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型听神经瘤听力保存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显微手术58例.其中,试图听力保存的中型肿瘤22例.术前、术后行听力学检测纯音听阈(PTA)、言语识别率(SDS)和听觉诱发电位(BAE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全部58例病人中,听力得以较好保存的4例.除去未考虑听力保存的大型肿瘤,22例中型肿瘤中听力得以保存的(较好保存PTA 60dB,SDS≥50%;部分保存PTA≤60dB,SDS≥50%)9例.12例肿瘤和耳蜗神经粘连重,10例没有粘连或粘连轻.结论 肿瘤与耳蜗神经的分界面是否粘连是听力保存的重要影响因素.术中神经监测对指导肿瘤切除是有益的,但术者的局部解剖知识和显微外科技术仍是手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听神经瘤的手术中保留听力已成为手术者兴趣的焦点所在。作者对26例大中型听神经肿瘤平均直径为3.2cm的病人术中行脑干诱发电位(BAEP)观察,术后采用短声刺激器测量病人短声感受阈值,由此反映病人术后听力变化。这26例中有7例术后发生迟发性听力丧失。在7例迟发性听力丧失的病人中,术中均有可逆或不可逆的BAEP变差,5例在手术一开始均有V波,但在小脑回缩和内减压时V波即变差,呈现可逆或不可逆V被消失,其中3例主要是波幅减小,这5例术后均未测得V波,但其中有3例可测得Ⅰ波。另外2例手术开始时仅有Ⅰ波存在,但分别于肿瘤内减压或切除囊壁时消失。所有这7例病人术后听力图或短声感受阈值测定听力均较术前有明显好  相似文献   

3.
目前认为,小型听神经瘤如患者尚有足够听力,手术须尽量保存听力。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后颅窝手术(如微血管减压术)中是一种有效的听神经功能监测手段。但由于听神经瘤患者的听力已有明显损害,加上BAEP记录的波幅低,不易识别,故BAEP用于听神经瘤手术的监测很不方便。其它监测方法包括耳蜗电图及直接记录听神经颅内段的电位变化,实践证明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听神经瘤术中监测面部肌肉自发与诱发肌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经验,分析术中面、听神经解剖功能保留的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美国Nicolet公司生产的Viking—Ⅳ型和Axon公司的Epoch XP型多导术中监测仪,对收治的400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了术中监测面部肌肉自发与诱发肌电图和BAEP。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对患者进行面、听神经功能评估。结果肿瘤全切388例(97.70%),次全切9例,死亡3例。本组病人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5.97%,功能保留率为91.94%。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完全性永久性面瘫11例,面部麻木23例,角膜溃疡18例,耳呜29例,后经颅神经瘫痪28例,轻偏瘫3例,听力完全丧失139例。结论通过面部肌肉肌电图及BAEP的监测,可以准确判断颅神经的位置,最大程度避免颅神经的损伤。术中面部肌肉自发与诱发肌电图和BAEP监测,对听神经瘤外科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减少了手术的风险,使用得当可降低手术的致残率,应该成为听神经瘤手术的常规工作。  相似文献   

5.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保留听神经功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保留听神经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近 2年来 2 3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的初发听神经瘤资料 ,其中包括肿瘤大小、术前术后听力、肿瘤内听道底侵蚀及术后小脑损伤情况。结果 耳蜗神经解剖保留 1 9例 ,保留有效听力 2例 (占术前存在有效听力患者的 33 3 % ) ,有效听力丧失保留可测听力 1 0例。听力的保留与肿瘤大小、术前听力水平、肿瘤内听道底侵蚀、小脑损伤相关。结论 肿瘤的大小、术前听力水平、肿瘤内听道底侵蚀和小脑损伤是听神经瘤术后听神经功能保留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听神经瘤术中脑干及相应颅神经功能较敏感的电生理监测手段,以达到减少伤残率及提高颅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方法对28例听神经瘤病人,用同一监护仪于手术前、术中及术后分别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肌电图连续实时监护,观察手术操作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听神经瘤手术操作均可以引起BAEP改变,BAEP的Ⅰ、Ⅲ、Ⅴ波潜伏期,Ⅰ-Ⅴ、Ⅲ-Ⅴ峰间潜伏期的明显延长(P<0.05),Ⅴ波波幅明显降低(P<0.05),其中BAEP的Ⅴ波潜伏期及波幅改变最为显著。当接近、触及、牵拉、刺激面神经时,肌电图出现突发的、双相或多相的高幅电位改变,而通过直接电刺激可定位面神经解剖,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得以明显提高。结论BAEP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以及突发的双相或多相的高幅肌电图改变是听神经瘤术中敏感的电生理指标,对其进行监护,可为术中避免神经功能损伤及术后其功能预测提供客观指标,降低手术伤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听神经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MRI及岩骨CT薄层扫描,应用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术中采用面神经和听力监测。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进行复查,并统计分析面神经恢复情况、听神经功能保护及病人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率达100%。本组面神经保留率100%,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较术后1周明显好转(P0.05)。本组术中听神经保留率100%,术后听力明显改善28例,与术前基本一致73例,听力下降10例。随访中失访5例,余病人术后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切口脑脊液漏2例,无手术死亡和复发病例,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随着听神经瘤手术方式及手术技巧的改进,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合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可提高术中面听神经保留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中颅窝入路切除内听道听神经瘤的手术技巧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内听道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中颅窝入路切除听神经瘤。