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概述 眼球有其独特的解剖学结构——血眼屏障。由于其屏障的存在,全身用药后难以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由于角膜表层为亲脂性、内层亲水性的特点,目前全球的眼用滴剂和膏剂均不具备同时既脂溶又水溶的特性,致眼科的局部用药后难以达到有效的眼内浓度,而有效的眼内药物浓度是治疗众多眼病的关键,因此改变眼用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型,是提高眼内药物浓度的重要措施,数十年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人们曾试图用胶原罩、微包囊、脂质体作为药物缓释载体植入结膜下以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减少用药次数和剂量,以提高眼内药物浓度,但结果均不理想,所以寻找一种对眼组织无刺激性、组织相容性好、可控制药物释放时间的载体,把药物与载体共同制成一种可供眼内植入的缓释系统,可在使用很少药量的情况下能在眼内长期、稳定释放,并形成有效的眼内药物浓度,达到治疗一系列需长期全身或局部频繁用药的难治性眼病的目的。长期全身用药,不仅有毒副作用,并且增加昂贵的医疗费用。在我国和发达国家医疗保险中的药费问题都是困扰政府医疗支出的重大问题,研制释药系统对我国的医疗保险改革也会起到重要。眼内植入型释药系统的研制,是在眼科用药方式的一场革命,不仅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眼科临床中,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缩瞳剂、散瞳剂较为常用。一、抗生素 1.青霉素G 眼内通透性:青霉素G属高分子、水溶性、高度离子化物质,难以透过正常眼组织的各种生物膜屏障。局部用药一般不能在眼内形成有效治疗浓度。虽然全身用药进入眼内浓度很低,但可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尤其当眼部炎症使生物膜屏障遭到破坏时,进入眼内的药物浓度会明显增加。结膜下注射较全身用药进入眼内浓高,维持时间长。临床应用:青霉素G对敏感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是可观的。但由于局部应用易产生过敏反应,亦  相似文献   

3.
眼科用药与全身用药不同,因为眼的组织结构特殊,用一般全身给药方法,都不易达到眼内有效浓度,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合理使用药物,确保眼内获得药物的高效浓度是很重要的。故在预防和治疗眼病时,为达到易吸收、快速使用,常选用药物直接滴入或涂入结膜囊的局部点眼方法。我们从2002年8月起鼓励病人参与点眼护理活动(简称实验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脉络膜疾病的治疗中,以往没有可直接作用于脉络膜的给药方式.为达到眼内有效药物浓度,全身用药所需药物剂量通常较大,在缓解疾病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出现药物固有的副作用.同时,部分药物的全身禁忌症大大缩小了其适应症范围.常用的局部给药途径,如筋膜下给药因需透过巩膜至脉络膜,因此,脉络膜内药物浓度低,分布不均,范围有限,并可能损伤巩膜、球筋膜及眼外肌等[1].玻璃体内给药的出现使药物到达脉络膜更为容易,增加了脉络膜局部的药物浓度,但可引起视网膜毒性、眼压升高、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及色素上皮层撕裂等并发症,且扰动玻璃体结构,可致玻璃体浑浊及增殖等[2].为减少用药量,提高局部有效药物浓度,减少治疗的并发症,近年来开始使用脉络膜上腔给药的方法治疗脉络膜的疾病[3].  相似文献   

5.
