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刘艳  金延安  刘俐敏 《临床荟萃》2009,24(23):2061-2063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胃癌新生血管和淋巴管是肿瘤侵袭转移机制中重要的一环,而淋巴转移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胃癌早期以淋巴道转移为主,晚期才发生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定位于淋巴管的内皮生成因子受体3(VEGFR-3),受淋巴管内皮生成因子C、D诱导并与之结合,在肿瘤淋巴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240为新近发现标记淋巴管密度特异和敏感均高的单克隆抗体,它不标记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
VEGF-C是VEGF家族成员之一,它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淋巴管上皮上的受体VEGFR-3,促进淋巴管上皮的增生。近年来,有研究提示肿瘤源性VEGF-C和VEGFR-3的表达可诱导瘤周淋巴管增生,促进肿瘤的淋巴道转移,而淋巴道转移是大多数肿瘤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针对VEGF-C/VEGFR-3信号转导系统的抗淋巴管生成治疗,有望成为抗淋巴转移的一个有效途径,而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控制肿瘤生长、转移以及治疗肿瘤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3.
结肠腺癌微淋巴管密度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单克隆抗体podoplanin检测结肠腺癌边缘区、中心区及正常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高于肿瘤中心区和正常组织,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结肠癌主要是边缘区存在淋巴管生成,检测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可以预测肿瘤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中VEGF-C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podoplanin对鼻咽癌中淋巴管进行标记,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VEGF-C、podoplanin抗体对60例鼻咽癌和10例无肿瘤、形态基本正常的鼻咽部黏膜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鼻咽癌中VEGF-C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VEGF-C和肿瘤淋巴结转移分期明显相关(r=0.382,P=0.003),同时和肿瘤的临床分期也密切相关(r=0.305,P=0.018).肿瘤中淋巴管的数目和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分期明显相关(r=0.406,P=0.003),并且淋巴管的数目和肿瘤中VEGF-C的表达明显相关(r=0.471,P=0.001).[结论]VEGF-C的高表达引起肿瘤淋巴管生成增多,促进鼻咽癌更广泛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5.
易成  王国庆 《华西医学》2006,21(1):213-215
肿瘤转移扩散是肿瘤难于治疗、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肿瘤扩散方式包括直接侵润、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种植转移几种。其中淋巴道转移是最常见的方式。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主要指毛细淋巴管从已有的淋巴管上发芽生长。近年来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淋巴管生成与肿瘤淋巴道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但乳腺癌总体治愈率近10年来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目前临床治疗效果略有改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不是治疗方法本身进步。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依赖于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对乳腺癌等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而言,淋巴道播散是首要的转移途径。乳腺癌肿瘤存在高微血管密度和高微淋巴管密度,抑制肿瘤的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生成即可抑制肿瘤的生长、侵袭、复发和转移。人们较早发现微血管标记物,乳腺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较早,现已经有30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内皮抑素是目前最强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最近人类才发现podoplanin等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因而对乳腺癌的抗淋巴管生成治疗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以抗肿瘤血管和淋巴管生成治疗为主的生物治疗方法将为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带来一次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肿瘤转移往往提示不良预后,淋巴转移是多数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淋巴结转移可以是肿瘤转移的早期事件,也是判断肿瘤临床分期的重要指标[1]。大量临床及实验数据表明淋巴管生成易化了肿瘤转移的过程,是肿瘤淋巴转移的重要机制,而相关淋巴管生长因子的研究,以及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平足蛋白(Podoplanin)等特异性淋巴内皮标记的发现为肿瘤淋巴转移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一、淋巴内皮细胞的标记方法  相似文献   

8.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淋巴管的生成在乳腺癌淋巴道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子的研究近年有了新进展。作者主要对近年来关于肿瘤淋巴管生成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肿瘤侵袭周边原有淋巴管以及诱导组织内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是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必要条件。VEGF-C和VEGF-D是特异性淋巴管生长调节因子,与淋巴管的增生和分化密切相关。二者的比值升高可能是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早期事件和潜在评估指标。本文介绍VEGF-C和VEGF-D的结构、功能、比值变化以及二者与肿瘤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细胞经淋巴管道播散到邻近组织或者远处器官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之一,发生淋巴结转移常标志着肿瘤的预后不良。近年来,随着淋巴管生长因子和淋巴管标志物研究的不断进展,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逐步深入,抗淋巴管生成研究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研究领域新的热点[1]。为此,本文就近年来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肿瘤淋巴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淋巴道转移是大肠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淋巴道转移时必须流经新生的淋巴管,但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及其受体(VEGFR-3),通过5,-核苷酸酶(5,-Nase)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淋巴管密度(LMVD),探讨淋巴管生成因子及LM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在淋巴管生成的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方面探讨大肠癌的淋巴管生成与淋巴转移机制,为大肠癌的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及抗淋巴转移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背景:不少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恶性肿瘤的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可选择性地诱导淋巴管的增生,在调节血管生成方面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相同的作用.