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病证的起效途径和中药物质成分调理寒热病证机制的共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重点方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基于相同类别中药组群,探寻其可能存在的相对统一的可有效表征中药寒热属性的物质成分组群。②同一种或同一类中药表征寒性药性的物质成分组群和表征热性药性的物质成分组群的总体比例关系与寒热药性的相关规律。③炮制、配伍等制剂过程对中药寒热药性属性的影响及其规律。④通过研究中药机体代谢过程,探讨寒热药性-药效-物质作用的基本规律,归纳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基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中药寒热药性循证医学数据库,为揭示中药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探讨其临床指导意义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依据回顾性病例调查方法,制定一套规范化的中药寒热药性临床信息采集表,建立基于Java 2平台企业版(J2EE)技术体系,采用模型—视图—控制器(MVC)三层体系架构的数据库系统。结果该数据库实现了CHB病历资料的录入、存储、修改、检索、统计、图形化显示及维护等功能。结论建立中药寒热性循证医学研究数据库,实现了个体资料、临床资料与医学研究数据的信息融合,为中医药治疗CHB的循证医学研究提供结构化、有序化、标准化、共享化的管理,为中药药性的循证医学研究顺利开展提供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3.
寒热配伍的适用证以火郁证、湿热证和积滞证为主;根据寒热药性可采取去性存用、去用存性两种形式;寒热配伍环境可调控单味中药的具体效用发挥方向;寒热药物量比包括全方寒热药量配比、方内寒热药对(组)配比、同药异方异量三方面。临证时应根据病性,针对寒药和热药的药性和功用,合理配伍寒药和热药及调整其剂量配比,以调控药用方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有人发现西药实际上也和中药一样,具有“寒热温凉”等中药的药性[1],笔者也有同感。下面就三个方面来谈谈抗抑郁药的“寒热”药性。1 抗抑郁药对生物胺的作用有研究证明寒证时中枢、内脏、尿内5-НТ含量增多,儿茶酚胺(CAs)降低或变化不大;热证时则相反[2]。呈现寒象的阳虚者,尿中儿茶酚胺的排出量降低,阴虚虚热者则增高[3]。因此可以认为;主要对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起作用的抗抑郁药为“热性药”;主要对5-羟色胺(5-НТ)起作用的抗抑郁药为“寒性药”。另外因为抗胆碱能药作用于人体后,表现出口干、口苦、便秘、心悸、多汗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不同药性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特点及规律,探寻寒热药性与毒性反应的相关关系。对寒热属性明确的375味中药进行搜集整理,以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统计标准,计算导致不良反应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寒热药物个数及构成比,并进行χ2检验。临床报道内服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62种,其中寒凉药92种,温热药70种。二者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导致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皮肤过敏症状;而温热药较寒凉药更易导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其中两类药物在导致反射减弱或消失、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心肌缺血或梗死、循环衰竭、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不同寒热属性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大都可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予以解释,提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古人确定药性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药寒热属性主要是指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因此认为凡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凡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1]。中药寒热属性是中医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寒热温凉药性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之一,长期以来被有效地用于指导临床用药实践。寒热温凉药性理论的形成始于《神农草本经》,《本经》提出“药有酸咸甘辛苦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确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并在单味药项下明确标以寒热温凉。为以后历代医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寒热温凉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药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寒热药性反映了中药的作用趋向,其认知概念具有模糊性特征,符合模糊数学的应用范畴。本文旨在通过建立药性生物学表达的模糊判别模式并运用其分析实验数据,为整体、综合地评价寒热药性提供方法学指导。方法:首先,建立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以经典寒热复方效应作为寒热药性表达的基准方向,运用Fisher线性判别法计算寒热药性表达模糊集的隶属度函数,进一步得到寒性表达函数和热性表达函数,并以此作为评价参数。第二,对评价模式进行实践。以姜附桂方作为经典热性复方,以三黄方作为经典寒性复方,以各系统生化指标考察药性表达,建立寒、热性表达方程。在此基础上,收集热性药肉桂、仙茅,寒性药黄柏、栀子干预正常状态,以及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虚寒和虚热状态模型的生物学实验数据,将药物干预前后机体状态的相对变化量代入评价模式,分析其药性表达特征。结果:肉桂干预正常、虚寒和虚热3个状态的热性表达均值大于寒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528〉0.221、0.203〉-0.490、1.750〉-0.479;仙茅干预正常和虚寒状态的热性表达均值大于寒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474〉-1.601、0.288〉-1.923,体现了药物的热性;黄柏干预正常状态和虚寒状态的寒性表达均值大于热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798〉-0.870、0.194〉-0.339;栀子干预虚热状态的寒性表达均值大于热性表达均值0.354〉-1.802,体现了药物的寒性。结论:运用寒热药性模糊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分析出药物的寒热药性和药性表达方式。药性相同的中药,既有共性表达,也有个性表现。寒热药性表达具有多途径特点。  相似文献   

9.
