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妊娠期抗梅毒治疗后新生儿先天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霉素可通过胎盘预防98%以上的先天梅毒,对胎儿无毒副作用,是预防先天梅毒的理想抗生素。研究分析妊娠合并梅毒在妊娠期经过抗梅毒治疗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母婴特征。对1982年1月~1998年12月间Dallas县医院围产保健和分娩病例回顾分析。妊娠期抗梅毒治疗后出生的先天梅毒儿为病例组,接诊断时梅毒期别和开始治疗时的妊娠周以1:1配对选择妊娠期接受治疗未发生先天梅毒者为对照组。妊娠合并梅毒治疗方案符合199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OC)的标准,Ⅰ、Ⅱ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病程<1年):苄星青霉素G 240万U,肌内注射,在治疗后1周再次肌内注射同剂量苄星青霉素G1次;晚期潜伏期、潜伏期不清或晚期梅毒: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240万U/周,共3次;按1998年CDC方案检查和诊断先天梅毒。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范围内,妊娠期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中国,随着降消项目的开展,先天梅毒发病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妊娠期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多性伴侣、吸毒、文化程度中等、无业/待业。推荐所有孕妇在第1次就诊时采用梅毒血清学试验进行筛查,螺旋体试验和非螺旋体试验相互确诊。对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assay,TPPA)阳性的孕妇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1次/周,连续3周。梅毒感染孕产妇所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取血筛查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及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并予苄星青霉素5万U/kg肌注预防梅毒感染。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应用阿奇霉素或/和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的效果,从1994-1998年,在乌干达56个社区对性传播疾病进行随机试验,将梅毒血清学TRUST(经TPHA阳性确诊)阳性患者分为3组:单用阿奇霉素1 g口服、单用苄星青霉素2.4 MU肌注和联合应用苄星青霉素2.4 MU肌注和阿奇霉素1 g口服.在治疗10个月后评估治愈率,将血清TRUST转阴或滴度降低4倍定义为治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苄星青霉素治疗妊娠期梅毒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梅毒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产前是否使用苄星青霉素进行分组,将其分为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的观察组和未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的对照组,各50例。在产后对产妇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进行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低,娩出的新生儿多,健康新生儿更多,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低,低体重儿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对妊娠期梅毒患者使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妊娠不利结局的发生,降低先天性梅毒新生儿的娩出率。苄星青霉素治疗妊娠期梅毒具有显著的疗效,可被广泛应用于妊娠期梅毒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5.
妊娠母胎梅毒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2 6岁 ,孕 1产 0。因停经 38 3周 ,先兆临产于 2 0 0 0年 6月 19日入院待产。停经 40 天时确诊早孕 ,孕 4 月自觉胎动 ,定期产前保健 ,产科无异常发现。孕 5月时发现右手腕及腰部皮肤散在黄豆大小玫瑰红斑 ,两侧大阴唇、会阴体及肛周有湿润性丘疹 ,腹股沟处玫瑰色鳞屑性斑、丘疹。梅毒血清检查 ,RPR1∶ 32阳性 ,TPPA滴度 >1∶ 80。诊断梅毒 期。同时检测其丈夫 ,梅毒血清学试验亦为阳性。均给予治疗 ,普鲁卡因青霉素 80万 IU /d,肌肉注射 ,连续 15日 ,停药半月 ,复查血清学结果 :RPR降至 1∶8阳性 ,再给苄星青霉素 G2 40万 IU…  相似文献   

6.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方法对确诊的84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进行孕期干预,孕早期3个月内(或)一经确诊梅毒、及孕晚期3个月时各行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以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d,肌内注射,连续10~15d;路远不便者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注射,1次/周,连续3次为1个疗程。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治疗,每次0.5g口服,4次/d,连续15d为1个疗程。随访并观察其妊娠结局。新生儿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密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确诊检查,对其中RPR及TPHA阳性的新生儿进行干预,以普鲁卡因青霉素5万U·kg^-1·d^-1,肌内注射,连续10~15d。并于出生后3、6、9、12、24个月复查静脉血RPR。结果(1)84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中,已分娩772例,活产新生儿733例,行RPR检查626例,新生儿RPR阳性率为55.1%(345/626)。(2)RPR滴度≥1:8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RPR阳性率、围产儿死亡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高于RPR滴度〈1:8的孕妇(P〈0.01)。(3)新生儿RPR阳性率与孕妇治疗时机:①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与孕前未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RPR阳性率分别为22.4%(15/67)和49.6%(330/666,P〈0.01);②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与孕期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RPR阳性率分别为22.4%(15/67)和40.3%(240/595,P〈0.05);③孕早、晚期各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与仅孕晚期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比较,新生儿RPR阳性率分别为28.5%(45/158)和56.9%(95/167,P〈0.01)。孕中、晚期各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者与仅孕晚期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者比较,新生儿RPR阳性率分别为37.0%(100/270)和56.9%(95/167,P〈0.05)。(4)RPR阳性新生儿随访至出生后24个月时全部转为阴性。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的母婴传播率、围产儿预后与孕妇RPR滴度、治疗时机有关;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RPR阳性率明显低于孕前未抗梅毒治疗者;治疗后妊娠是阻断母婴传播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7.
