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总结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美国美可达公司思倍通治疗仪(SPECTRN),联合麻醉技术,对年龄15~74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279例患者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靶症状主要有明显的幻觉、妄想、严重的冲动行为、自杀、自伤、木僵、拒食等症状。结果对靶症状的治疗有效率达72.4%以上,对抑郁症的有效率86%,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66%。少数患者有一过性头痛、发烧和短暂的记忆障碍。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物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ECT)对精神病人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对1000次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后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率为68.2%,以窦性心动过速改变为主;心电图改变与年龄有关,45岁以下较45岁以上的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的次数有显著性差异(x2=9.88,P<0.05);10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传统电休克和元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疗效方面的差异以及对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影响。方法对11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组和传统电体克(ECT)治疗组,每周治疗3次,9次为1疗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于首次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16周各评定1次,在首次治疗前的晨6时及第1、4、16周治疗后立即采集空腹肘静脉血3ml,用酶法测定,血清CPK。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均在第1周末开始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t=2.63~6.41,P均(0.01),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第16周末。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两组各时点PANSS和TE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PK测定结果显示,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与ECT相比,具有同样的疗效,不良反应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4.
报告对1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持续脑电图监护无抽搐电休克治疗(ECT)116次的脑电图结果。其成功率75%,并指出无抽搐ECT在痉挛期的EEG与文献报告相似。但在痉挛间期的EEG异常率较低,程度较轻.并在ECT治疗后期可恢复到首次治疗水平。与文献报告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利培酮片治疗,基于对照组观察组结合无抽搐电休克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周.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GLU、TC、TG、PRL水平及PAN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37%,高于对照组的67.4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阴性因子、阳性因子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因子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RL水平均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清GLU、TC、TG水平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精神症状,降低对血糖血脂及PRL水平的影响,疗效确切且整体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与传统电休克治疗(ECT)对心率、血压变化影响的差异。方法对78例MECT与44例ECT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心率、血压进行连续性监测,并将监测结果进行组间及组内对照。结果两组病例在治疗后均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现象,但MECT组心率加快及血压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ECT组(P0.05)。两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在治疗后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7.26、8.81,P0.01);两组间舒张压及心率在治疗后1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8.22,P0.001);两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在治疗后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0.77、1.13,P0.05)。结论 MECT对心率、血压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联合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及维持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3例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在急性期及维持期联合MECT治疗,用PANSS量表评定疗效,用TESS评定不良反应,用WMS进行记忆测定。结果 MECT急性期治疗后43例(68.3%)有效,急性期治疗结束后,(PANSS)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的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3.45~8.36,P<0.01);维持治疗8周末、维持治疗1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的下降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5.04~11.33,P<0.01)。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分中的再认(t=5.13)、图片(4.48)、联想(3.25)及背数(3.15)在急性期治疗结束后1d较治疗前评分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在维持治疗前1d、维持治疗8周末、维持治疗16周末、维持治疗18周末较治疗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MECT安全性高,适于老年人,对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急性和维持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 I)在无抽搐电休克(M ECT)治疗期间的变化及测定内隐记忆,评价M ECT对AA I及内隐记忆的影响。方法30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于清醒时、麻醉后、治疗中、出室前记录AA I值。并于M ECT期间测定患者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结果所有患者麻醉后、治疗中AA I明显低于清醒时。治疗中所有患者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较清醒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患者意识消失、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消失。 相似文献
