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镜辅助下鼻肠减压管置人技术在小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4月~2009年1月收治的13例小肠梗阻患者,在使用常规鼻胃减压管治疗无效后在胃镜辅助下放入鼻肠减压管,并进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置管效果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胃镜辅助下鼻肠减压管置入平均时间19.4min,成功率100%,导管头端到达梗阻上方的平均时间4.3d,经造影观察均能明确病变部位并对病变性质作出初步判断;置管后病人腹痛、腹胀均有显著缓解,引流量增加,腹围减少;7例患者经减压治疗后小肠梗阻完全缓解,6例需手术治疗患者在手术治疗时均能依据导管头端位置准确定位。结论鼻肠减压管治疗小肠梗阻安全有效,应作为治疗小肠梗阻的首选方法;胃镜辅助置人鼻肠减压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胃BillrothⅡ(毕Ⅱ)式手术后解剖结构改变使鼻肠减压管放置困难,我们采用胃镜辅助与X线监视联合方法,进行鼻肠减压管的快速有效放置,治疗毕Ⅱ式术后粘连性小肠梗阻,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3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行经鼻肠梗阻导管(n=18)、普通鼻胃管(n=18)减压治疗,分别观察腹围缩小、胃肠减压量、呕吐停止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鼻肠梗阻导管的腹围缩小(16.4±5.2)cm较普通鼻胃管(5.9±3.2)cm更明显,胃肠减压量(1035.6±274.5)ml/d较普通鼻胃管(626.8±304.6)ml/d显著增多,呕吐停止时间(2.2±1.8)d、排气恢复时间(1.8±0.9)d、排便恢复时间(5.2±3.4)d和气液平面消失时间(9.3±7.5)d均较普通鼻胃管显著缩短(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较普通鼻胃管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褚庆明 《山东医药》2010,50(39):67-68
目的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减压在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36例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行传统鼻胃管置入胃肠减压治疗,48h后腹痛、腹胀无明显缓解者改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两组成功率及腹围减少量、胃肠减压量、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成功率、腹围减少及胃肠减压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胃肠减压效果确切,优于传统的鼻胃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腹部手术后胃轻瘫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2002年5~12月11例老年人腹部手术后发生胃轻瘫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患者每天胃肠减压量、腹部体征,分析其诊治情况。结果 11例均符合胃轻瘫的诊断标准,胃肠减压量850~2450ml/d,平均1050ml/d,无腹部压痛,肠鸣音减弱。经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注小剂量红霉素及胃管内给予吗叮啉、针灸、中药大承气汤等综合保守治疗,痊愈。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6~32d,平均24d。结论 老年人胃轻瘫可以发生在腹部大手术后,主要由于胃功能异常所致,保守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生长抑素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42例EPISBO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鼻胃管减压及常规治疗,分别观察腹围缩小量、胃肠减压量、呕吐停止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腹围缩小(17.6±4.1)cm,较对照组(5.7±3.1)cm更明显,胃肠减压量(1082.6±264.8)ml/d,较对照组(625.3±312.5)ml/d明显增多,呕吐停止时间(2.1±1.6)d、排气恢复时间(1.7±1.2)d、排便恢复时间(4.3±2.4)d和气液平面消失时间(8.7±6.2)d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生长抑素在EPISBO的治疗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残胃无力症系远端胃切除后的少见并发症之一,明确诊断后一般经保守治疗多能治愈。我院曾遇3例残胃无力症误诊为输出袢或吻合口梗阻而再剖腹,均未见机械性梗阻,故仅行大网膜切除、高位空肠造口或胃管置入输出袢术式,终因营养不良、感染、全身衰竭死亡。现报告如下: 例1:女,67岁。因胃窦炎行胃大部切除毕罗Ⅱ式吻合。术后第3天出现呕吐,第13天行二次剖  相似文献   

8.
