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太极拳运动对中年妇女体质的综合影响,以期能为太极拳运动的健身练习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2002—03/2002-09选择年龄40-45岁的师范学院女教工72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人,一组为太极拳练习组(以下简称练习组),一组为对照组。练习组锻炼时间为6个月,锻炼内容是太极拳竞赛套路,对照组无锻炼时间,无锻炼内容。实验前后进行反映形态指标的体脂率,反映呼吸功能的肺活茸,反映心血管功能的台阶指数,反映力量素质、平衡素质及柔韧素质的握力、闭眼单足站立时间及坐位体前屈的测试。结果:在实验结束前练习组有3人,对照组有2人由于身体的原因退出实验,实测实验对象为练习组33人,对照组34人。练习组实验后台阶指数、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目单脚站立各项体质指标比实验前及对照组实验后显著增大[61.7&;#177;4.1,60.4&;#177;3.2,60.4&;#177;3.9;(2132&;#177;37.3).(2104.3&;#177;35.7),(2109.3&;#177;41.1)mL;(263.5&;#177;92.4),(254.1&;#177;23.2).(254.6&;#177;98.6)N:(7.9&;#177;2.6),(7.1&;#177;2.6),(6.7&;#177;3.6)cm;(18.9&;#177;4.5).(17.6&;#177;4.3).(17.5&;#177;4.5)s.P〈0.05,P〈0.01],体脂率降低[(23.9&;#177;4.2)%,(25.6&;#177;3.6)%,(25.5&;#177;3.1)%,P〈0.05];而对照组实验前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太极拳运动能降低中年妇女的体脂含量,提高中年妇女的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加强中年妇女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太极拳运动对提高中年妇女的力量素质、平衡素质、柔韧素质有显著的作用。太极拳运动是适合中年妇女练习的一项安全、运动量适宜、锻炼效果显著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2.
背景:闭眼单脚站立是反应肌力与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在中国被作为评价成年人和老年人平衡能力的重要素质指标, 以往有大量的测试工作,但深入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总结闭眼单脚站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闭眼单脚站立在体质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研究方向。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 CNKI 和 Elsevier 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关键词为"闭眼单脚站立,平衡能力,体质测试"。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献。结果与结论:中国男性闭眼单脚站立评分标准高于女性;测试中出现部分老年人站立时间很短,很难评定其平衡能力;老年人平衡能力明显低于中、青年人,成年人与老年人采用相同的测试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在简单平衡能力测试方法中,闭眼单脚站立的各项指标相关系数较低。鉴于以上原因,闭眼单脚站立作为国民体质平衡能力评价的测试方法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长期太极拳锻炼改善中老年人认知能力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长期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影响,并与无体育锻炼习惯的中老年人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2-10—01/07上午8:00~12:00在阜阳师范学院体育系运动生理实验室进行。①选择健康中老年阜阳市市民101人,年龄45-74岁。其中53人为锻炼组,均为参加太极拳活动半年及半年以上者;48人为对照组,是无体育锻炼习惯的中老年人。②所有受试者测定认知功能,包括平均反应时间,最佳反应时间,手脚交叉运动总时间,手脚交叉运动正确次数,手脚运动平均时间,记忆能力,手臂稳定性,注意集中时间,注意分散次数,表象旋转。③两组受试者均分为45-54岁、55-64岁、65—74岁3个年龄段进行比较;锻炼组按锻炼年限分为≤3年、4-6年、≥7年3个年限进行组内比较。结果:93人进人结果分析。①除最佳反应时外,其他各个指标(包括平均反应时、注意力、协调技能、记忆力和表象能力)锻炼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认知能力的各个指标(最佳反应时除外),锻炼组在3个年龄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认知能力都是随年龄段增长而下降,但锻炼组下降较缓慢。③锻炼组组内的3种不同锻炼年限段比较,锻炼年限较长者的认知能力的各个指标(最佳反应时除外)均优于锻炼年限短者(P〈0.05)。结论: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有利于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的维持和促进。