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脾胃病之一,中医治疗胃脘痛具有一定优势。朱莹教授认为胃脘痛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肝失疏泄,肝胃不和是胃脘痛重要病机,治疗上以抑木培土为法,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内经》指出,胃脘痛与脾胃关系密切,其发病多与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脾胃虚弱,肝气郁结,肝郁化热等因素均可导致胃脘痛。胃脘痛因气机不得条达而作痛,治疗胃脘痛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行气开郁,发散郁结之气。火针具有开结散郁的功效,能通利气机,治疗体内病邪滞留而导致的各种症状。五脏之中脾为根本,治疗时首先从脾胃入手。火针从肝脾胃经取穴可用于治疗胃脘痛。  相似文献   

3.
胃脘痛既是一个独立的病症,又是脾胃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可归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以肝郁气滞、脾运失职、胃失通降为基本病机。中医药治疗胃脘痛临床效果显著。现就近年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是脾胃病证中最常见的病症。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趋增大,情志因素越来越多导致了本病的发生,肝气郁结成为本病的诱发及加重因素。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为临床最常见的胃脘痛证型。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看,胃脘痛的基本病机为胃气郁滞。肝失疏泄是胃脘痛"气滞"基本病机的根本,胃脘痛病位虽在脾胃,但与肝气密切相关。李冀教授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通络止痛的方法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1.病机关乎胃、脾、肝、胆 西医对胃炎分类有多种,最常见的有浅表陆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病机涉及到胃、脾’肝、胆等脏腑。  相似文献   

6.
邓红 《陕西中医》2000,21(6):265-266
<正> 肝胃不和是指肝木犯胃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胃脘痛为主要表现,其中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胃、十二指肠、肝、胆囊、胰腺、脾等脏器的疾病。临床多只着眼于柴胡疏肝散之类证,殊不知其证有虚有实,证型非一。王多让主任医师从医40年,其学验具丰,以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此类疾病有其独特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兹将其整理介绍如下: 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急而多动,因此肝病必犯脾胃。同时脾胃属土,脾胃之虚又必招致肝木来犯,使脾胃更虚。故吾师认为肝木犯胃之胃脘痛非一证也。  相似文献   

7.
李寿彭系中医主任医师,从医五十载,治疗胃脘痛颇有经验,现介绍如下。1病因首重饮食情志导致胃脘痛的病因很多,李老尤其强调饮食和情志。饮食肥甘厚味,加之辛辣烟酒、暴饮暴食、贪凉饮冷等导致脾胃运化不及或不利,寒、热、食、湿等阻滞中焦,中焦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另外,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而发胃脘痛。2病位不离肝脾胃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主运化,以升为顺;胃为阳  相似文献   

8.
胃脘痛的病位虽然在胃,确与肝脾的关系至为密切、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饮食精微的运化传输,以上升为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在病理上亦互相影响,如劳倦内伤,饥饱无常,每多脾胃同病,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中土郁滞,木郁不达,或肝火亢炽,迫灼胃阴,或肝血淤阻,胃失滋养,故在治疗上要着眼于肝脾胃之间的关系,笔者通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在胃脘痛病中采用调理肝脾法常收显效,供同道参考。 1.调肝和胃:例一,金××48岁,汉族,女,1987年3月11日初诊,胃脘痛三年  相似文献   

9.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反复发作性证候 ,也是针灸疗法疗效显著的适应症之一。临床表现是以上腹部疼痛为主 ,常兼见有嗳气、吞酸和腹满。胃脘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症及胃神经官能症。针灸治疗胃脘痛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一定要除外心绞痛、肝胆胰腺急症及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临床上胃脘痛的表现是多样的、复杂的 ,从中医理论分析 ,胃脘痛不能把胃孤立起来看 ,因胃与脾有表里脏腑的关系 ,肝对脾胃又具有疏泄作用 ,故胃脘痛与肝脾有密切关系。无论饮食不节、七情内伤或先天不足、中阳素虚感受六淫…  相似文献   

10.
刘哲 《河南中医》2016,(3):409-410
胃脘痛的病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以及脾胃素虚等,张庆祥教授认为引起胃部气机失调的主要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且与肝、脾关系密切,主张从肝脾胃三者的角度来论治胃脘痛,方用柴平汤为基本方,具有疏肝健脾,清热祛湿,和胃止痛之功效,主治因脾虚肝郁,湿热内扰,肝胃不和等导致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嗳气泛酸等为主症的胃脘痛。  相似文献   