柳松 《山东医药》2011,51(34):63-64
目的观察经鼻肠梗阻导管置人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将60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行禁食水、抗感染、抑酸、静脉营养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鼻胃管行胃肠减压,治疗组在DSA监视下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外接负压吸引器。结果治疗6d后,治疗组胃肠减压量平均为960ml,腹部症状缓解时间平均1.6d,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平均3.7d,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平均6.4d,治愈28例(93%);对照组分别为420ml、3.4d、5.6d、8.5d、19例(63%)。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安全有效,避免了老年患者行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经鼻肠管管饲生大黄对重症脑出血并发胃瘫病人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重症脑出血并发胃瘫病人分为经鼻胃管管饲生大黄组(A组,30例)、经鼻肠管管饲温开水组(B组,30例)与经鼻肠管管饲生大黄组(C组,30例)。3组基础治疗方法相同,入重症监护室(ICU)后立即留置鼻胃管,禁食≥8 h,每8 h抽取胃内容物评估胃残留量,每日行胃液隐血试验检查,病人肠鸣音恢复并且无肠内营养禁忌证则开始给予肠内营养,以10 kcal/(kg·d)开始,之后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剂量。A组病人于入组后24 h内给予生大黄粉每次0.1 g/kg溶于50 mL开水,待开水变温后经鼻胃管管饲,每8 h 1次,连续治疗3~7 d;B组病人入组后24 h内留置螺旋形鼻肠管,经鼻肠管给予温开水50 mL管饲,每8 h 1次,连续应用3~7 d;C组病人入组后24 h内留置螺旋形鼻肠管,给予生大黄粉每次0.1 g/kg溶于50 mL开水,待开水变温后经鼻肠管管饲,每8 h 1次,连续治疗3~7 d。比较3组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胃残留量、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胀发生率、腹胀持续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胃反流发生率、腹泻发生率、误吸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胃肠营养开始时间、7 d内肠内营养总量、住ICU天数。结果3组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病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第1天胃残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第3天及第7天胃残留量均少于A组、B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腹胀发生率、腹胀持续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胃反流发生率、呕吐发生率、误吸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少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胃肠营养开始时间早于A组、B组,7 d肠内营养总量大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入住ICU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经鼻肠管管饲生大黄治疗能显著改善重症脑出血并发胃瘫病人的胃肠功能障碍,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胃肠减压是临床上内科治疗单纯性肠梗阻最有效的方法,传统鼻胃管置入对胃及近端小肠内容物的负压抽吸,达到引流减压从而阻断肠梗阻恶性循环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目的。然而,普通鼻胃管胃肠减压有效率不高,减压不彻底,复发率及需要手术解除梗阻的比例均较高。近年多项研究证实了长导管置人小肠内直接抽吸减压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疗效,随后陆续出现改良的鼻肠减压管以及各种改进的置入方式。2003年日本研制出亲水性三腔二囊肠梗阻导管,随后成功用于临床,但我国目前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系统临床报道较少。我们对肠梗阻导管进行了探索性的临床应用,并与普通鼻胃管进行了比较,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肠梗阻导管在老年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肠梗阻导管组(41例)和鼻胃管组(45例)前2 d的胃肠减压量、腹胀改善情况(24 h腹围减少值)、整体有效率和手术率等临床指标。结果与鼻胃管组相比,肠梗阻导管组在24 h胃肠减压量、腹围减少值、整体有效率均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手术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过程中,肠梗阻导管组较鼻胃管组的手术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减压在老年肠梗阻尤其是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中比常规鼻胃管减压疗效更确切有效。  相似文献   

12.
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出袢梗阻或近吻合口处梗阻,常见于术后早期,偶见于术后数月或数年。术后早期因胃内不能存食,故饭后即吐。胃肠减压抽出的液体多为胆液性液体及所进食物,证明为输入袢通畅,输出袢梗阻。现分别讨论几种输出袢综合征。一、术后早期输出袢综合征1.输出袢与残胃形成锐角: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输出袢与残胃间形成锐角致梗阻者最多见,主要见于空肠近端对胃大弯  相似文献   

13.