目的:概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结构、分布、受体、功能以及在肿瘤淋巴道转移中的可能作用途径,探索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因素.检索策略: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5-01/2004-12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另外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4-12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等方法共收集到公开发表的文献405篇.文献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人类器官肿瘤,样本量≥0.②对于相似内容文献选择最新的义献.排除标准:①动物研究.②重复报告、质量较差的文献.文献评价:共32篇满足纳入标准,文献来源于综述、个例报道及专题论著.资料综合: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是目前发现的惟一一组调节胚胎组织淋巴管生成和成熟个体淋巴管生理功能的调节因子,它仅在正常成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以及内分泌腺细胞有少量表达.②在肿瘤组织中町见肿瘤周边新生淋巴管、扩张的淋巴管、有癌栓的淋巴管和有肿瘤转移淋巴结内淋巴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呈高表达.③血管内皮生长冈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调控系统可调节肿瘤间质血管网的形成和淋巴管的生成.结论: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胃癌、食道癌、乳腺痛等肿瘤细胞表达均增高,且与肿瘤细胞的转移关系密切.②一些特异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的生长因子及受体(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为研究淋巴转移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构建乳腺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8例乳腺癌VEGF-C的表达,并用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结果 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高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微淋巴管密度(MLVD)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VEGF-C染色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MLVD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 VEGF-C可能通过促进淋巴管生成导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及肾小球足突细胞膜黏蛋白(podoplan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VEGFR-3及podoplanin在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结直肠癌组织、20例大肠息肉组织和20例正常对照组织中VEGFR-3及podoplanin的表达,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VEGFR-3主要表达在结直肠癌细胞胞膜及胞质中,阳性表达率67.30%,明显高于在大肠息肉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χ2分别=6.75、16.77,P均<0.05);其在小淋巴管内皮的阳性表达率仅为9.61%。 podoplanin主要表达在癌细胞淋巴管内皮细胞上, podoplanin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MVD)明显高于大肠息肉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t分别=3.15、3.54,P均<0.05)。 VEGFR-3、podo planin标记的LMVD的表达与Dukes分期、淋巴管转移有关(χ2分别=12.63、13.26,t分别=3.57、3.02,P均<0.05)。结论 VEGFR-3很少在癌细胞淋巴管内皮表达,VEGFR-3作为淋巴管标记物的依据不足;podoplanin在结直肠癌淋巴管内皮细胞高度表达,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淋巴管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之一,淋巴道转移是恶性肿瘤难以根治以及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也是判断患者预后的主要指标。果蝇prospero同源异形盒蛋白1(prospero homeobox protein 1,Prox-1)在胚胎时期淋巴管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显示肿瘤新生淋巴管,并与肿瘤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尽管Prox-1促进胚胎淋巴管形成机制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是在肿瘤淋巴管新生和淋巴道转移的作用机制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Prox-1可能作为抑制肿瘤淋巴管新生和治疗肿瘤的新靶点,用于阻断肿瘤转移和改善患者预后。现就Prox-1与胚胎淋巴管形成、肿瘤淋巴管新生以及与肿瘤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相关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癌癌周微淋巴管密度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淋巴管结构和分布特点,探讨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肿瘤淋巴转移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临床各期胃癌患者,施行胃癌切除术获得胃癌癌周组织和正常区胃组织标本切片,VEGFR-3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标记淋巴管,计数组织中LMVD。依据临床病理特征分析LMVD变化。结果胃癌癌周组织与正常区组织石蜡切片各56例,在癌周区处于开放状态的功能性微淋巴管增多。胃癌癌周组织LMVD(22.10±6.99个/HP×200)较远离癌肿区正常胃组织LMVD(10.63±1.90个/HP×200)增多(P=0.000)。胃癌癌周LMVD与淋巴转移、肿瘤大小和分期有关(P<0.05),与分型和是否侵及浆膜无关(P>0.05)。结论胃癌癌周LMVD与肿瘤大小、分期和淋巴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肿瘤诱导生成淋巴管研究的量化指标,有助于胃癌的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在西方国家的肿瘤致死率位居第二.肿瘤具有迁移浸润等特征,可以转移到许多器官,如淋巴结、肝脏及肺部等,虽然转移的模式各有不同,但最初通常伴有淋巴结的转移.至今对于新生血管生成,包括淋巴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已经较为明确.然而,淋巴管形成在CRC的发展过程中起多大的作用仍不明确.现就CRC的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及对抗淋巴管生成的新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易扩散超出大肠及发生血行转移及淋巴道转移和消化道种植播散,是患者肿瘤复发、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淋巴转移是大肠癌的主要转移途径,但多年来由于缺乏淋巴管内皮特有的标志物,对淋巴管的研究一直没有获得较理想的方法。现就大肠癌微淋巴管的研究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细胞对机体的致病性源于其自主性生长、浸润转移、分泌细胞因子及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等特性。在浸润转移过程中,微脉管系统的作用不容忽视,现已证实淋巴管是肿瘤细胞转移播散至局部淋巴结的主要通路。对肿瘤微血管的研究已比较深入,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也应运而生,而对肿瘤微淋巴管的研究却因缺乏特异性的内皮标志物而起步较晚。长久以来,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肿瘤淋巴道转移之初有新生淋巴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是近年来被发现的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通过与VEGFR-2、VEGFR-3结合而发挥促血管、淋巴管生成的作用,临床上利用这一机制来控制胃癌的淋巴道转移。淋巴道转移是胃癌转移最重要的途径,淋巴结中肿瘤灶的出现常常是胃癌预后不良的最重要因素。作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VEGF-D在评价胃癌患者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现就VEGF-D的作用、机制、预后评价及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