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皮肝动脉的门静脉造影诊断小肝肿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肝动脉的门静脉造影(CTAP)诊断小肝癌及肝内小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癌或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AP检查,其中肝癌6例,肝转移瘤6例;比较CTAP与常规CT、DSA、碘油造影CT病变检出率。结果:CTAP发现的病灶23个,常规CT 12个,DSA 16个,碘油造影CT 23个。结论:CTAP对发现小肝肿瘤有重要作用,可成为患者介入治疗前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全肝双相肝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动脉门脉CT血管成像(CTAP)假阳性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作者对38例经超声、动态螺旋CT和MR检查疑诊为局灶性肝脏肿物的患者均行双相CTA和CTAP检查,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40~75岁,CTAP和CTA成像均使用双腔同轴导管系统。CTAP在CTA之前进行,其中27例患者行双  相似文献   

3.
CT并动脉性门脉造影(CTAP)被认为是肝脏恶性病变术前发现病灶并确定其数目的最准确的CT技术。最近,采用螺旋CT一次屏气(20~30s)即可完成整个肝脏扫描。作者对肝脏螺旋CTAP的扫描参数进行了研究。在相同型号的扫描机上完成全部螺旋CTAP检查,层厚7mm,床速与层厚之比为1:1。120和140kV,280~300mA,用高压注射器将60%对比剂200ml分别注入肠系膜上动脉(23例)和脾动脉(8例),注射速度3ml/s,扫描时间1层/s。一次屏气自头向足连续快速扫描整个肝脏,全部扫描时间15~30s。单螺旋CTAP检查11例患者,由最初定位像确定整个肝脏扫描层数。扫描延迟等于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螺旋CT(HCT)与非螺旋CT动脉门脉造影(CTAP)检测转移性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作者对直肠乙状结肠癌可疑肝转移的患者于术前分别进行HCT与CTAP检查,并与作为金标准的手术病理学及术中超声所见进行相关性研究。共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5~80岁(平均58岁),HCT和CT和CTAP与手术间隔时间分别为3~73天(平均31天)和1~40天(平均18天),两种方法检查间隔时间为1~48天(平均17天),HCT以5mm层厚5mm间隔重建图像,以2.5 ml/s的速率注射对比  相似文献   

5.
CTAP上肝动脉-门静脉分流造成的假性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动脉门静脉CT增强扫描(CTAP)对评价肝肿瘤的门脉血供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可鉴别诊断早期肝癌和有关的肝肿块病变。为了阐明动脉-门静脉分流(APS)在CTAP所致缺损的特征,作者回顾性研究了266例CTAP中经肝动脉造影证实的25例非肿瘤性APS。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42~76岁(平均58.6岁),肝硬化22例,创伤3例(包括活检和PTCD)。动脉导管置于肠系膜上动脉,行全肝CTAP,接着行肝动脉血管造影。结果显示,血管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在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2 1例肝癌病人CTAP和CTHA图像 ,并与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进行对照。结果 三期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为 72 .4% (5 5 /76) ;CTAP病灶检出率为 96.1% (73 /76) ;CTHA病灶检出率为 88.2 % (67/76) ;CTAP和CTHA联合应用病灶检出率为 98.7% (75 /76) ,可检出 0 .5cm的微小癌灶。CTAP和CTHA均可出现非病理性表现 ,CTAP灌注异常出现率为 2 2 .3 % ,CTHA非病理性强化灶出现率为 3 0 .2 %。结论 螺旋CT动脉造影能显著减少造影剂用量 ,提高图像质量 ,CTAP和CTHA联合应用肝癌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三期增强扫描。CTAP和CTHA结合分析可减少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分析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在肝癌介入术后复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19例肝癌TACE术后AFP明显升高的患者行CTHA/CTAP及DSA造影.结果 CTHA/CTAP发现14例栓塞周边复发,新发病灶15枚,DSA发现6例栓塞周边复发,新发病灶8枚.结论 与DSA相比,CTHA/CTAP是评价介入疗效及发现新发病灶更可靠的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肝动脉热化疗及热碘油栓塞治疗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瘤的效果。方法68例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分为2组,采用肝动脉热化疗及热碘油栓塞治疗的34例作为热疗组,采用常温动脉化疗及碘油栓塞治疗的34例作为常规组。结果热疗组有效率为65%(22/34),常规组有效率为32%(11/3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肝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2、18和24个月生存率热疗组分别为100%、82%、44%和18%,常规组分别为91%、47%、15%和6%。结论肝动脉热化疗及热碘油栓塞治疗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对肝功能无明显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作者应用动脉灌注化疗技术对34例结肠癌肝转移病人进行治疗。其中同时性肝转移20例,异时性肝转移1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44~81岁,平均62.4岁;肝转移程度H_110例,H_213例,H_311例。全组在治疗开始时均无肝转移以外的转移瘤。19例采用开腹导管插入法,15例应用Seldinger技术。导管前端留置在肝固有动脉31例,肝总动脉3例。治疗方法:①持续性动脉灌注化疗(A法):9例,首先一次性动脉灌注MMC2mg,然后用Deltec持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经动脉门静脉造影肝脏CT扫描(CTAP)的最佳时间,作者在造影剂注入肠系膜上动脉(SMA)后测定了门静脉、肝实质、腹主动脉和肿瘤在CT上的时间密度曲线。共13例,其中转移性肿瘤8例,原发性肿瘤5例。将CT扫描层面移至门静脉分叉水平,经SMA注入盐酸妥拉苏林10mg后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1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共进行77例次经动脉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经动脉灌注化疗54例次,肝动脉化疗栓塞23例次.分析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临床反应为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6.2%(16/21);影像学疗效评价有效11例、稳定4例、疾病进展6例;PFS(15.0 ± 10.9)个月,OS(31.2 ± 17.4)个月.结论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安全有效,可作为不能手术切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44例肝肿瘤病人作了血管造影CT检查,以估计肝脏手术的可能性。年龄28~77岁,其中肝细胞癌7例,转移性肝癌37例。44例都作了动脉门静脉造影CT(C7AP)、肝血管造影、延迟4~6小时CT和MR检查。CTAP方法为造影剂经高压注射器注入肠系膜上动脉,速度为2~3ml/sec,总量100~150ml,造影剂注射开始后8~10sea行肝脏CT快速扫描,扫描时间为2~3 sec。对所有CTAP资料分析,发现在肝内造影剂增强区域和未增强区域间有一条长度不等的分界线,从肝  相似文献   

