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染色体3p区域多个等位基因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 ity,LOH)与乳腺癌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切割技术和PCR-SSLP银染技术结合微卫星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45例乳腺癌石蜡库存标本中3p25、3p22-24、3p21.3、3p21.2-21.3、3p14.3、3p14.2和3p12等多个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H)。结果:45例乳腺癌标本中的LOH检出率分别为3p25(48%)、3p22-24(61%)、3p21.3(69%)、3p21.2-21.3(58%)、3p14.3(41%)、3p14.2(45%)和3p12(35%),其中3p21.3区域LOH出现率最高(69%)。分析各3p位点LOH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相关关系,发现3p25区的LOH与孕激素受体表达的缺失之间具有相关性(P=0.006);3p22-24区的LOH与乳腺癌临床分期之间具有相关性(P=0.009)。结论:通过联合检测染色体3p区域多个位点的LOH将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和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胃癌组织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杂合性丢失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在胃癌(GC)、不典型增生(DP)和肠上皮化生(IM)组织中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研究LOH在G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GC、DP和IM组织和正常对照胃黏膜组织中FHIT基因多态性位点D3S1234和D3S1300中的LOH。结果 GC组、DP组和IM组在D3S1234位点的LOH发生率分别为33.0%,29.0%和11.0%;在D3S1300位点的LOH发生率分别为34.0%,33.0%和8.0%。GC组和DP组在D3S1234和D3S1300位点的LOH发生率显著高于IM组,GC组与D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HIT基因的LOH可能是GC形成过程中的早期事件,能用于GC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诊断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国南方食管癌高发地区(潮汕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APC基因连锁位点D5S346和D5S82的杂合性丢失情况。方法:采用PCR银染技术,检测42例配对食管鳞癌标本D5S346和D5S82的杂合性丢失情况。结果: D5S346和D5S82在该食管癌人群中杂合性丢失率高达35%和39%。结论:APC基因附近微卫星标记D5S346和D5S82在中国南方食管鳞癌中的杂合性丢失频率较高,提示APC基因在食管癌中可能同样存在缺失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Amelogenin基因常规Sullivan106/112 bp体系进行性别鉴定时X染色体Amelogenin等位基因片段(Amel-X)缺失的原因以及缺失后对法医物证性别鉴定和临床疾病诊断的影响.方法 采用Sullivan212/218 bp和Haas-Rochholz80/83 bp引物体系对Amel-X缺失的样本进行验证,并对缺失的Amel-X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采用Sullivan212/218 bp和Haas-Rochholz80/83 bp引物体系分型时均可重获缺失的等位基因.测序分析在Sullivan106/112 bp体系的正向引物结合区检出3种点突变,包括分别位于3'端第2位、第13位的单点突变以及第2位和第13位同时发生的杂合多点突变.结论 引物结合区点突变导致的无效扩增是Amel-X等位基因缺失的原因,这在实践中会干扰性别鉴定,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背景:瘢痕疙瘩是损伤愈合过程的结果,是带有突变基因的成纤维细胞寿命延长,是大量积聚及产生过量的胶原纤维形成的。
目的:探讨编码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Fas基因外显子7-9的结构关系。
设计:以瘢痕组织为研究对象,自身对照。
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
对象:实验于2001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完成。所有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外周血均取自南方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患者。瘢痕疙瘩患者15例,增生性瘢痕患者12例。以瘢痕疙瘩患者自身正常皮肤、外周血为自身对照;以增生性瘢痕患者病变组织及其正常皮肤、外周血为正常对照。
干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银染技术,检测15例瘢痕疙瘩标本Fas基因外显子7-9的基因结构。
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各组标本中Fas基因外显子7-9的基因结构。
结果:所检测的15例瘢痕疙瘩患者100%有Fas基因外显子8的杂和丢失异常。20%有外显子9等位基因条带增多,存在基因突变。
结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及外周血Fas基因结构无变异,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8,9区段的基因结构异常,与其编码的蛋白无功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DNA改变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选取14号染色体上2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检测37例B细胞淋巴瘤中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结果 37例B细胞淋巴瘤中,bcl-2/IgH基因重排频率为24.3% (9/37);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为48.6% (18/37),杂合性缺失发生率为40.5% (15/37),其中D14S65位点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频率较高,分别为29.7%(11/37)和27%(10/37).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D14S65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有关(P<0.05),与杂合性缺失无关(P>0.05);但D14S45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无关(P>0.05).结论 D14S65是B细胞淋巴瘤中敏感的检测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共同导致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全血微量元素铜(Cu)、锌(Zn)、铁(Fe)含量及Cu/Zn比值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测定食管癌患者与健康人全血Cu、Zn、Fe含量及Cu/Zn比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食管癌患者全血Cu含量和Cu/Zn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Zn和Fe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全血微量元素Cu、Zn、Fe的含量及Cu/Zn比值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内镜分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日本食管疾病学会制定的内镜分型标准,研究173例食管癌。检出6例浅表型(0型)癌,166例进展期癌。0型癌均经手术切除。在进展期癌中,I型33例(19.1%),Ⅱ型20型(11.6%),Ⅲ型64例(36.9%),Ⅳ型35例(20.2%),Ⅴ型15例(8.7%)。活检阳性率和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0.1%和80.9%,I型的活检阳性率和手术切除率明显高于Ⅳ型(P<0.05),表明新分型标准能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10.