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的炎症、溃疡和癌的发生是受关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残胃癌的发生更引起普遍重视[1],为进一步探讨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发生的有关因素及预防发生措施,本文对698例残胃临床资料给予收集整理,并加以分析、讨论.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残胃698例,其中因胃或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部分切除术后残留386例,包括胃溃疡术后残胃18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术后残胃168例,其他良性胃病术后残胃20例,毕Ⅰ式术后残胃300例,毕Ⅱ式术后残胃86例;胃癌术后残胃312例,其中胃癌行毕Ⅰ式手术后残胃216例,毕Ⅱ式手术后残留96例.1.2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经胃镜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胃镜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对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1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对胃镜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临床表现、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评价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肠内营养治疗均痊愈,肠内营养后患者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均明显提高。结论:经胃镜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是一种治疗胃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6925例残胃内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残胃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方法收集1974年~2003年间我院经临床资料及胃镜检查确诊的6925例残胃患者的相关病历,并回顾性调查每一位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患者占同期受检人数的比例由1974年~1989年的8.62%下降至1990年~2003年的4.75%,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比例由62.71%下降至27.16%,其中中青年(<60岁)患者手术治疗比例下降更为明显(41.53%下降至16.50%),老年(≥60岁)患者胃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比例则有上升趋势(12.57%上升至45.76%).吻合口及残胃炎症、吻合口及残胃溃疡、吻合口及残胃癌、返流性食管炎、胆汁返流的发生率,毕Ⅱ式(95.06%、23.69%、5.69%、17.49%、47.68%)均明显高于毕Ⅰ式(65.48%、11.93%、1.74%、7.32%、14.29%),P<0.01.结论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严重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胃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目前胃恶性肿瘤已替代了消化性溃疡成为行胃大部切除术的首要病因.毕Ⅱ式较毕Ⅰ式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残胃患者应定期随访胃镜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应用于胃肠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胃肠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肠鸣音恢复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胃动力恢复时间、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9%(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胃肠鸣音恢复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胃动力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胃肠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患者实施综合治疗可为患者提供多层面的全面治疗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使用双腔前视胃镜对毕Ⅱ式胃空肠吻合术后胆胰疾病患者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使用双腔前视胃镜进行ERCP治疗的毕Ⅱ式胃空肠吻合术后胆胰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治疗情况。结果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成功率为82.6%(38/46),8例失败,其中6例因双腔前视胃镜无法进入输入袢找到十二指肠乳头而失败,2例因乳头插管困难而失败。38例插管成功者中,3l例胆管结石者均成功取出结石,4例胆总管下端恶性梗阻者均成功置入胆管金属支架,3例十二指肠乳头良性狭窄者经气囊扩张后均成功置入鼻胆引流管;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出血、穿孔和术后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双腔前视胃镜对毕Ⅱ式胃空肠吻合术后胆胰疾病患者进行ERCP治疗,插管成功率较高,可顺利完成后续ERCP相关治疗,并且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肠梗阻导管在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118例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分为实验组60例实施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治疗,对照组58例实施鼻胃管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首个24 h消化液引流量、首个48 h腹围缩小程度等明显增加(P<0.01),肠鸣音、白细胞等恢复时间缩短(P<0.01),手术率明显降低(P<0.01),患者满意度增加(P<0.01)。结论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残胃修补术后并发慢性胃扭转一例杨华一刘春林患者男,55岁,3年半前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毕Ⅱ式术。术后半年因急性腹痛就诊,剖腹探查术,发现胃、空肠吻合口溃疡穿孔,约3cm×3cm×3cm,并发腹膜炎、粘连性肠梗阻。行胃肠修补术,病愈出院。嗣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通道直视胃镜诊治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低位胆道梗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8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低位胆道梗阻患者行双通道直视胃镜下检查和治疗,记录手术过程和治疗结局,并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3例经双通道直视胃镜成功造影并经十二指肠镜成功取石或置入支架,成功率达72%(13/18);失败5例,改行外科手术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内镜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1例、胰腺炎2例,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对于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的低位胆道梗阻,双通道胃镜直视下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