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内超声显像可以直接观察血管壁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其它病理改变 ,由于超声可以穿透血管表面 ,所以能清晰显示整个动脉管壁 ,包括全部斑块的厚度 ,从而可以获得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信息和观察不同介入治疗方法对斑块和动脉壁的影响。本文对冠状动脉内超声在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磁导航技术遥控介入操作的原理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磁导航技术(magnetic navigation techniques,MNT)通过计算机程序指令,变换胸廓两侧磁体的相对位置,计算与改变包绕心脏球形磁场的综合向量,预设和调整体内磁性器件的弯曲、旋转和进退方向,实现了对介入器械的遥控操作。MNT是介入医学中独特的新方法,笔者对其操作原理与应用研究近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闫培全  崔连群 《山东医药》2001,41(17):61-6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再狭窄严重影响了其临床效果。目前 ,对再狭窄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近年来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及 PTCA术后再狭窄形成中的作用已得到高度重视。1 炎症与 CHDCHD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 (AS)和血栓形成。 AS形成对损伤的血管内膜而言既是免疫反应过程 ,又是炎症反应过程。细胞因子作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蛋白质介质 ,与相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在局部或全身发挥复杂的生物学效应。具有炎症介导活性的细胞因子 .包括肿瘤坏死因子 (TNT)、白介素 1、6 (1L - 1、IL…  相似文献   

4.
邓龙祥  刘毅  袁铭 《心脏杂志》2018,30(5):594-599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作为新一代血管内成像技术,它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以及接近显微水平的斑块特性,支架内再狭窄,血栓特征等细节,而这又决定它可以更好地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以及更准确的识别其病因。目前,有研究表明OCT对PCI手术的优化及对支架内皮化、新生内膜增生的评价可以改善及预判临床预后,相信随着OC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的广度及深度将会显著增加,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磁导航技术遥控心脏介入操作的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人儿时把玩过小磁体,隔着障碍物用磁力移动书钉之类的小铁件。磁场力的这种非接触的跨空间作用方式,为各领域进行遥控操作提供了科学基础。随着医学三维影像技术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日益完善的遥控磁导航技术(magnetic navigation techniques,MNT)正改变着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等领域的介入手术操作方式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正在或即将接受冠脉造影(CAG)以及冠心病介入治疗(PCI)。股动脉路径仍不失为动脉鞘放置的最佳途径,而经股动脉穿刺主要缺陷是术后穿插部位出血发生率高,需砂袋压迫和术侧制动较长时间,带给患者诸多不适和不便。近年来我们采用经皮血管缝合器(PERCLOSER)缝合股动脉穿插口,效果理想。现将使用PERCLOSER缝合股动脉穿插口的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心血管介入诊疗规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心血管介入诊疗发展快、潜力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亟需规范也是业界的共识。规范化的过程任重道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认真地、科学地、前瞻性地分析规范化过程中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将有利于深化心血管介入诊疗规范化。在过去的十年中,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D为例,全国总例数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加,2008年约为17万例,从事PCI的中心达1200家,从事医生达5000余人。  相似文献   

8.
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的监视和引导下,利用穿刺和导管技术对一些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手段。随着介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部分治疗技术已应用于急救医学领域,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其具有微创、快捷、安全、见效快的优点,为现代急救医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兹将使用该法治疗的37例报告如下:作者单位:046000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朱应合、唐振良);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放射科(徐克)病例资料:在1995年10月至1998年12月,用介入方法治疗急诊病人3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1±4…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对预后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116例行PCI治疗的病患,随机分组,Ⅰ组62例与Ⅱ组54例患者行相同治疗,Ⅰ组治疗前另行服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24周之后,观察两组患者出现MACCE(心脑血管事件)的情况及血液流变指数、血脂生化指标的变化状况,总结他汀类药物用于患者PCI治疗的价值。结果以他汀类药物配合PCI治疗的Ⅰ组患者MACCE总发生率为4.84%(3/62),明显比Ⅱ组(24.07%)低,P〈0.05;且Ⅰ组术后的血液流变指标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Ⅱ组均高于正常水平,Ⅰ组明显低于Ⅱ组;两组患者血脂生化指标均有所降低,Ⅰ组TC、TG、HDL—C降低比Ⅱ组显著,P〈0.05,LDL—C与Ⅱ组相比则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医师使用他汀类药物为行PCI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MACCE发生率,控制血液流变及血脂生化指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CAG)。CAG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的轮廓和相对于正常管腔的狭窄程度,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根据结果指导进一步治疗,但只能对病变的狭窄程度进行解剖学的影像评价,而对病变是否导致心肌缺血无法做出功能学的评价,而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临界病变,对远端血流在功能上究竟产生多大的影响,是否会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起症状,则不得而知。因此,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9岁。因“反复胸痛半年,再发加重5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吸烟史、脑栓塞病史。