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增生是现代医学病名,是一种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既非炎症,又非肿瘤.在病理学形态上包括慢性囊性增生和小叶增生两类,因此也称"乳房囊性增生病"或"慢性乳囊性乳房病",俗称"乳腺小叶增生",属于中医"乳癖"范畴.  相似文献   

2.
千金花  王寅 《中国针灸》2013,33(6):539-540
乳腺增生病是一种由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导致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和间质纤维组织进行性增生的乳房疾病.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学中的"乳癖""乳中结核"的范畴,其主要症状为乳房的疼痛和乳房内肿块.乳腺增生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其发病率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1].  相似文献   

3.
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of mammaryglands,HMG)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组织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总称,是一种既非肿瘤又非炎症的乳腺病变,是正常乳腺小叶结构在数目、形态上的异常,属中医"乳癖"、"乳疠"、"乳核"范畴.虽然当前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病的某些证型间有着一定的演变关系,但尚缺乏更为深入的证型演变规律的研究,从而影响了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势及系统治疗的把握.因此深入开展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探讨其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对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本病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为中医辨证和疗效评价提供研究思路,为乳腺增生病科研开展及诊疗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浅述乳腺增生病与子宫肌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与子宫肌瘤分属中医"乳癖"和"癥瘕"范畴,两者常并发.据笔者观察35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并发子宫肌瘤者54例,占15.3%,尤其是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并发子宫肌瘤者高达33.5%.笔者试就以下几方面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乳康平对"肝郁型"乳腺增生病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连续、不定时的强迫游泳方法复制"肝郁型"乳腺增生模型,以逍遥丸作为对照分别灌服不同剂量的乳康平进行研究。实验过程中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况,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大鼠第2、3对乳头直径,采用化学试剂盒测定血清中生殖激素6项水平,采用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乳腺组织变化情况。结果:乳康平可以改善"肝郁型"乳腺增生病大鼠的一般状况,缩小乳腺增生病大鼠的乳头直径,调节生殖激素的平衡,减轻乳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乳康平中剂量组治疗"肝郁型"乳腺增生病大鼠的效果优于其他治疗组。结论:乳康平对"肝郁型"乳腺增生病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而占全乳房疾病的75%。现代病理学将其归为乳腺结构不良病,是一种非肿瘤性、炎症性的乳腺腺上皮增生性疾患,属于蒙医学"七素布日勒都森病"范畴[1],属祖国医学中"乳癖"范围疾病[2]。其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和乳房结块。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乳腺癌的发生,认识是经历了"正常腺体→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侵润性癌"的发展模式[3],所以很多女性患者的心理压力大,惧怕乳腺增生病慢慢变成乳腺癌。笔者试图用蒙医理论分析乳腺增生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为治疗本病及预防本病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乳腺增生病是危害女性生命健康的较普遍的乳腺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乳腺癌的多阶段发展模式为"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积极治疗乳腺增生病对于延缓、阻断甚至逆转癌前期状态有重要意义。推拿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有一定疗效,本文将从乳腺增生病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在我国的患病概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推拿治疗方法等方面对推拿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在门诊中,有些女性一听说自己有乳腺增生,就担心会转变成乳腺癌,思想很紧张.其实,乳腺增生主要是乳腺正常结构发生紊乱所致,而不是肿瘤,也不是炎症. 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乳腺增生与癌症并无直接关系,只有一种"非典型增生"才有转变成癌症的可能,且还需要经切片活检来证实.  相似文献   