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考察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的影响,为太极拳作为中老年人适宜的锻炼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崇文区中老年太极拳习练者212人,作为实验组;不常从事体育锻炼身体健康的其他中老年人209人,作为对照组,共421人,分男女组,每组再划分为45—55岁,56岁以上两个年龄组,按照国民体质测试标准进行肺活量和台阶实验测试。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总体比较,肺活量与台阶实验指数明显上升(P<0.01)。男子组两年龄段与对照组相比肺活量、台阶实验指数明显上升 (P<0.01)。女子组除45—55岁组台阶实验指数与对照组相比上升(P<0.05),其他比较指标均不具差异性。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肺能力明显提高,男子组改善较明显,女子组指标改善较小,可能与练习年限短、练习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太极拳对中老年人握力及反应时的影响,为太极拳作为适合中老年人的中低负荷的运动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崇文区中老年人共421人,其中进行太极拳练习5年以上的212人,作为实验组;不常从事体育锻炼的209人,作为对照组;每组再分为45—55岁(中年组)、56岁以上(老年组)两个年龄组,分别进行握力及反应时测试。结果:①长期太极拳习练后,太极拳组握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中男性老年组握力均明显低于中年组(P0.01),但女性老年组与中年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长期太极拳习练后,太极拳组中老年组反应时的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无性别差异。结论:太极拳可以较为明显的缩短中老年人的反应时,提高中老年人反应灵敏度,但对力量性指标(如握力)未见明显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太极拳本身运动强度不大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太极拳运动对中年妇女体质的综合影响,以期能为太极拳运动的健身练习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2002-03/2002-09选择年龄40~45岁的师范学院女教工72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人,一组为太极拳练习组(以下简称练习组),一组为对照组。练习组锻炼时间为6个月,锻炼内容是太极拳竞赛套路,对照组无锻炼时间,无锻炼内容。实验前后进行反映形态指标的体脂率,反映呼吸功能的肺活量,反映心血管功能的台阶指数,反映力量素质、平衡素质及柔韧素质的握力、闭眼单足站立时间及坐位体前屈的测试。结果:在实验结束前练习组有3人,对照组有2人由于身体的原因退出实验,实测实验对象为练习组33人,对照组34人。练习组实验后台阶指数、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目单脚站立各项体质指标比实验前及对照组实验后显著增大犤61.7±4.1,60.4±3.2,60.4±3.9;(2132±37.3),(2104.3±35.7),(2109.3±41.1)mL;(263.5±22.4),(254.1±23.2),(254.6±28.6)N;(7.9±2.6),(7.1±2.6),(6.7±3.6)cm;(18.9±4.5),(17.6±4.3),(17.5±4.5)s,P<0.05,P<0.01犦,体脂率降低犤(23.9±4.2)%,(25.6±3.6)%,(25.5±3.1)%,P<0.05犦;而对照组实验前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太极拳运动能降低中年妇女的体脂含量,提高中年妇女的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加强中年妇女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太极拳运动对提高中年妇女的力量素质、平衡素质、柔韧素质有显著的作用。太极拳运动是适合中年妇女练习的一项安全、运动量适宜、锻炼效果显著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对健康老年妇女平衡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太极拳、普通锻炼和不锻炼对健康老年妇女平衡功能的影响情况以及比较其程度的不同。方法:70名健康老年妇女分为3组,太极拳组33人,年龄(67.1&;#177;7.6)岁,练习太极拳在3个月以上;普通锻炼组15人,年龄(69.7&;#177;12.8)岁,参加一般的早晨锻炼。太极拳组和普通锻炼组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少于30mm,每周锻炼时间不少于3次。不锻炼组22例,年龄(79.8&;#177;7.3)岁,没有参加规律性的锻炼。