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S-P法检测116例胃癌和53例胃癌前病变的GST-π表达和限制性内切酶及PPCR,Southern印迹方法检测了14例胃癌及其相应正常胃粘膜GST-πDNA5′端调控区CCGG特定位点的甲基化水平,GST-π阳性率,正常胃粘膜10%(4/39),胃癌77%(89/116),肠上皮化生76%(19/25),不典型增生89%(25/28),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较正常胃粘膜增高(P〉  相似文献   

2.
Wang X  Wang L  Yu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5):1033-1036
目的 探讨π类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在肠化阶段以GST-π为代表的人体对致癌物解毒系统与幽螺杆菌(Hp)致毒作用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利用S-P法对219例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GST-π单克隆抗体的检测;利用HID-ABpH2.5-PAS粘蛋白组织化学技术对171例肠化粘膜进行分型;利用HE及Hp-DNA PCR及ELISA方法对正常胃粘膜和肠化粘膜进行Hp的检测。对80例Hp阳性患者进行Hp根除治疗,停药3个月后进行Hp、GST-π的检测。结果 正常胃粘膜未见GST-π的表达,肠化粘膜GST-π阳性率为69.6%,胃癌GST-π阳性率为44.4%,高于正常胃粘膜(P<0.01),低于肠化粘膜(P<0.05)。Hp阴性组GST-π阳性率高于Hp阳性组(P<0.05)。Hp根除治疗后,根除组GST-π表达高于未根除组(P<0.05)。正常胃粘膜→肠化粘膜→胃癌组织中GST-π表达由无→高→低,GST-π弱阳性或阴性的Ⅲ型肠化与胃癌关系密切;肠化粘膜中GST-π弱阳性或阴性表达又合并Hp感染者,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结论 在胃粘膜上皮肠化阶段Hp的致毒作用与GS-π解毒作用彼此相互拮抗。  相似文献   

3.
胃癌及癌前病变EGF—R、PCNA、bcl—2和P53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EGF-R、PCNA、bcl-2和P53蛋白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胃癌,34例异型增生,36例肠上皮化生和26例正常胃粘膜进行EGF-R、PCNA、bcl-2和P53蛋白检测。结果:EGF-R和PCNA表达,胃癌和异型增生组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以及正常胃粘膜组(P<0.01);bcl-2表达:胃癌组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P53表达;胃癌组显著高于异型增生组(P<0.05)、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结论:EGF-R、PCNA、bcl-2和P53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4.
胃癌前组织和胃癌中Fas基因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及胃癌中Fas基因表达状况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例正常胃粘膜、72例慢性胃炎和53例胃癌中Fas基因的表达,并采用凋亡细胞原位检测方法对组织切片中的凋亡细胞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正常胃粘膜无Fas基因表达。Fas mRNA在肠化生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5.00%,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37.50%,P<0.01)和胃癌(52.83%,P<0.05)。Fas蛋白在肠化生组织中的表达率为80.56%,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37.50%,P<0.01)、异型增生(55.00%,P<0.05)和胃癌(45.28%,P<0.01)。X^2检验表明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凋亡细胞原位检测结果显示,Fas蛋白表达阳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胃癌组织中的凋亡细胞指数显著高于Fas蛋白阴性组(P<0.05及P<0.01),Fas蛋白表达状态与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393,P<0.01)。结论 Fas基因对胃癌前组织及胃癌细胞凋亡具有促进性调控作用,细胞凋亡调控异常在胃癌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上皮钙粘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素(E-cadherin,E-CD)在慢性胃炎、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20例慢性胃炎、2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及50例胃癌组织中E-CD的表达。结果:慢性胃炎、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胃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19/20例)、85.0%(17/20例)、42.0%(21/50例)。慢性胃炎及胃粘膜异型增生组的阳性表达率显高于胃癌组(P<0.01),同时E-C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等有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E-CD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MDR1、GST-π、p53、HER-2/neu基因过度表达在卵巢癌化疗耐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SABC法检测了49例卵巢癌标本MDR1、GST-π、p53、HER-2/neu基因的表达。结果卵巢癌MDR1、GST-π、p53、HER-2/neu表达阳性者近期化疗有效率分别为14.30%、27.3%、41.67%、24.63%,而表达阴性者近期化疗有效率分别为53.60%(P<0.05)、56.30%(P<0.05)、48.20%(P>0.05)、75.00%(P<0.05),MDR1、、HER-2/neu基因表达密切相关。结论卵巢癌MDR1、GST-π、HER-2/neu基因表达明显影响卵巢癌的近期化疗效果,MDR1与HER-2/neu表达的相关性提示晚期卵巢癌MDRI表达可能与疾病的进展有关而非仅由化疗所诱发,HER-2/neu似有可能作为卵巢癌耐药评价标志的一个补充,但p53基因突变与卵巢癌化疗耐药的关系尚待阐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编码的糖蛋白(P-g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病历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组织标本84份,使用S-P 法免疫组化法染色检测P-gp、谷光甘肽S转移酶( GST-π)及热休克蛋白( HSP70)、p53的表达情况,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P-gp、p53、GST-π、及HSP70、p53之间协同表达关系。结果:P-gp 表达阳性率为50%(42/84),HSP70表达阳性率为61.9%(52/84),p53表达阳性率为52.4%(44/84),GST-π表达阳性率为40.5%(34/84);相关性分析显示,GST-π与P-gp无协同表达(r=0.146,P>0.05),HSP70与p53有协同表达(r=0.626,P<0.05),p53与P-gp有协同表达(r=0.763,P<0.05);P-gp表达对对乳腺癌10年生存率有明显影响。 COX模型乳腺癌预后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因素、GST-π表达均不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P-gp 表达、p53表达、HSP70表达均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结论:同时检测MDR1、HSP 7、p53和GST-π的表达,可为乳腺癌临床耐药性的判断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65例胃癌,20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18例不典型增生和10例正常胃粘膜中P-gp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20例胃癌(30.8%),3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15.0%),3例不典型增生(16.7%)和1例正常胃粘膜(10.0%)呈阳性表达,胃癌与正常胃粘膜中P-gp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中淋巴结转移及癌细胞浸润浆膜、浆膜外者P-gp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浆膜内浸润者。