9.
自制乳癖贴治疗乳腺增生21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增生是一种非炎症性疾病,多发于20~50岁之间,是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其中青年期妇女,以乳腺小叶增生多见;哺乳后期妇女,以乳腺导管增生多见;更年期妇女则以乳房囊性增生多见.有些患者经多方治疗,但效果不佳,常使本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甚则引发癌变.我们经多年实践和临床观察,运用"乳癖贴"对215例乳腺增生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乳腺增生病是因乳腺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形成的结构紊乱,和祖国医学"乳癖"相对应.我们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其属"络病"范畴,因二者解剖结构一致;生理功能相同;病理机制相通;病程相符;且从现代研究规律及临床疗效看,也证实了乳腺增生病属络病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多发于有月经周期的女性,发病率约在40%~50%之间.其基本病理变化为乳腺组成成分的增生,在结构、数量及组织形态上表现出异常,其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由于一小部分乳腺增生病重的患者以后有发展成为乳腺癌的可能性,所以有人认为乳腺增生病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2.
按摩治疗小叶型乳腺增生病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碧瑶 《北京中医》2007,26(9):598-599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常见的乳腺疾病,属中医"乳癖"范畴,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不同程度的疼痛并出现肿块,多与情绪及月经周期有相关性。笔者近年来采用传统中医按摩手法治疗乳腺增生病5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乳腺增生以乳房部肿块和疼痛为两大主症,属乳腺结构不良病变,主要包括单纯性乳腺增生症和乳腺囊性增生症两种,在我国囊性改变少见,多以腺体增生为主,故多称"乳腺增生症"。乳腺增生症中医学属"乳癖"范畴。乳腺增生病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0%以上,其发病的高峰年龄为25~45岁,3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为90%以上。由于本病病程长,易于复发,严重危害了女  相似文献   

14.
<正>乳腺囊性增生病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是妇女多发病,常见于中年女性。该病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其病理形态复杂,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或腺管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也有发生于小叶实质,主要为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属中医"乳癖"范畴。2011年6月~2013年12月,笔者采用自拟散结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64例,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冲任隶属阳明"理论,从阳明与冲任脉的关系、阳明与乳腺的关系、香砂六君子调节胃肠和降机能三个方面,探讨阳明和降不利引起乳腺增生的病理机制,以及香砂六君子汤治疗乳腺增生的机理,为临床香砂六君子汤治疗乳腺增生提供理论依据。香砂六君子汤通过健脾和胃,化痰理气,能够和降冲任,起到缓解乳腺增生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苏凤哲教授从湿论治乳腺增生的临床经验。乳腺增生相当于中医"乳核、乳癖"范畴。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的乳腺问题,其病因主要是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滞血瘀痰凝,乳中结块。其病机多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郁化火,痰凝血瘀;肝郁脾虚,经脉不畅;肝肾亏虚,乳络不通。苏凤哲教授认为乳腺增生可由痰湿所致,痰湿重浊,起病隐匿,病程绵长。用药贵在疏理,调理脾胃,条达气机。这种化湿疏理的治法贯穿于对乳腺增生的治疗之中。常用疏肝解郁、清肝化痰、健脾疏肝、滋补肝肾等方法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马振  杨国春  黄晓莉  张素清 《陕西中医》2011,32(10):1359-1360
目的:介绍张素清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学术专长。结果:张素清教授紧扣"气血不和"病机,注重调理气血,兼顾冲任,治疗乳腺增生病取得良好疗效。结论:张教授治疗临床多例乳腺增生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李碧瑶 《北京中医药》2007,26(9):598-599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常见的乳腺疾病,属中医"乳癖"范畴,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不同程度的疼痛并出现肿块,多与情绪及月经周期有相关性.笔者近年来采用传统中医按摩手法治疗乳腺增生病5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观点认为乳腺增生性疾病由肝气郁结、冲任失调引起,采用疏肝解郁、调理冲任来治疗,临床未能全部起效。笔者根据乳房的解剖位置、疾病临床表现、情绪因素、发病特点、疾病转归,指出"阳微阴弦"是乳腺增生性疾病的主要病因病理,使用通阳宣痹、豁痰祛瘀、消癥散结的法则治疗乳腺增生性疾病及干预乳腺癌前病变,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的降低、截断、甚至逆转乳腺癌的发病。笔者认为胸阳的盛衰在乳腺增生性疾病的发病、发展、转归及乳腺癌转移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乳腺增生病是以周期性乳房疼痛、乳房肿块为临床特点的妇女常见病,属中医"乳癖"范畴,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占全部乳房疾病的75%[1],其囊性增生恶变率较高,是一种癌前病变[2]。因此,研制疗效确切、使用简便的治疗乳腺增生的药物,对维护广大妇女的生命健康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治疗乳腺增生病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