背景瘢痕疙瘩是损伤愈合过程的结果,是带有突变基因的成纤维细胞寿命延长,是大量积聚及产生过量的胶原纤维形成的.目的探讨编码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Fas基因外显子7-9的结构关系.设计以瘢痕组织为研究对象,自身对照.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对象实验于2001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完成.所有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外周血均取自南方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患者.瘢痕疙瘩患者15例,增生性瘢痕患者12例.以瘢痕疙瘩患者自身正常皮肤、外周血为自身对照;以增生性瘢痕患者病变组织及其正常皮肤、外周血为正常对照.干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银染技术,检测15例瘢痕疙瘩标本Fas基因外显子7-9的基因结构.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各组标本中Fas基因外显子7-9的基因结构.结果所检测的15例瘢痕疙瘩患者100%有Fas基因外显子8的杂和丢失异常.20%有外显子9等位基因条带增多,存在基因突变.结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及外周血Fas基因结构无变异,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8,9区段的基因结构异常,与其编码的蛋白无功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2份食管癌组织,26份Ⅰ度不典型增生组织,17份Ⅱ/Ⅲ度不典型增生组织,89份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正常组)的EGFR表达情况,并分析EGFR与临床组织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正常组、Ⅰ度不典型增生组、Ⅱ/Ⅲ度不典型增生组、食管癌组中EGFR过表达率分别为0(0/89),19.23%(5/26),58.82%(10/17),69.57%(64/92);EGFR过表达在不同浸润深度,是否伴淋巴结转移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过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过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4q28位点杂合性缺失(LOH)的频率,并验证该位点候选基因FAT4mRNA表达情况。方法:在4q28位点选择与FAT4连锁的2个微卫星标记D4S2975和D4S1644,应用PCR产物毛细管电泳法分析68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中这2个微卫星位点的LOH频率;应用RT-PCR法验证9个胃癌细胞株及39例新鲜胃癌加配对正常组织中该位点FAT4mRNA的表达水平。将相关检测结果与多种临床病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8例胃癌组织中D4S2975和D4S1644位点的LOH频率分别为35.56%(16/45)和40.74%(11/27),2个微卫星位点平均LOH频率为38.15%。检测39例新鲜胃癌及配对正常组织的FAT4mRNA表达水平,其中12例(30.77%)胃癌组织的FAT4mRNA表达较其配对正常组织明显下降。经与多种临床病理参数比较分析发现,FAT4mRNA表达下调与胃底贲门部胃癌密切相关(P=0.029),40岁以下青年型胃癌有FAT4表达丢失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结论:胃癌中4q28位点存在较高频率的LOH,对该位点内候选抑癌基因FAT4mRNA表达验证显示,部分胃癌组织存在FAT4表达下调,该基因下调与胃癌的发生部位及患者年龄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RAS/MAPK通路在食管癌中的活化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和激活情况,探讨RAS/MAPK信号级联在食管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Western—blot方法检测15例新鲜食管癌组织及相应的13例癌旁组织、14例正常组织中p-ERK、ERK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该批组织石蜡切片中p-ERK的表达及其细胞定位。结果Western—blot显示全部组织均表达ERK和p-ERK,统计分析表明,ERK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K在正常组织、癌旁组织、癌组织中的表达有下降趋势,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5)。免疫组化则显示全部组织均表达p-ERK,阳性信号主要位于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和癌细胞的胞核。结论RAS/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存在于所有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食管癌中该通路的活化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织,该通路活化水平的改变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丝氨酸蛋白酶8(PRSS8)在胃炎、食管炎和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 方法采集临床诊断为食管炎、食管癌和胃炎患者以及正常人群的血清样本,其中食管炎患者血清样本20例,食管癌患者血清样本6例,胃炎患者血清样本60例,正常血清样本2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方法测定各组中PRSS8的表达水平,并将食管炎患者组、食管癌患者组和胃炎患者组分别与正常组相比较。 结果各组血清PRSS8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4,P<0.01)。食管炎患者组PRSS8表达水平[(4.58±1.67)μg/L]高于正常组[(3.52±1.4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2.59,P<0.05);食管癌患者组PRSS8表达水平[(5.05±0.57)μg/L]高于正常组[(3.52±1.4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2.54,P<0.05);食管癌患者组PRSS8表达水平[(5.05±0.57)μg/L]高于食管炎患者组[(4.58±1.67)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t=0.83,P>0.05);胃炎患者组PRSS8表达水平[(5.39±1.04)μg/L]高于正常组[(3.52±1.4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6.22,P<0.05)。 结论食管炎、食管癌和胃炎患者血清中PRSS8表达水平均增高,提示血清中的PRSS8可能与食管炎、食管癌和胃炎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食管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9种维生素浓度和血液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清维生素(A、D、E、B9、B12、B1、C、B2、B6)浓度、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和电解质测定,比较两周期化疗前后维生素浓度及血液指标变化,并分析化疗前后9种...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NK细胞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指标,以及指标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意义。方法将食管癌患者102例作为研究组采集其血样标本,将同期健康体检者102例作为对照组采采其血样标本。采取流式细胞术检测全部血样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层的NK即CD56、CD8、CD4以及CD3细胞的表达。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4项免疫指标对比检验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中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者4项免疫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T细胞的免疫检测可为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其病情发展情况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食管癌患者血浆及尿液中TSP-1水平在化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0例食管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及尿液中TSP-1水平进行连续测定,每例患者测定6次,并对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食管癌患者化疗前血浆TSP-1水平为(90±10)ng/m l,化疗2个周期后为(196±56)ng/m l(P<0.01);其化疗前尿液中TSP-1水平为(60±19)ng/m l,化疗2个周期后为(122±10)ng/m l(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及尿液中TSP-1水平的变化与疗效密切相关,TSP-1可作为判断化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对60例经病理证实的术前胃癌患者、40例慢性胃炎患者和40例正常健康者血清VE-cadherin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胃癌患者血清VE-cadherin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胃炎患者和正常健康者(P<0.01)。胃癌患者血清VE-cadherin水平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不相关(P>0.05)。结论:VE-cadherin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与肿瘤大小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