采用英国SMS Healthcare生产的平衡测试仪分别检测3组对象在睁眼或闭眼时的平衡功能,包括睁眼、闭眼时的身体重心摆动面积,摆动频率,最大摆动角度,摆动区域,摆动轨迹长,最大摆动速率,重心分布,同时评定3组对象的Romberg征、强化Romberg征和站起一走计时测试,用多元方差分析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平衡测试仪各指标中,太极拳组与普通锻炼组之间闭眼时的摆动频率差异有显著性(P&;lt;0.01),太极拳组与不锻炼组之间在摆动频率(闭眼)、最大摆动角度(睁、闭眼)、摆动轨迹长(睁、闭眼)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普通锻炼组与不锻炼组仅在最大摆动角度,不锻炼组睁眼时和睁眼时的摆动轨迹长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Romberg征中,太极拳组与普通锻炼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太极拳组[睁眼时(60.0&;#177;0.0)s,闭眼时(59.6&;#177;1.7)s]与不锻炼组[睁眼时(54.8&;#177;12.8)s,闭眼时(49.4&;#177;19.0)s]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普通锻炼组与不锻炼组之间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lt;0.01)。强化Romberg征,太极拳组与其他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与普通锻炼组比,P&;lt;0.05,与不锻炼组比,P&;lt;0.01),而普通锻炼组与不锻炼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站起一行走计时测试,太极拳组与普通锻炼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lt;0.05),太极拳组和普通锻炼组与不锻炼组之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lt;0.01)。结论:规律性的太极拳锻炼和普通锻炼均可以提高健康老年妇女的身体平衡控制能力以及行走能力,但太极拳锻炼的作用明显优于普通锻炼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正常人群的静态姿势平衡功能 ,了解不同性别和各年龄段的差异。方法采用国产PH A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测定 44 5名正常人的坐位、睁眼和闭眼双脚站立、单脚站立的共 40个指标 ,将男女、睁闭眼、左右脚、7个年龄段分别作对比观察。结果睁眼和闭眼双脚站立时分别有 96 4%和 98%的被试重心分布在A区 ,只有 1人在C区。男女、睁闭眼和左右脚比较多个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闭眼双脚站位的稳定性要较睁眼时好 ,右脚单脚站位的稳定性较左脚好 ,各年龄段比较 ,除睁眼双脚站立左侧内外偏移幅度外 ,其他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2 0— 3 9岁的平衡功能最佳 ,60岁以后出现衰退。结论静态姿势平衡检测仪能客观和定量地评价人体平衡功能 ,人体平衡功能与年龄、性别相关 ,临床应用时要考虑不同患者性别和年龄段各指标的正常值范围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成年人身体体能现状的抽样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河北省成年人身体体能现状,分析不同职业人群间的差别。 方法:于2000—07用分层整群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石家庄、沧州、承德3个城市不同性别的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城市体力劳动者、农民3类职业人群的20~59岁公民5184名,按年龄分为20~39岁组和40~59岁组两组,对其进行体能测查,测查内容包括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背力、纵跳、10m&;#215;4往返跑、俯卧撑、仰卧起坐、选择反应时等。 结果:纳入结果分析4800名:①20~39岁组男性: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城市体力劳动者长于农民(P〈0.01);10m&;#215;4往返跑时间城市体力和非体力劳动者均较农民短(P〈0.01);选择反应时(1)和(2)城市体力和非体力劳动者均较农民短(P〈0.01)。②20~39岁组女性: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城市体力劳动者长于农民(P〈0.05);城市体力和非体力劳动者坐位体前屈、背力、纵跳、10m&;#215;4往返跑、仰卧起坐和选择反应时均优于农民(P〈0.05或0.01)。城市非体力劳动者纵跳、仰卧起坐和选择反应时(2)的测试结果优于城市体力劳动者(P〈0.05或0.01)。③40~59岁组男性:城市体力劳动者的握力强于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和农民(P〈0.05或0.01),坐位体前屈距离短于农民(P〈0.05);选择反应时(1)和(2)城市体力和非体力劳动者均较农民短(P〈0.01)。④40~59岁组女性:城市非体力劳动者的握力强于城市体力劳动者和农民(P〈0.05或0.01)。城市体力和非体力劳动者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和选择反应时均优于农民(P〈0.01)。 结论:①农民人群上臂力量最小,这可能与工作性质有关。②腿部力量: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城市体力劳动者〉农民。③灵敏素质:农民最差。④三种职业人群农民群体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最为迟缓,使农民这一人群在生产劳动及生活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应加强针对性煅炼。  相似文献   

10.