9.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对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MECT治疗前后分别进行5次评定。结果 WCST持续反应数与持续错误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治疗后3天,WCST总正确数、总错误数、完成分类数评分和操作智商、总智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其中,WCST总错误数和完成分类数评分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3天相比仍有显著提高;言语智商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后3天相比有显著提高。结论 MECT治疗对患者的操作技能可能有短暂且为可逆性的影响,而其他认知功能因子则随着MECT治疗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半定式表格分别对 86例住我院诊断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以男性 ( 96.5 % )、低文化水平 ( 68.6% )、体力劳动者 ( 77.8% )居多 ;女性( 3 .5 % )饮酒有增多倾向 ,年龄呈低龄化趋势 ( 4 0 .5± 1 3 .7岁 ) ,离婚、分居者 (共 2 3 .3 % )较多 ,社会功能受损明显 ;开始持续饮酒越年轻 ,出现精神障碍时间越短。近期疗效尚好 (近愈 94.2 % )。结论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多与饮酒时间有关 ,对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应大力宣传长期过量饮酒的危害 ,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集中内观疗法对中国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内观治疗引起心理变化的机制做简要的阐述.方法:按照传统的集中内观治疗方法对6名临床心理科的住院患者实施了内观治疗,治疗前后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患者的焦虑状态进行了测量.结果:内观治疗后6名患者的状态、特质焦虑均显著低于内观治疗前(P<0,03).其中4名患者产生明显的“愧疚心态”,使认知产生了变化,对自己进行了重新认识.并且此4名患者的特质性焦虑较内观前明显缓解.结论:集中内观疗法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国内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26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特征 ,疗效和复发因素。方法 对 1 2 6例住院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精神症状 (精神病性症状 ,情感症状和神经症症状 )和神经系统及躯体并发症分析 ,并对厌恶疗法戒酒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评定。结果 戒酒治疗近期有效率达 98% ,远期复发率 2 5 %。有人格改变者 ,戒酒疗效差。结论 住院治疗戒酒 ,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人格特征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具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52名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进行测试。结果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SCL-90各因子与常模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N、P与总症状指数、HAMA、HAMD评分呈正相关,E、L与之呈负相关,多种原因能造成心理障碍:焦虑、抑郁是主要的临床症状。结论心理障碍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人格特征,应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必要时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我院近两年来住院的癫痫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规范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量表对50例患者住院资料进行整理,根据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系统对这类患者的病例记录资料进行规范诊断,分析临床特征。结果根据DSM-5诊断标准,癫痫脑病的比例明显下降(χ2=21.93,P0.01),癫痫共病双相情感障碍的比例明显增加(χ2=23.51,P0.01)。癫痫起病年龄越晚,共病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P0.05);难治性癫痫共病双相情感障碍所占比例较非难治性癫痫共病双相情感障碍比例低(χ2=12.78,P0.05);癫痫全面性发作共病双相情感障碍比例与部分性发作共病双相情感障碍比例无明显差异(χ2=11.67,P0.05)。结论临床实践中癫痫脑病诊断过多,癫痫共病双相情感障碍诊断不足。癫痫患者共病双相情感障碍与癫痫的发作特征、发病年龄及抗癫痫治疗的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新疆精神卫生中心近20年儿童精神障碍住院患儿一般临床资料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991年9月至2011年8月间住院的年龄≤12岁的病历共123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20年精神障碍患儿住院人数先缓慢增加,2003年后增加明显并趋于平稳。随年龄增长住院人数递增。男性74例(60.2%),女性49例(39.8%)。诊断前6位为:癫痫或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以下统称癫痫)、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癔症、精神发育迟滞及应激相关障碍。后10年组少数民族患儿住院及治疗有效比例显著高于前10年组(χ2=4.676,6.532;P<0.05)。结论儿童精神问题日益突出,需进一步关注西部儿童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门诊心理治疗患者预后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接受门诊心理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后特征及其有关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海斯曼心理CT系统对128名接受门诊心理治疗患者进行测试,评估其预后特征、家庭问题、个性和心理特点等。结果①女性患者的疾病预后不良、康复动力分数高于男性(分别为57.7±12.2 vs 53.0±12.4,P<0.05;58.3±9.4 vs 53.7±8.1,P<0.01),但康复再就业能力分数低于男性(43.4±11.5 vs 47.8±12.0,P<0.05);预后特征与受教育程度显著相关(r=-0.188,-0.294,0.290,0.246;P<0.01);躯体形式障碍的疾病预后不良和心理预后不良分数均高于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适应障碍(F=5.358,P<0.01;F=7.268,P<0.01),康复再就业能力分数分别低于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适应障碍(F=4.066,P<0.01);②疑病、抑郁、精神分裂、轻躁狂、精神衰弱、精神病态等症状分数,精神质、掩饰性等个性特点,社会适应不良、自我强度等心理特征,受教育程度和性别对门诊心理治疗患者的预后特征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门诊心理治疗者的预后特征存在性别差异,与受教育程度和病种有关,受精神症状性质、个性特点、自我强度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与临床疗效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森田疗法治疗强迫性神经症疗效及出院后随访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森田疗法在在强迫症治疗中的作用及长期疗效。方法:药物合并森田治疗组31例,单一用药组33例,于入组时、治疗6周后、半年后及一年后,分别用YALE-GROWN强迫评定量表、HAMA量表评定病人,并于出院一年后用SDSSJ一表评定病人。结果:合并森田 治疗组治疗6周后至出院一年后强迫思维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单一用药组,治疗半年后合并森田治疗组焦虑症产太评分较低,出院一年后合并森田治疗组SDSS总 相似文献
19.
26例急性应激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应激障碍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6例急性应激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急性应激障碍以受教育程度低、从事体力劳动及性格内向的女性为多发,临床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精神运动障碍、情绪障碍及精神病性症状和躯体症状等多个方面,宜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结论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受多种易感因素影响,临床症状呈多样性,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疗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