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温病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括现代医学多数传染性疾病和部分感染性疾病在内的中医温病学,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于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并至今有效的指导着中医临床。由于温病学对温病的分期方法与现代医学对传染病分期方法的认识是一致的,并且温病的一些临床症状亦可用现代医学病理学基础加以解  相似文献   

3.
李广钧 《北京中医》2003,22(3):23-24
吾从事中医工作近 5 0年 ,但只是医务界的普通一兵。因此 ,所谈“反思”的观点 ,也就没有任何顾忌。综观中医之林 ,古之先贤 ,近今大师 ,莫不谓医之学问舍内、难、伤寒、金匮则无出路之可言。然而这一观点却被部分学者视之为“复古”、“泥古”。岂不知此乃研习中医学之基础。若从中医药学的历代发展史来看 ,几千年来 ,每一历史时期 ,中医药学都是在发展 ,在充实新的观点、新的内容 ,甚至在吸取国际上的诊断、治疗、药物等来完善自己的体系。而所有这些都是在继承内、难、伤寒、金匮的基础上(当然有人硬不承认 ) ,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  相似文献   

4.
试论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温病”范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茂刚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5):295-296,297
论述了病毒性心肌炎符合温病的一般特点;同心悸,怔忡,胸痹等病相比较而言把该病归为祖国医学“温病”范畴更为合理,在临床治疗上也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而且最后进一步提出其究竟属于何种具体温病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吕林  黄穗平 《中医杂志》2013,(5):449-450
温病学是以叶天士所著的《温热论》为代表,为中医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叶天士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然而民国名医彭子益运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重新阐述了《黄帝内经》对温病的认识,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同时列出了不同温病时期所采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论中医学的“预防医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医学在其形成发展的两千年中,积累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的内容,不但有明确的“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而且还有着整套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体现在环境卫生、传染病学、隔离及预防接种等诸多方面。如:“上工治未病”与“重视正气”,体现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天人合一”,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从《伤寒论》、《温疫论》到《温病学》,中医传染病学逐渐确立;中医学的“种痘术”,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7.
1 中医在治疗非典中应负有责任1 1 国人的企望和要求 中医应当发挥治疗非典的作用 ,是广大群众的要求。国人受难 ,非典肆虐 ,染及四方 ,造成灾害 ,抗击非典责无旁贷 ,中央领导一再提出中西医结合。1 2 历史的经验可以借鉴 历代曾多有温疫流行 ,并随之名医备出 ,明清之际形成温病学派 ,吴又可的《温疫论》 ,内容丰富 ,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均有建树。三焦及卫、气、营、血辨证各有专论。1 3 近日同行广东省中医院总结的经验十分可贵 笔者作为肺系病专家年初曾应邀前往广东省中医院会诊之时 ,已见其应用中医药治疗非典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2003年人们对SARS的恐慌至今还令人难以淡忘,新近的禽流感疫情又不断地惊扰着人们的安宁。无论是SARS还是禽流感,在中医学中都属于温病的范畴,是具有热性病性质的流行病,被称为温疫。面对可能发生的大范围人禽流感流行,中医学如何应对?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著名中医温病专家周耀庭教授。  相似文献   

9.
微生态失调与免疫功能紊乱属中医学“邪气”范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本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属于中医学“邪气”范畴。中医学“邪气”包括了一切可导致人体功能紊乱、内外环境失衡的因素。当人体受到某些异常影响时可使微生态平衡受到干扰和破坏,出现微生态失调,微生物发生定性、定量的或定位的改变。微生物系统的生物屏障作用被削弱,外籍菌或致病菌入侵、定植、繁殖。微生物的一些作用由生理型转变为病理性,形成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产生病原微生物,微生态系统由“正气”状态向“邪气”状态转化。从免疫学角度考察,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物质等与由于免疫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等均归属于邪气。前者为外邪,后者为内邪。其具体表现为菌群密集度增高、菌群多样性降低、优势细菌发生改变.致病菌增加;抗体IgG、IgM、IgA均低下。CD4/CD8比值呈现倒置(0.99),血清补体C3滴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非典”与温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典”以发热为主症,具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中医“温疫”范畴。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阐述了温疫学说的发展源流,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探讨温疫的辨治规律。湿热疫主以透达、攻下,拟达原饮化裁;暑燥疫主以清热解毒,拟清疽败毒散化裁。推测此次“非典”属湿热疫的可能性较大,依其病情发展可分早、中、极、恢复4期。中医学宝库蕴藏着丰富的防治温疫的有效经验,运用于“非典”,需作新的探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李有田  李冰  任继学 《中医药学刊》2004,22(6):1116-1118
2003年上半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在我国部分地区突发蔓延,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中,全国中医药同仁和广大医疗卫生人员一道,团结一心,忠于职守,不怕牺牲,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思想品质,终将战胜“非典”(SARS)。  相似文献   

12.
张志刚  蔡钢 《河北中医》2012,34(5):651-652,655
目的分析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手足口病患儿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并探讨手足口病与中医"温病"理论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收治的268例住院及门诊手足口病患儿从发病的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职业分布、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石河子地区手足口病的发病多为散发,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6~8月为高发季节,以5岁以下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临床发病以轻型多见,起病急,可见发热、口腔疱疹、皮疹等。结论手足口病符合中医"温病"的临床特点,该病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造成了危害,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应将防治措施重点放在幼托机构,并在6~8月作为防控重点期,加强知识宣传,提高家长与教师的卫生意识,可最大限度的控制该疫情。  相似文献   

13.
邵文彬  朱丽红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21-2222
“毒”是中医学中应用广泛、涵义多样的一个概念,《辞源》中解释有三:一为恶也,害也;二为痛也。苦也;三为物之能害人者。笔者仅就温病学中“毒”的概念和临床意义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2):73-73,83
5月8日 卫生部发布《公共场所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消毒指导原则(试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试行)》。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SARS病毒全基因组芯片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19.
风温病是冬春季最常见的流行病 ,它包括了多种以肺系为病变中心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其外因的产生 ,是因为春季阳气升发 ,气候温暖多风 ,或冬季气候反常 ,应寒反暖 ,易生成风温病邪 ;内因则是人体经过一个冬季的保养收藏 ,内热蓄积 ,再因寒温失调 ,或起居不慎 ,卫外机能减弱。适遇时令风温外邪 ,首先犯肺 ,内外两阳相合 ,致肺气郁闭 ,痰热壅结 ,热邪熏灼 ,血络受损 ,出现一系列症状。本病的转归 ,一般经过卫、气分阶段 ,病邪即可逐渐消退 ,而逆传心包、邪陷气脱的危重变化较少见。病后期可见有气阴耗伤的表现。对于今年世界范围流行的…  相似文献   

20.
杨晓宇 《国医论坛》1994,9(5):43-45
“存津液”对温病的治疗及其预后是极为重要的。在温病发展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伤津耗液的病理变化;同时,扶除温热之邪又必须借助于充足的阴津方可制胜.近年来,在温病“存律液”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综述如下。1湿病与明津传统的观点认为,温病的临床特点,是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若不注意保存津液,则不仅传变迅速,且易逆传心包,所以吴锡玻特别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张氏[门指出,“冬不藏精”是湿病发生的基础,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精气亏损的程度与发病证型的浅深、轻重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