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秉新 《河北中医》2013,(11):1637-1638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颜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特点是面部对称性呈蝴蝶状黄褐色斑片,中医称黄褐斑为“黧黑斑、黧黑皯”,民间俗称妊娠斑、蝴蝶斑。黄褐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近年来发病人数逐渐增多,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2008-2012年,笔者应用中药内服、归草润肤膏外用联合石膏倒模治疗黄褐斑54例,并与维生素内服、归草润肤膏外用联合石膏倒模治疗41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临床应用广泛 ,尤擅长妇科调经种子 ,近年来笔者遵其方义 ,而用于青年面部黄褐斑、勃起功能障碍、脂肪肝、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病症的治疗 ,获得良好疗效。1 面部黄褐斑女 ,2 4岁。面部有黄褐斑半年。患者于半年前面颊部出现黄褐斑 ,逐渐扩大至  相似文献   

3.
二联疗法治疗黄褐斑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上常见,发生在颜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笔者根据中医理论.采用血府逐瘀胶囊内服,配合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注射液(商品名:诺迪康),治疗黄褐斑3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从风燥论治黄褐斑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建功 《新中医》1998,30(7):38-38,40
颜面部黄褐斑是由于体内内分泌因素的失调致色素代谢异常,黄褐素沉积在颜面部的一种病症。笔者近几年从风燥立论辨证治疗本病,收效良好,今结合病例浅谈体会如下。1气阴不足,血虚风燥临床上黄褐斑病人以此型最为常见。尤其是女性病人。此多因工作和生活繁忙,劳逸失调...  相似文献   

5.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黄褐斑40例小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褐斑是皮肤科常见病,女性多见,乃由于内分泌失调致色素代谢异常,黄褐素沉积在颜面部所致。一般多用外敷、美容法治疗,疗效尚不尽人意。笔者于1998年8月至2002年5月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面部黄褐斑40例,疗效较为满意,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40例均为门诊病人,女性;年龄21~50岁  相似文献   

6.
中医辨证论治黄褐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为颜面部对称而局部性褐色斑片,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中医称为"黧黑斑"、"肝斑"、"面尘",因其状如蝴蝶,又有蝴蝶斑之称.近年来,发病率日渐增多,西医认为主要与内分泌,慢性肝肾疾病,结核,慢性酒精中毒,口服避孕药及化妆品等因素有关,主要采用维生素及外用制剂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中医认为该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1],治疗上采用疏肝、健脾、补肾疗法.笔者认为气滞血瘀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临床对该病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重视理气活血,并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医称黄褐斑为"面皯""蝴蝶斑""肝斑"等。根据古代中医文献、其临床表现及笔者临床跟师心得,将黄褐斑的基本病机定为肾虚血瘀。就黄褐斑基本病机进行论述,提供临床治疗黄褐斑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目前西医治疗黄褐斑尚无特效药物,疗效不理想,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愈来愈受到重视.国内部分学者为探讨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机制进行了较多的实验研究,但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总体上单味中药研究较多,复方中药研究较少.目前的复方研究绝大部分局限于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传统经验方.笔者归纳总结了近10 a来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以期对今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用药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黄褐斑是常见于女性颜面部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皮肤色素改变的一种损美性皮肤病,中医称"黎黑斑"、"面尘",民间称"肝斑"、"蝴蝶斑",是临床上常见而难治的皮肤病之一.笔者从事中医皮肤科工作二十余年,现就临床治疗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消斑汤治疗黄褐斑10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褐斑为颜面部局限性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分布于面部,常对称,好发于双颊、眉额,多见于女性,有碍容貌美观。笔者自1992年起,用自拟消斑汤治疗黄褐斑105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05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49岁,平均...  相似文献   

11.
倪亚杰  王平  杜晓航 《中医药学刊》2013,(10):2251-2253
目的:了解近年来女性黄褐斑患者临床、易感因素及中医症候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临床问卷调研方法,对医院皮肤科黄褐斑专病门诊确诊的124例女性黄褐斑初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分型以面上部型最多。易感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因素、紫外线、内分泌、遗传、劣质化妆品等因素与黄褐斑发病有关。中医证候分析结果显示,脾虚湿阻型患者最多。结论:此次调查临床及易感因素特点与以往调查结论相似,中医症候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2.
自拟消斑汤治疗黄褐斑1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尚财 《吉林中医药》2004,24(11):34-34
笔者自2002年以来自拟消斑汤治疗黄褐斑15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50例,均为门诊病人,均为女性;年龄24-45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12年;仅发于面颊部者141例,发于面颊部及额部者9例。  相似文献   