13.
作者收集了42例疑有肝占位的病例,血管造影之后即行动态CT扫描。造影剂为26%的Utrovist(优维显),注射速度1 ml/sec,注入途径有三:①腹腔动脉(25例);②选择性肝动脉(11例);③替代肝右动脉(6例)。造影剂注射30sec 后开始扫描。作者发现:①腹腔动脉注射组可见明显的脾及门/肝静脉强化,多血管的病灶边缘显示为增强环;②肝动脉增强组可致良好的门/肝静脉增强,肝动脉供血为主的多血管病灶边缘有明显增强;③选择性注入替代右肝动脉时可见良好的肝右叶门/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11例(共31个)局灶性肝脏肿块患者作了经动脉门脉造影MR(MRAP)和CT(CTAP)检查的对比研究。其中8例来自直肠癌转移,1例胰腺类癌转移,1例胆管癌,1例肝细胞癌。男6例,女5例,年龄38~64岁。所有病例在血管造影检查前行超声和团注动态增强CT或MR钆增强扫描检查,在造影后3~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的目的是在组织病理学对照的基础上介绍肝再生结节在CT动、门脉血管成像(CTAP)和CT肝动脉血管成像(CTHA)中的表现。研究人群由经过肝癌相关手术的28例组成(男25例,女3例,年龄34~69岁,平均51岁)。在行CTAP和CTHA前,超声、MR、动态螺旋CT在28例中发现了29个肿块。实施CTAP和CTHA以帮助确定其它肝叶不存在肿瘤。经双侧股动脉穿刺,分别置入两根导管,一根置于肠系膜上动脉,另一根置于肝总动脉或根  相似文献   

16.
作者的目的是通过保留和去除肝动脉血流的影响来评价小肝细胞癌(HCCs)的门静脉血流,探讨影像表现与组织学特征的关系。13例小HCCs患者,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43~67岁。肿瘤小于20mm(10~19mm,中位数15mm),经组织学检查证实,7例是分化良好的HCC,6例为中分化癌。应用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来研究HCC的门脉血供,在CTAP图像上,当HCC无强化时认为无门静脉血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选择8例肝叶切除和移植病人,就 CT 和MRI 发现肝局灶性病变的敏感性作前瞻性研究。检查方法包括三代 CT 的常规 CT、延迟 CT(DCT)、动脉法门脉造影 CT(CTAP)和0.5T 的超导型MRI。常规 CT 进行静脉团注法增强(注射76%泛影葡胺50ml),DCT 系团注法或 CTAP 后4~6小间进行,CTAP 系将导管置于肠系膜上动脉后以0.5ml/秒速度注入90~100ml 60%泛影葡胺,层  相似文献   

18.
肝动脉内持续灌注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u)/甲酰四氢叶酸钙(CF)经肝动脉持续性灌注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无外科手术指征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其原发病灶均已作根除术,依据肝动脉内化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32例,采取经皮肝动脉内植入药盒,术后经药盒每个月连续5d持续灌注5-Fu/CF及地塞米松;B组30例,采取每个月1次肝动脉插管大剂量灌注5-Fu/CF。结果:A,B组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为50.0%和23.3%(P<0.05)。A组1年,2年生率分别为65.6%,39.3%,B组分别为36.7%,11.5%(P<0.05)。A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5.6%,39.3%,B组分别为36.7%,11.5%(P<0.05)。A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肝,胆,胃十二指肠毒性均较B组低。结论:经药盒肝动脉持续性灌注5-Fu/CF并配合地塞米松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动脉灌注化疗对有无肝转移的进展期胃癌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进展期胃癌并有肝转移41例(下称HM组)与无肝转移者35例(NHM)的X线和选择性动脉造影表现以及动脉灌注化疗(TAIC)的疗效作了比较,旨在了解原病灶与肝转移的联系以及TAIC的价值。每例均行CAG,贲门癌灌注动脉多取LGA+CA,胃体窦癌为CHA或CA,也可为LGA,用药绝大多数为FDM(5FU+CDDP+MMC)。结果表明HM组胃癌病变范围≥一个胃分区者和胃重中度变形者明显多于NHM组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380例胃癌患者术前进行了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以明确该造影方法对判定腹膜种植性转移,肝转移,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的价值,并将手术肉眼所见及切除标本病理组织学所见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判断胃癌进展的程度。血管造影诊断腹膜种植性转移的依据是沿胃内原发病灶周围近胃大网膜动脉处可见不规则血管增生。远离胃壁的分枝也可见到不规则的血管增生。与术中肉跟所见相比,全病例准确性为93.4%(355/380),假阳性为2.9%(11/380),假阴性为3.7%(14/380)。肝转移血管造影特征为:(1)肝肿大;(2)动脉期血管影象不规则,伸展;(3)毛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