分别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的标准(AAO—HNS分级)和House—Brae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简称H—B分级)评估术前、术后听神经和面神经的功能。结果所有患者的肿瘤均达到全切除。术后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无死亡病例。术后6~12个月复查MRI,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10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有效听力保存(A或B级)比例达4/5,术后6—12个月H—B分级Ⅰ、Ⅱ级的比例达9/10。结论对于内听道内听神经瘤,采用经中颅窝入路手术是保留患者听力和面神经功能的有效方法,熟悉经中颅窝入路的解剖结构及手术技巧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听力保留率。  相似文献   

9.
听神经瘤术中耳蜗电图监测与听力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耳蜗神经电位活动直接监护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对保护听力的作用。方法:听神经瘤手术中施行耳蜗电图监护。结果:16例听神经瘤手术中施行耳蜗电图监护者,术后听力保留5例(31%),其中4例为有效听力保留。肿瘤在2厘米以下者听力保留为38%。结论:听神经瘤手术过程中采用耳蜗电图监护,能敏感地反应即时的听神经功能状况,经术者及时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听力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前,采用各种方法治疗听神经瘤的报道十分丰富.文献资料表明,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疗效较为理想.术中颅神经监测及多学科合作使手术并发症进一步降低,术后面神经功能及听神经功能保存率明显改善.本文报道一组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结果.全组患者255例,共切除256个肿瘤;其中男126例,女129例.年龄为16~84岁(平均50岁).术前有听力者221例,听神经瘤的最大径分别为<2cm者99例、2~4cm者117例、>4cm者40例;术后听神经功能保留率分别为99%(98例)、92.3%(108例)、89%(31例).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仰卧位时头高于心脏、转向健侧,此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解剖形态及与毗邻神经、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型听神经瘤78例,对听神经瘤的手术方法和显微手术技巧等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68例(87.2%),次全切除10例,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67例(85.9%),面神经功能保留55例(H-B Ⅰ~Ⅱ级,70.5%).术前尚存有效听力63例,术后保留有效的听力16例.结论正确认识听神经瘤病理显微解剖和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采用精湛的颅底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听神经瘤的全切除率和脑神经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耳囊入路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3月诊治的听神经瘤患者资料,术前常规进行纯音测听、面神经功能评估、颞骨CT、内耳MRI等检查,选择听力损失超过50 dB或肿瘤直径>2 cm而无法保留听力且颞骨CT提示中颅窝低位、乙状窦前移、颈静脉球高位的听神经瘤患者32例,在全麻下经耳囊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结果 肿瘤全切30例;术中面神经结构保留率100%;术后患耳丧失听力,部分患者出现头晕,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无死亡、偏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出现颅内出血和脑脊液漏各1例,重新打开术腔对症处理治愈.结论 对于颞骨气化不良表现为中颅窝低位、乙状窦前移、颈静脉球高位的听神经瘤患者,如果不考虑保留听力或无保留听力价值,可选择经耳囊入路以利于彻底切除肿瘤、保留面神经功能和减少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听神经瘤(AN)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特征和显微外科手术中面、听神经保留情况.方法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共采用肿瘤切除术治疗76例AN患者,术前术中均进行BAEP检查,分析患者术前、术中BAEP异常情况及AN直径大小与和术后面、听神经保留情况的关系.结果 AN患者术前患侧BAEP异常76例(76/76,100%),健侧BAEP异常63例(63/76,82.9%),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健侧BAEP异常70例(70/76,92.1%),与术前健侧BAEP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健侧BAEP异常与面、听神经的保留分别呈正相关关系(r=0.912,P=0.000;r=0.613,P=0.000);而AN直径与面、听神经的保留分别呈负相关关系(r=-0.869,P=0.000;r=-0.738,P=0.000).结论 术前BAEP检测对AN病变提供诊断依据,术中进行BAEP监测可提高面听神经的保留率,且AN直径越大,面、听神经越难保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BAEP的Ⅴ波PL延长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听神经瘤手术患者行BAEP术前检查、术中监护及术后疗效评估,分析Ⅴ波PL延长不同指标的监测结果. 结果 以Ⅴ波PL延长>0.6 ms为标准,脑干或听神经损伤的灵敏度100%,特异度95.3%,误诊率4.7%,漏诊率0%,符合率96.4%.以Ⅴ波PL延长>1.0 ms为标准,灵敏度58.3%,特异度97.7%,误诊率2.3%,漏诊率41.7%,符合率89.1%. 结论 BAEP监护听神经瘤手术中,V波PL延长>0.6 ms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作为术中监护报警指标更合适.  相似文献   

15.
