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峪  修丹  张雷  邢书雨 《河北中医》2008,30(4):363-364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指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维持心排血量.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舒张或/和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临床上以心排血量降低、组织液灌流减少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为特征,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目前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2007年1月-2008年1月本院联合应用米力农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适当的静脉回流情况下,由于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时往往表现为体循环淤血,所以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蒙医学"喘证"或"肿胀"证的范畴。那么肿胀是体内水分不正常地增多和渗漏,聚积于某部引起膨胀,称为肿胀[2]。蒙医学认为肿胀是人体五脏六腑中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系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以心排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它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各种心血管疾病都可发展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主要是扩血管、强心、利尿、降脂、降低心肌耗氧量等。笔者在上述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情况下,由于心脏泵功能障碍,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心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理过程,一旦形成,多为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治疗难度大,致死率高。  相似文献   

6.
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持 《吉林中医药》2006,26(11):71-7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以下简称心衰)是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情况下,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一旦形成,多为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治疗难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临床上根据发病急缓不同而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上最常见,治疗原则一般遵循以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为基石,不能耐受ACEI、β-受体阻滞剂或疗效欠佳时,加用或改用强心剂、扩血管药,而扩血管药物一般分为:静脉扩张剂,减轻肺淤血,但不增加心排血量;小动脉扩张剂,降低后负荷,有利于心肌收缩而增加心排血量;动、静脉同时扩张剂,兼有减轻肺淤血和增加心排血量作用,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α-受体阻滞剂、硝普钠。  相似文献   

8.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适当的静脉回流情况下,由于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综合征[1]。慢性心力衰竭时往往表现为体循环淤血,所以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属蒙医学"喘证","肿胀"证的范畴。"喘证"其分寒性、热性、赫依偏盛型、琪素偏盛型等4个辨证分型;肿胀根据病程及病势,可分为浮肿,水肿,水臌3种类型。本文对该病的上述分类进行分析和蒙医药治疗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姜凯  王哲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860-861
慢性心衰又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而致的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多种病因引起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日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近年有关本病的中医药研究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姚蓥 《北京中医药》2014,(12):964-967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多种心脏疾病在一定的诱因反复作用下使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流减少,以肺循环或体循环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1],是许多器质性心脏病的结局,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一旦形成,多为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治疗难度大,致死率高[2]。  相似文献   

11.
李海涛 《陕西中医》2010,31(10):1432-1433
慢性心力衰竭又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求,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的表现.根据其临床表现,慢性心力衰竭囊括了中医古籍的心水、心悸、胸痹、喘症、痰饮、水肿、血瘀、厥脱等病症范畴.  相似文献   

12.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指在正常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从而导致机体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被激活,临床上以心排出量不足、组织血流量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  相似文献   

1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V)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的排血量减少和心室充盈压升高,随着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近年来针对心力衰竭的新疗法和新药物一直是热点,治疗措施不断得以改进,现对我院2008年~2010年,126例CHF患者的治疗效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群艳 《光明中医》2011,(10):2084-2085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心力衰竭,是所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病实质是心排血量下降,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些年尽管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及瓣膜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控制,但心衰的发病率却日益增高,其原因与人口老龄化、  相似文献   

15.
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简称风心病 ,是指风湿热后所遗留的以心脏瓣膜病为主的一种心脏病 ,其病因与风湿热甲族乙型溶血型链球菌感染有关。充血性心力衰竭又称慢性心功能不全 ,是由于各种慢性心肌病变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排血量减少 ,静脉回心血量不能充分排出 ,致使肺循环和 /或体循环淤血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 ,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1 护理措施1 1 减轻心脏负担 ,增加活动耐力 有风湿活动征象者 ,需绝对卧床休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按心功能程度适当安排活动和休息。休息可减少组织耗…  相似文献   

16.
<正>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及/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药对其有较为满意的疗效,仅就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机理的中医认识及实践浅述于下。1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长时间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心脏排出的血液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以心排血量不足、组织血流减少以及肺循环、体循环静脉瘀血为特征,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和致死的原因。临床治疗常合用地戈辛和利尿剂,但易出现洋地黄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1996年1月--2003年12月,  相似文献   

18.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的需要,同时静脉血流受阻,静脉系统瘀血,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根据心衰的临床表现分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痰饮”、“心痹”等范畴,其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中医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冯伟 《吉林中医药》2004,24(2):47-49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以下简称心衰 )是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情况下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出现心排血量不足 ,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 ,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瘀血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 ,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一旦形成 ,多为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 ,  相似文献   

20.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征为心排血量降低及肺静脉和体循环静脉压力升高,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心室舒张期顺应性减低是该病的基本病因。用洋地黄类药物和利尿剂治疗CHF早已肯定,但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资料表明,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