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例1,患者女性,66岁。临床诊断: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Ⅱ型和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慢-快型)。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房性早搏,短阵房颤。多数导联P波呈双峰,P波时限>0.12s。24h动态心电图显示:阵发性快速房颤伴心室长间歇(2.64s),频发房性早搏。超声心动图示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心房起搏对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房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9例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于射频消融成功后给予心房起搏(RAA起搏,DCS起搏和双心房起搏),分别测定不同起搏状况下RAA处的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和心房传导时间(RAA-His,RAA-DCS)。结果:DCS和双心房起搏后,RAA起搏相比较,RAA处的心房传导时间明显缩短,ERP显延长(P<0.01);且DCS起搏与双心房起搏相比,前对心房传导时间和ER的影响更为显。14例阵发性房颤病人(包括既往有阵发性房颤病史和起搏过程中诱发房颤的思)与25例非阵发性房颤病人相比,前RAA起搏时的心房传导时间较长,ERP较短(P<0.05)。结论:DCS起搏和双心房起搏可改变心房的电生理学特性,缩短心房传导时间,延长ERP,其中尤以DCS起搏的改变最为显。心房起搏对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改变可能是其治疗和预防房颤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4.
慢快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器类型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评价起搏器治疗慢快综合征的疗效,积累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时起搏器选择的经验。方法 对35例慢快综合征患者分组进行单腔VVI、AAI和双腔DDD起搏器治疗,并在植入起搏器后1年内进行随访。结果 接受DDD和AAI起搏器的患者,房颤的发作情况均大为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气促等,在植入AAI和DDD起搏器后半年内全部消失。而植VVI的患者,症状虽然有改善,但不及另外两组。所有病例在1年内,起搏阈值均无明显的改变及组间差异。结论 对于合并阵发性房颤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患者,应积极选用AAI及DDD起搏器治疗,选用AM起搏器的病例应具备:①阵发性房颤发作频度每周不超过2次;②持续时间不超过2h;③多能自行恢复窦性心律;④房颤发作心室率≥80次/min。  相似文献   

5.
6.
食道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6例李瑞杰,田中华,陈晓燕,刘键(临沂地区人民医院,郯城县中医医院)关键词食道心房起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刺激迷走神经和药物治疗是临床常用方法,但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心房-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慢-快综合征)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快综合征,术后随访8个月,观察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情况及心功能,结果:双心房-右室起搏(起搏频率7-80次/min)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次数,心功能恢复,结论:双心房-右室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心房起搏对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探讨其治疗房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 9例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 ,男 2 3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7.8± 12 .4岁 ,其中 5例有阵发性房颤病史。于射频消融成功后给予心房起搏 (RAA起搏 ,DCS起搏和双心房起搏 ) ,分别测定不同起搏状况下RAA处的心房有效不应期 (ERP)和心房传导时间 (RAA -His,RAA -DCS)。结果 DCS和双心房起搏后 ,与RAA起搏相比较 ,RAA处的心房传导时间明显缩短 ,ERP显著延长 (P <0 .0 1) ;且DCS起搏与双心房起搏相比 ,前者对心房传导时间和ERP的影响更为显著。 14例阵发性房颤病人 (包括既往有阵发性房颤病史和起搏过程中诱发房颤的患者 )与 2 5例非阵发性房颤病人相比 ,前者RAA起搏时的心房传导时间较长 ,ERP较短 (P <0 .0 5 )。DCS和双心房起搏可显著减轻阵发性房颤病人的心房传导延迟 ,延长ERP(P <0 .0 1)。结论 DCS起搏和双心房起搏可改变心房的电生理学特性 ,缩短心房传导时间 ,延长ERP ,其中尤以DCS起搏的改变最为显著。心房起搏对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改变可能是其治疗和预防房颤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起搏治疗对阵发性房颤的预防作用,并针对房颤不同的发作特点,选择理想的起搏模式.方法:3例阵发性房颤、病窦慢-快综合征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0岁,2例安装Vitatron Selection 900E、1例安装Pacesetter Integrity 5346抗房颤起搏器.房颤由多个房性早搏诱发者采用房早后反应(post PAC response,PPR)及房早抑制(PAC supression,PS)两种起搏模式,房颤由单个房早触发者采用起搏调控(pace conditioning,PC)或动态心房超速抑制(dynamic atrial overdrive,DAO)模式.术后随访3~5个月,比较抗房颤起搏治疗前后房颤负荷、房颤发作频率、房性早搏的变化.结果:抗房颤起搏治疗后1例患者房颤负荷(h/d)、发作频率(episodes/d)、房性早搏(beats/d)明显降低(0.06 vs 0.29、2.15 vs 11.28、1 340 vs 4 700);1例患者改善不明显(1.18 vs 0.76、1.48 vs 4.59、1 688 vs 1 206);1例采用DAO起搏患者3项指标均有增加,联用胺碘酮后明显降低(0.04 vs 2.48、0.12 vs 30.66、780 vs 8 446).结论:部分病窦慢-快综合征采用抗房颤起搏治疗,不仅有效治疗缓慢心律失常,还能预防房颤发作.单纯抗房颤起搏效果不佳时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可有效降低房颤负荷,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0.
