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房颤动发生的时间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在1095例AMI连续病例中,76倒在发病后出现心房颤动,根据心房颤动发生的时间分为两组:心房颤动早发组(31例,发生在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内)和心房颤动晚发组(45例,发生在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两组比较,心房颤动早发组下壁梗死的比率较高(P<0.01),而心房颤动晚发组前壁梗死的比率较高(P<0.01)。心房颤动晚发组Killip心功能大于或等于Ⅱ级的发生率及住院期病死率均高于早发组(P<0.05)。结论:AMI心房颤动发生的时间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有关,可作为评估AMI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疗效观察,评价COPD并发AMI患者对溶栓的耐受性及预后影响。方法:收集同期住院接受溶栓治疗的179例AMI的临床资料,将其中合并COPD的56例与非COPD的123例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溶栓后冠脉再通率,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在<4h时间段比较两组结果相似,而冠脉总再通率在COPD组(51.79%)低于非COPD组(63.42%),但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胃出血的发生率在COPD组显著高于非COPD组(P<0.01),而并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COPD组(17.86%)与非COPD组(9.80%)的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OPD并AMI患者对溶栓的耐受性良好,静脉溶栓的效果与非COPD组相近。缩短开始溶栓的时间是提高冠脉再通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Q波型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重塑(LVRM)和左心室收缩功能(LVSF)。方法:将14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溶栓组和非溶栓组。采用Doppler超声心动图仪进行监测。结果:140例AMI患者LVRM总发生率为42.1%。溶栓组LVRM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LVRM对LVSF产生明显影响。溶栓再通组LVRM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P<0.01),且LVSF明显得到改善(P<0.01)。结论:AMI患者的LVRM发生率高,对LVSF有明显的影响。早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能减少LVRM发生,改善LVSF。  相似文献   

4.
静脉溶栓与传统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与传统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AMI患者56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27例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9例患者接受传统疗法。比较2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与4周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患者IRA再通率51.8%,对照组再通率达13.8%,治疗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18.5%,对照组死亡率48.3%,治疗组4周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方法比较,尿激酶静脉溶栓IRA再通率高,死亡率低,是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宜血压。方法 68例A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比较其不同血压状态溶栓的血管再通率及病死率。结果 68例溶栓开始时的血压范围为85~158/45~100mmHg,其中A组及B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4.5%及28.6%(P〈0.01);病死率分别为0及14.3%(P=0.0265)。结论 溶栓治疗时A组血压90-129/60~84mmHg为AMI静脉溶栓的适宜血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早晚与其心肌梗死面积之关系。方法;选取经溶栓后IRA再灌流患者71例,发病2~3周行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测定AMI梗死范围指数,二维超声测定在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57例距发病≤6hIRA再通患者的梗死范围指数低于14例>6h组(0.326±0.075比0.373±0.071,P<0.05);2)梗死范围指数与LVEF中度相关(r=0.5139,P<0.001)。结论: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IRA早开通比晚开通者的心梗范围缩小,心功能得到更好保护。  相似文献   

7.
心达康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达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再通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7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心达康组(42例)与对照组(36例),两组均以尿激酶常规溶栓治疗,心达康组在溶栓治疗同时口服心达康。1个月后比较2组。再通标准各项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再通指标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达康组为51.72%明显低于对照组78.57%。有显著性差异(P<0.05);胸痛缓解率88.10%与66.6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22.22%(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33.33%(P<0.01)。结论 心达康配合尿激酶溶栓治疗AMI,可提高疗效,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6年收治该病例共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中9例符合溶栓条件进行溶栓治疗。结果:12例急性心肌梗死中广泛前壁5例。下壁3例.前问壁2例。前壁1例。AMI发病后出现房颤5例。心功能不全4例.心源性休克3例.室壁瘤形成2例。从中可见.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房颤.室壁瘤等易产生心脏附壁血栓形成而脱落致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塞后心源性休克也是并发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9例病例符合溶栓条件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其中完全恢复及基本恢复4例占44%,有效3例,无效2例。结论:早期血管再通,防治室壁瘤,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抗凝治疗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关键词心肌梗死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分为院前溶栓组和院后溶栓组,两组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院前溶栓组30例,再通数26例,再通率86.7%,院后溶栓组30例,再通数19例,再通率为63.3%,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个月,院前溶栓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例,为16.7%,院后溶栓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1例,为36.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展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与脑梗塞临床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9例脑梗塞患,其中经心脏彩超证实无瓣膜病变、心电监护或心电图检查发生AF112例,占16.3%(AF组)。未发生AF577例(NAF组)。结果:AF组意识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较NAF组严重,两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失语与两眼凝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AF组大面积脑梗塞发生率高、病死率高(P<0.01)。NAF组小灶性脑梗塞发生率高(P<0.01)。结论: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是脑梗塞独立重要的危险因素。提示老年人发生AF后及早控制,预防性治疗,可以减少脑栓塞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人用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42例老年人AMI患者给予UK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35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再通率为61.90%,急性期病死率为9.52%,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2.38%。58例老年人未溶栓组溶栓再通率22.41%,急性期病死率34.48%,不良反应率上消化道出血2.38%。结论:老年人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较未溶栓组高(P<0.001),病死率明显降低(P<0.001),具有非常性显著意义。不良反应无明显改变(P>0.05)。  相似文献   

