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可造成严重预后的疾病。临床常表现为肢体突发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无变化或发紫、发青。重症者肢端动脉因受压而使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此病在早期患者离床活动时可导致致命性的肺动脉栓塞,在后期常有轻重不等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我科采用尿激酶冲击疗法治疗该病7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血凝块阻塞性疾病,也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可以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尤其多发生在下肢深静脉。有统计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占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94%。一般认为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是:血流滞缓,高凝状态,血管损伤,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是这三种原因共同存在和互为因果的结果。但研究发现,不少健康人没有任何临床诱因出现的一类所谓“特发性静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间歇气囊压迫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择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经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间歇气囊压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周径,血栓复发率。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大小腿周径缩小,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血流变指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在随访6~12个月,患者无血栓后遗症,下肢肿胀感消失。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联合间歇气囊压迫治疗对于急性下肢深脉血栓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置入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采用经股静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静脉溶栓的综合性治疗,对其进行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病情和精心护理、正确的健康指导及出院指导.结果 38例患者阻塞段血管再通,未发生穿刺点渗血、局部感染、滤器移位、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分析抗凝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今我院收治的120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确诊。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抗凝治疗为抗凝组与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溶栓加抗凝治疗为溶栓组,进行对比性回顾分析。结果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0.0%(54/60),溶栓加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1.7%(55/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跃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采用抗凝治疗亦是有安全的、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老年人下肢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肢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作用。方法对98例老年病人进行观察和对症护理,针对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在98例高龄骨折病人中只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02%)。结论对下肢骨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病人做好预防和护理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先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切开患侧股静脉,远端血栓以挤压法驱出,近端髂股静脉内血栓以Fogarty球囊取出;球囊扩张左髂静脉狭窄11例,其中5例放置支架;最后做临时性股动静脉瘘。结果:14例手术成功。13例随访2。30个月,其中12例患肢肿胀消退,1例复发:结论:本方法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多数患者能耐受。下腔静脉滤器应以临时性为首选。 相似文献
9.
10.
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科于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下肢骨折患者476例,术后并发DVT 9例,经及时精心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治疗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 000余例乳腺癌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情况。结果 2 000余例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有5例在手术治疗后9~47 d(平均18.4 d)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约为0.25%。结论乳腺癌患者治疗期间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加强预防,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早期发现,正确诊治,患者多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方法、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至2010年7月对150例LDVT患者药物治疗资料,发病时间1d~1个月,均为单肢发病,周围型60例,髂股型85例,混合型5例,全部病例经下肢血管彩超及静脉造影检查证实。治疗期间均未置放下腔静脉滤器,予抗凝、溶栓等治疗,时间10~14d。结果130例患者治疗期间患者水肿完全消退,2周后复查Doppler超声基本全程通畅;20例患者患肢轻度肿胀,Doppler超声复查存在髂股静脉短段闭塞,给予华法林维持治疗及弹力袜保护治疗6个月至1年。所有病例均获随访12-18个月,患肢肿胀明显消退,均无肺栓塞并发症。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安全、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1月—2021年3月129例接受CDT治疗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73例,年龄(43.3±6.1)岁。根据CDT治疗的近期效果分为2组:再通组(血栓溶解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7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283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取栓患者中,共发现Cockett综合征173例。其中108例患者一次手术取栓成功;38例左髂总静脉短段闭塞者行闭塞段静脉切除,端-端吻合髂总静脉;27例患者再次静脉切开取栓,并采取股静脉-下腔静脉原位移植术12例,健侧大隐静脉-股静脉交叉转流移植术(Palma手术)15例。结果96例(55.49%)患者于术后1~3d患肢肿胀消退并接近健侧;32例(18.49%)于术后5~7d后肢体肿胀消退;18例(10.41%)肢体水肿消退较慢。27例再次取栓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全组病例得到随访者146例,随访率84.39%,随访期间患肢症状改善满意。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手术取栓过程中,需要根据髂总静脉的闭塞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临床入选82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成2组,每组41例,其中研究组在放射介入引导下行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对照组单独采用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的溶栓时间和应用尿激酶总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溶栓前后大腿和小腿周径缩小长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大(19〈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73%,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81%,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36.59%,研究组患者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34.15%,两组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围手术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妇科肿瘤围手术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8例患者中恶性肿瘤患者25例,良性肿瘤患者3例,平均年龄51.6岁。经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结合D-二聚体监测,确诊后采用全身及局部抗凝、溶栓及活血化淤药物治疗;术前并发中央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术前或术后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均放置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28例患者均达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1.妇科肿瘤尤其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充分重视LDVT的诊断及治疗。2.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妇科肿瘤围手术期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巴曲酶(DF-521)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其体外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LED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 U/12 h)和尿激酶(300 000 U/d)治疗,而治疗组给予相同剂量的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和DF-521(5 U/2 d),分别于治疗7 d和3个月后评定各组疗效.于治疗前和治疗7 d后取患者外周血,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检测外周血中EPC(CD34+VEGFR2+)的比例.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诱导培养成内皮祖细胞(EPC).将EPC分为实验组(4组,1×10-2、2×10-2、4×10-2、8×10-2U/ml DF-521)和对照组(培养基).采用MTT比色法、一氧化氮(NO)试剂盒、体外血管形成试剂盒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分析不同浓度DF-521对EPC增殖、NO分泌、血管形成以及向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治疗7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比66.7%,P>0.05),而3个月后治疗组则优于对照组(94.4%比66.7%,P<0.05).治疗7d后,治疗组患者外周血EPC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0.64±0.05比0.42±0.02,P<0.05),并且显著高于治疗后对照组的含量(0.64±0.05比0.42±0.03,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0.41±0.03比0.42±0.03,P>0.05).DF-521各实验组EPC吸光度A值、NO浓度、血管管腔样结构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各实验组的吸光度A值和NO浓度随着DF-521浓度的增加而升高(r=0.978、0.981,均P<0.05),4×10-2 U/ml DF-521组血管管腔样结构数量最多.各实验组CD31和vWF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电镜结果显示,8×10-2 U/mlDF-521组有内皮细胞的特有结构帕怀特小体.结论 DF-521可以改善LEDVT患者的预后,增加患者外周血EPC的数量,在体外环境下改善EPC的活性及功能,并促进EPC向内皮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 探讨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DCVT)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来影像学诊断为DCVT的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 结果 DCVT最常累及Rosenthal基底静脉、大脑内静脉、Galen静脉和直窦,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见有头痛、意识障碍、复视、偏瘫等,常见诱发因素有口服避孕药、产褥期、妊娠期等。丘脑水肿为DCVT患者最常见的影像学征象。肝素抗凝治疗简单有效,大脑深静脉可恢复再通,临床症状缓解。 结论 DCVT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特殊成像技术和特定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其明确诊断,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