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与听力保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mma,AN)临床治疗已进入功能保全时代.AN显微手术的听力保护或围手术期听力的丧失是多因素的,依赖于内听动脉、内耳结构和蜗神经的完整与功能正常.因此,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种因素均可造成听力丧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面、听神经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面肌诱发肌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下行MVD术.根据监测波形变化指导手术.结果 MVD术前记录到异常诱发电位波形136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20个月;手术治愈131例(96.3%),好转3例(2.2%),复发2例(1.5%).MVD术前未记录到异常诱发电位波形4例,术中均未发现明确血管压迫,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术后长期并发症主要是听力下降17例,经对症治疗不同程度恢复15例,未恢复2例;短期并发症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经过对症治疗均得以缓解.结论 术中面肌诱发肌电图及BAEP监测可客观指导和判断责任血管和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治愈率及减少听力丧失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积水对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41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合并脑积水。根据肿瘤最大径平均值分为大型听神经瘤(≥34 mm,20例)和小型听神经瘤(<34 mm,21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11例。术后继发颅内出血12例、皮下积液4例、脑干或颅神经损伤7例,脑积水加重9例。出院时,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36例。术前合并脑积水病人术后继发出血发生率(77.7%,7/9)明显高于术前无脑积水病人(15.6%,5/32;P<0.05),而两者预后良好率无统计学差异(88.9%vs. 87.5%;P>0.05)。大型听神经瘤术后继发出血发生率(60.0%,12/20)明显高于小型听神经瘤(0%;P<0.05)。大型听神经瘤20例中,术前合并脑积水病人术后继发出血发生率(100.0%,7/7)明显高于无脑积水病人(38.5%,5/13;P<0.05)。结论 脑积水不是听神经瘤预后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但脑积水与术后出血有关,因此,术中应制定相应的策略以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从裸眼直视手术过渡到显微外科进行听神经瘤切除术的个人经验。方法将个人十余年收治的32例听神经瘤病人资料,分作前期的直视手术组(14例)和后期的显微外科组(18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病人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显微外科听神经瘤手术疗效大为提高。全切率为88.9%,87.5%面神经解剖保全,术后听力保存占33.3%。结论显微外科是保证听神经瘤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的前提。规范和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技术标准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52例听神经瘤患者实施均经枕下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术中进行颅神经肌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监测,并在术末行面神经电刺激判断面神经的保留情况。结果52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全切,肿瘤全切除率100%,面神经解剖保留率92.3%(48/52),功能保留率为88.5%(46/52)。术末刺激强度≤4mA即引起肌电反应者提示预后良好。结论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提高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同时,术末电刺激可为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测定术中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护的最佳肌松程度,并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部分肌松下进行FNMEP监护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通过记录30例患者在不同肌松程度下获得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波幅和潜伏期以及患者的经颅电刺激诱发的体动反应来确定最佳的肌松程度;第二部分对15例择期行听神经瘤切除术的患者在最佳肌松程度下进行术中FNMEP监护,并分析其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在单颤搐刺激肌松监测模式下,当T1=30%~40%时,既可记录到清晰可辨的FNMEP的波形,体动的影响也最小.在此肌松程度下,15例听神经瘤切除术均成功进行了术中FNMEP的监护.而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值预测术后神经功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了90%和91%.结论 单次肌颤搐刺激下T1=30%~40%是适用于术中FNMEP监护的肌松程度.在此肌松程度下进行术中监护同样能够及时发现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