对中药物质成分-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研究层次方面,应开展基于整体层次和次级群体层次两种研究,方可全面把握其规律性。研究要点应包括初生物质成分、次生物质成分、无机物质成分与寒热药性间可能存在的相关规律性三方面。研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首先立足于探寻组群中药基础物质成分与寒热药性的相关规律性,在此基础上,逐步上升到整个研究群体;二是应分别从化学成分、组分、组分群和整体四个层次开展次生物质成分与寒热药性的相关规律性研究;三是进行初生物质成分研究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对消化后的蛋白质肽群(小分子链糖或单糖、脂肪酸等)的研究;四是进行无机成分研究时,应将药物不同道地产地样本的无机成分含量的平均值,作为无机成分的研究数据,以减少误差,确保研究结果科学可信。  相似文献   

10.
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与无机元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文献学的方法,研究植物类中药无机元素种类及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的相关性,探寻中药寒热药性的无机物质基础,为科学表征中药药性理论提供可行性途径。方法?利用现有文献提供的信息资料,运用秩和检验、Fisher判别分析、Bayes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等多种数据统计分析与挖掘方法分析数据,研究中药寒热药性与无机元素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无机元素的种类及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密切相关。运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和Bayes判别分析方法对药物寒热药性进行判别,正确率分别为60.00%和78.75%;利用支持向量机判别药物寒热药性,正确率为95.00%。结论?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与所含无机元素密切相关,提示以无机元素表征中药寒热药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妇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保持发扬中医妇科学教学的特色,同时也吸取了西医妇科学教学的长处,使教学更加贴近临床实践,有利于培养出中西医兼通的妇科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有出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起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中医辨证论治在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生殖功能、调节糖脂代谢及预防并发症方面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根据近10年来有关慢性肾炎中医药治疗研究的文献报道,从病因病机、临床研究、中医药临床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供临床治疗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中医药高校图书馆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图书馆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的举措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医证候研究的几点想法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中医证候学研究是目前中医药研究工作的前沿领域.近年来,虽从不同的角度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本质而言,依旧没有明显的突破.虽然证候的传统定义是基本清楚的,但证候的宏观(定性)标准不十分规范,证候宏观(定性)标准量化研究方法有待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整个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因此,证候的现代研究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在证候研究过程中,建议:(1)以现代疾病为切入点,从基本证候(单证)着手,逐步向复证研究过渡;(2)以人为研究对象,取得相当成果后再进行动物实验才有意义;(3)不仅要与生命科学接轨,更要与整个的自然科学接轨.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医理论,从内服和外用两方面统计近年来中药及其制剂在治疗湿疹中的应用情况。其中,内服方面,从健脾除湿、养血润燥、清热凉血、补中益气等方面进行统计划分。外用通过中药外洗、中药外洗、中药湿敷、外用中药膏剂、涂搽成药搽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综述近5年来的文献,为进一步推广中药及中药制剂在治疗湿疹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八步法中医临床研究模式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医学生物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然而.中医学和西医学是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研究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简单地运用西医诊疗标准来评价和研究中医药,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医诊疗特点,中医诊疗过程中的许多临床现象也无法从科学层面得以揭示。以病证结合双重筛选模式为基础.结合循证医学的研究步骤.再进行系统综述和数据挖掘,分析中医病证的内在规律,可能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女性耐药性解脲脲原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我中心门诊及下属站点收治的耐药性解脲脲原体女性患者67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西药口服、外用栓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转阴率为64.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15%,复发率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P〈0.05);观察组解脲脲原体未转阴患者对强力霉素、四环素、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克拉霉素、司巴沙星、氧氟沙星、红霉素、罗红霉素敏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对照组为6.06%,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中药治疗女性耐药性解脲脲原体患者可显著提高转阴率、抗生素敏感性,且具有复发率低,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定义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方法 用逻辑学方法。结果 发现目前有关“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存在很多问题。结论 通过讨论深化了对“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中医也在顺应着历史潮流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之处,但亦出现一些问题。本文总结了中医发展中遭遇的突出问题,从中医经典与基础理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临床与科研等矛盾冲突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探讨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