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六经病欲解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旭杰  郭丽 《河北中医》2006,28(4):301-302
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中对六经各经病容易于何时辰、何季节向愈预测的概括。六经病欲解时除了是对疾病向愈时间的预测外,还包含张仲景对六经生理、病理及阳气在人体消长、运行规律的观点。1《伤寒论》中六经病欲解时的内容《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的内容如下:“少阳病欲解时  相似文献   

2.
试探六经病“欲解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说的理论依据、机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六经病之“欲解时”是指某经病邪在某种特定时间内有可能得以解除的观点。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有严格的时间节律,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有很大的差异。在“欲解”的特定时间内辩证施治,则天时资助药力,祛邪却病,可望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3.
正《伤寒论》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笔者就其中"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运用浅析如下,以就正于同道。1 "六经病欲解时"含义"六经"即"三阴三阳",代表一年四季或昼夜阴阳变化的六个"时序"。如果从《素问·阴阳离合论》之"开、阖、枢"来理解,三阴三阳也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及"生长收藏"的具体表现。《伤寒论》提出六经在一昼夜中各有"当旺之时",即"六经病欲解时"(见表1)。  相似文献   

4.
“六经病欲解时”来源于《伤寒论》,书中对这一理论的描述较为简洁,历代医家对其精研不倦,当代龙砂医学流派顾植山认为“六经病欲解时”是六经病相关时,即由于人体内阴阳消长气机变化,疾病出现缓解或加重的六经所主时间段。善用六经病欲解时,可以从六经辨证的角度,通过疾病发生发展时间点判断病机、辨证选方。喻闽凤将“六经病欲解时”运用于儿科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主要阐述“六经病欲解时”的理论基础,总结喻闽凤运用六经病欲解时治疗小儿疾病的经验,并附验案。  相似文献   

5.
六经病欲解时所体现的天人相应思想最符合中医学的整体观。它所倡导的时辰医学思想正处于现代医学的研究前沿。但六经病欲解时的思想一直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与欲解时相对的欲剧时则更是鲜为人知。六经欲解时与欲剧时无非是基于阴阳气的出入运行规律而提出的,将这种具有时辰规律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无疑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少阳病欲解时”为《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理论之一,被束之高阁已久,近来得以重光。但目前存在理论机理探究不明确、临床应用指征不清晰的问题,因此临床运用时存在一定难度。该文从“开阖枢”“十二辟卦”“时间节律”等多角度出发探讨“少阳病欲解时”理论,发现该理论实则是恢复少阳生理状态的时间处方。寅、卯、辰三时存在与它经病欲解时交叠的情况,因此对应的处方亦有不同。通过对“少阳病欲解时”理论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厘清思路,在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中抓住辨证眼目,从而做到灵活处方,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于峥  陈春娥  张宇鹏  杨威 《陕西中医》2007,28(11):1553-1554
《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的重要医学典籍,在六经病诸篇中各有一条欲解时,俗称“六经病欲解时”。六经病欲解时的文献记载不尽相同,历代医家对此也存在不同理解与解释,考查六经病欲解时与《内经》的理论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六经之三阴三阳。1六经病欲解时的文源六经病欲解时,在《伤寒论》各版本中记载有所不同。据考,至宋后版本才出现此段文字。通行版本,对六经病欲解时的记载如下(五版教材[1]):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5时)。(9)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21时)。(193)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揭示了人体疾病与时间节律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以“时”为纲领,提出一个昼夜循环共十二时辰,六经各有“当旺之时”。脐十二地支全息进针法是脐针治疗中常用的定位进针方法,与时间医学密切相关,临床多用于治疗发作或症状有明显时间规律的慢性疾病,若从“六经病欲解时”入手运用该疗法,则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可获佳...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六经病皆有欲解时一条。其含义较难理解,历来争论颇大,未有定论。为了正确理解,本文试对其含义及价值作一初步探讨。原文: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98),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72),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75),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91),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六经病欲解时的含义:古人用干支记日的方法,大概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春秋战国便成了史官记日的传统方法。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运用十二地支,借以说明六经在一昼夜(24小时)中有当旺之时。根据这个理论,指出  相似文献   

