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静脉穿刺置管在大面积烧伤病人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 2 0 0 2年 3月~ 2 0 0 3年 1 2月对 60例大面积烧伤病人应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方式建立静脉通路 ,进行抢救与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2 0 0 2年 3月~ 2 0 0 3年 1 2月 ,我院外科应用股静脉穿刺置管的方式对 60例大面积烧伤病人  相似文献   

2.
黄瑞风 《医学文选》2000,19(5):805-806
大面积烧伤病人由于皮肤大面积受损 ,体表静脉大多破坏 ,可供输液的静脉不多 [1 ]。加之较长时间的输液 ,使静脉穿刺条件极差 ,甚至无处可穿。为了探索大面积烧伤病人更为有效的静脉输液方法 ,提高输液护理的效率。我病房自1997年开始对烧伤面积 5 5 %以上的烧伤病人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输液 ,收到良好的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0例烧伤病人均来自 1997~ 1999年 6月在我科住院病例。其中男 6 9例 ,女 11例 ,年龄 10~ 75岁。烧伤面积 5 5 %~ 93% ,平均面积 75 % ,平均 °面积 6 5 %。1.2 方法 穿刺部位选择四肢、…  相似文献   

3.
大面积烧伤病人由于皮肤大面积受损,体表静脉大多破坏,可供输液的静脉不多[ 1].加之较长时间的输液,使静脉穿刺条件极差,甚至无处可穿.为了探索大面积烧伤病人更为有效的静脉输液方法,提高输液护理的效率.我病房自1997年开始对烧伤面积55% 以上的烧伤病人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收到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韦白杨 《右江医学》2005,33(6):679-680
大面积烧伤病人,伤后血容量骤减及微循环改变,机体代偿功能障碍,发生休克是烧伤早期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多管道快速补液是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纠正休克的重要措施。由于病人常规穿刺部位被烧伤,体表静脉大多破坏,在休克期穿刺困难或无法静脉穿刺,若不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将  相似文献   

5.
陈成丽  毛德莲 《微创医学》2003,22(6):945-946
小儿烧伤后毛细血管通透增高,大量体液外渗,血容量锐减,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休克是烧伤早期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扩容治疗,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的重要措施是多管道快速补液纠正休克.由于烧伤补液量多,时间长,使用普通针头穿刺,因创面及病情的影响,穿刺较困难,经常不能有效保证补液的需要,延误抢救时机,影响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6.
陈成丽  毛德莲 《医学文选》2003,22(6):945-946
小儿烧伤后毛细血管通透增高 ,大量体液外渗 ,血容量锐减 ,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休克是烧伤早期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 ,扩容治疗 ,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的重要措施是多管道快速补液纠正休克。由于烧伤补液量多 ,时间长 ,使用普通针头穿刺 ,因创面及病情的影响 ,穿刺较困难 ,经常不能有效保证补液的需要 ,延误抢救时机 ,影响病人生命。1 对象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我科 2 0 0 2年 2月~ 2 0 0 3年 8月共收治小儿特重烧伤 1 8例 ,最小年龄 1 .5岁 ,烧伤面积 2 5%~ 55%。浅 °~深 °。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 1 6例 ,成功率 1 0 0 %。…  相似文献   

7.
静脉补液是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重要的措施之一,特别在休克期快速、及时补液能够提高抗休克成功率.我科自1998年开始对超过50%的烧伤病人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收到良好效果,临床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大面积烧伤病人股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在烧伤早期是抗休克的重要措施,在体液渗出期后则是补充营养和滴入药物的重要途径[1][2],但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大面积烧伤病人皮肤受损程度多为浅二度至三度,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或呈黄褐色,给体表静脉穿刺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赢得了宝贵的抢救和治疗时机.通过对68例大面积烧伤病人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股静脉穿刺置管在严重烧伤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意  何怀玉 《四川医学》2000,21(1):63-64
近年,我们采用套管针股静脉穿刺置管于严重烧伤病人,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烧伤病人输液难的问题。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6年2月至1999年3月,对38例病人实施套管针股静脉穿刺置管45次,男25例,女13例,年龄2~46岁,烧伤面积为50%~78%。1.2 操作方法1.2.1 物品准备:根据不同年龄及穿刺血管等情况选用不同规格的静脉穿刺套管针,准备好欲输注的药液,连接一次性输液器,排尽空气备用。1.2.2 股静脉穿刺:将穿刺侧下肢外展20°~30°,外旋45°,消毒穿刺部位及术者左手食指和…  相似文献   

