传统的性别角色特质仍然存在,但这种性别角色特质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的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偏爱被试,父亲的过度保护、严厉惩罚等是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形成和发展中的家庭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析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的状况.方法: 在北京市某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081名女大学生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大五"人格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的比例分别为23.8%、24.1%、25.1%、27.1%;(2)双性化女大学生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得分均最高[如外向性(3.7 ±0.4)],神经质得分最低(2.1±0.6);未分化型女生相反,上述正性特征得分最低(如外向性3.1±0.5),而神经质得分最高(2.8±0.6),其他两型情况居中;(3)在心身症状方面.双性化女生各因子评分均处于低端,未分化女生均处于高端,如双性化者和男性化者焦虑得分均为(1.4±0.4),而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得分分别为(1.6±0.6)和(1.6±0.5);(4)在大学适应方面,双性化女大学生各维度分数及总分均最高,未分化女大学生分数均最低,如人际关系适应双性化者得分为(37.6±5.7),而未分化者得分为(29.4±6.5),其他两型居中.结论: 在群体趋势上,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大学适应状况优于未分化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量表得分上得到验证,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结构和家庭教养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 BU)"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50调查量表(CSR I-50)",对257名女大学生进行了测评和统计分析。结果①4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9.24,P<0.005);②双亲家庭的女大学生在双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比例上显著高于单亲家庭(χ2=31.05,P<0.001;χ2=7.67,P<0.01);而单亲家庭的未分化类型的比例显著高于双亲家庭(χ2=6.85,P<0.01);③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女大学生的男性化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2.48,2.49;P<0.05);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未分化,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特质类型差异显著(F=5.07,9.49;P<0.001);④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性别角色特质类型上回归结果显著(P<0.05)。结论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特质具有4种类型,传统的性别角色特质仍然存在,但这种性别角色特质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的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偏爱被试,父亲的过度保护、严厉惩罚等是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形成和发展中的家庭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以及失恋应对方式的特点,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对失恋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以27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未分化的大学生在攻击因子上显著高于其他性别角色大学生(F=13.159,P0.001),在认知重建因子上显著低于其他性别角色大学生(F=11.465,P0.001);未分化的大学生在逃避因子上显著高于双性化的大学生(F=5.425),在寻求转移因子上显著低于双性化大学生(F=3.943);女性化的大学生在情绪宣泄因子上显著高于其他性别角色大学生(F=6.728,P0.01)。结论双性化的大学生应对方式积极,未分化大学生应对方式消极,女性化较多采用情绪宣泄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一新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适应性的关系。方法使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某医学院的94名新生进行测试。结果 14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全体被试群体中的分布呈现显著差异(χ2=9.32,P0.05);24种类型在适应性量表的总分(F=6.63,P0.01)及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双性化与男性化明显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与男性化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医学新生的适应性而言,双性化和男性化都是比较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相似文献   

10.
考察大学生性别角色现状及发展特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对山东省某高校一至四年级学生,共809名进行问卷调查,有效被试687名。本研究结果示:①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男性化18.1%;女性化18.5%;双性化33.9%;未分化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6,P<0.01)。②男生性别角色类型在专业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3,P<0.01)。③传统性别角色存在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4,P<0.001),且存在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13,P<0.01)。本研究认为:①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以双性化和未分化为主。②男性化、双性化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女性化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③文科男大学生女性化程度显著高于理工科男大学生,理工科男大学生的双性化程度显著高于文科男大学生。④大学时期性别角色仍在发展变化。有趋于回归传统性别角色的趋势,女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度的关系。方法以《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随机抽取某师范大学不同年级的27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①大学生的焦虑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t=1.697,P>0.05),但在年级和出身地上的差异明显(t=4.179,4.813;P<0.05);②大学生的年级、出生地和性别在家庭支持上没有显著差异(t=4.172,2.714,3.797;P>0.05),在朋友支持上也是如此(t=4.639,0.157,3.392;P>0.05),但性别在其他人的支持上存在差异(t=3.221,P<0.05);③大学生的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各因子之间都存在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社会支持有助于大学生焦虑水平的降低,应重视和加强其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情绪管理在大学生亲子依恋和交往焦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唐山某高校347例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亲子依恋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情绪管理量表的得分来评定依恋程度、焦虑程度和情绪管理。