秧歌与太极拳对中老年女性健身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分析秧歌和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女性的健身作用。方法:调查于.2003—07/2004-01完成,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选取90名女性作为观察对象,均自愿参加观察。随机分为3组,秧歌组30人,太极拳组31人,对照组29人。首先对秧歌组和太极拳组进行锻炼前的身体测试,然后分别进行自编秧歌和杨式太极拳的锻炼,每周锻炼三四次,1h/次,持续6个月。锻炼前及锻炼6个月后监测各组观察对象的身高、体质量、腰围、腹部皮褶厚度、血压、安静心率、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距离、反复横跨步频率.闭目单足立时间、简单反应时间及台阶指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秧歌组和太极拳组分别脱落9人和8人。对照组锻炼6个月前后的指标与太极拳、秧歌舞锻炼前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本文不再进行分析。进入结果分析有2组,秧歌组21人,太极拳组23人。①锻炼前及锻炼6个月后自身对照:秧歌组体质量、腹部皮褶厚度、体脂率、体质量指数、安静心率均显著下降(P〈0.05),肺活量、台阶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0.01);而太极拳组腹部皮褶厚度、体脂率及安静心率均显著下降(P〈0.05),而台阶指数显著升高(P〈0.05)。除握力外,两组坐位体前屈距离、反复横跨步频率及闭目单足立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0.01);简单反应时间显著缩短(P〈0.05)。②锻炼6个月后两组比较:秧歌组的体质量、腹部皮褶厚度、体脂率和体质量指数均显著低于太极拳组(P〈0.05),肺活量和台阶指数显著高于太极拳组(P〈0.05)。与秧歌组相比,锻炼后太极拳组坐位体前屈距离及闭目单足立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但反复横跨步频率显著低于秧歌组(P〈0.05)。结论:中老年女性参加秧歌和太极拳锻炼均可以有效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健美体形和减肥的作用。但秧歌在身体形态、身体成分、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及下肢的协调与灵敏性方面的锻炼效果明显优于太极拳,但太极拳的平衡能力、柔韧素质明显优于秧歌。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调查深圳市3~6岁学习绘画儿童血铅水平及生活习惯、状况等,了解该群儿童血铅暴露情况,为开展健康教育和环境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不同文化层次2个社区学习绘画1~3年儿童作为观察组,同年龄未参加绘画儿童作为对照组,各270名,检测静脉血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血铅总体均值为35.27μg/L ,观察组血铅总体均值为42.1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接触时间血铅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接触时间长短与血铅不存在线性正相关性(r=0.84)。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观察组儿童血铅高于对照组,主要与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儿童不良卫生习惯有关。结论进行铅污染健康知识的普及,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注重手卫生,掌握六步洗手法,可以降低儿童铅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聚己双胍对压力性损伤患者的创面管理作用。方法:收集3期、4期压力性损伤患者共114例、伤口130处,分两组均追踪一个月。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更换水胶体敷料,实验组用聚己双胍清洁湿敷换药,追踪首末次创面面积愈合情况、创面PH值及创面病原菌。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压力性损伤创面面积平均愈合率为61.58%,对照组创面面积愈合率为39.47%。实验组PH值减小率为9.06%,对照组PH值减小率为6.17%。实验组接诊时病原菌检出率78.79%,四周末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45.45%;对照组接诊时病原菌检出率78.13%,四周末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68.75%。结论:聚己双胍对压力性损伤创面疗效及创面细菌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李跃荣 《现代护理》2006,12(17):1650-1651
目的调查影响护生术前访视效果的因素,提高护生整体护理质量。方法36名护生在老师指导下对636例住院手术病人进行术前访视,师生对术前访视的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访视中护患合作好,无护患纠纷发生。结论心理健康、身体状况、交流技巧、环境适应、角色适应是影响护生术前访视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于损伤脊髓后,所提取的脑脊液(BMSCs-CSF)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BMSCs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培养BMSCs及神经干细胞;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体外培养的BMSCs注入脊髓损伤区,于术后3d、5W分别提取脑脊液,并注入神经干细胞培养液中,观察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的分化。试验分为五组,A:无脊髓损伤组脑脊液;B1:脊髓损伤3天后收集的脑脊液;B2:脊髓损伤组5周后收集的脑脊液;C1:脊髓损伤并行BMSCs移植,在3天后收集的脑脊液;Q2:脊髓损伤并进行BMSCs移植,在5周后收集的脑脊液。结果加入脑脊液培养72小时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显示A、B1、B2各组神经干细胞球无贴壁,悬浮于培养基中,神经干细胞无细胞突形成;C1组显示神经干细胞球贴于培养板底部,并有细胞突生长。C2组显示仅有少量的神经干细胞球贴壁,细胞突短小少见。结论BMSCs移植于损伤的脊髓后所提取的脑脊液(BMSCs-CSF)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四种血小板制品滤除白细胞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过滤对血小板的影响,遴选适于过滤的血小板制品。