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设计意图:有一天,我在家和五岁的儿子一起听了《神笔马良》的故事,儿子感叹:"我要是有一支神笔就好啦!想要啥就画啥。"假如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班的孩子们听,假如每个孩子都有一支神笔,假如有神笔的孩子看见了需要帮助的人……这些口齿伶俐、想象丰富的小精灵们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由此产生了本节语言活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  相似文献   

2.
因为老公是牙医,儿子出生后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儿子的小牙从小护理好。 如今孩子4岁半了,身体结实,能说会道。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他的一口洁白整齐的小牙,没有一点黄,没有一个牙洞,漂亮得都可以做广告了。  相似文献   

3.
教育Q&A     
正儿子1岁,一见到家里来陌生人就会哭,有时甚至还会打人。请问这是怕生的表现吗?我们该怎么教育他?A怕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慢慢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得到改善。1岁左右的孩子,还处在一个怕生的普遍阶段,哭闹和"打人"动作,其实是情绪不安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正常的。我们不要直接将其定义成打人。首先,家长要理解,孩子处于陌生环境、面对陌生人时,会有些焦虑;其次,家长要理解孩子  相似文献   

4.
孩子对于"性"的探索,不只是了解性器官那么简单。父母需要了解他们行为后面的好奇和渴望,帮助他们完成性的启蒙课。对性器官的认识,是性教育的第一课妈妈心事:3岁的儿子最近多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当着别人的面脱裤子,把小鸡鸡露出来。我有些犹豫,太干涉吧,怕他对此越来越感兴趣;不管吧,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专家解释:三四岁的孩子玩自己的小鸡鸡、脱裤子展示,很容易让父母紧张,因为在大人看来,这是与"性"相关的问题。但其实,孩子表现出来的"性"趣,与父母所理解的"性"并不是一回事。当孩子们长到三四岁的时候,会发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去朋友家作客,正和朋友聊到兴头上,朋友5岁的儿子拿着一个图画本跑了进来:"爸爸,你看我画的蝴蝶好漂亮!"朋友把眼一瞪:"到一边去,你没看见大人在说话?"孩子吓得立即就哭了起来. 孩子的爸爸无形中犯了一个错误,这个孩子对画画兴趣也许会因为父亲的一句责任而消失,这种损失往往是难以弥补的.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很多,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千万不要压制孩子的表现欲,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给孩子永远的爱李明上学前班是儿子攀上的又一个人生的台阶。每天晚上儿子安然入睡后我和妻子总是全无倦意。我们注视着儿子光洁、俊气的小脸蛋,没完没了地叙说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光说还不够,还会翻找出影集中记录儿子成长的一幅幅彩照,为他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而欣喜。...  相似文献   

7.
立群 《家庭育儿》2001,(6):44-45
天津张女士问:   我丈夫家兄弟较多,每逢节假日我们都带着儿子一起到爷爷奶奶家去,每次回来我都很生气,原因就是儿子老受堂弟、堂妹的欺负.碍着面子,我又不好说别的人孩子,但看着自己的孩子胺委曲,心里真不是滋味.我该怎样帮助孩子?   张女士:   虽然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但由于父母们还生活在兄弟姐妹比较多的家庭,所以每逢节假日,大家通常会各自带着孩子去爷爷奶奶家聚一聚.这个时候孩子之间往往会打打闹闹,出现一些小问题.   ……  相似文献   

8.
又一个冬季来临,面对漫长的寒冬,怎样让宝宝安全过冬呢?8月30日网上有一则新闻:湖北"虎爸"野蛮育子,冬天裸体爬山高烧拒治疗。被大家热议,抄的沸沸扬扬。说的其实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老师姚国华,三九天脱光儿子的衣服,任由三四岁的小伢在雪地玩雪;三伏天带儿子到山区"夏令营",每天让儿子"暴晒"两小时;儿子高烧40℃,拒绝看医生,坚持"自然痊愈"。为了让儿子的成长免受世俗限制,还给孩子取名"图非",甚至口头上把孩子喊作"土匪"。就因为这一系列"野蛮"的育儿方法,被网友戏称为"虎爸"。其实去年5月18日,也有一条新闻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男女童在幼  相似文献   

9.
李翔 《婚育与健康》2013,(16):18-19
我们做爱,是因为我们相爱。父母之间的爱有别于对孩子的爱,是恋人之间的一种爱的方式。正是因为有这样爱的方式,你才会出生。孩子成了父母的性生活"学监"有了孩子,做爱突然变得麻烦了。这可是决定要孩子的时候没有想到的。4年前,儿子童童的降生给虹莉带来无尽的幸福和快乐。用虹莉自己的话说:"儿子真的就是一个小天使,再多的烦恼,再大的压力,一见到儿子就都不存在了。"但有一个  相似文献   

10.
吾儿吾师     
2005年6月30日,一个小生命诞生了!随着儿子的出生,转眼间十年已经过去,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我们也在随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成长!这与儿子共同成长的经历让我们不由要说--吾儿,吾师!  相似文献   