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期特点及妊娠结局,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方法 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64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未治疗组33例,未能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1)64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一期5例(7.8%)、二期29例(45.3%)及潜伏梅毒30例(46.9%);其中治疗组分别为4例、20例及7例,未治疗组分别为1例、9例及23例。(2)治疗组孕妇早产、死胎、死产均为0,新生儿先天梅毒为3例(9.7%)。未治疗组早产4例(12.1),死胎11例(33.3),死产3例(9.1),新生儿先天梅毒10例(30.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1)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梅毒为主,由于症状及体征不明显,容易误诊。因此,对梅毒高危妇的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2)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有不良妊娠结局,但在妊娠期行规范并及早的抗梅毒治疗,能很好地控制早产、死胎,但不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的临床特点及其对妊娠和围生儿的不良影响。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妊娠期梅毒86例(早期梅毒61例;晚期潜伏梅毒6例;病期不明潜伏梅毒1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动要求人工流产2例,选择自然分娩31例,剖宫产53例。共分娩84例新生儿,其中先天梅毒儿2例,新生儿血清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均为阴性30例,新生儿血清TPPA阳性、RPR阴性41例,新生儿血清TPPA、RPR均为阳性(滴度均为1∶8以下)11例。52例血清TPPA阳性新生儿经1~6个月随访均自行转阴,先天梅毒儿经治疗及随访未发现异常。结论:加强产前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妊娠期梅毒,妊娠期梅毒经积极治疗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妊娠合并梅毒现况调查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目的 了解上海市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为采取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 ,对象是 1999年 9月 2 0日至 12月 2 0日在本市 2 9所医院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的所有孕产妇。调查内容包括、婚育史、实验室检查与患者治疗、妊娠结局及其新生儿实验室检查等。 结果  12 32 4例孕妇中妊娠合并梅毒 39例 ,发生率为 3.16‰ ,均为早期梅毒 ,其中潜伏梅毒35例占 89.7% ; 期梅毒 3例占 7.7% ; 期梅毒 1例占 2 .6 %。患者平均年龄 (2 7± 5 )岁。与梅毒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夫妇的文化程度、职业、婚前医学检查时梅毒的阳性结果以及孕妇本人的性伴数和户口所在地等。接受治疗者仅占 6 4.1% ,新生儿接受血清学检查者仅 48.7%。 结论 上海市妊娠合并梅毒的发生率较高 ,以潜伏梅毒为主 ,分布广 ,危害大 ,治疗和随访不规范 ,急需制定相应的防治常规并在妇产科医护人员及育龄妇女中普及梅毒防治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患者,38岁,因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8天,腹胀不适4天,加重1天于2010年5月31日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妇产科。平素月经尚规律,末次月经2010年5月4日。2010年5月10日在我院辅助生殖中心行IVF-ET长方案治疗,5月24日移植3个胚胎于宫腔内,并予黄体酮胶囊100mg口服,每日2次,黄体酮注射液40mg,肌内注射,每日1次后续治  相似文献   

11.
剖官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s pregnancy,CSP)临床不常见,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后发生双孕囊CSP更罕见.现报告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IVF-ET后发生的双孕囊CSP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处理. 一、病例资料 患者37岁,因IVF-ET术后40d,不规则阴道出血10d,于2010年11月2日入院.妊4产2,剖官产2次(有2子女,体健,现患者移居香港),人工流产2次,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后10年.2010年8月,因要求妊娠在我院行IVF-ET助孕治疗.应用黄体中期长方案促排卵,移植后予黄体酮40mg肌内注射,每天1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52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中,38例孕产妇在产前检查时诊断,平均诊断孕周为(21.45±9.95)周;另14例为分娩时实验室检查发现。51例患者为潜伏梅毒,1例表现为二期梅毒。38例产前检查时确诊的梅毒患者中,32例接受了抗梅毒治疗。妊娠结局为终止妊娠2例、自然流产1例,死胎2例,早产6例,足月分娩41例。47例新生儿中,发生7天内死亡1例,先天梅毒2例。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以潜伏梅毒为主,妊娠早期的梅毒筛查及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可以阻断梅毒母婴传播,减少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 病历摘要患者2 8岁,因宫腔内人工授精术后13天,腹胀3天,于2 0 0 3年3月31日9时35分急诊入院。