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神经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患者3D-TOFMRA表现,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面肌痉挛患者3D-TOFMRA表现与手术结果。结果:43例面肌痉挛患者共86侧面神经,3D-TOFMRA检查发现症状侧血管压迫或接触,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症状与是否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有显著性意义(P〈0.01)。43例患者症状侧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均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3D-TOFMRA诊断血管与手术不符者8例。结论:3D-TOFMRA能清晰显示面神经与毗邻血管之间的关系,对面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提供手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显示桥小脑角区脑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及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患者(其中三叉神经痛178例,面肌痉挛32例)术前MRTA影像学表现及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中所见责任血管结果。结果:MRTA重建可以直观地显示桥小脑角脑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立体的图像。再现局部脑神经与血管解剖结构。210例症状侧术前MRTA检查有血管压迫者为157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密切者为35侧,共192侧,敏感性为91.496。手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202侧,其中动脉责任血管187侧,静脉责任血管9侧,动静脉双重责任7侧。MRTA检查诊断神经血管压迫和接触的特异性分别为98.7%、(155/157)和94.3%(33/35),其余4侧仅见蛛网膜增厚,而血管与神经之间接触不密切。MRTA未能发现但手术中证实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者14侧,其责任血管均为静脉或小动脉。结论:高分辨MRTA成像结合3D后处理重建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对明确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为术前筛选手术病人及优化MVD手术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照分析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表现及手术结果,探讨MRTA在诊断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中的价值.方法 经临床诊断三叉神经痛53例,面肌痉挛42例,行MR三维时间飞越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TOF-SPGR):采集图像,利用原始图像对两侧三叉神经和面神经进行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观察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3例三叉神经痛中,有48例MRTA重建显示明确的异常血管,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三叉神经,阳性率为90.56%.42例面肌痉挛中有40例MRTA显示了面神经起始段有微血管跨越或对面神经有轻微的推压改变,阳性率为95.24%(40/42),与手术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MRTA对发现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具有重要价值,MRTA原始图像及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是显示神经血管接触的敏感方法,对选择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MRTA对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megn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对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60例经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MRTA表现及手术结果。结果60例症状侧MR-TA检查有血管压迫者为41侧,接触者为10侧,共51侧,敏感性为85%。60例症状侧行手术治疗,手术发现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48侧,MRTA检查诊断神经血管压迫和接触的特异性分别为95.12%和80%。结论MRTA成像作为一项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较好地显示面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及临床上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前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3D-TOF-MRA对面肌痉挛的诊断及手术指导价值.方法总结分析72例面肌痉挛病人术前3D-TOF-MRA图像,利用原始图像对两侧面神经斜矢状面和冠状面进行重建,观察血管和面神经近脑干端的关系,判明责任血管,并与术中发现进行对比。结果观察患侧与健侧对照组相比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TOF-MRA对神经接触或压迫的敏感度为93.1%,特异度为85.7%。结论 3D-TOF-MRA能清晰显示面神经脑池段及其毗邻血管的关系,对责任血管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是面肌痉挛术前病因评估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术者探查责任血管,避免遗漏,提高手术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MRTA对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对诊断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的价值.方法:临床诊断的三叉神经痛11例,面肌痉挛13例,行三维时间飞越破坏性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TOF-SPGR)采集图像,利用原始图像对两侧三叉神经和面神经进行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观测血管神经的关系.结果:11例三叉神经痛中,MRTA显示9例存在三叉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阳性率为81.8%(9/11),可疑接触2例.13例面肌痉挛中有12例显示了面神经起始段有微血管跨越或对面神经有轻微的推压改变,阳性率为92.3%(12/13).结论:MRTA对发现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具有重要价值,MRTA原始图像及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是显示神经血管接触的敏感方法,对选择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面肌痉挛(HFS)病因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HFS患者52例(观察组)和健康成人20例(对照组)进行MRTA检查,观察3D-TOF成像序列结合3D-CISS序列中脑桥小脑角(CPA)池内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盲法对照。结果观察组患侧与健侧及对照组相比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TA对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的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92.9%。结论MRTA证实面肌痉挛患者在面神经出脑干段(REZ)存在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MRTA诊断CPA池内血管接触或压迫敏感度和真实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显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探讨MRTA对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10例HFS患者临床及MR资料,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10例HFS患者,MRTA显示患侧(共215侧,双侧症状5例)有血管压迫和接触面神经分别109侧和86侧,可疑接触9侧,阳性率为94.9%;健侧(205侧)面神经有血管压迫和接触分别12侧和23侧,可疑接触6侧,阳性率为20%.HFS患者患侧与健侧面神经与邻近血管解剖关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症状与血管接触或压迫面神经有显著相关性(P<0.01).80例手术患者术中见78例有血管压迫或接触,未见责任血管2例;71例术前MRTA与术中所见完全相符,4例术前MRTA阴性患者,术中3例见静脉责任血管.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MRTA诊断HFS的灵敏度为96.2%,诊断符合率95.0%.结论 MRTA是术前诊断HFS病因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为HFS的诊治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三维时间飞跃(3D time of flight,3D-TOF)序列显示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血管三维空间关系的价值,研究血管压迫面神经与面肌痉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2007年5月~2011年3月)面肌痉挛并做3D-TOF-MRA检查的患者资料,分析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3D-TOF-MRA检查发现其中30例有症状侧的面神经与临近血管存在压迫关系,39例面神经与临近血管存在接触关系,5例无接触关系?74例患者有症状侧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均有血管压迫或接触面神经?