13.
正黄褐斑在皮肤科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并且在育龄和中年女性多发,黄褐斑因其严重影响颜面部的美观,因此给许多女性患者日常生活带来诸多烦恼。黄褐斑目前尚无根治药物和方法,临床上常用光电治疗、脱色剂外用,辅以调节内分泌的中药、抗衰老抗氧化的西药内服来治疗,往往疗程长、疗效相对有限、容易复发,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认为黄褐斑形成的机制主要与黑素细胞的活性增加、酪氨酸酶活性增强紫外线照  相似文献   

14.
<正>朱名宸系首届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医,十堰市名中医,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经验丰富,对中医妇科方面的各种疾病均有其独特的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朱名宸主任医师治疗黄褐斑的相关临床经验整理如下,以供诸位同仁参考。1病因病机黄褐斑,俗称"雀斑",多发于女性,临床多表现为两颧骨部、鼻部、额头及脸颊处淡褐色至深褐色色素沉着斑,常对称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郑谅教授运用药线点灸结合脐环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验。郑谅教授认为,黄褐斑虽病在肌肤,其病因病机主要在于肝、脾、肾功能失调,颜面部气血失和。临床上可归纳为肝郁血瘀、脾肾气虚、肾阴不足三种证型。治疗上局部与整体并重,辨病与辨证结合,以通调气血、兼理脏腑为宗,采用壮医药线点灸调和气血,同时结合脐环针调理脏腑,重视气血对黄褐斑的影响,强调面部皮损区点灸。药线点灸及脐环针均源自我国壮族民间特色疗法,其操作简便,取效迅速,两者结合可增强养颜消斑之效,减少黄褐斑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色素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达50%~70%。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常见病因主要有激素因素,日照、热刺激、化妆品等外界因素刺激,微量元素、遗传因素、精神状态等。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酪氨酸活性升高、黑素细胞及黑素体生成增多等密切相关。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肝、脾、肾三脏对黄褐斑的发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病机总属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机失调、肾水亏虚、脾失健运,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或气血瘀滞于头面发为黄褐斑。而肝脏的疏泄功能异常是导致黄褐斑发病的主要原因。对于黄褐斑的治疗,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各有所长。现代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谷胱甘肽、维生素、氢醌、氨甲环酸等药物治疗,以及激光美白治疗等。谷胱甘肽通过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结合,从而导致酪氨酸酶失活,抑制黑素细胞增殖和黑素体的合成。维生素主要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黑色素的合成进而淡化色斑。氨甲环酸则是通过抑制纤溶酶系统降低酪氨酸酶活性,抑制黑素细胞合成黑素体而起到治疗目的。激光治疗虽然能去除黄褐斑皮损区的黑素颗粒,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或降低黑素细胞及黑素体增多,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也就存在复发的风险,在治疗后期还要联合脱色素霜局部涂抹治疗,才能降低复发率。中医学将黄褐斑分为肝气郁结、脾虚、肾虚、气滞血瘀等四种证型,并通过辨证论治,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低。针灸、中药外用等治疗黄褐斑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对于黄褐斑的治疗,西医起效较快,但易于反复;中医治疗起效相对较慢,周期较长,但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因此,应中西医有效结合,各取所长,从而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李季叔 《河北中医》2006,28(12):954-956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颜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对称分布的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为特征,多分布于颧颊部、额部、眼眶周围、上唇及鼻部,一般边缘清楚,表面光滑,无自觉症状。本病男女均可发生,女性多见,尤其育龄期妇女最多,与日晒、季节、妊娠、长期服避孕药以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还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目前对黄褐斑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对黄褐斑的诊治情况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黄褐斑在古代文献中有面尘、黧黑斑、肝斑、面上杂病之称。“有诸内必形诸外”,其病位在皮肤,病因在内。《医宗金鉴》总结为:“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  相似文献   

18.
依据"日光照射是发生黄褐斑的重要因素"与"雌激素和黄体酮增多进而刺激黑色素细胞而致色素沉着"的发病假说,现行的黄褐斑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有紫外线照射法、雌激素全身攻击法和黑斑形成液注入法等,制备方法多样,目前尚无国内外公认的黄褐斑动物模型制备规范。本文从黄褐斑的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等方面对现有的黄褐斑动物模型进行归纳总结,探讨黄褐斑动物模型的制备规范,以期为黄褐斑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黄褐斑是由多病因引起,发生于颜面部的后天性色素沉着过度性皮肤病。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深刻、准确,治疗方法独到、多样、在临床实践中的每每采用获益匪浅。现将复方当归注射液结合围刺法治疗黄褐斑30例的效果与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3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全部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54岁,平均年龄为42岁;病程最短是6个月,最长为10年,平均病程为4.3年。均符合《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  相似文献   

20.
黄褐斑是常见的面部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其形成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血液流变学、局部菌群、内分泌系统、氧化-抗氧化系统等方面。近年来滚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搜集滚针治疗黄褐斑相关机制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2)调整皮肤菌群;(3)调节整体内分泌系统;(4)平衡氧化-抗氧化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