11.
董子亮先生认为胃脘痛多由情志失调、饮食起居失宜引起,病位在脾胃,肝胆与脾胃关系密切,引起胃脘痛原因不同,肝胃气机失调为主要发病机理,董老遵循"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针对基本病机,以疏肝和胃为基本原则,提出"疏肝要结合和胃,和胃又必须疏肝"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疗效显著善于从肝论治胃脘痛,调畅肝胃气机,通而痛止,创立疏肝和胃方结合辨证加减用药,治疗胃脘痛等消化系统疾病,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许老师从事临床工作近 40年 ,经验丰富 ,疗效可观 ,尤其是对胃脘痛的治疗 ,更有独特见解和深刻体会 ,现总结如下。胃脘痛是临床常见之疾 ,以经常于剑突处疼痛为主症 ,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下垂、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病。1 对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吾师认为胃脘痛的主要病因产生于两个方面 ,一是外邪侵害 ,二是情志所伤。所谓外邪侵害 ,是指病从口入 ,饮食不节而直接损伤脾胃所致。而情志所伤 ,则指长期情志不遂 ,肝气郁结 ,然后导致肝气犯胃或肝脾不和 ,而间接伤及脾胃所为。脾胃伤后气血运行不畅 ,或气郁 ,或血瘀 ,或成痰 ,或郁…  相似文献   

13.
胃脘痛古人称为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多由忧思郁怒,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所致。笔者禀承师训,结合临床,自拟娑罗饮治疗,应用20余年,疗效满意,现介绍于下。1立方依据胃脘痛的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脾胃为仓凛之官,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所以往往脾胃同病。肝属木,其体阴而其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而疏泄之正常,又有赖于脾胃气机升降。若肝气横逆,木旺乘上;或中土滞,肝失条达;或肝火亢盛,灼伤胃阴;或肝血瘀阻,胃失滋养;可见胃病多与肝…  相似文献   

14.
张丽  陈慧娲 《天津中医药》2006,23(3):218-218
西医对胃炎分类有多种,最常见的有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病机涉及到胃、脾、肝、胆等脏腑,吾师陈宝贵教授善用辛散苦泄法治疗胃脘痛,今析其要。胃以和降为顺,脾以健运为常,脾健令精气敷布于全身,胃和则浊气转输于魄门。胃有病,必令脾无所输化;脾失健,每  相似文献   

15.
<正> 胃脘痛属祖国医学的脾胃病范畴。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以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与吸收,乃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气机升降失调可导致胃脘痛。临床上,许多胃、十二指肠疾病都有胃脘痛的见证,中医对其诊治除传统的四诊辨证外尚无客观指标。本实验试图以胃电图(EGG)为指标,观察胃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病位在胃,和肝、脾特别是脾脏关系密切。脾胃以膜相连,胃主受纳、和降、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升清、输布精微。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胃脘痛每多因饮食失节、劳倦内伤损伤脾胃;或因忧思恼怒,肝气郁滞,横逆乘土而使脾胃功能紊乱,所以临床上胃脘痛以脾胃虚弱者为多。近年国内对此型胃脘痛也开展了大量研究,但脾胃虚弱型胃脘痛和血清微量元素的关系,作者尚未见报导。为探讨脾胃  相似文献   

17.
谢旭善老师认为,根据肝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的理论,提出了肝气犯胃为胃脘痛的常见病因,胃脘痛之偏于肝者,用药当辨肝气肝郁之分,虽皆是气分实证,但因其病机不同,治法迥异。认为脾胃病与肝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胃脘痛的时候应注意治肝,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  相似文献   

18.
单兆伟治疗复发性消化性溃疡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镔 《北京中医》2003,22(2):16-17
单兆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任医师。单老师擅长脾胃病诊治 ,多年来致力于消化性溃疡抗复发的临证治疗与研究 ,疗效满意。现将单老师治疗复发性消化性溃疡的经验介绍如下。1 虚实夹杂为标 ,脾气虚弱为本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有时类似“吐酸”、“嗳气”等证 ,现统称“胃疡” ,临床多按胃脘痛进行辨证治疗。单老师认为 ,其病因主要有情志所伤、饮食劳倦等 ,病亦在胃 ,与肝脾密切相关。忧思恼怒 ,七情刺激 ,肝失疏泄 ,横逆犯胃 ;或脾气郁结 ,纳化失常 :或饮食不节 ,或饮食偏…  相似文献   

19.
胃脘痛是指发生于上腹部胃脘处的疼痛症状,疾病病位在胃,临床显示多数患者因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等导致。胃脘痛临床证候多样,其中以气滞血瘀等证型最为多见。胃脘痛患者临床多表现为隐痛、胀痛、灼痛等,不同表现形式主要受到疾病病因病机的影响。其中最为常见的几种疼痛性质表现为隐痛、胀痛以及刺痛等。龚致平老师擅长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显著。其经验认为胃脘痛治疗过程中辨证施治要肝胃同调,脾胃同治,寒热并施,遣方用药要以通为用,善用理气药和消导药。  相似文献   

20.
孙文善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680-680
胃脘痛是指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消化道疾病。此外,胃脘痛还常伴有恶心、烧心、吐酸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和复感外寒有关。胃脘痛病位在胃,但常与肝脾等脏腑相关。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中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