12.
肖士桂  刘颖望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882-188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评价其与近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58例AMI静脉溶栓的患者分为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4h的QTd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一周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QTd的相关性。【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明显减少(P〈0.01),未再通组无明显变化(P〉0.05);再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12.7%比32.1%,P〈0.01)。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明显大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d对判断静脉溶栓疗效、评价AMI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对其室壁瘤形成的影响。方法:对48例首次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3周~4周进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获得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分别为25例和23例,冠脉再通组发生室壁瘤3例(发生率为12.0%),冠脉未通组发生室壁瘤10例(发生率为43.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再通组左心功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0.61±0.11)明显优于未通组(0.51±0.12),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再通组(28.0%)低于未通组(56.5%)。结论:AMI静脉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冠脉再通可显著降低室壁瘤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再通后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的特点。评价镁剂对RA的治疗。方法:将107例AMI住院患者全部地扩酶静脉溶栓治疗,然后将其分成A组(50例)和B组(57例);B组在溶栓治疗前20分钟静脉注入镁剂。结果:两组溶栓患者根据临床判定标准判定再通69例,再通率为64.49%。溶栓前发生心律失常36例。A组31例再通患者中25例发生RA,B组38例再通患者中13例发生RA(P<0.01)。结论:RA是AMI溶栓治疗成功后的重要并发症,表现为各种类型,尤以室性RA为主。镁剂对治疗RA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将30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15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常规治疗组15例,除不应用尿激酶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溶栓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6.6%,常规治疗组为1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6%,常规治疗组为26.6%,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护理体会,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6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3例冠脉再通,再通率为71%;14例(23%)并发轻度出血;有10例(25%)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结论:做好急诊静脉溶栓治疗AMI的护理,可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徐桂玲  曲巍  于波 《临床荟萃》2015,30(3):280-282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AMI+VSP)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对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预后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对65例 AMI+VSP患者的临床指标,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 AMI+VSP患者中,前壁心肌梗死占70.8%(46/65),非前壁心肌梗死占29.2%(19/65);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2.7±11.3)mm,左心室射血分数(49.2±14.5)%,VSP 直径(9.4±6.5)mm;VSP 位于心尖及心尖附近占66.2%(43/65);AMI~VSP 总体时间平均为(7.2±3.2)天,溶栓组 AMI~VSP 时间短于未溶栓组(P <0.05);63.1%(41/65)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内科保守治疗44.6%(29/65),转外科手术55.4%(36/65);30天总体病死率58.5%(38/65),1年72.3%(47/65),手术治疗组30天病死率及 1年病死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 AMI+VSP以发病急,病死率高为特点,外科手术较保守治疗更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链激酶(r-SK)与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并比较二者的差异。方法:146例AMI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分为UK治疗组(71例)和r-SK治疗组(75例)。结果: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r-SK组为72.0%(54/75),UK组为63.38%(45/71),P<0.05差异显著,r-SK组住CCU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UK组(P<0.05),30d病死率r-SK组为5.33%(4/75),UK组为5.63%(4/71),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及其他并发症,但r-SK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8.0%(6/75),低血压发生率为2.67%(2/75),结论:使用国产r-SK加速法治疗AMI,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高于UK,病人住CCU时间和平均住时间缩短,30d病死率与UK相似,但过敏反应及低血压发生率r-SK较UK高,国产r-SK治疗AMI无严重出血,疗效确实,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纯静脉溶栓疗法和静脉溶栓加冠状动脉(冠脉)内溶栓疗法的疗效。方法:前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再以(20~50)×104U尿激酶行冠脉内溶栓。结果:前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60.0%;后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76.9%。2组比较,χ2=3.86,P<0.05。住院病死率静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加冠脉内溶栓组分别为12.5%和9.6%,2法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66,P<0.01)。心功能1~2级者2组分别为90.8%和94.2%(χ2=6.64,P<0.01);心功能3~4级者分别为9.2%和5.8%(χ2=6.65,P<0.01)。结论:冠脉内溶栓再通率高,在治疗的同时,还可了解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和狭窄情况;静脉溶栓方法简便,可在发病早期实施。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缩短了等待溶栓的时间;静脉溶栓结合冠脉内溶栓优点,使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并进一步降低了患者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对女性心肌梗死的近期疗效。方法:在EICU住院的适合静脉溶栓的24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男181例,女65例,两组均由尿激酶150万U进行静脉溶栓,结果:(1)女性溶栓年龄高于男性(P<0.05),(2)易患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女性多于男性(P<0.05);(3)女性再通率低于男性(P<0.05),(4)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PM<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女性疗效不如男性,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