11.
12.
由于大面积烧伤病人常用的静脉穿刺部位绝大部分损伤,反复穿刺十分困难.因此,浅静脉穿刺置管显得尤为重要.自1998年以来,我科通过对76例烧伤患者采用浅静脉穿刺置管,在治疗大面积烧伤病人的过程中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赛梅 《广西医学》2002,24(1):130-131
静脉通道的建立 ,是抢救和治疗危重病人的关键。但因病情的特殊性 ,如 :休克 ;烧伤 (病人往往只有会阴部皮肤完整 ) ;肺部疾患和胸廓畸型 ;头颈部手术 (气管切开、全喉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后 ) ;晚期癌症 (因压迫致上腔静脉回流障碍 )等等 ,由于机体处于极度衰竭状态 ,或反复化疗和高度营养不良 ,周围循环极差 ,致使周围静脉穿刺困难 ,且不宜做颈部深静脉穿刺时 ,进行股静脉穿刺置管 ,为危重病人建立起可靠的静脉通道。以保证抢救治疗和营养供给的顺利 ,并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现将临床体会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 5 8例 ,…  相似文献   

14.
胡惠贤  方艳雅  陈彩娣 《吉林医学》2012,33(15):3322-3323
目的:探讨股静脉穿刺置管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患者成功实施股静脉穿刺置管,并重视各阶段护理措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导管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30例患者均能安全、顺利接受股静脉穿刺置管。其中27例患者术后未出现并发症,占90%;误穿动脉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导管栓塞1例,留置时间8~90 d,平均54.1 d。结论:股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最大限度解决脑血管疾病患者输液困难的难题及开放静脉营养供给的通道,更适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补液治疗及静脉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赵杏香 《广西医学》2002,24(6):914-915
特大面积烧伤病人 ,烧伤后血容量骤减及微循环改变 ,机体代偿功能障碍 ,发生休克是烧伤早期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 ,扩容治疗 ,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的重要措施是多管道快速补液纠正休克。另外烧伤后用药多 ,需持续静滴用药观察。但是由于机体遭受严重烧伤后 ,全身毛细血管痉挛、充血渗出、血栓形成及表皮真皮间水泡和组织水肿、皮肤脱落 ,常规穿刺部位均烧伤 ,在休克期穿刺比较困难 ,无法静脉穿刺 ,延误抢救时机 ,影响病人生命。1 临床资料1 1 资料 :选取 1997年 7月~ 2 0 0 0年 12月在我院烧伤病房住院的特大面积烧伤病人 2 8例 ,烧…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由于股静脉穿刺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大,再加上属于深静脉又不便管理等要求的严格性,一般情况下输血、输液是不主张做股静脉入路的。但是,在我院进行的体外循环手术对于病情较重的12岁以下患儿均作股静脉穿刺置管,因为此处不受浅静脉输注缺点之限,特别是在撤停体外循环机后根据中心静脉压及尿液滴数控制输液、输血,  相似文献   

17.
马春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4):3013-3013
<正>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中毒患者或尿毒症患者周围血管条件差或不能适应动-静脉内瘘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患者,为了保证透析效果,我院均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行血液透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院2008-2010年52例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作为临时血液透析主要血管通路的患者进  相似文献   

18.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急诊病人抢救中,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保证静脉通道通畅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我科于2002年6月~2003年6月应用静脉留置针颈外静脉置管,成功抢救了125例危重患。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自2004年1月以来,我们对9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采用股静脉解剖学定位"盲穿"采血,成功率高、病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股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及护理在重症脑血管病(SCV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1年5月以来我科收治的50例SCVD患者使用了股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结果50例股静脉穿刺置管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98%,置管时间8-60d,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股静脉穿刺置管为SCVD患者的,临床救治、中心静脉压监测、静脉高营养输入及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建立了有效的静脉通道,减轻了周围静脉损伤,减少了穿刺次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