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黏膜脓血便为特征。中医学属"泄泻"、"痢疾"、"便血"等范畴。UC属于炎症性肠病  相似文献   

2.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中医属"泄泻""痢疾""肠澼"范畴,其中慢性复发型又属中医"休息痢"范畴,慢性持续型属中医"久痢"范畴。本病变主要位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见于任何年龄,但20~35岁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  相似文献   

3.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疾病。病变局限在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临床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1]。病情迁延,容易复发,与结肠癌关系密切[2]。青壮年是其发病的主要人群[3],影响生存质量[4]。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复发率低。现将近几年来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休息痢"、"久痢"、"肠澼"、"肠风"、"便血"等范畴。病机主要为邪阻大  相似文献   

4.
王新月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雯 《中医杂志》2011,(19):1694-169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累及全结肠[1]。本病属于中医"痢疾"、"肠澼"、"泄泻"、"便血"等范畴?喑?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C)作为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肠黏膜难愈是UC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治疗难点。融汇中医学及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认为"脾虚""血瘀"是UC黏膜难愈的中医病机,在中医阴阳理论及取象比类思维启发下,提出促肠黏膜愈合的托里透毒法,并举验案以说明其在UC治疗中的运用,以期为UC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黏膜脓血便为特征。中医学属"泄泻"、"痢疾"、"便血"等范畴。近年来对UC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有新的进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1]。临床以发作、缓解和复发交替为特点,病情轻重不等。该病证属于中医"久痢"范畴[2]。笔者有幸跟师全国名中医邱健行教授,发现邱老擅用岭南清热解毒、祛湿止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的非特异性炎症疾病,主要侵犯远端结肠及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影响结肠黏膜,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UC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UC与结肠癌关系密切,UC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约为2%~5%,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属于癌前病变[1].本病属中医"泄泻"、"痢疾"等范畴,中医治疗具有临床疗效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的优点,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UC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326-132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发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发生的重要机制,近年来肠黏膜屏障在UC发病中的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通过检索近几年中药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发现其治疗UC的主要机理是促进肠黏膜紧密连接、降低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释放。由此可见中医药对肠黏膜屏障影响受到广泛重视,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成为治疗UC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0.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炎症性肠病范畴。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病因不明、难以治愈、容易复发和癌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UC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逐渐成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疑难疾病。2004年亚太地区UC处理共识意见指出在我国UC的患  相似文献   

11.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的"泄泻"、"痢疾"、"肠癖"等范畴。中医药防治UC研究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改善肠黏膜组织学病变、调节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表达、调节细胞凋亡、影响信号转导通路、抗氧化及一氧化氮自由基、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调节肠动力等方面~([1])。其中对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干预的作用机制并有助于  相似文献   

12.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病因尚未明确,多考虑与自身免疫有关,病变主要位于结肠黏膜层,多累及直肠和全结肠,结肠黏膜呈充血、水肿,并可以形成多数大小不等、容易出血的溃疡。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根据其症状特点,UC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肠癖"范畴,多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而致,其病机属本虚标实,虚者多为脾胃两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溃疡性结肠炎(UC)的抗复发治疗方法。方法:从中药灌肠作用于UC缓解期的肠黏膜出发,探讨中医药抗复发的新方法。结论:肠粘膜屏障损伤是UC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重视缓解期的病理机制和维持治疗是解决复发问题的重要途径,缓解期中药灌肠治疗是抗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及复发性炎症。患者多慢性起病、病情轻重不一,临床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特征,常反复发作,病变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本病属中医学"痢疾""泄泻""肠僻""下利"等范畴。目前,控制炎症反应和对症治疗为西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大量临床报道显示,中医药在减轻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及减少复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炎症性肠病(IBD)范畴,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古代文献中与本病相关的病名较多,<内经>称"赤沃"、"肠僻"、"鹜塘",<难经>称"大瘕泄",<伤寒论>、<金匮要略>谓"下利",<诸病源候论>将"泄泻"与"痢疾"分开,故后人多称之为"泄泻"、"痢疾".沈洪教授认为中医的病名诊断宜取"肠辟"为妥,既突出了病证特点,又易于和"泄泻"、"痢疾"相区别,有利于指导临床辨证施治[1].  相似文献   

16.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变累及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临床上常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痢疾"、"便血"、"泄泻"等范畴。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既往的医学临床实践可知,单纯的应用中药、针刺、艾灸、穴位埋线或西药均达不到理想的远期效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UC较为理想[2]。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1-2]。因灌肠能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肠内局部药物浓度,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有效利用度,在UC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UC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范畴,历代医家在治疗本病过程中总结制定了一些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C)属难治性疾病,以"厚肠"为指导的中医治法对本病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因此对"厚肠"进行释义,并结合其延伸治法,指导临床治疗UC,并将其与现代医学肠黏膜屏障保护相结合,深入挖掘其内涵。发现以中医"厚肠"为指导的治法已不拘泥于单纯的"益肠",深入挖掘"厚肠"治法更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且肠道黏膜屏障保护与"厚肠"的相关性及内在联系值得去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炎症性肠病,证候表现多见于湿热型,其病因尚不明确,但UC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受损的表现。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历史悠久,效果显著,临床常用健脾及清热类中药治疗,研究表明,多数中药及复方的化学成分有调节患者血清内炎症因子的含量,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修复肠道黏膜的作用。此文通过研究整理近年来关于肠黏膜屏障结构、UC患者的肠黏膜表现以及中药对湿热型UC肠道黏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中医药湿热型UC的机制,并为进一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临床常见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肠病。根据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的症状属中医"久痢""休息痢"范畴,脾肾虚损是其起病及复发的根本病机。脾肾作为先后天之本,两者相济为用,提供人体运转的物质基础,两者虚损则土不壅水、火不暖土、水不润土而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导致湿浊壅滞肠腑,肠络受损而发溃疡。临床上应用温肾健脾法可有效缓解UC的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愈合,且复发率低;并且在中药口服同时联合应用中医特色疗法可以更好地促进病情恢复。而根据病机偏向不同,有健脾温肾固涩、温阳降浊化瘀、滋阴清热生津治法的不同。此外,完善该治法远期疗效及终点事件的观察,合理、个体化的联合中医特色疗法将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