10.
鉴于近些年的经方热,经方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是有关于《伤寒杂病论》理论方面的探讨仍然较为匮乏:大部分六经实质的研究仍然偏向于依赖症候群并倾向于合方杂投;对于经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仍处于较空白的状态或直接依赖西医药理学的研究;对于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则更少。笔者希望有更多研究经方的同道重视有关于此方面的内容,故文章首先引用一些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名家对于六经病欲解时的看法,对于他们的观点进行理论阐发,并结合自己的一些心得对六经病欲解时的实质内容进行探讨,综合以上各名家最终得到较为贴合临床的结论:六经病欲解时即六经病相关时,对于凡是有规律发作的时间性疾病都可以使用六经病欲解时进行辨经选经,然后选用适宜的经方来进行治疗。笔者深耕临床多年,发现如今中医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于内科杂病者较多,如单纯应用传统六经辨证恐难满足临床需要,有感于此,笔者认为结合六经病欲解时能扩大经方运用范围,将六经病欲解时灵活运用于临床,大都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故选取最近应用六经病欲解时治疗几例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验案进行介绍,抛砖引玉,以供同道指正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以六经欲解时为切入点探讨六经的实质。“六经欲解时”,是指某个时段,某经正气旺盛,抗邪更加有力,即少阳经(寅卯辰)→太阳经(巳午未)→阳明经(申酉戌)→太阴经(亥子丑)→少阴经(子丑寅)→厥阴经(丑寅卯)→少阳经,其体现的是阳气运行的时间规律。《内经》中明确论述了阳气运行的时间与脏腑部位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内经》中阳气运行规律的论述明确六经的具体位置。结果如下:太阳病病在心、肺,少阳病病在肝胆与三焦,阳明病病在肺、胃,而三阴病则主要分别病在脾、肾与肝。这个结论不同于脏腑经络的六经解释,但与《内经》中脏腑经络的概念并不矛盾,是脏腑功能的另一种拆分组合形式,相对于五行脏腑系统,是一个新的功能系统,是阳气盛衰循行的时空规律,统括外感内伤,并兼容各家学说,更适合整体的病理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非典”与温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典”以发热为主症,具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中医“温疫”范畴。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阐述了温疫学说的发展源流,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探讨温疫的辨治规律。湿热疫主以透达、攻下,拟达原饮化裁;暑燥疫主以清热解毒,拟清疽败毒散化裁。推测此次“非典”属湿热疫的可能性较大,依其病情发展可分早、中、极、恢复4期。中医学宝库蕴藏着丰富的防治温疫的有效经验,运用于“非典”,需作新的探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陈意认为中医治疗不寐证主要从心、肝、脾、肾着手,分别从益气养血补心脾、滋阴清热治相火、疏肝理气解肝郁、燥湿化痰理中焦4个方面治疗,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分期分阶段论治。  相似文献   

14.
留针时间规律及与针刺疗效关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原理  何扬子 《山西中医》2002,18(3):36-37
留针是针刺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意在候气、补泻和巩固疗效。留针时间原则上应根据病证、针刺经脉腧穴、患者体质、病程长短及治疗季节等的不同而定。分析有关文献认为,留针时间古今变化较大,临床存在很大随意性;针刺疗效与留针时间密切相关,研究针刺时效关系,寻找不同状况下最佳留针时间,对于提高针刺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①"胃家",既包括了阳明经,也包括了阳明腑;既包含了足阳明胃,也包含了手阳明大肠,所以胃家实,是邪气实,邪气实不仅仅是热邪,也包括了寒邪、湿邪等等。②阳明病可自他经传来,尤其是太阳病、少阳病等皆可传变至阳明病。而阳明病本身存在着"经传"情况,即邪气自他经而至,可从阳明经传变至阳明腑而成阳明腑实证,原文称之为"过经",即过阳明之经而到阳明之腑。③"发潮热"是阳明病"欲解"的前提和条件,阳明病的欲解是发潮热的一种结果。但由于病情的千变万化,因人、因时等的不同,不是每一个阳明病病人,或者每一次阳明病欲解都要经过发潮热;同样也并不是发潮热就一定会出现欲解的结果。④"固瘕"病的形成是肠热胃寒所指,肠热耗尽,胃寒津不化,所以出现大便先硬后溏,其肠热为实热,胃寒为实寒,治疗应该清肠热祛胃寒。  相似文献   

16.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其症状并不单纯地表现在消化系统,而是常常伴有全身症状,病症复杂多样,缠绵难愈,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姜良铎教授总结出"从状态论治"的辨证思路,他认为脾胃不和、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治疗时只有从三焦郁滞状态入手,以柴胡桂枝汤和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减化裁,疏通三焦,调畅气机,健脾平肝和胃,方能取得比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古今疾病脏腑辨证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见中医疾病咳嗽、痰饮、呕吐、泄泻、消渴、水肿、淋证、积聚、黄疸和虚劳为对象,考察各病所属脏腑诸证古今的继承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古今常见疾病脏腑诸证分布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疾病属性的脏腑定位数量不同;疾病辨证的具体脏腑互有参差;疾病相关脏腑侧重角度不同;疾病所属脏腑诸证的性质不同。明确古今疾病脏腑辨证的重大变化,对深刻认识辨证论治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今对表证的研习,多只言病情轻重之势,不言病情上下之位。而临床辨证时,证候的辨别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而病邪在不同病位层次当表现出不同症状,因此表证亦应该有病位层次之分。表证分上下,实际是在肌表这个空间维度上的详细分辨。因为病位上下浅深不同,应当有不同的症状体征,表证分上下,从治法的角度来说,就是辨别病位的上下浅深层次,因为层次不同治法各异。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整理历代医籍中宿翳相关文献,据其病名所属疾病类别不同及出现年代先后,对各类宿翳中医病名发展源流进行考辨梳理。经研究发现,古籍中载有大量宿翳相关文献,历代医家主要据其自觉症状、体征特点、病因病机等不同而命名。通过研究确认,虽病名繁杂,但据其症状描述均属现代医学角膜瘢痕范畴,为角膜病病名规范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从《阴阳十一脉灸经》论“是动,所生”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京生 《中医杂志》1992,33(12):8-10
作者通过对马王堆医学帛书与《灵枢》的比较研究发现,《灵枢·经脉》中各脉病候的“是动”“所生”之分,并非是一种病证分类方法,而是对源于不同医籍的经脉病候的不同记述形式,本质上是古人对经脉主病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