结果通过大学生交往焦虑单因素分析,在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交往焦虑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较好的大学生交往焦虑得分小于关系一般者和较差者(F=3.673,3.984;P0.05);大学生在父母总依恋、母依恋和父依恋与交往焦虑均为负相关(r=-0.181,-0.148,-0.165;P0.05);交往焦虑总分与情绪管理为负相关(P0.05);父母总依恋、母依恋和父依恋与情绪管理为正相关(r=0.373,0.397,0.358;P0.05);情绪管理在亲子依恋对交往焦虑中起到中介效应。结论情绪管理在亲子依恋对交往焦虑中起到中介效应,显著减少大学生社会交往焦虑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气质类型的中间作用。方法采用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中文版与社交焦虑量表以及气质类型量表对2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心理一致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4.355,9.231;P0.05);不同生源、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社会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t=-1.473,P0.01;F=4.750,P0.05);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社会焦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48,P0.01)。结论气质类型中抑郁质的大学生在心理一致感最低,社会焦虑的程度最高;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分数越高,社会焦虑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华侨大学生在内地大学就读的社交焦虑情况,探讨部分人口学和心理学指标对其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以93名从小在国外生活目前在内地就读的华侨大学生为对象,运用交往焦虑量表(IA S)、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作测试。结果①在方差分析中,侨生与内地生在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差异(F=16.182,P=0.000),而华侨女生是社交焦虑程度最为严重的群体(t=2.243,P<0.05);②除了求助(t=1.078,P>0.05)维度,侨生的应对方式水平与社会支持情况均低于与内地学生(解决问题t=3.811,P<0.01;自责t=4.493,P<0.01;幻想t=4.464,P<0.01;退避t=3.346,P<0.01;合理化t=5.089,P<0.01;客观支持t=4.044,P<0.01;主观支持t=3.181,P<0.01;支持利用t=3.123,P<0.01;支持总分t=4.612,P<0.01);③侨生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和幻想与社交焦虑显著相关(r=0.390,P<0.01;r=0.254,P<0.05);④在分层回归分析中低社交焦虑侨生的支持利用对其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而成熟型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对高社交焦虑侨生的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其中不成熟型影响最大。结论文化生活背景、性别、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对侨生的社交焦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学生自尊水平、状态焦虑情绪的差异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9]、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9]对394名大学生进行测查,采用自编情绪诱发问卷诱导焦虑反应。结果 1研究所用的情绪诱发问卷成功地诱导了被试的焦虑反应;2自尊水平对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后的焦虑情绪反应有预测作用,自尊水平越高,焦虑状态越低;3无论诱导前后,低自尊组都比高自尊组有更多的焦虑情绪;4无论高低自尊组,诱导后都比诱导前有更多的焦虑反应,但在诱导后的情绪变化幅度上没有显著差异(t=1.328,P0.05);5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男大学生(t=2.934,P0.05);高年级组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低年级组(t=2.263,P0.05),而状态焦虑水平在性别及高低年级组上皆无显著差异。结论女大学生和低年级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比较低,在焦虑水平上性别和年级未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当代中学生的社交焦虑和自我意识状况及社交焦虑和自我意识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La Greca等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20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①中学生组在SASC得分中显著高于中国常模(t=10.704,P<0.001);在Piers-Harr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学硕士生社会支持和防御方式在不同年级、性别之间的差别,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社会支持量表和防御方式问卷对哈尔滨市某医科院校附属医院3个年级848名临床硕士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①女生客观支持分和成熟因子分高于男生(t=-2.393,-2.105;尸〈0;05),②女生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男生(t=-3.596,P〈0.01);男生不成熟因子分和中间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t=4.522,3.088;JP〈0.01);③二年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和各因子分均低于其他年级(P〈0.01);④二年级学生不成熟因子分高于其他年级(F=24.976,P〈0.01);社会支持总分和不成熟因子分及中间因子分呈负相关(r=-0.293,一0.103;P〈0.01),和成熟因子分呈正相关(r=0.192,P〈0.叭)。结论女生社会支持和防御方式优于男生,二年级学生社会支持较低,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较多。社会支持越少,使用不成熟防御和中间型防御方式越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5年后灾区居民社会支持状况,为灾后长期的社会支持系统维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四川省汉源县地震灾区500位居民。结果汶川地震5年后灾区居民社会支持总体水平仍高于全国一般水平(P0.001);男性的支持利用度情况显著差于女性(t=-3.634,P0.001);未成年人的主观支持水平显著低于成年人(t=-2.317,P0.05);少数民族的客观支持状况优于汉族(t=-2.074,P0.05);总体上学历越高社会支持状况越好,大学本科学历者的社会支持状况普遍好于其他低学历者(P0.05);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职业人群,有着明显优势(P0.05);已婚者的总社会支持、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水平都要超过未婚者(t=2.559,3.075,3.070;P0.05),而在支持利用度方面未婚者则要好于已婚者(t=2.622,P0.05);地震中不同受损程度的人在社会支持总体及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相对于女性、成年人、高学历者、已婚者和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等,地震灾区的男性、未成年人、低学历者、未婚者和知识分子等人群的社会支持状况较差。在地震灾害的远期救助中应特别关注这些群体的社会支持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