浅谈局部长期或大剂量用药致角膜、结膜的损害眼科学教研室(046000)杨秀珍,罗锦昶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程付芳,平爱忠由于眼球解剖的特殊性及特殊的代谢方式,眼科以局部用药为主。局部用药既能迅速地达到药物在眼部的有效浓度,又能减少一些药物在全身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翼状胬肉是一种结膜增生性疾病,临床常见,特别是在海岛,其发病率更高,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角膜缘部的增殖压力可抑制结膜上皮及血管长入角膜组织;当角膜缘干细胞功能下降或缺乏时,造成角膜缘屏障功能下降,可使结膜组织和新生血管长入角膜内形成胬肉[1].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角膜穿孔伤兔眼血-眼屏障的改变以及静脉注射环丙沙星后药物在眼内的渗透性。方法 15兔各右眼为实验组,左眼为对照组。右眼行角膜穿孔伤后1 h静脉注射环丙沙星,用药后0.5 h,取房水及玻璃体,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丙沙星浓度,用双缩脲法测定房水蛋白含量。结果 实验组房水蛋白含量(12.641 ±6.786)g/L高于对照组的(2.739±1.111)g/L(P﹤0.01);实验组房水环丙沙星浓度(1.365±0.588)ug /ml高于对照组的(0.669±0.329)ug/ml(P﹤0.01);房水蛋白的含量与房水环丙沙星的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677(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玻璃体中环丙沙星浓度均很低,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角膜穿孔伤可以影响血-房水屏障,使其通透性明显增加;房水中环丙沙星的水平也明显提高,其浓度显著高于大部分眼内致病菌90%菌株最小抑菌浓度(MIC90s),为环丙沙星作为角膜穿孔伤和白内障手术后性眼内炎静脉预防性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吸收、分布才能到达作用部位,发挥药理作用.而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体内的一系列跨膜转运过程,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药物的细胞膜渗透性对于药物发挥疗效起着关键作用,并且药物的活性、毒性及其他生理过程都取决于其膜渗透性[1].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眼部药物递送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目前眼部给药的主要屏障包括角膜、结膜屏障,血房水屏障、血视网膜屏障等,以及一些新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如结膜下、巩膜给药和离子电渗疗法等。以环孢素A为例介绍了一些克服眼部屏障的给药方法。尽管眼部给药系统目前已取得了进展,但药物递送到眼的后段仍有较大的难度,需要进一步开发更有效的眼部药物递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新型免疫抑制剂J2-NS兔结膜下注射后在外周血及眼内组织的分布。方法 8~12周龄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18只(36眼),结膜下注射J2-NS,分别于注药后1、3 d,1、2、3、4周后取角膜、房水、虹膜以及外周血,HPLC法检测组织内的药物浓度(n=6),并使用WinNonlin药代动力学软件计算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J2-NS兔结膜下注射后,观察期内在组织中均可检测到药物浓度。1 d到4周内血清药物浓度为(11.19±0.33)~(13.23±0.84)ng/mL;眼部组织中角膜的药物浓度最高,而在房水和虹膜内的药物浓度较低。在角膜内,1 d到4周内药物浓度为(5.72±1.67)~(11.86±4.35)ng/mg,峰浓度(Cmax)为11.861 3 ng/mg,达峰时间(Tmax)为1 d,曲线下面积(AUC)为201.561 5 ng/(mg.d),半衰期(T1/2)达45 d。结论新型免疫抑制剂J2-NS在结膜下单次注射后药物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及角膜内,且在长时间能够维持有效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1.
药源性角膜病变是全身和眼局部用药引起的角膜病变,也称毒性角膜病变,临床表现多样,易与其他角膜疾病混淆,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严重威胁视力。近年来,随着眼局部用药种类增多,局部药物毒性所致的角膜病变也逐渐引起临床医师注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人类血-眼屏障正常情况下环丙沙星在眼房水内的药物水平?【方法】 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在我院住院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病人45例(45眼),按2∶1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手术前1 h静脉注射环丙沙星(200 mg),两组术中取房水,用双缩脲法测定房水蛋白含量,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房水环丙沙星浓度?【结果】 白内障病人房水蛋白含量是(0.067 ± 0.037)g/L,环丙沙星浓度是(0.172 ± 0.060)μg/mL?【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病人血-房水屏障基本正常;血-眼屏障正常情况下,静脉注射环丙沙星房水中药物浓度不能达到大部分眼内致病菌90%菌株最小抑菌浓度,提示静脉注射环丙沙星不能单独作为白内障病人手术前预防性用药?  相似文献   

