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钱鑫 《中医临床研究》2014,(22):134-135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配合抑酸治疗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内镜下以APC对40例经病理证实为肠上皮化生的BE完全损毁化生黏膜,再配合埃索美拉唑抑酸治疗,术后再进行内镜、病理随访12个月。结果:40例均完成治疗,其中需要1次治疗者28例,2次治疗者11例,3次治疗者1例。37例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92.5%),3例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7.5%),12个月后共有4例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结论:内镜下APC配合抑酸治疗BE安全、有效,但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发现和诊断Barrett食管(BE)中的特殊肠上皮化生(肠化)细胞等癌前病变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2月33例经胃镜确诊为内镜BE的患者,按普通内镜、NBI的顺序观察,评价各检查方法图像的清晰度;操作医师对NBI下所观察到的BE黏膜的形态进行Toyoda分型,于改变最显著部位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特殊肠化的检出率。结果在鳞柱状上皮交界处的病变轮廓、Bar-rett食管黏膜像及浅表毛细血管的观察中,NBI均优于普通内镜(P均0.01)。NBI下根据Toyoda分型,其Ⅲ型黏膜像检出特殊肠化生的准确性达93%,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达80%和94%。结论NBI作为一种新型的内镜检查系统,操作简单,对病变轮廓显示清晰,可清晰观察到BE黏膜像及浅表毛细血管结构形态,对BE食管的靶向活检具有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的发病率不断升高,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唯一公认的EA癌前病变和致病因素[1],因此BE在人群中发病率的增长已成为近年西方国家EA发病率大幅度升高的直接原因[2]。由于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浓碘溶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90例无明显食道临床症状经内镜下观察食管粘膜粗糙增生微隆起斑块、粘膜白斑、糜烂、浅溃疡等改变的患者 ,进行浓碘溶液染色。结果着色者 5 6例 ,为 6 2 .2 % ,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炎症 30例 ,鳞状上皮增生 2 4例 ,炎症伴肠上皮化生 1例 ,未见异常 1例。着色不均呈小灶性不着色者 10例 ,为 11.1% ,其中慢性炎症 3例 ,鳞状上皮增生 5例 ,炎症伴肠上皮化生 1例 ,高分化粘膜鳞癌 1例。不着色者 2 4例 ,为 2 6 .7%。其中上皮内癌 2例 (印戒细胞癌 1例 ,低分化鳞癌 1例 ) ;粘膜癌 3例 (均为高分化鳞癌 ) ;粘膜及粘膜下癌 7例 (低分化腺癌 4例 ,低分化鳞癌 3例 ) ;癌细胞侵犯肌层 6例 ,(鳞状细胞癌 3例 ,腺癌 2例 ,粘液腺癌伴部分鳞化腺癌 1例 ) ;炎症伴有异型细胞 2例 ;鳞状上皮增生 4例。结论 :浓碘溶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并有助于区别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5.
正巴瑞特食管(BE)是指食管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食管患者有发展成不典型增生的危险,故BE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癌前状态。目前,现代医学治疗BE的方法主要有抑酸药物、外科手术及内镜下治疗,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禁忌症。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探寻治疗BE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中医药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近年来对该病运用自拟四逆启膈散加减治疗31例,获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鳞状上皮逐渐被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是食管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和致病因素[1]。西医治疗BE的方法主要有抑酸药物、内镜下介入治疗或介入手术、外科手术,但有创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长期的抑酸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效果不明显。我院自2006年5月至2016年5月,用中医药自拟"食管糊剂"治疗BE32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的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的减少甚至消失,伴有纤维组织增生,黏膜肌增厚,胃黏膜变薄,同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称为癌前病变[1]。现代医学对于CAG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跟踪观察、手术介入为主,无特异性治疗手段。而中医治疗在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对于缓解CAG的临床及镜下表现,阻断、逆转肠上皮化生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Barrett食管(BE)是西医临床治疗上的一个难点,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咽部不适、胸骨后疼痛、烧心、嗳气、泛酸等反流性食管炎症状。目前BE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抑酸药物、外科食管切除、抗反流手术及内镜下介入治疗,但上述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并发症。国内外最近的一些回顾性群体对照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  相似文献   

11.
杨维平  杨洁 《中医研究》2011,24(9):20-2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s,CAG)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严重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难治疾病之一[1]。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HP感染率为40%~90%,平均为59%[3]。  相似文献   

12.
胃萎愈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爱娟 《河南中医》2004,24(12):24-2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常伴有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ATP)等胃癌前期病变而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尚缺乏疗效满意的药物。我们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立法,应用中药胃萎愈颗粒(濮卫制药注字[1999]第09088)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肠上皮化生,是指病变区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出现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现今大量研究证明肠上皮化生若伴有幽门螺杆菌或CagA蛋白阳性菌株感染,则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之一,其常见于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现在西医常规治疗肠上皮化生的药物主要有制酸和抑酸剂、抗Hp感染、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及解痉药、胃肠激素类药物、助消化类药物等,但均治标不治本,只能暂时缓解一些症状,不能逆转已化生的细胞或阻止正常细胞的化生。祖国医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未见记载肠上皮化生病名,但目前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关键为正虚(胃黏膜的防御机制不足)和脾胃气阴虚(为黏膜的分泌腺体受损)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由慢性反流及炎症刺激发展而来,是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的癌前病变,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对BE的治疗主要以对症及随诊为主,对于近期解决反流症状等疗效尚可,远期疗效尚未证实。而中医药治疗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笔者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BE的研究进展并作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并多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被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而在其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则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PCGC)。  相似文献   

16.
邓德华 《光明中医》2011,26(5):1022-1023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慢性炎症性的改变。由于黏膜的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腺体萎缩,并且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临床上常缺乏特异性症状。  相似文献   

17.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胃黏膜炎症,其起病隐匿,临床以胃脘饱胀、胃痛、嗳气、食欲不振、嘈杂、消瘦等为主要特征。本病病变有随年龄增长而恶变的[1]  相似文献   

18.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若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则属胃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有明显的关系~([2])。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严重的CAG或伴有上皮  相似文献   

19.
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士玲 《四川中医》2000,18(9):9-11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 ,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位。胃癌前期病变是指与发生癌的危险性相关的一类粘膜上皮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主要指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 0 2 % [1] ,轻度异型增生为 2 5%~ 1 1 % ,中度异型增生为 4 %~ 35% ,重度异型增生为 1 0 %~83% [2 ] ,肠上皮化生为 1 9% [1] 。由此可见 ,如能对胃癌前期病变及时发现和治疗 ,对降低胃癌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胃癌前期病变的研究 ,是目前胃癌防治研究最活跃的领域。1 病因病机胃癌前期病变 ,一般归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纳呆范…  相似文献   

20.
苏朴饮     
路志正 《光明中医》2012,(1):107-107
[药物组成]苏梗,川厚朴花,玫瑰花,白术,茯苓,醋延胡索,芍药,甘草。[功效主治]疏理气机,健脾和胃。主治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胃腺异型增生,或伴有肠上皮化生之肝郁气滞型。[加减应用]若呃逆重者加旋覆花,佛手;口干者加石斛;食后胀者加生谷麦芽。——摘自吴大真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国医大师临证用药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