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探讨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方法,本课题选择了30例在接受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后,体温仍高于39℃的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了静脉降温观察(即在患者静脉中滴注低温液体,起降温作用)。结果发现:静脉降温对中枢性高热有显著疗效(P<0.01),降温有效率高达100%。同时,本课题尚对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低温液体滴注试验,评估滴注前、中、后生命体征及心电图、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最后结果表明:静脉降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温方法,尤其适合于中枢性高热。  相似文献   

2.
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总结了86例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患者的护理,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综合使用各种物理降温措施,同时配合药物降温,可达到理想的降温效果,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红娣 《护理研究》2005,19(2):193-195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的,可使脑组织耗氧量增加,加重脑细胞损害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须掌握好降温时机、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有效地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周红娣 《护理研究》2005,19(3):193-195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的 ,可使脑组织耗氧量增加 ,加重脑细胞损害而危及生命。因此 ,必须掌握好降温时机、方法及注意事项 ,以有效地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 ,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中枢性高热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发生异常所产生的高热。持续高热会加速患者机体各器官的衰竭,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降温方式十分重要,而物理讲温时中枢性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本文从物理降温的时机、使用范围和降温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各种降温方法都有其利弊,我们应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  相似文献   

6.
黄允香 《全科护理》2013,11(3):266-267
脑卒中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常伴有中枢性高热、意识障碍、偏瘫等并发症。中枢性高热是脑卒中引起下丘脑综合征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为非感染性高热,体温在发病早期(48h内)可骤然升高至39℃,热型多为稽留热,多无寒战,抗生素治疗无效。持续高热可使脑血流量、脑组织氧代谢增加,造成颅内压增高,加重脑细胞损害;高热还可导致机体代谢大大增加,热能消耗,从而加速各器官的衰竭。因此,早期、及时、有效地采取降温措施,对防控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脑卒中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续建华 《家庭护士》2009,7(2):134-135
中枢性高热护理是一个系统的护理.中枢性高热发生于下丘脑、第四脑室和上颈髓部位的手术者及伤者,其特点为切口或其他部位无感染征象,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血常规正常;体温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呈稽留热,但无寒战;四肢温度不高,头部及躯干部温度极高;皮肤干燥、无汗;单纯用药物降温效果不好,物理降有一定疗效[1].  相似文献   

8.
续建华 《全科护理》2009,(2):134-135
中枢性高热护理是一个系统的护理。中枢性高热发生于下丘脑、第四脑室和上颈髓部位的手术者及伤者,其特点为切口或其他部位无感染征象,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血常规正常;体温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呈稽留热,但无寒战;四肢温度不高,头部及躯干部温度极高;皮肤干燥、无汗;单纯用药物降温效果不好,物理降有一定疗效。我院2006年5月-2008年10月对150例开颅手术和颅脑外伤后发生中枢性高热的病人所采取的降温护理进行了总结。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病人体温测量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风青  杨海新 《护理研究》2006,20(12):3204-3205
介绍了中枢性高热的特点、头部物理降温的意义及监测体温的部位和方法。认为耳温测量是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病人最理想的测温方法,测温快速、准确、安全、省时。  相似文献   

10.
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患者体温测量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枢性高热是脑卒中病人较严重的并发症,及时有效地降低体温,并控制高温是减轻脑细胞损害,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之一[1]。脑局部物理降温是抑制中枢性高热的有效手段,体温作为其最重要的监测指标,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本文就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患者体温测量的护理现状综述如下。1中枢性高热的特点中枢性高热有以下特点:(1)非感染性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2)体温在发病早期可骤然升高到39℃以上,多是稽留热,体温分布不均匀,四肢皮肤温度不高,而头部及躯干温度增高,双侧皮肤温度不对称;(3)单纯药物降温效果差,而物理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降温方法对颅脑损伤和脑出血患者所致的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和脑出血腋温在39℃以上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实验组采用降温毯降温,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冰块物理降温方法降温。结果降温4,8h后体温及降至正常体温所需时间,对照组为(38.2±0.6)℃,(37.8±0.5)℃,(24.1±17.5)h,实验组为(37.4±0.9)℃,(36.8±0.7)℃,(5.6±1.1)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806,-60.580,-4.958;P〈0.01)。结论中枢性高热患者早期采用降温毯降温效果优于冰块降温。  相似文献   