11.
邻居刘家喜得了个胖儿子,甭说有多高兴,小夫妻俩把这心肝宝贝视为掌上明珠,不是妈妈把孩子抱着摇来晃去,就是爸爸将孩子高高地抛起,以此来逗孩子玩耍。孩子在这种幸福的“摇篮”中成长到4岁,岂知智力发育与其他同龄的孩子相差一大截。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语音上连单个儿字还读不清,  相似文献   

12.
十年前,我的孙子尚未出世,我看到一位老朋友帮子女带孩子很辛苦,就对她说:"你何必管那么多,让子女自己带吧。"但孙子出世后,我看到儿子、儿媳实在很忙,既要工作,又要学习,自己带孩子困难很大,很需要我们的帮助。于是我和老伴儿决定帮他们带孩子。此时,我才理解我那位老朋友为何不辞辛苦地为儿女带孩子。  相似文献   

13.
《时尚育儿》2012,(10):16
《时尚育儿》杂志·包子老师优客李骥2012年8月1日14:00-15:30访谈简介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的评价就是孩子的全世界。不论是否学过催眠暗示,我们都在不经意之间给孩子各式各样的暗示,而孩子也接受某些暗示并且付诸实施。不久前《时尚育儿》杂志社携手前"优客李林"乐队创作人、现儿童发展及情绪教育领域的杰出教育研究者李骥,和大家一起面对面,共同探讨"你正在‘催眠’你的孩子"话题。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学会用爱和包容来理解孩子情绪上的需求,用积极暗示来转化孩子成长的情绪。  相似文献   

14.
支凡 《家庭育儿》2006,(10):15-16
妻子给了我一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去重庆把儿子接到石家庄来。为啥妻子不去接?她单位正搞竞争上岗,怕错过了升迁的机会。我只是儿子一岁时见过他,如今儿子已四岁半了。为啥这几年没去看儿子?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就两个字:钱紧!我研究生毕业分到石家庄,妻子从一个小镇调了来,住在租来的一室一厅的房子里。我和妻子都得上班,孩子小,总得有人带,可总不能让孩子  相似文献   

15.
正心理困扰:妻子说我是同性恋这一天,一对父子紧急预约来访。父亲60来岁,儿子30多岁,初见面,父子给人的感觉很正常,可是,他却痛苦万状地说:"您可救救我们吧!"他们一家遇到了什么麻烦?父亲先介绍情况说:自己就这么一个儿子,从小挺老实的孩子,全家人都疼爱,现在在一家公司上班。儿子结婚五六年了,其孩子也四五岁了,夫妻两个人本来过得好好的。可是,儿子最  相似文献   

16.
池杨  安杨 《健康之家》2020,(3):90-95
"每一代医生都有每代医生的责任和使命,像我的老师,当时没有小儿外科,开创了小儿外科。到我们这一代,责任就是把这病治得更好,让孩子更幸福。"一个4岁女孩的故事安:讲一个故事。十年前,一位4岁小女孩儿突发急症,诊断胆管畸形,当地没办法,来北京,住进一家综合医院,医生很好.  相似文献   

17.
小苑 《健康》2013,(4):36-37
您刚刚出了一本新书,叫《做父亲的幸福》,孩子究竟给您带来了怎样的幸福?东子:第一,是孩子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第二,是孩子让我们知道感恩。第三,是孩子让我们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第四,是孩子让我们成为"好人"。第五,是孩子给予我们幸福。所以,我要感恩孩子给我的幸福。感恩于孩子,就是善待自己;感恩于孩子,就会感受到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感恩于孩子,才能做一个幸福的家长。这个书名是我16年做父亲的切身感受:我  相似文献   

18.
正在社会普遍宣传关爱老年人的时候,大家可能更多的是把老年人当作一个弱势群体进行扶助。但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笔者认为帮助老人发现存在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生命的温暖和价值非常重要。一位老年朋友张老伯曾经跟我说过:"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我跟儿子住一座楼,儿子和儿媳妇就在我们家楼上。"我跟他说:"你们住对门最好。"他却说:"住对门也不算好,太近了,理想的状态就是我们住在一个15层的楼,  相似文献   

19.
正小伟是一个因极度的暴力倾向而被学校停课的孩子。他的单亲母亲带他来到我的心理门诊,寻求帮助。这是一个8岁的漂亮男孩,母亲是外企的高管。受过良好教育的她对儿子的表现感到非常难堪。她认为小伟的问题与自己和前夫的痛苦婚姻有关。她为此很自责,一直没有开始新的感情。她焦虑地说:"小伟4岁的时候,我和前夫的冲突发展到极点——我们常常彻夜吵架,前夫砸碎家里东西后摔门而出,小伟常常从梦里被惊醒,看着家  相似文献   

20.
儿子大一时,我平生第一次收到他送的生日礼物。这个礼物很有创意,是一封刻在竹简上的信。儿子在信中回忆了他小时候我们母子在狭小的家中度过的快乐时光,然后是这样一段话:"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最感激的是您给了我一个非常自由的成长空间,让我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下学会独立面对和处理很多事情。"这段话让我很是感慨了一番。从儿子4岁起,我和他就开始了单亲生活,这中间自然经历了种种辛苦与不易。我以为儿子在长大懂事之后,最感激的会是我对他的辛苦付出,但我显然想错了。看来父母的想象和期望与孩子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