人院查体:血压150/100mmHg,两肺呼吸音清,末闻及干湿性哕音,心脏叩诊不大,心率80次/分,心脏各瓣膜区末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末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不肿,神经体征阴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外源性磁场指引心导管操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1年,Tillander等在体外磁场引导下,将磁性导管送人了实验兔的主动脉系统。5年后,他们开始在磁场引导下进行实验动物的大血管选择性造影。这些实践活动几乎与心导管的初始发展阶段是同步的。1966年,Alksne等开始利用磁场指引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压力导丝在冠状动脉介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施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的初期 ,Gruentzig等 [1] 介入心脏病学的先驱就认识到测定冠脉压力有助于判断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和介入治疗的效果 ,所以他们把用球囊导管测压列为当时冠脉介入的常规步骤之一。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用球囊导管测压不够精确 ,对预后评估意义不大 [2 ,3 ] ,加之当时缺乏有关压力与血流关系的理论基础 ,因此随着新型的不具备测压功能的球囊导管的出现 ,冠脉介入中测定冠脉内压力逐渐被人们忽视而几乎销声匿迹。八十年代中晚期 ,新的数字减影技术和定量冠脉造影分析方法 (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老年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比老年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病变特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疗效。结果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为(1.8±0.8)支;中青年组平均为(1.4±0.7)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老年组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14例,3支病变10例;中青年组单支病变33例,双支病变9例,3支病变5例。老年组有心肌梗死史6例(14%),中青年组有心肌梗死史18例(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生存率为99.2%。问卷随访(21±9)个月,其中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老年组1例,中青年组3例;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不满意者,术后症状未改善,其中老年组2例,中青年组4例(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多支血管病变多见。应选择合适病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综述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主要分型,病理生理特点、血流动力学改变、介入治疗现状及介入新技术的开展,认为介入新技术的发展可最大程度保护不可丢弃的边支血管,降低术中风险,最大程度挽救心肌,降低心功能受损,为病人争取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年钟声的响起,《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进入了创刊以来的第21个年头。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紧紧跟随国际心脏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脚步,全程记录我国心脏介入事业的发展历程,稳步成长为我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旗舰级期刊。我国的介入心脏病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以冠心病介入治疗为例,近10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数量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0%~30%。根据卫生部冠心病介入治疗网络直报注册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弹力加压型桡动脉止血器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住院经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患者80例,其中40例应用弹力加压型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作为观察组,40例应用传统的纱布绷带压迫止血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方法的操作流程,患者舒适度,手部、前臂肿胀、麻木、青紫情况。结果弹力加压型止血器组与传统方法比较,操作流程上耗时少,简单方便,患者舒适度优于传导方法;手部肿胀、麻木、青紫现象明显少于传统纱布绷带组。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弹力加压止血器安全舒适,操作方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前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233例.共有靶血管251支,闭塞时间(20±10)个月。226例(226/251,96.9%)的237处靶病变(237/251,94.4%)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共植入冠状动脉支架266枚。因导丝不能通过CTO病变未成功7例:造影提示病变类型均为旁路侧支血管丰富型或多处长的弯曲病变,其中2例闭塞时间有5年以上,另5例未开通患者中有2例因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而终止操作。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心绞痛症状缓解率85.4%,心功能改善率79.6%,5年生存率88.9%。结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关键在于熟练的操作技术、合理的器材选择及仔细评估病人和动脉闭塞病变状况;开通闭塞动脉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前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233例,共有靶血管251支,闭塞时间(20±10)个月.226例(226/251,96.9%)的237处靶病变(237/251,94.4%)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共植入冠状动脉支架266枚.因导丝不能通过CTO病变未成功7例:造影提示病变类型均为旁路侧支血管丰富型或多处长的弯曲病变,其中2例闭塞时间有5年以上,另5例未开通患者中有2例因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而终止操作.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心绞痛症状缓解率85.4%.心功能改善率79.6%,5年生存率88.9%.结论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关键在于熟练的操作技术、合理的器材选择及仔细评估病人和动脉闭塞病变状况;开通闭塞动脉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弹力加压型桡动脉止血器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0月一2010年7月住院经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患者80例,其中40例应用弹力加压型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作为观察组,40例应用传统的纱布绷带压迫止血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方法的操作流程,患者舒适度,手部、前臂肿胀、麻木、青紫情况。结果:弹力加压型止血器组与传统方法比较,操作流程上耗时少,简单方便,患者舒适度优于传寻方法(P〈0.05),手部肿胀、麻木、青紫现象明显少于传统纱布绷带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弹力加压止血器安全舒适,操作方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