结论:P-糖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原发性耐药的产生有关,且对胃癌细胞的浸润、淋巴结转移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的凋亡与增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状态的变化,探讨其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58例胃癌、27例癌前病变和15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细胞凋亡和增殖状态。结果 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胃正常粘膜和胃癌前病变组织(2.8%,6.3%,12%,P<0.05);胃癌前病变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上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P<0.05);在正常胃粘膜、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凋亡/增殖比率呈递减趋势而细胞增殖指数则呈递增趋势(P<0.05);细胞凋亡指数与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转移状况无关(P>0.05),细胞增殖指数与肿瘤浸润深度和转移状况无关(P<0.05)。结论 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失衡可能是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eceptor,IL-6R)在胃正常粘膜,癌前病变,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91例不同胃粘膜标本中IL-6及其受体mRNA表达情况,其中正常粘膜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20例,早期胃癌25例,进展期胃癌26例,结果:IL-6 mRNA在正常粘膜,癌前病变,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5%,84%,84.6%,IL-6受体mRNA在胃粘膜不同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0%,80%,88.4%,IL-6及其受体mRNA在正常粘膜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前病变(P<0.05),IL-6及其受体mRNA在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早期胃癌(P<0.05),而早期胃癌中的IL-6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6及其受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胃癌组织中相关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i JC  Liu D  Zhang HP  Zhong S  Xia N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978-981
目的分析胃癌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与临床分期、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106例胃癌及其邻近胃小凹上皮、16例慢性胃炎小凹上皮石蜡标本中E钙黏素(E—CD)、错配修复酶hMLH1、APC和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对其中46例胃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CD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胃癌、胃癌邻近小凹上皮及慢性胃炎小凹上皮中,基因甲基化频率分别为72.6%(77/106)、44.3%(47/106)和12.5%(2/16),三者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urén弥漫型胃癌甲基化(80.6%,50/62)明显高于肠型胃癌甲基化(61.4%,27/4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基化与患者的年龄、性别、Ming分型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甲基化与胃癌的浸润深度、p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行E—CD蛋白检测的46例胃癌中,22例有E—CD基因甲基化,其中20例(90.9%)E—CD蛋白呈异质性减弱或基本消失表达;24例无E—CD基因甲基化,其中9例(37.5%)E—CD蛋白呈异质性减弱或基本消失表达,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述肿瘤抑制基因启动了区甲基化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胃癌E—CD基因甲基化与E—CD蛋白异质性减弱或消失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Feng Y  Hao X  Mao H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4):1484-1488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基因表达对肿瘤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效果监测的指导意义;了解原发性乳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mRNA共表达及其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16例恶性胸腹水肿瘤细胞和102例实体肿瘤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mRNA的表达,以及其中84例乳腺癌MDR1和GST-π的mRNA共表达。结果:(1)16例恶性胸腹水肿瘤细胞和18例实体肿瘤组织MDR1的mRNA表达的阳性率为79.8%,且中、高表达为33.3%;GST-π的阳性表达率33.3%,而中、高表达仅为4.8%,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术前化疗组的MDR1mRNA阳性率87.8%,与术前未化疗组的68.6%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MDR1mRNA表达阳性率在腋淋巴结转移组中89.1%,林巴结无转移组中为68.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术后有复发转移 组中GST-πmRNA阳性率为71.4%,与无复发转移组的20.6%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GST-πmRNA表达阳性率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0阳性组中,比ER、PR 阴性组高,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MDR1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化疗疗效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望作为肿瘤化疗疗效的一项监测指标;MDR1是乳腺癌的主要耐药机制;术前化疗可诱导MDR1mRNA的表达;MDR1和GST-πmRNA表达是乳腺癌有意义的预后指标,对于患者的预后的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ras, c-erbB-2, p53癌基因产物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ras,c-erbB-2,p53癌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分布特点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58例胃癌、31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11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鼠抗人mAb ras基因p21蛋白、兔抗人c-erbB-2原癌基因产物多克隆抗体p185,鼠抗人mAb p53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p21在正常胃粘膜和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7.3%,30.0%,46.2%,75.0%和72.4%;其表达率在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中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和轻、中度异型增生(P<0.05);p185在正常胃粘膜和轻、中度异型增生中无表达,在重度异型增生和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18.9%,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仅在癌中有表达,表达率29.3%,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胃癌中两种以上癌基因蛋白同时表达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结论 ras基因可能作用于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c-erbB-2,p53基因可能作用于胃癌发生的较晚期。