13.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皮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的控释制剂。经皮给药系统是无创伤性给药的新途径,其优点表现为: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PH、食物和药物在肠道移动时间等复杂因素影响;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可持续控释给药速度;用药部位在体表,中断给药方便。但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等原因,很多药物穿过皮肤的渗透速率很低,经皮到达体内的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因此,克服皮肤的屏障作用,促进药物在一定时间内透皮渗透达到治疗量,是许多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透皮吸收促进剂已成为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的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加替沙星眼用凝胶制剂(G组)和加替沙星滴眼液(D组)单次给药后兔眼角膜、结膜和房水中的药物浓度。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双眼给药,分别于给药后5、10、15、30、45、60、120、180、240和360min处死兔子,采集角膜、结膜和房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结果 G组角膜、结膜和房水中药物的达峰时间分别为10、10和60min;达峰浓度则分别为36.065±16.728μg/g、37.460±16.333μg/g和3.010±0.658μg/ml;G组各组织中4h前所有时间点的药物浓度均显著高于D组对应时间点的药物浓度(P<0.05);AUC(0~360)分别为2296.617μg/(g·min)、1402.143μg/(g·min)和271.558μg/(ml·min),分别是D组相应组织中加替沙星AUC(0~360)的4.7、8.6和4.1倍。结论 加替沙星眼用凝胶与加替沙星滴眼液相比,可在兔眼结膜、角膜及房水中达到更高的药物浓度,进入兔眼组织和房水的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5.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 Idelivery systems,TD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良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控释新剂型。TDS是无创伤性给药的新途径,其优点表现为: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pH、食物和药物在肠道移动时间等复杂因素的影响;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可持续控制给药速度,用药部位在体表,中断给药方便。但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使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渗透速度难以满足治疗需要,因此在TDS研究中,克服皮肤屏障作用,促进药物在一定时间内透皮渗透达到治疗量,是许多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不同药物,促进其透皮渗透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药剂学方法、物理方法和其它方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结膜囊菌群分布,探讨白内障围术期用药及用药途径与眼内感染的相关性,为防治白内障术后感染、规范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2年7月佛山市顺德区桂洲医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患者205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单纯结膜囊用药组(A组)和结膜囊用药联合全身用药组(B组),术前均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A组给予眼部局部敏感抗菌素滴眼液。B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全身应用抗生素,比较两种用药方式术后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共205例(眼),术后观察2~4d,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跟内感染。结论尽管白内障术前患者结膜囊内大多存在致病性细菌和条件致病菌,但通常只需通过眼部局部敏感药物使用,即可达到预防术后眼内感染的效果,从而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耐用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球结膜下注射是将药液注入球结膜下,药物通过角膜的淋巴网的单纯扩散作用进入眼内房水,药物浓度大为提高并且作用时间加快,是治疗眼科病常用的一种方法。过去球结膜下注射只是通过表面麻醉后将需注入的药物注入球结膜下,注入后大部分病人由于麻醉不充分或对表面麻醉不敏感,会出现眼球及头部剧烈疼痛,部分病人由于忍受不了疼痛因此中断治疗使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8.
翼状胬肉治疗多以手术为主.常规的翼状胬肉手术主要有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和翼状胬肉结膜下转移术,手术方法简单,但术后复发率高,有报道其常规手术复发率高达89%.抗代谢药物由于角膜上皮毒副作用限制了它的应用,而且它的术后复发率也有24%[1].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对眼部酸性化学伤的治疗,除结膜囊充分冲洗外,主要用磺胺嘧啶钠结膜下注射以起中和作用,但磺胺嘧啶钠为碱性溶液,pH值可达9左右,结膜下注射时其碱性可以造成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引起疼痛、组织水肿,从而影响角膜缘血循环的恢复,对伤后组织恢复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20.
应用丝裂霉素C对结膜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多浓度组丝裂霉素C(MMC)术中应用对兔结膜瘢痕的影响,确立适宜用药浓度,为MMC治疗翼状胬肉提供理论依据。并改进术式,减轻MMC对角膜的损害。方法:对60只青紫蓝兔进行双眼内眦侧角结膜缘结膜瓣切开,结膜瓣下贴敷浸有不同药物的棉片,冲洗后制造角膜创面。实验分为对照组(应用NS),药物对照组(5-Fu0.25mg/ml),实验组(不同浓度MMC0.05mg/ml、0.1mg/ml、0.2mg/ml、0.4mg/ml)。术后25天、40天、60天分别进行肉眼、光镜观察,根据术后瘢痕形成情况,选择出适宜浓度。结果:0.2mg/ml MMC能有效的抑制结膜纤维组织增生,无角膜并发症和巩膜变薄发生;高浓度组可见明显的巩膜变薄;低浓度MMC和5-Fu均不能有效的抑制瘢痕形成;各组均无角膜并发症。结论:术中应用0.2mg/ml MMC,作用时间3min,能有效的抑制结膜纤维组织增生,无角膜并发症和巩膜变薄发生;术式的改进能有效的保护角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