12.
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病人体温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风青  杨海新 《护理研究》2006,20(35):3204-3205
介绍了中枢性高热的特点、头部物理降温的意义及监测体温的部位和方法。认为耳温测量是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病人最理想的测温方法,测温快速、准确、安全、省时。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芹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8):1030-1030
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118例,采取综合物理降温方法有效地控制体温,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徐桂花  朱丽莎  张玉琴 《护理研究》2013,27(16):1593-1594
[目的]研究静脉输注低温液体对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效果及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中枢性高热病人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在使用传统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的同时,采用4℃~10℃低温加药液体静脉输注,对照组仅采用传统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动态观察两组病人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格拉斯哥评分的变化,连续治疗5d后对比两组降温治疗效果。[结果]在降温干预后1h、2h、6h、12h、18h,观察组降温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降温治疗5d后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输注低温加药液体对中枢性高热有显著降温效果,且能促进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李莺  李学芳 《全科护理》2011,9(33):3059-3060
中枢性高热是指损害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的非感染性高热,重型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术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枢性高热,高热可加重脑组织的损害,对愈后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如果抢救及时,降温实施治疗越早,脑保护作用越明显,效果越好[1]。而老年病人各脏器功能减  相似文献   

16.
颅脑损伤后中枢性高热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 1 8例颅脑损伤后中枢性高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文献 ,认为 ,物理降温 (温水或30 %~ 50 %的酒精擦浴 ,应用冰袋或冰帽等 )是处理中枢性高热的最有效方法 ,临床效果满意 ,并提出了降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对这类患者重点观察与护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脑温监护下中枢性高热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中枢性高热是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遭损害后,造成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过程障碍而引起的体温明显增高,是重型颅脑外伤、脑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由于高温会导致病人中枢神经系统进一步的继发性损害,因此,及时有效地降低体温、控制高热是减轻脑细胞损害,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我们对中枢性高热的病人应用在脑温的监护下降温治疗和护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并发中枢性高热是病情严重的信号,高热一般在脑出血发生后24小时内,体温迅速升高并超过39℃,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可在短时间内死亡.我们于1995年1月收治一例,经过29天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57岁,突然后颈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左侧肢体运动不灵活,1小时后出现意识丧失,唤之不醒遂来我院就诊以脑出血收入院.入院时检查:T36.5℃、P80次/分、R20次/分、Bp25/18kPa,浅昏迷,压眶有反应,被动体位,双侧瞳孔等大,直径3.0mm,瞳孔对光反射存,在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可自主活动,病理征(一).根据医嘱给予降血压、控制颅压、止血等治疗,同时给吸氧、导尿.入院7小时后T39.3℃,Bp24/13kPa并给鼻饲安宫丸1丸、利血平2mg肌注,从胃管中抽出陈旧性出血,经胃管注入凝血酶2g.而中枢高热持续13天,物理降温无效,改冬眠疗法1次/4小时静推且连续4天,体温逐渐下降至38℃以下,29天后体温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高热患者施行硫酸钠冰帽降温的效果。方法:将47例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高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采用自制硫酸钠冰帽冷敷头部,对照组采用普通清水冰帽冷敷头部,观察两组降温效果及两组冰帽各时间点的形态和温度变化。结果:实验组戴冰帽后0.5h、1h、4h、24h体温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戴冰帽0.5~3h后降温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酸钠冰帽降温效果、速度、维持时间优于普通冰帽,可广泛应用于临床重度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高热患者。  相似文献   

20.
中枢性高热患者耳温测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枢性高热患者耳温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月~12月收治神经科住院,使用电子冰帽治疗的脑血管病中枢性高热患者30例,每2h测量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同侧的耳温及腋温,用红外线鼓膜温度计测量耳温,用水银温度计测量腋温,采用自身对比法分析耳温与腋温的差异。结果(1)同一患者应用电子冰帽的耳温测量值高于同侧腋温,P<0.05;(2)应用冰帽后耳温下降幅度大于腋温下降幅度,以6h内下降最明显,P<0.01;12h、24h两部位温差相比,P<0.05。结论相同条件下,耳温比腋温更能较早准确地反映脑温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且测量耳温操作简单,节省时间,可准确提供患者脑温变化的信息,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