经统计学分析,患者存在症状与血管是否压迫或接触面神经有显著相关性(P < 0.01)?结论:3D-TOF-MRA 能清晰显示面神经与临近血管之间的关系,对血管是否压迫或接触面神经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患者术前评估与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对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及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神经与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及手术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TN及24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MRI表现,了解主要责任血管及MRI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对神经与血管关系的显示能力。结果 20例TN患者经手术证实神经受动脉压迫17例,神经受静脉压迫3例。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显示压迫15例,可疑接触2例,阴性3例。24例HFS患者经手术证实神经受动脉压迫22例,静脉压迫2例。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显示压迫16例,可疑接触4例,阴性4例。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显示TN、HFS压迫及可疑接触的阳性率分别为85.0%(17/20)、83.3%(20/24)。结论TN及HFS的主要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能够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及面听神经与邻近血管之间的关系,对神经与血管压迫或可疑接触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在临床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后颅窝入路对7例三叉神经痛、5例面肌痉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有6例发现三叉神经根受小动脉压迫,1例受静脉压迫。7例病人于血管减压后疼痛完全消失,且无任何神经缺陷遗留。5例面肌痉挛患者中4例面神经根受小动脉压迫,血管减压后症状都获得明显缓解。1例在面神经根部未发现血管压迫,此例术后疗效不佳。微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是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一种重要病因。显微血管减压治疗这两种疾病的近期疗效甚佳,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应用于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神经血管关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 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扫描,并对脑干、面神经及周围血管进行多平面重建,判定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与血管的毗邻关系,统计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面神经根部与周围血管接触关系以及神经受压、变形的数量,进一步辨明责任血管及来源,并与术中解剖结果相比较。结果 所有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中,MRI 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应用与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结果对照分析显示,MRI发现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受压阳性率为94.83%(55/58),非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受压的阳性率为17.24%(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812,P<0.05),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最为常见,占比63.79%(37/58),其次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以及椎动...  相似文献   

13.
李晓会  孙泓泓  申富坤  张晓娜  张秋娟  白芝兰 《西部医学》2012,24(8):1616-1617,1621
目的探讨3.0T MR 3D-FIESTA(3D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ation,3D-FIESTA)和3D-TOF序列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例临床怀疑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患者分别以3.0T磁共振3D-FIESTA序列和3D-TOF序列行桥小脑角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小密度投影行后处理。结果3D-FIESTA显示血管压迫24例,3D-TOF序列显示22例,2例显示欠佳,不能准确诊断。24例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均证实有血管压迫,压迫血管共35根,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14例,小脑后下动脉17例,椎动脉2例,静脉2例。结论FIESTA和TOF序列联合应用能准确定位血管走向及其与神经的关系,为外科医生提供更准确、全面的影像学资料,以保证手术准确、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引起面肌痉挛的原因主要有面神经根部REz受血管压迫和面神经炎后。本研究探讨经皮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病因中的鉴别意义。方法 对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航空总医院对21例原发面肌痉挛患者、25例面神经炎后面肌痉挛者进行经皮AMR检查。结果 21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中18例阳性,阳性率85.7%,25例面神经炎后面肌痉挛患者中0例阳性。18例患者下颌刺激的经皮眼轮匝肌AMR波平均潜伏期为10.8ms。经额肌记录的AMR波平均潜伏期11.7ms。AMR阳性患者全部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面肌痉挛消失。术中发现18例患者全部存在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压迫面神经根部。结论 存在面神经根部REz受血管压迫和面神经炎后面肌痉挛患者AMR波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此结论也间接证明了二者发生面肌痉挛的机制不同。所有发现AMR波的患者术中均发现存在血管压迫,证明术前经皮AMR波的存在与面神经存在血管压迫间具有高度的吻合性。这一结论为临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采用无创、价廉的AMR电生理方法能准确判断面肌痉挛的原因,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我科自2006年9月至2014年1月行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的26例面肌痉挛患者,对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术中血管压迫情况、近期疗效及随访结果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术中均发现面神经出脑干处有血管压迫(动脉血管压迫25例,静脉血管压迫1例).26例患者中,术后22例(84.6%)症状完全消失,3例(11.5%)明显缓解,1例(3.9%)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6.1%.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内镜辅助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索一种疗效好,同时更容易推广普及的手术方法治疗面肌痉挛。方法1999年12月-2006年12月,对14例一侧面肌痉挛患者采取了如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内窥镜辅助桥脑小脑角面神经手术,即对10例有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同时对面神经干进行贯穿梳理15-20个平面;对没有责任血管压迫的4例患者仅施行神经干梳理术。结果14例患者术后面部抽搐消失。经3年以上观察,1例患者术后2年轻度复发,13例患者面肌痉挛被治愈,所有患者无其他永久性并发症。结论这种内窥镜辅助的桥脑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术和神经梳理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又一种好方法,安全易行,效果良好,更容易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后颅窝容积测量方法,并比较面肌痉挛患者与正常人后颅窝容积大小的差别。方法利用MR计算机中AW4.4工作站,使用3D重建软件测量后颅窝容积,对面肌痉挛患者及正常人进行后颅窝形态学测量,两组测量结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面肌痉挛患者后颅窝容积为(165.682±12.474)cm3,正常人后颅窝容积平均值为(159.151±18.798)cm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MR薄层扫描以及3D重建软件可以较为准确的测量后颅窝容积,面肌痉挛的发生与后颅窝容积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经过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检查后,对有血管压迫者的327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诊比较疗效,分析手术操作与手术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术后症状立即消失256例,1周内消失29例,1个月内消失21例,半年内消失9例,1年内消失1例,观察1年7例症状减轻,无效2例,复发2例;49例发热,6例脑脊液漏,29例有迟发性面瘫,7例听力丧失,4例轻微共济失调。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手术方式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