并认为胃癌发生需要多基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胃癌组织中E-钙粘附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钙粘附素(E-cadher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价E-cadherin和VEGF在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20例正常胃粘膜和60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的E-cadherin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粘膜中E-cadherin全部表达,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25%,E-cadherin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正常胃粘膜中VEGF均无表达,胃癌组织阳性率为61.7%,VEGF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E-cadherin表达和VEGF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cadherin和VEGF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E-cadherin和VEGD表达有助于胃癌转移及 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卢玉波  张林等 《湖南医学》2001,18(3):170-172
目的:研究卵巢肿瘤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链霉菌素样生物素过氧化酶法(S-P)测定10人良性卵巢肿瘤,40例恶性肿瘤组织中GST-π的表, 其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前化疗的关系,结果:10例良性肿瘤GST-π无阳性表达,40例恶笥肿瘤阳性表达26例(65%),GST-π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和术前化疗无关系(P>0.05),GST-π阳性表达在低分化癌中占85.71%,高于高,中分化癌(33.33%,P<0.01),在上皮性肿瘤I-II期中占20%,III-IV期占71.4%,有随着期升高而升高的趋势,GST-π阳性者缓解期短,易近期内复发,结论:免疫组化测定GST-π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对化疗疗效,克服耐药,估计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GST-π阳性者属非P-糖蛋白耐药,化疗疗效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胃癌中p16、Rb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16、Rb基因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80例胃癌及28例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中p16和Rb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中p16、Rb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8%和55.0%)显著低于癌旁正常胃粘膜(100%)(P<0.01),Rb蛋白中度阳性或强阳性胃癌p16蛋白中度阳性或强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Rb蛋白阴性或弱阳性胃癌(P<0.01)。p16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Lauren分型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16、Rb蛋白表达的缺失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p16蛋白的表达可用于判断胃癌患者的预后,p16和Rb蛋白的表达相互抑制,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bcl-2,c-erbB-2基因在胃粘膜良恶生病变中的表达,探讨其对提高胃癌诊断率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cl-2,c-erbB-2基因在98例胃癌,40例不典型增生和20例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结果a,bcl-2在正常胃粘膜中有弱阳性表达(10.0%),在不典型增生中为50%,在胃癌中为44.9%,不典型增生与胃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P<0.05),bcl-2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低分化者bcl-2表达率高,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无关(P>0.05),b.c-erbB-2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1%,其中中早期胃癌中的表达低(16.7%),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和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高,分别为80%,58.7%,二者与早期胃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5),c-erbB-2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2,-B-2c参与胃粘膜的癌变过程,联合检测bcl-2,c-erbB-2可能作为胃癌高危人群筛选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胃癌组织中p33^ING1、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336ING1基因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71例胃癌,12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患者p33^INC1,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并与正常胃粘膜及慢性胃炎粘膜18例对照。结果:粘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对照组中p33^ING1均阳性表(100%),而胃癌中表达62.0%(44/71),明显下降,与前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胃癌中p33^ING1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淋巴结的转移及分化有关,(P<0.01),p53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结论:p33^ING1是抑癌基因,在胃癌中表达下降,对胃癌发生、发展可能起重要的作用,p33^ING1和p53在胃癌中表达有相关性(P<0.01),p33^ING1与p53野生型基因互相协同,依赖,抑制的细胞生长,促进凋亡,检测胃癌患者p33ING1的水平,对p53 介导的基因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了60例胃癌标本P53,rasP21及C-met癌基因蛋白,其阳性结果分别为51.7%、40.0%、70.0%;胃癌旁正常粘膜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1.6%、13.3%、16.7%,与肿瘤区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53阳性细胞的染色部位在细胞核内,P21及C-met阳性细胞的染色部位在胞浆及/或胞膜,P21在肿瘤区与肿瘤移行区,癌旁正常粘膜区染色强度比较有差异(P<0.05),C-met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P53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即分化越差,其阳性表达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arase,GSTπ)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胃癌和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组织中的阳性率。结果:GSTπ在胃癌和胃炎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14%(43/58)和37.50%(15/40)。两者差异显著(P〈0.05)。GSTπ在胃癌低分化组阳性率偏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GSTπ在胃癌组织中有较高表达,检测GSTπ对提示预后及指导化疗方案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