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周围性面瘫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facial nerve palsy),是最常见的自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疾病,认为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世界卫生组织也较早认定面瘫为针灸治疗适应症之一[2-3]。近几年来,针对周围性面瘫的不同分期的临床特点,笔者采用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归纳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近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以季 《河北中医》2005,27(11):875-87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贝尔麻痹,其病因主要为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乃为面神经被病毒感染后肿胀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轴突骨髓鞘变性,而致面瘫后所支配的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丧失。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气血虚弱,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入面部脉络,血气阻滞,肌肉纵缓不收所致。现将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贝尔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临床上不明原因的不伴有其他特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中周围性面瘫的患病率为425.7每10万人口,农村为258每10万人口,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20每10万人的年发病率[1]。  相似文献   

4.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对临床3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运用针灸配合中西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分析临床疗效。[结果]痊愈10例;显效15例;好转3例;无效2例。[结论]早期治疗,及时的以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可缩短病程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樊世英 《河北中医》2010,32(5):732-73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指茎乳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急性周围性面瘫,表现为病变侧的面部表情肌瘫痪。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1]。2009-01—2009-12,笔者采用针刺配合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7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针刺治疗刺激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在150年以前由英国神经科医生Dr.Charles Bell首先报道,从临床看Bell所述的面瘫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称贝尔面瘫或麻痹,是由面神经管段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7.
正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又称为口眼斜,多因劳累汗出或因睡当风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面部肌肉弛缓不收而发病[1]。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面神经麻痹"。目前关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很多,争论亦多,其中电针能否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就存在争议,若能用,一般又用于周围性面瘫何种时期或该用何种波形等等。现笔者就将近些年关于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又称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瘫,或贝尔麻痹(Bell palsy),是指由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一种急性周围性面瘫(proso plegia),俗称“口眼歪斜”。一般认为其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外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如果治疗不当,可留有表情肌瘫痪后遗症。  相似文献   

9.
针灸、中药治疗面瘫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西医又称为面神经麻痹,它又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二种,这里着重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的发病机理,中医认为是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太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而西医认为是由于一侧面部或耳后较长时间受病毒感染冷风吹袭,  相似文献   

10.
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结合近10年临床经验,采用针灸穴位透刺治疗面瘫,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满意,且有效减少了周围性面瘫的恢复时间,现总结经验,求同道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李淑波 《河南中医》2005,25(6):43-4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主要由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水肿所致。笔者自1988年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50例作了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口喁”、“中风”、“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入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致。本人经十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为理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它是由面神经麻痹引起所支配肌肉瘫痪,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以其损害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我们主要探讨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四季均可发病,多发于季节交替前后气温变化较大时,以冬春季为多,是针灸科的常见病。现把我科2004~2010年间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的病例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57例病人中男98例,女59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2天;单侧发病156例  相似文献   

14.
面瘫,俗称口僻,现代医学称为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临床上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之分,中枢性面瘫多继发于脑血管病,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中以面神经  相似文献   

15.
面瘫多表现为口眼歪斜,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属西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范畴。面瘫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1],且疗效确切[2]。旋转罐疗法是一种新的走罐方法,有关旋转罐法治疗面瘫的报道尚不多见。笔者采用电针结合旋转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并与健侧面部相比较,评价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子午流注纳甲纳子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的"面瘫"、"口眼歪斜"、"口僻"等范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Bell’spalsy),即西医学"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或面部受风着凉所引起[1],多由感冒、外伤或五官科疾患所诱发。近  相似文献   

17.
笔者自1999年8月起,采用经穴磁电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19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拟定:1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受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周围性面瘫,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3已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之周围性面瘫(中耳炎、腮腺炎、颅底脑膜炎、鼻咽部肿瘤等其他可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变),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程最长者半年,最短者1天,多数在十天以内。符合…  相似文献   

18.
面瘫是由于各种不明原因导致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而引起的面肌瘫痪,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一般将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种,临床上以周围性面瘫最为常见。2007年以来,笔者采用针灸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针灸药罐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面神经麻痹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大类。本文主要是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笔者自2002年~2004年采用针灸药罐四种方法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周围性面肌瘫痪。病因与受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有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为面瘫,该病具有起病突然、发病快等特点,临床表现显著,均会发生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肌肉板滞麻木、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口眼歪斜等症状[1]。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虽然该病的发生没有年龄界限,但是在20~70岁的人群中比较高发,不仅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