方法对机采血小板、手工浓缩血小板和相应的两种冰冻血小板进行过滤,观察血小板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和血小板聚集率等多项血小板功能指标。结果机采血小板回收率为86.81%,手工浓缩血小板回收率仅为73.08%;两种冰冻血小板制品损失量达60%~70%;过滤后机采血小板达到去白细胞标准,而手工血小板未达到去白细胞标准;过滤对液态保存血小板制品的功能无明显影响,但手工浓缩血小板功能低于机采血小板。结论冰冻保存的血小板制品不适于去白细胞过滤;手工浓缩血小板制备工艺尚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并研制与之相适应的去白细胞滤器;机采血小板质董拔好.国产滤器可达到去白细胞标准.是当前适于滤除白细胞的血小板制品。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抚触对婴儿身高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足月正常体重儿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0例.对观察组婴儿每天抚触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5~20 min,并教会家长学会婴儿抚触技术,要求坚持不少于6个月,出院后由婴儿母亲或亲属操作,学会测量婴儿体重、身高、头围.对照组婴儿不进行抚触.结果:观察组婴儿身高增长值、体重及头围增长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抚触能使婴儿身高、头围、体重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19.
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对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并探讨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连续监测法分别对30例原发性肝癌、胆石症、肺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及15例胃癌患者血清GPDA进行测定。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的GPDA活性和阳性率比胆石症、肺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及胃癌患者显著增高(P〈0.01)。结论血清GPDA活性测定对原发性肝癌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Aim.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review the effects of caffeine abstinence on the quality of sleep. Background. Insomnia is a common problem and abstinence from caffeine is the most popular component in sleep hygiene advice.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inconsistent results relating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caffeine abstinence in improving sleep. Design.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s. We browsed several electronic databases and reference lists of articles about the correlation of caffeine consumption and sleep deprivation. We selected the articles according to predefined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Two reviewers assessed the quality of trials, which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Jadad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 We included the trials scoring three or above in the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tracted their data. We assessed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studies before we considered whether or not to combine the studies’ results. Results. Three randomised control trials fulfilled the selection criteria among which two trials scored ≥3 on the Jadad scale. We included these two trials in our systematic review. The designs and outcome measurements of these two trials were not homogeneous, therefore, we did not combine their results. Instead, we conducted a critical appraisal. In one trial, caffeine abstin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lengthening of sleep duration (p < 0·01) and better sleep quality (p < 0·05). In another trial, subjects had less difficulty falling asleep on days when they drank decaffeinated coffee (p < 0·05).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ffeine abstinence for a whole day could improve sleep quality. Thus, health practitioners were recommended to include caffeine abstinence in the instructions for sleep hygiene. Relevance to clinical practic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affeine abstinence in improving sleep quality. It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including caffeine abstinence in sleep hygiene adv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