患者3月17日曾在我院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其方法为:于月经周期第2天予阿拉瑞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15 0 μg肌内注射共11天,月经周期第3天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共10天,总用量2 6支,当3月15日B超提示双侧卵巢共有2 0余个卵泡形成,尿LH(+)时即给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10 0 0 0U肌内注射。3月17日行一次肌内注射4 0mg黄体酮。于受精10天(3月2 7日)患者开始出现全腹胀满,继而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入院前1天腹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鼠CDC25B蛋白S149位点对小鼠1-细胞期受精卵发育的影响及S149位点与S321位点的关系。方法:构建pBSK-CDC25B-S149A和pBSK-CDC25B-S149A/S321A突变体,体外转录成mRNA;采用小鼠超排卵技术取G1期受精卵,显微注射CDC25B-WT-mRNA和突变CDC25B-S149A-mRNA、CDC25B-S149A/S321A-mRNA,观察其对受精卵发育、M期促进因子(MPF)活性及CDC2-pTyr15磷酸化状态的影响。结果:CDC25B-S149A-mRNA注射组受精卵卵裂率明显高于CDC25B-WT-mRNA注射组,MPF活性提前1 h达到高峰;而联合突变体CDC25B-S149A/S321A-mRNA注射组卵裂率又显著高于CDC25B-S149A-mRNA注射组。结论:在小鼠1-细胞期受精卵有丝分裂过程中,蛋白激酶A(PKA)对小鼠CDC25B蛋白S149位点的磷酸化修饰是控制受精卵G2/M转换的重要方式,并且S149位点与S321位点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失败19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 (MTX)单次肌内注射治疗异位妊娠失败的原因。方法 :MTX单次 5 0 mg/ m2肌内注射 ,最多注射 2次。结果 :治疗 5 1例 ,成功 32例 ,成功率 6 2 .74% ,失败 19例 ,失败率 37.2 5 %。结论 :患者症状轻 ,没有明显内出血情况 ,能动态观察血 HCG变化 ,血 HCG<15 6 2 5 IU/ L,B超盆腔包块 <5 0 m m,后穹窿积液 <30 mm× 30 mm,MTX单次肌内注射成功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药物保守治疗条件的输卵管妊娠患者4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单次肌内注射MTX0.4mg/(kg.d);研究组21例第1、2天单次肌内注射MTX0.4mg/(kg.d),空腹口服米非司酮100mg/d,第3天单次肌内注射MTX0.4mg/(kg.d)。两组定期监测血β-HCG水平,B超监测包块缩小情况。结果:研究组治愈率95.2%(20/21),对照组治愈率85.0%(17/2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β-HCG转阴时间,包块缩小值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对符合药物保守治疗条件的输卵管妊娠患者,MTX(50mg/m2)单次肌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100mg口服,每12小时1次,连服6次,效果好,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妊娠合并梅毒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性传播疾病(STD).70年代末以来,随着吸毒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病例增多,梅毒发病率随之增高.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报道1993年美国一期及二期梅毒的发病率为10.4/10万.徐文严等[2]报道我国梅毒发病率1993年为0.81/10万,1994年为1.72/10万,而1995年达3.91/10万,近3年平均递增137.13%.  相似文献   

18.
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三种方法探讨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 (MTX)单次肌内注射 ,5 氟尿嘧啶 (5 -FU)宫腔注射 ,米非司酮配伍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比较。方法 :对先后收治的 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 ,A组 2 0例 ,将甲氨蝶呤 50mg单次肌内注射 ;B组 2 0例 ,5 氟尿嘧啶 50 0mg宫腔注射 ,隔日 1次共 3~ 4次 ;C组 2 0例 ,口服米非司酮 2 5mg,1日 3次共 2天 ,第 3天始静脉注射甲氨蝶呤 50mg。三组均于停药后 1周查血 β HCG ,了解其下降情况 ,直至正常。结果 :三组成功率分别为 78.2 5 % ,76 .1 2 % ,86 .31 %。三组在年龄、孕龄 ,治疗前血 β HCG值和异位妊娠包块直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三种方法间两两比较 ,其中米非司酮配伍甲氨蝶呤治疗方法较优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关于防止产后出血和减少分娩第三期合并症的措施无显著改进。本文通过140例病人治疗分析肯定了PGF_(2α)对分娩第三期病人有良好作用。作者在本试验前做了2次预试验。首先是测定了13例分娩第三期病人的脐动脉压,将病人分3组,分别用PGF_(2α)(6例),麦角新碱(3例)和生理盐水(4例)静脉注射。从所得的脐动脉压的典型曲线显示:PGF_(2α)能显著增高脐动脉压并使其处于挛缩状态,而麦角新碱升压作用微小。第二次预试验是在20例妇女行剖腹产时,于胎儿娩出后,将PGF_(2α)1~2 mg直接注入子宫肌内,直观PG-冲  相似文献   

20.
患者 3 2岁 ,孕 3产 1,因停经 61d ,阴道点滴状出血伴下腹部不适 2 0d ,腹痛加重 4d ,于 2 0 0 1年 5月 1日 5时 3 0分入院。患者于停经 40d时出现阴道出血伴下腹部不适 ,在本院行B超检查示宫内双胎妊娠 ,行保胎治疗。此次入院前4d腹痛逐渐加重 ,查尿蛋白 (+++) ,血白细胞 18 6× 10 9/L ,血红蛋白 96g/L ,考虑为妊娠合并泌尿系统感染 ,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及肌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用药后腹痛无减轻而急诊入院。身体检查 :体温 3 6 5℃ ,脉搏 96次 ,呼吸 2 4次 ,血压 10 5 / 70mmHg(1mmHg =0 13 3kPa) ,中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