VVI起搏作为一种传统的起搏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一定的历史,然而由于VVI起搏器植入后不能保持房室同步,而且房颤的发生率高而受到临床医生关注.拟从VVI起搏方式对机体的影响,VVI起搏与房颤的关系,VVI起搏后房颤的发生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虽然有部分老年人虽有房颤,而无自觉症状,但大多数老年人的阵发性房颤都有器质性心脏改变。因此老年人房颤在病因、病情和治疗上有着一定的区别。本文就我院10年来收治的老年阵发性房颤68例做一初步分析,以便为今后正确处理此症提供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对3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联用缬沙坦每天80mg,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89.5%和84.2%;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7%和73.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能够降低房颤、房早、房速的发生率,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余浪 《中国医学创新》2007,4(8Z):147-147
胺碘酮是目前对于治疗心律失常应用十分广泛,且最有前途的药物之一。阵发性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功能恶化、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而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特别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为首选。我院2003年4月-2006年12月收治的4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口服盐酸胺碘酮片复律和维持窦律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白冀新 《新疆医学》2005,35(6):111-112
食道心房起搏技术自从1978年在我国应用以来,由于其所用检查设备和操作简单,在临床、电生理方面的突出作用和无创伤性及对患者的痛苦较少,已在我国迅速开展,临床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6.
阵发性房颤54例食道心房调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尤以阵发性房颤多见。我院自1989~1996年8年间对54例原因不明的老年人阵发性房颤进行了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以下简称TEAP),以讨论其诊断价值。1对象和方法本组54例均为住院病人,男39例,女15例,年龄60~82岁,其中60~64岁8例,65~69岁7例,70~74岁22例,75~79岁15例,80岁以上2例。70岁以上占72%。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胸部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临床诊断为原因不明的老年人阵发性房颤。受检者在检查前均停用有关药物至少48小时。取平卧位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 (慢 -快综合征 )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 ,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 ,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 -快综合征。术后随访 8个月 ,观察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情况及心功能。结果 :双心房 -右室起搏 (起搏频率 70 - 80次 /min)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次数 ,心功能恢复 级。结论 :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慢 -快综合征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8.
郝振 《吉林医学》2011,32(22):4661-4663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它正在成为一个公共健康问题。此外,房颤可降低生活质量,但与合并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对房颤患者来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恢复、维持窦性心率是呈正相关的。房颤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升高,5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低于2%,而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则为13%。尽管房颤治疗首选药物治疗,但在6~12个月间的复发率高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 7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联用缬沙坦每天85mg,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89.5%和84.2%; 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7% 和73.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能够降低房颤、房早、房速的发生率,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254例70岁以上老年人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早期效果并进行对比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997年6月至2002年1月住院治疗的254例70岁以上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男180例,女74例,平均年龄82±4岁.距首次房颤发作时间最长21年,最短1周,平均6±3年.确诊房颤的基础病因为冠心病90例,高血压3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5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4例,肺心病18例,心肌病6例,甲状腺机能亢进3例,风心病2例,特发性房颤3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